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先唐文学)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源远流长,其发展与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人类心理的变迁,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的演变与发展。
一、神话与传说的含义神话与传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
神话通常指的是关于神明的传说,以神话的形式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对自然、人类、神灵、宇宙等存在的理解和探索。
传说则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是一种历史的、个性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形式,以神仙妖魔、英雄传奇、城乡传说、寓言道德等形式,描述了人类的生活和真实经历。
二、古代神话与传说的演变与发展古代神话与传说的演变与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创世神话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中所记载的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盘古开天等创世传说,都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的想象与认识。
古代神话与传说的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阶段。
在战国时期,民间传说中出现了许多以人类为主角的故事。
《楚辞》中的屈原、《史记》中的虞姬、《古文觉》中的陶渊明等人物,都成为了民间传说和艺术表现的对象,他们所表现的爱国主义、个性解放和民间情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性、民众性和艺术性。
在明清时期,由于忽视民间文学与文化的重要性,许多民间传说逐渐消失。
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神话传说的价值重新被人们重视。
许多古代传说和神话得到了恢复和挖掘,成为了文学、艺术和电影作品的重要题材。
例如琵琶行、牛郎织女、白蛇传等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而且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传播。
三、神话与传说的传承与保护神话与传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时代,面临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神话与传说的保护和传承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要加强对民间传说和神话的保存和整理工作,并适当地加以创新。
C第一章上古神话

• 自然神话和创世神话——反映先民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借 助想象对自然力的征服;
• 英雄神话——反映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朦胧意识到自 身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
• 传奇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 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 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同时包含华夏四裔氏族社会 野蛮生活状态的痕迹。
•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 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 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 •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 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 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山海经·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 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 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仙人也。”
• 月亮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
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
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 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 ,为月精。” •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 食之,遂奔入月中。
四、中国神话蕴涵的 民族精神
•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流变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流变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流变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神话涉及许多著名的女神,如女娲、西王母、嫦娥等,她们的故事和传说不仅富有文化内涵,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一、起源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在这个时期,女性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许多神话故事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的。
例如,女娲就是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上古女神,她被视为创世神和人类的始祖。
女娲的故事传颂至今,仍然被人们敬仰和崇拜。
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上古女神神话不断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虽然男性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女性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
许多女神在这个时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功能,例如,西王母被视为掌管长生不老的神,嫦娥则被视为月亮女神。
三、演变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上古女神神话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开始与一些哲学思想相结合,如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等。
这些神话中的女神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如道家思想中的“道”和儒家思想中的“礼”等。
同时,一些女神的形象也逐渐被淡化,甚至被男性所取代。
然而,尽管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她们依然被广大人民所崇敬和崇拜。
这些神话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中国上古女神神话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
这些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和故事情节,不仅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人类信仰、道德、哲学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神话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上古女神神话的研究现状,总结相关研究成果与不足,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我们将探究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揭示其研究意义。
中国上古女神神话源于远古时代,流传于民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版文学史)笔记---第一编-先秦-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混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
在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的①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从巫史不分到史分化出来专门从事记录;士大夫阶层兴起成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
②形态上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又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①夏商文化以巫医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
②西周春秋文学与礼乐文化(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周代文学更关注历史(《春秋》、《左传》、《国语》)、社会、人生(反映社会理想的散文:《论语》、《墨子》、《老子》)。
③战国时代周天子衰微→社会责任感、关怀人生→著书立说→百家争鸣(以庄周、孟荀、韩非、纵横家为最要)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1、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极少提及“天命”等思想。
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
3、文学风格百花齐放第一章·上古神话教材梳理神话: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幻想出的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同时,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的萌芽。
(注:这种单列的概念即可能会考名词解释的,下同。
名词解释的回答要求准确简练,通常用一句话把是什么说清楚,再用一至两句话把它的意义概括一下即可。
)神话的作用:首先,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再次,使人们在对世界假象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的情绪。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历史、民族、生物、医药、神话、宗教祭仪等,是我国古代保存神户资料最多的著作。
神话的起源与演变

