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福建福州)阅读《曹刿论战》,完成9~13题。

(1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2分)(1)肉食者谋之 (2)弗敢加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安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3—17 题。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

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曹刿论战阅读及答案「篇一」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衣食所安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孚,信服C.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遂,于是,就2.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何以战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言语粗鄙C.患之属也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其如土石何?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

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4.把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答案】1.B(孚,为人所信服)2.A(A项均为宾语前置句中的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B项分别为“目光短浅”,“粗俗”;C项分别为“一类人”,“联系”或“相似”;D项前一为代词,代指齐国军队,后一为句首副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含答案)

九下13、《曹刿论战》练习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小惠未徧.(2)彼竭我盈.(3)又何间.焉(4)再而衰.(5)神弗福.也(6)牺牲..玉帛(7)公将鼓.之(8)何以.战(9)战于.长勺(10)公与之乘.(11)齐师伐.我(12)既克.(13)小大之狱.(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5)齐师败绩..(16)公将驰.之二、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弗敢加也,必以信.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C.①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②择其善者而从.之D.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2分)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B.①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4、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下边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2分)A. 又何间焉B. 战则请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C.公将战 D. 夫战,勇气也上使外将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B)(2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D)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十年春,齐师伐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B、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郦道元《三峡》)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2、理解文段内容,然后填空。

(1)本文涉及到_______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__________。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均用原句答)3、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l)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2、(1)齐鲁长勺之战;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去访察,但也要根据实情来对待。

(2)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很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去追击他们。

(均意合即可)。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何人?A. 一位著名的军事家B. 一位政治家C. 一位文学家D. 一位历史学家2. 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提出了哪些战术思想?A. 以逸待劳B. 以守为攻C. 以攻为守D. 以战养战3. 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什么?A. 武器装备B. 士兵数量C. 战术策略D. 天时地利4. 曹刿论战中提到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味着什么?A. 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B. 军队可以被打败,但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C. 军队可以被征服,但个人精神不能被征服D. 军队可以被领导,但个人不能被命令5.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如何对待战争?A. 以战止战B. 以和为贵C. 以攻为守D. 以守为攻答案:1. A 2. C 3. C 4. A 5. A二、填空题1.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论战中的经典名言。

3. 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了________的战术思想。

4. 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________,还取决于________。

5. 曹刿论战中,曹刿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1. 战术策略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以攻为守4. 武器装备,战术策略 5. 个人信念三、简答题1. 简述曹刿论战中曹刿提出的战术思想。

2. 曹刿论战中,曹刿是如何论述战争胜负的?3. 曹刿论战中,曹刿对个人信念的重要性是如何强调的?答案:1. 曹刿在论战中提出了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强调在战争中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防守。

2. 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士兵数量,更重要的是战术策略和个人信念。

3. 曹刿强调个人信念的重要性,认为即使军队可以失去领导,但个人不能失去信念,个人意志不能被摧毁。

四、论述题1. 结合曹刿论战,谈谈你对战争胜负因素的理解。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完整版)《曹刿论战》练习题+答案完全版

《曹刿论战》复习(一)1、文学常识填空(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所写的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长勺之战.(2)《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伐:攻打(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普遍(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指猪、牛、羊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6)既克,公问其故。

既:已经(7)彼竭我盈。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8)夫大国,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3、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时勇气衰弱,第三次击鼓进军时勇气已经衰竭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6、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庄公做出的急躁行为做了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猪、牛羊等祭祀用的祭品。

今义:为正义的事业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他牺牲了自己的青春)(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8、比较并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这里是养的意思)②安.能辨我是雄雌。

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中考试题之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篇一」《曹刿论战》阅读下列两段选文,完成6—10题。

(12分)【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

楚人济④泓而来。

有司⑤复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馀,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⑦,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的字。

(2分)(1)彼竭我盈,故克之克:(2)然后襄公鼓之鼓: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译文:4.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2分)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每小题1分)2.C (ABD三项均为介出所处,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3.(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习题及答案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典故,它发生在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

曹刿是齐国的谋士,他在一次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来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结果。

这些问题不仅考验了当时的军事智慧,也引发了后世对于军事战略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曹刿论战的习题及答案。

1. 问题一:敌人的实力如何?答案:了解敌人的实力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步。

曹刿认为,敌人的实力可以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来获得,包括敌人的军队规模、装备情况、统帅水平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人的实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

2. 问题二:我方的实力如何?答案:了解我方的实力同样是制定战略的关键。

曹刿强调,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我方的军力、装备、士气等因素。

只有明确了我方的实力,才能合理地制定作战计划。

3. 问题三:敌我双方的地理环境如何?答案:地理环境对于战争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曹刿认为,我们需要详细了解敌我双方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交通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行和结果。

4. 问题四:敌人的意图是什么?答案:了解敌人的意图是战争中的关键。

曹刿指出,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敌人的意图,包括敌人的军事行动、军事布局、统帅的性格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人的意图,我们才能做出相应的应对。

5. 问题五:我方的意图是什么?答案:明确我方的意图同样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环。

曹刿强调,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战略目标和战争的目的。

只有明确了我方的意图,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战略。

6. 问题六: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答案: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

曹刿认为,我们需要客观地评估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包括兵力、装备、战略地位等等。

只有了解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战略。

7. 问题七:敌我双方的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答案:评估敌我双方的战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制定战略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

(共7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转危为安心安理得
B. 民弗从也言听计从唯命是从力不从心
C. 公将驰之背道而驰心驰神往驰名中外
D. 公问其故无缘无故故弄玄虚温故知新
1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翻译: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理解:在齐国攻打鲁国的时候,曹刿没有听从乡人的劝阻,执意进宫劝谏鲁庄公万事俱备之后再去迎战。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和玉器、丝织品等,从来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理解:在曹刿指出靠贵族的拥护不能战胜齐军后,鲁庄公又把取胜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再次显露他的“鄙”。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我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又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理解:曹刿在齐军大败的时候阻止了鲁庄公的盲目追击,仔细观察敌情后才做决定,从这可以看出曹刿的谨慎。

13.请结合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鲁庄公和汉宣帝在执政上的共同之处。

(3分)
【链接材料】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①也。

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②矣。


又曰:“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③也。

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

其更讳询④。

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节选自《汉书·宣帝纪》)
注:①[群生]百姓。

②[文吏]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吏。

③[讳]冒犯名讳。

④[询]汉宣帝改名为“询”。

答:
(三)(共7分)
11.(2分)B
12.(2分)A
13.(3分)答案要点:取信于民。

鲁庄公能用诚心办理案件,尽量做到公正,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汉宣帝认识到刑狱关系重大,能够禁暴止邪,使百姓内心安定,休养生息。

汉宣帝对于自己改名之前冒犯他名讳的人,予以赦免,这份宽容,也让他深得民心。

(评分说明:共同点1分,分析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