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热点知识题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重点突破汇编专题八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5)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喝醉酒的人言语含糊不清,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小脑C.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D.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时只能是单向传递2、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的分泌受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共同作用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C.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D.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其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3、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B.当细胞外液渗透压过高时,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激素X增多C.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D.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会减少4、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①调节速度快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的范围广泛④作用的部位准确⑤作用的时间短暂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④⑤5、下列关于动物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B.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C.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6、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甲状腺激素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C.直接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做出的反应不属于发射活动D.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被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不消耗能量7、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2020高考生物真题

2020高考生物真题2020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中,有很多考察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题目。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来审题解答各个考点。
## 第一部分选择题1. 某学生看到一篇报道,其中提到了一种新型生物技术。
他对这种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更多。
以下关于新型生物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A. 该技术只能应用于动物细胞B. 该技术只能应用于植物细胞C. 该技术能够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D. 该技术是一种已经过时的技术答案:C2. 下列哪一项不是光合作用的发生地点?A. 叶绿体的基粒膜B. 叶绿体鞭毛C. 叶绿体内膜D. 叶绿体基粒答案:B3. 某科学家研究中发现,一个母体候鸟和一个雄性非洲象之间的杂交后代有着特殊的某种特征。
这说明A. 候鸟和非洲象之间有共同的祖先B. 候鸟和非洲象的亲缘关系很近C. 候鸟和非洲象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关系D. 种间杂交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发生的答案:D## 第二部分简答题1. 简述血糖增高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以及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机制。
答:血糖增高时,胰岛素会被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促进肝细胞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起来。
胰岛素通过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水平得以降低。
2. 用生态学的原理解释为什么人工砍伐大面积森林会导致生态失衡。
答:人工砍伐大面积森林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态失衡。
砍伐森林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破坏动植物的生境,影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大量的砍伐森林也会导致土壤的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平衡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结合你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论述“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前景”。
答: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可以通过切割、编辑DNA序列来改变生物遗传信息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020年高考题汇总附答案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020年高考题1.(2020北京卷)番茄根尖经过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可以获得完整的番茄植株,有关此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脱分化、再分化B.植物激素在此过程中起调节作用C.此过程中若发生杂菌污染则难以获得目的植株D.根尖细胞最终发育为无叶绿体的植株2. (2020北京卷)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获得B细胞之前需给动物注射特定的抗原B.分离出的B细胞应与骨髓瘤细胞融合C.需要从融合的细胞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D.得到的所有杂交瘤细胞产生的抗体均相同3. (2020江苏卷,多选)小鼠胚胎干细胞经定向诱导可获得多种功能细胞,制备流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为获得更多的囊胚,采用激素注射促进雄鼠产生更多的精子B.细胞a和细胞b内含有的核基因不同,所以全能性高低不同C.用胰蛋白酶将细胞a的膜蛋白消化后可获得分散的胚胎干细胞D.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出的各种细胞都需在CO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4.(2020天津卷)在克隆哺乳动物过程中,通常作为核移植受体细胞的是去核的( )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次级卵母细胞D.卵细胞5.(2020浙江卷)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受体大肠杆菌含有构建重组质粒时用到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则一定有利于该重组质粒进入受体并保持结构稳定B.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某抗盐植物获得2个稳定遗传转基因品系,抗性鉴定为抗除草剂抗盐和抗除草剂不抗盐。
表明一定是抗盐性的改变与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入无关C.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某植物获得转基因植株,其DNA检测均含目的基因,抗性鉴定为抗除草剂和不抗除草剂。
表明一定是前者表达了抗性蛋白而后者只表达抗性基因RNAD.已知不同分子量DNA可分开成不同条带,相同分子量的为一条带。
用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完全酶切环状质粒后,出现3条带。