神话的起源与演变神话,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对未知、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想象。
神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通过口头传承和演绎,逐渐发展成为了丰富多样的传说与故事。
本文将探讨神话的起源与演变,并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类智慧与文化意义。
一、神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信仰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的力量感到敬畏。
为了解释一些无法理解的现象和自然灾害,人们渐渐形成了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与崇拜。
他们将这些力量想象成神明,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来解释宇宙的起源、人类的存在以及自然界的运行。
神话成为了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核心,帮助人们向宇宙和自然界寻求安全感和指导。
二、神话的演变与文化交流随着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演进,神话也随之改变和演变。
不同地区的人们通过互相交流和文化融合,将各自的神话与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神话体系。
例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众神,就是在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
神话在传播过程中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三、神话的文化意义与教化作用神话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口头传统,不仅仅是图画、音乐和舞蹈的灵感源泉,更是人们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神话不仅满足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心,也意味着人们对于正义、勇气、智慧等美德的追求。
通过神话中的故事和形象,人们可以获得道德教化和人生启示,这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四、神话的影响与当代文化尽管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人们对神话的解读有所不同,但神话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仍然对当代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神话的形象和故事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电影、游戏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内涵和多样性。
此外,神话的象征意义和神秘性仍然吸引着人们的兴趣,成为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神话的起源与演变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
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好奇和想象,更成为了人们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
上古神话解读

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
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子不语怪、 力、乱、神"(《论语·述而》)。儒家后学 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 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例: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 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 何以至于三百年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 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 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帝德》)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 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 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 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 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 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 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 维"。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 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反抗精神 (如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 种厚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 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 体现了我们民族深重的忧患意识, 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斯芬克斯之谜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 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 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 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 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壮年,只用两 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 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 “ 斯芬克斯之谜”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2、洪水神话 讲《山海经》 中“鲧禹治水” 的故事(扩展 到有关“禹三 过家门而不 入”、“禹娶 涂山氏”等禹 的故事)。
第一讲讲义 上古文学,上古神话

第一讲讲义:这一节课主要介绍先秦了解文学的起源、形态以及先秦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一、先秦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在先秦时期,这是从远古经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统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1996-2000年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结果断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是夏代文化的遗址。
据说夏禹传位于启,“公天下”成为“家天下”。
国家组织逐渐形成。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附近),史称殷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商业都得到发展,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市。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为巫。
尊神祭祀的祝颂实即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以及祈求和愿望,也形成了融合歌舞乐绘画、表演、原始宗教等一体的文化形式。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史称西周。
周统治者鉴于殷商的教训,实行分封制,并确立以“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典章制度,以此作为统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西周至夷王、厉王时期,统治日趋腐败,国力日衰,传至幽王,愈加暴戾,内忧外患,幽王终于在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476~前221)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愈衰。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合纵连横,二百年争战,最后由秦统一。
先秦文学就是指秦统一之前的中华大地上的产生发展的文学。
二、文学的起源中国文学的产生可以上溯到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产生的神话传说和歌谣,我们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
这些神话传说和歌谣由于时间久远、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

