氮的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

《氮的循环》教课方案鲁科版必修 1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二节氮的循环教课方案【教材版本】山东科学技术第一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设计理念】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课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亲密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经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经过对铵盐性质的学习,掌握氮肥的合理使用,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教材剖析】本节知识经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剖析,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思虑能力和察看剖析能力。

联合学生对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睁开此中的主要反响过程,商讨发生的化学反响,以及这些化学反响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经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进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学情剖析】学生经过熟习的自然现象的剖析,简单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识题,经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简单想到应当学习氮的氢化物,经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察看与解说,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习的化肥下手,指引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让化学知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目标1、经过察看实验,认识氨的溶解性,氨与水的反响,与酸的反响。

2、经过剖析化合价认识氨的复原性。

3、经过亲身着手实验,得出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及氨的实验室制法。

4、经过铵盐的受热分解,铵盐与碱的反响,认识铵态氮肥的施用问题,认识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培育经过察看实验现象,总结剖析物质性质的能力;经过活动研究,提升实验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经过研究实验,培育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教课重点:氨与铵盐的性质教课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教课环境】实验试剂和用品:氨气浓盐酸氯化铵碳酸氢铵澄清的石灰水氢氧化纳稀硫酸酒精灯试管夹试管若干铁架台石蕊试纸玻璃棒棉花胶头滴管【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二)教师准备1、教学媒体、课件;2、补充实验。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

高中化学教案氮的循环目标:1. 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2. 掌握氮的固定、生物转化、硝化和脱氮过程3. 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先导知识:1. 氮在大气中的含量2. 氮的化合物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3. 氮的供给方式(DNA、蛋白质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介绍氮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氮元素的循环过程第二步:氮的固定1. 讲解氮的固定方式包括生物固定和非生物固定2. 生物固定是通过哪些微生物实现的3. 非生物固定是指哪些方式第三步:氮的生物转化1. 概述氮的生物转化包括氮的互变和氮的腐解等2. 生物转化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四步:氮的硝化1. 详细讲解氮的硝化过程2. 解释硝化细菌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性第五步:氮的脱氮1. 分析氮的脱氮过程及其影响2. 探讨氮的脱氮过程对生态系统的意义第六步:总结与拓展回顾氮的循环过程,并讨论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重要性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 实验演示:进行氮元素的固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固定过程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氮的循环过程2. 撰写一篇短文,总结氮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参与讨论、实验表现等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氮循环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拓展延伸:1. 化学实验:设计氮的生物固定实验,深入了解其固定机制2. 研究文献:阅读相关科学文献,了解氮循环在实际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教学反思:教师在讲授氮的循环过程时,要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氮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2、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

氮的循环-鲁科版必修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的来源,流向和作用;2.掌握氮的循环过程和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1.氮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2.理解氮循环的一般规律;3.了解影响氮循环的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与作用氮是构成生命体的一种元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

氮气在空气中占78%的体积,但是生物体里的氮大部分并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来自于土壤和水体中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

氮化过程是氮的重要来源,有氮化细菌、闪电等。

土壤中的一些细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气,这个过程被称为固氮。

在有机物分解时,有机物中的氮也会被释放出来,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再次转化为有机物或者无机盐。

氮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命物质。

2. 氮的循环过程氮循环是指氮在自然界中不断转化的过程。

氮循环包括以下步骤:1.固氮:大气中的氮气通过闪电或固氮微生物固定为氨气,或通过工业手段制取氨气;2.氨化:氨气和水反应形成氨盐;3.硝化:部分细菌将氨盐氧化为亚硝酸盐,另一部分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产生硝化作用;4.反硝化:一些细菌和真菌能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和氧,产生反硝化作用;5.吸收: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硝酸盐和氨盐,建立状态。

3. 影响氮循环的因素氮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氮循环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能够影响氮循环速率;2.pH值:土壤、水体的酸碱度程度对氮的循环有很大影响,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氮的转化和吸收;3.养分浓度:钾、锰、铜等元素的含量对氮循环有一定影响;4.有机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能够显著影响氮的循环。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氮循环的概念、基本原理和特征;2.图片展示:展示氮循环的流程图,方便学生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实验演示: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氮循环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课堂参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提出问题或分享经验;2.实验表现: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检查学生是否对氮循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氮的循环 教案

氮的循环 教案

高一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一. 教学内容: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二. 教学目的1. 能简要说明氮循环的基本过程,知道固氮的本质以及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这两种固氮形式。

2. 了解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以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知道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3. 能列举含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了解氮气、氨气、铵盐及硝酸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NH4的检验方法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能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 教学重点、难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四. 知识分析空气中的主要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元素?(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存在形式1.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如N2,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氨、蛋白质等。