表明该质粒上一定至少有3个被该酶切开的位置6.(2020山东卷)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
高三生物热点知识试题及解析

高三生物热点知识试题及解析2020年高三生物热点知识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1.大面积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降低,细胞外液浸透压降低,此时血液中( )A.抗利尿激素浓度添加,醛固酮浓度增加B.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添加C.抗利尿激素浓度添加,醛固酮浓度添加D.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解析: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浸透压降低,抚慰下丘脑浸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浓度添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
血钾降低抚慰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添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
2.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 )A细胞内液增多 B 组织液增多 C.体液增多 D.尿量增多〖解析〗考察糖代谢的有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生活中的生物学效果,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较高,在尿液的构成进程中的糖不能完全重吸收,从而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尿量增多,由于血中血糖浓度高,没有惹起细胞内溶质增多,所以内液不增多。
异样道理,组织液也不添加,体液指的是细胞内和细胞外液体的总称,它不由于血糖浓度降低而增多。
故D正确。
3.当人体处于饥饿形状时( )A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添加 B肾上腺素分泌添加,胰高血糖素分泌添加C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D肾上腺素分泌添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解析〗考察稳态与体液调的知识此题属于了解水平的考察,要求先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践效果。
当人体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此时肾上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腺高血糖素含量添加,血糖含量上升,故B正确。
只需对两种激素的作用和调理进程明白,普通不会出错。
4.以下关于抗原的正确表达是( )A.抗原只要打破前两道防线,才会惹起特异性免疫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B细胞结合,发作免疫反响C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能够成为抗原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作特异性免疫反响A(点拔:有的抗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置,有的抗原直接抚慰B细胞而惹起特异免疫反响。
2020届高考生物热点猜押练一 热点练9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

猜押练一致胜高考必须掌握的11个热点热点练9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森林边缘和草原相邻的交错区的生物多样性极高,在交错区内,单位面积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于相邻群落均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交错区内物种数较多,生物多样性较高,食物网关系较复杂B.森林和草原的交错区内,只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C.发育较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括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还可能有其特有的物种D.边缘区域群落的演替可能向相邻的两个群落发展,也可能发展成特有的群落2.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弃耕后的农田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B.一个群落中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不属于演替过程C.顶极群落的形成由当地的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D.人类活动一定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渔业捕捞应该在C点左右开始进行捕捞B.曲线乙为“S”型增长,E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D.曲线甲为“J”型增长,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4.下列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信息是沿着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的B.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D.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5.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
如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碳循环的过程①②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从而减轻温室效应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平衡6.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分解者只能通过有氧呼吸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B.图示 A中的碳,主要通过燃烧回到大气中C.空气中的 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D.碳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进行7.(新高考预测:不定项选择)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
2020届高考生物复习:热点五 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热点五放射性同位素在生物实验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会总结]1.主要应用用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
一般常用的标记元素有3H、14C、15N、18O、32P、35S 等。
2.归类分析(1)标记某元素,追踪其转移途径。
如用18O标记H182O,光合作用只产生18O2;再用18O 标记C18O2,光合作用只产生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于H2O,而不是来自于CO2。
(2)标记特征元素,探究化合物的作用。
如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大肠杆菌内发现放射性物质;用35S标记蛋白质,大肠杆菌内未发现放射性物质,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标记特征化合物,探究详细生理过程,研究生物学原理。
如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用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研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用15N标记DNA,证明了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如:以有丝分裂为例):[技能提升·会应用]1.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
下列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A.全部无全部35S全部31PB.全部有全部35S少数32P,多数31PC.少数有全部32S少数32P,多数31PD.全部有全部32S少数32P,多数31P解析:B[本题考查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难度适中。