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基本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神话故事逐渐变得更加复杂、细致和抽象。
以下是其基本趋势的详细解释:
1.从简单的故事到复杂的情节
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最初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些关于天神、妖魔、英雄等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故事逐渐变得更加复杂,情节更加丰富。
例如,《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比较简单,而《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中的神话情节则更为复杂,人物关系更加繁琐。
2.从具体的形象到抽象的观念
早期的神话故事中,形象和具体的描写比较重要,例如神灵的外貌、衣着、动作等。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神话故事逐渐变得更加抽象,更加注重表达观念和思想。
例如,《道德经》中的“道”这一概念,虽然不是直接来源于神话故事,但是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3.从单一的神话到多元的神话体系
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最初比较单一,各地区之间的神话故事相互独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神话故事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
例如,《封神演义》中的神话故事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神灵和妖怪,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和互动。
4.从原始的信仰到哲理化的思考
早期的神话故事通常是基于原始的信仰和崇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这些神话故事逐渐被纳入到哲理化的思考中。
例如,《论语》、《道德经》等古代哲学著作中,许多神话故事被用来阐述哲学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神话演变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元、从原始信仰到哲理化思考。
这种趋势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演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上古神话的演变
——从形成到消散的过程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三班102012013187 陈洋
摘要:神话,是以神为主人公,包括了自然神以及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表现为变化、有神力和法术。
以此作为一些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远古人民对自然界产生神秘而敬畏的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
如此这般的产生最终却毁于后来文人的不重视;将神话作为历史传说,将天神降为人类始祖并作为史实对待,进行不尊重的删改;甚至仙化,幻想长生不老或者飞升成仙。
关键字:虚化幻想自然社会氏族精神思维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神话,便是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远古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尤其能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了。
神话也就由此产生。
此外,我还认为上古神话的产生还受着社会关系结构变革的影响,原始社会在开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开始,经历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随后转变为父系氏族。
在此期间比如我们熟悉的“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女性形象的神灵都是受母系氏族的
影响。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当然,语言的流通也为神话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传播,也就不会有传承。
因此,神话产生首当其冲的条件就是语言,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神话,得到语言的组织与传播,渐渐成为一种文学形态。
从产生的时间上来讲,上古神话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各文学形态中最早的,并且它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就我们所学的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左传》、《庄子》、等先秦古籍中就记载了比较丰富的古代神话,以及神话内容的变形和发展。
如《诗经》中周部族史诗的代表《大雅·生民》、商部族史诗《商颂·玄鸟》等篇目就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中包含了部族起源神话中的母题类型。
再如《庄子》一书中也有许多上古神内容的演变,像鲲鹏之变、黄帝遗玄珠等都是在上古神话的基础上的变形。
二、上古神话的演变
上古神话存在的意义即是如下,首先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质。
我们不可否认的就是现如今学者研究原始社会的材料大多来自于上古神话,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等都有在上古神话中得以体现;其次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最后则是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于是,在这些社会和自然的促使下,上古神话演变出较为清晰的六个大类:
(1)创世神话。
其代表作就是盘古故事,开天辟地第一人,身体化为世间万物。
此类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并且宇宙生成中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了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暗喻了人和自然对应关系;明显的表明了远古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2)始祖神话。
其代表作即是女娲造人,虚构人类产生。
捏泥
人和甩泥人的造人方法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女性的光辉形象使我们明白此类神话产生于在部族承担血缘传承的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
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
(3)洪水神话。
在我国,此类神话代表作有鯀禹父子;在西方有诺亚方舟。
两者不同在于,我国对于洪水是看成自然灾害,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精神得以体现,着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反应远古先民同大自然的斗争中所积累经验和智慧;而西方则是上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作为惩罚,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应对人性的反省,这便是东西方的洪水神话差别。
(4)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以及黄帝与蚩尤的故事最为突出。
这里战争中其实主要凸显了远古先民的勇猛以及黄帝擅于发明创造的英雄始祖形象。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
——《淮南子·本经训》)
(5)发明创造神话。
和战争神话一样,最为突出的就是黄帝,还有我们熟知的做弓的后羿(古者羿作弓。
——《墨子·非儒》,当然还有伏羲的结绳记事,造网捕鱼等等,人们把各类重大发明,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6)其他神话。
大都主要是显示人类英雄个性、勇气,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夸父和女娲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山海经·大荒西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我们可以看见这六大类上古神话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自然神慢慢的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这标志人类主体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神异经历或本领,业绩在创造和征服。
这里可以看出人类在上古神话中的演变。
三、上古神话的消散
由于时代久远,并且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
这样的状况使得上古神话未得到很好的保存,这是导致上古神话数量少并且不系统的原因之一。
其次,从第二个分析点上古神话的演变中我们谈到人类的英雄人物神化后渐渐代替了自然神,始祖神话的起源使得人们将上古神话当成了历史传说,将神话故事当成史实对待,并且虚化出始祖及它的谱系,至今我们都无法确定三皇五帝是否真正存在,上古神话与历史传说的混淆导致今天的不明不白。
我们不可否认的就是上古神话中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当时原始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山川地貌等等,尤其以《山海经》最为突出。
但这不是后来可以对上古神话自然神的降格成人类神的理由,也不是删改上古神话的理由,更不是使神灵成为始祖,使神话成为史实的理由。
此外,还有道教的发展,将上古神话“仙话”。
神话转变为仙话是有限的,它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几个人物身上,且有类似于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
但仙话的文化意蕴要比神话淡薄得多,在仙话中,那些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都被严重地削弱了。
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它真实地记录了华夏民族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
并且,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我个人认为它的演变起于远古先民对自然的崇拜,散于人类的发展和征服。
参考文献:
《山海经》译注:方韬——中华书局
《淮南子》译注:陈广忠——中华书局
《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