2. 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1)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的基本过程自然界里,空气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含氮化合物的两种主要形式,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N2转化为硝酸盐;闪电使少量N2与O2化合生成NO,随之变为硝酸随降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铵盐、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了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变成蛋白质。

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子分解成铵离子、硝酸根和氨,又回到了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2)氮循环的重要意义由于存在着氮元素的循环,其他生命元素的循环,以及水的循环,地球的生命才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二)氮循环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1. 氮气(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78%,占其它质量的75%。

(2)分子结构两个氮原子之间的强烈作用,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

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在高温、放电、点燃等条件下能与O2、Mg、H2等反应。

(3)化学性质①与O2反应:N2+O2=2NO ②与H2反应:N2+3H2=2NH3③与Mg的反应:N2+3Mg=Mg3N2温馨提示:●由于N2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N2与其它物质的反应,需特别注意标明条件。

高中生物氮循环教案

高中生物氮循环教案

高中生物氮循环教案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重要性;2. 理解氮的循环过程;3. 掌握氮的转化方式;4. 能够分析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氮的来源和用途;2. 氮的循环过程;3. 氮的转化方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教学实验材料;3. 演示用氮循环示意图。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氮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过程,引发学生对氮循环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氮的来源和用途(15分钟)1. 介绍氮在大气中的含量和氧氮的生成过程;2. 分析氮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如构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

第三步:介绍氮的循环过程(20分钟)1. 利用示意图展示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包括氮的固定、硝化、还原和反硝化等步骤;2. 解释不同步骤中微生物的作用。

第四步:讲解氮的转化方式(15分钟)1. 分析氮的不同形式及其转化方式,如氨、硝态氮和亚硝态氮之间的相互转化;2. 引导学生思考氮的转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五步: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教学拓展:1.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进行氮循环实验;2. 开展户外调查活动,了解氮的循环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情况。

教学反馈: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氮循环的理解;2. 定期组织讨论,确保学生对氮循环的掌握程度。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听课笔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促进其对氮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教案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知识与技能的重点:氮气、NO和N02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实验引导归纳总结指导完善【教学过程】【过渡】在高能固氮中产生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还有哪些呢?【展示】N2O NO NO 2 N2O3NO2 N2O4 N2O5这里我们重点学习NO、聆听了解氮的氧化物观察记录氧NO2的性质。

化【播放】氮气和氧气反应的观察思考氮视频问题探究和【讲述】我们看到反应一开始气体没有颜色,很长一段实验引导氧时间后气体才变为红棕色,化这说明NO气体是什么颜带着冋题观看视氮色,NO2气体是什么颜色?频的你确认么?目的更明确性【过渡】下面我们来认识质NO 和NO2性质。

【设问】先浏览下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观看实验视频。

阅读、思考连续三个视频【问题3-1】结合图片、视既学习了NO和频,你了解了NO和NO2NO2性质,又巩的哪些物理性质?NO在空固了氮气的性气中能稳定存在吗?如何质,同时又为解收集检验NO气体?释雷雨发庄稼做了很好的铺垫【问题3-2】将盛满NO2的集气瓶倒置于盛满水的水槽中,不断摇动,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将紫色石蕊观看视频,记录现象,滴入到集气瓶中,观察到什交流研讨,汇报展示么现象?为什么?在合作学习中自【播放】视频:NO、NO2板演NO、NO2的性质主建构知识的性质【总结】请结合视频总结NO、NO2 的性质阅读【点评】给出恰当的评价【延伸】阅读教材,了解NO、NO2的更多性质。

高中化学: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高中化学:化学《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主动探究自然界中的奥秘,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心理。

(2)让学生体会氮的固定,合成氨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3)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使学生了解NO、NO2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自学探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自然界中氮的循环,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2)了解氮固定的相关知识,认识N2、NO、NO2的性质,了解自然界形成硝酸的过程。

重点:(1)知识重点:N2、NO、NO2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材分析本节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不仅为以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尽量是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进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

三、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对非金属元素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学生对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生知道了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微观粒子概念,认识到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等。

也就是说:学生们已接触了一些非金属元素的知识。

教师应注意选择什么样的线索,怎样承载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尤其重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含氮元素的物质有全面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氮的循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氮循环的基本过程,认识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影响。

2.了解氮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师活动
一、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1、动植物体
2、雷雨放电
3、人类活动 一、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 1、氮气 (1)、物理性质 无色 无味 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氢气等发生反应
① N 2+O 2 2NO
② N 2+3H 2
2NH 3 (可逆反应)
(3)、氮的固定 (4)、氮气的用途
2、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