由于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上下两行细胞,H5N1侵染后,从上面一行中取到的H5N1大多数带有32P,下面一行细胞中没有32P,只有35S,子代H5N1病毒都有放射性,所有子代含有的S是35S,而含有的P只有少数为32P,大多数是31P,B项正确。
]2.图甲表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
2020年全国Ⅱ卷理综高考题及答案--生物部分

2020年全国Ⅱ卷理综高考题及答案--生物部分③以盐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和淡水交界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芦苇适应淡水环境,而赤碱蓬适应海水环境是由于它们体内含有不同的盐类B.盐蓬适应海水和淡水交界处的环境,是因为它们体内含有特殊的离子调节机制C.三种植物群落的出现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具有生存和繁殖的优势D.三角洲中出现的植物群落类型只与水的盐度有关,与其他环境因素无关1.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都能引起肺炎,但它们的结构不同。
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
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B。
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C。
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所含的核苷酸是相同的。
D。
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
2.当人体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会引起自身免疫病。
以下哪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
艾滋病B。
类风湿性关节炎C。
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D。
抗维生素D佝偻病3.下列哪种关于生物学实验的描述是错误的?A。
可以用健那绿染液观察活细胞中的线粒体。
B。
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探究人体红细胞因失水而发生的形态变化。
C。
可以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观察细胞中RNA和DNA 的分布。
D。
可以用荧光染料标记膜蛋白来探究细胞膜流动性。
4.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哪种是错误的?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5.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
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
根据这个实验,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2020高考生物全国Ⅰ,Ⅱ,Ⅲ卷考点汇总-2021届考生必备(全)

2020高考生物全国Ⅰ/Ⅱ/Ⅲ卷考点汇总今年高考生物全国Ⅰ、Ⅱ、Ⅲ卷情境化命题比例呈上升趋势。
全国Ⅰ、Ⅱ、Ⅲ卷的有关新冠病毒的题目,都出在了选择题:Ⅰ卷第1题:新冠肺炎疫情警示人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戴口罩可以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B.病毒能够在餐具上增殖,用食盐溶液浸泡餐具可以阻止病毒增殖C.高温可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餐具可杀死病原体D.生活中接触的物体表面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勤洗手可降低感染风险答案:B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该病毒不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活。
A、戴口罩可以减少飞沫引起的病毒传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新冠病毒,A 正确;B、病毒只能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不能在餐桌上增殖,B错误;C、煮沸可以破坏病原体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杀死病原体,C正确;D、手可能接触到病毒,勤洗手可以洗去手上的病原体,降低感染风险,D正确。
Ⅱ卷第1题: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答案:D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4月23日高中生物周测/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的细胞能为SARS-CoV-2的繁殖提供模板、原料和能量等B.SARS-CoV-2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不会发生增殖C.该病毒在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多肽链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D.患者在感染初期须要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阻止SARS-CoV-2病毒的扩散2.下图是采用CRISPR技术对某生物基因进行编辑的过程,该过程中用sgRNA可指引核酸内切酶Cas9结合到特定的位点进行切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根据破坏B基因后生物体的功能变化,可推测B基因的功能B.基因定点编辑前需要设计与靶基因全部序列完全配对的sgRNAC.图中sgRNA1的碱基序列和sgRNA2碱基序列相同或互补D.可利用此技术编辑生殖细胞相关基因以期生育出免疫艾滋病的婴儿3.近年诞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
其原理是由一条单链向导RNA引导核酸内切酶Cas9到一个特定的基因位点进行切割。
通过设计向导RNA中20个碱基的识别序列,可人为选择DNA上的目标位点进行切割(见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Cas9蛋白由相应基因指导在核糖体中合成B.向导RNA中的双链区遵循碱基配对原则C.向导RNA可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D.若α链剪切点附近序列为……TCCACAATC……,则相应的识别序列为……UCCACAAUC……4.细胞衰老和干细胞耗竭是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转录激活因子YAP是发育和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质。
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定向分化技术来产生YAP特异性缺失的人胚胎干细胞,YAP缺失的干细胞会表现出严重的加速衰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推测YAP在维持人体干细胞年轻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B.转录激活因子Y AP的合成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C.YAP缺失的干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改变D.CRISPR/Cas9基因编辑过程中,基因中的高能磷酸键会断裂5.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获得了两只克隆猴“中中”和“华华”。
该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两只克隆猴的诞生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克隆猴体内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情况不同C.克隆猴体内衰老的细胞因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而导致其物质运输功能降低D.克隆猴体内的细胞癌变后其细胞膜两侧分布的糖蛋白数量减少6.中国医学科学院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所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其作用方式目前尚不明确,推测可能是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结合上述论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疟原虫以胞吞的方式获取食物所消耗的ATP由黄花蒿提供B.疟原虫的遗传物质是RNAC.细胞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疟原虫丟失胞浆会威胁到细胞生存D.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来看,可以视为分解者7.2018年1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屠呦呦带领的团队对红斑狼疮的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下列生理现象或疾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机理相同的是A.过敏反应B.免疫排斥C.类风湿性关节炎D.艾滋病8.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的团队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真核生物,下列关于疟原虫的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密切相关B.构成疟原虫生物膜的脂质在水面上展开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两倍C.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D.疟原虫的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生物膜系统二、综合题9.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引起的肺炎是一种新型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依靠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人体黏膜后进入人体内繁殖。
请回答下列问题:(1)COVID–19可识别人体部分细胞表面的特异性_______并与之结合而进入细胞,通过病毒RNA的复制和翻译进行繁殖。
(2)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大量繁殖时,免疫系统中的______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进而使其裂解,释放出病毒。
体液中相应的______可与该病原体中的抗原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并形成沉淀,进而被____细胞消化。
(3)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有三个基本环节,隔离患者属于其中的____环节。
10.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细胞感知氧气的分子机制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以及格雷格·塞门扎三位科学家,他们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适应不同氧气环境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号机制。
人体缺氧时,会有超过300种基因被激活,或者加快红细胞生成、或者促进血管增生,从而加快氧气输送——这就是细胞的缺氧保护机制。
科学家在研究地中海贫血症的过程中发现了“缺氧诱导因子”(HIF)。
HIF由两种不同的DNA结合蛋白(HIF-l a和ARNT)组成,其中对氧气敏感的是HIF-l a,而ARNT稳定表达且不受氧调节,即HIF-l a是机体感受氧气含量变化的关键。
当细胞处于正常氧条件时,在脯氨酰羟化酶的参与下,氧原子与HIF-l a脯氨酸中的氢原子结合形成羟基。
羟基化的HIF-l a能与VHL蛋白结合,致使HIF-l a被蛋白酶体降解。
在缺氧的情况下,HIF-l a羟基化不能发生,导致HIF-l a无法被VHL蛋白识别,从而不被降解而在细胞内积聚,并进入细胞核与ARNT形成转录因子,激活缺氧调控基因。
这一基因能进一步激活300多种基因的表达,促进氧气的供给与传输。
HIF控制着人体和大多数动物细胞对氧气变化的复杂又精确的反应,三位科学家一步步揭示了生物氧气感知通路。
这不仅在基础科学上有其价值,还有望为某些疾病的治疗带来创新性的疗法。
比如干扰HIF-l a的降解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治疗贫血,同时还可能促进新血管生成,治疗循环不良等。
请回答问题:(1)下列人体细胞生命活动中,受氧气含量直接影响的是___。
A.细胞吸水B.细胞分裂C.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D.兴奋的传导(2)HI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人体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HIF的含量_______,这是因为____。
(3)细胞感知氧气的机制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A、C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VHL基因突变的患者常伴有多发性肿瘤,并发现肿瘤内有异常增生的血管。
由此推测,多发性肿瘤患者体内HIF-Ia的含量比正常人__________。
③抑制VHL基因突变的患者的肿瘤生长,可以采取的治疗思路有___________。
11.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揭示人体细胞的氧气感知通路及信号机制的科学家。
下图表示氧气供应正常时,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HIF-1a)会被蛋白酶降解;氧气供应不足时,HIF-1a将转移到细胞核中。
该项研究不仅在基础科研上极具价值,更有望为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打开思路。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条件下,氧气通过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内合成HIF-1a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
(2)云南呈贡训练基地海拔2000多米,中国田径队常在此集训以提高成绩。
高海拔地区氧气供应不足,运动员细胞中的HIF-1α将通过_____进入细胞核,和其他因子(ARNT)一起与EPO基因上游的调控序列结合,_____________(选填“促进”、“抑制”)EPO基因的表达,EPO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使其____________,从而提高氧气的运输能力。
(3)由上述信号机制可知,干扰HIF-1α的_____________是治疗贫血的新思路。
(4)为了进一步探究HIF-1a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肿瘤细胞的_____________将导致肿瘤附近局部供氧不足,请从打破癌细胞缺氧保护机制的角度提出治疗癌症的新思路: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12.2019年9月17日,诺奖获得者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其科研团队提取的青蒿素使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已知青蒿素属于青蒿中非挥发性成分,易溶于氯仿、丙酮,可溶于乙醇、甲醇、乙醚,在水中几乎不溶,对热不稳定,温度最好不要超过60℃(1)青蒿化学成分分为挥发性及非挥发性两类,挥发性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具有解热镇痛、止咳平喘的功效,提取挥发油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2)某科研小组利用植物黄花高叶提取青高素,流程如下图所示:干燥→粉碎→A(反复进行)→过滤→B→粗品→精制①黄花藕叶含有水分,在对新鲜的黄花蒿叶进行干燥处理时,要注意控制好______,以避免_______。
②图中A过程表示萃取,取的效率上要取决于__________,从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来看,还应该考虑______________等因素(写出两点即可)。
③B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④为了探索青蒿素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含不同浓度青蒿素的细胞培养液分别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24、48、72h,采用细胞活力检测(cell viability)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如图所示。
对照组的设置:取瓶等量人肝癌细胞HepG2,各加入___________,分别培养24、48、72h。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着_______________,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了抑制。
参考答案1.B【解析】【分析】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他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包含四大作用机理,即: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强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以及抑制细菌核酸复制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