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 郭子仪之上
(完整版)历史6年真题分类(必修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全国卷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面对日本的舆论宣传,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其对舆论在外交中的作用没有清醒的认识,即清政府并不熟悉近代外交策略,故C项正确。
从题干材料来看,日本的宣传、欧美的舆论对战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其左右了战争进程,故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故排除B、D两项。
【答案】C2.(2018·北京文综·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列强侵华【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03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林纾通过寓言故事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项正确。
材料反对弱肉强食,B项错误;材料强调要对列强保持警惕之心,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海南单科·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梁启超一句话点明要义,李鸿章要为历史的错背锅吗

梁启超一句话点明要义,李鸿章要为历史的错背锅吗本文导读:历来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他都是处于最负面的那一位,曾国藩因为他努力的品格,优良的家风家训,使得他成为现在名副其实的“网红”。
但同是晚清重臣的李鸿章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
我们总是把那些不平等条约的罪归咎到李鸿章头上,但其实他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
我国封建时代的君主专制发展到清朝,可以说是已经到达顶峰状态了,君主的权力无限大,即使是最贴近皇帝、太后的军机大臣,也只能跪着听候差遣。
那如果真要把责任推到李鸿章的头上,他的权力也应该足够大,足以有事情的决定权才可以。
那我们接下来看看李鸿章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他担任的职位不是这个地方的总督,就是调到另一个地方当总督,他还是清朝海军的创建者,北洋水师的大名我们在甲午战争时也听说过。
我们可以发现,李鸿章不过就是一个地方官员,最顶也就是受朝廷重视的地方官。
我们说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了最顶峰,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或者说慈禧手上,除了皇家之外,接下来在大臣中间就是军机大臣比较德高望重了。
李鸿章连个军机大臣都没当过,而是一直被派往各种艰难岗位上。
花甲之年被派去考察黄河,多岁高龄还去日本去接受屈辱,组建的北洋水师战败,把责任全都归于他的头上,李鸿章真正成为了清政府百用不厌的“替罪羊”。
据说,李鸿章在前往日本之前,曾和当时的军机大臣开过一个玩笑,大概意思就是说邀他一起前往,而这个军纪大臣吓得直推辞,说是还有要事要忙。
李鸿章只能无奈地笑笑,独自去面对无尽的欺辱。
梁启超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大概的意思是他不畏劳苦,也不畏谣言,辛苦一生,眼界虽较有远见,但没有破俗之勇。
可以说完美概括了李鸿章的所有特点。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抬抬头,回想这一年的时光,在高考的重压下,在考后疯狂的放松下,似乎很久都没静下心来读过文学类的书了,更不要说是什么历史传记了。
正好借着现代史的这门课程,我静下心来读了这本《李鸿章传》,很有感触。
以前,对李鸿章没什么特别的了解,只是在高中时的历史老师总是拿李鸿章的事不断调侃,自然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但是,同样是一代名家的梁启超,却将他和诸葛亮、曾国藩、张之洞等人作对比,给了他高度的评价,那他到底是一名什么样的人,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由于此书是文言文书写,读起来甚为不畅,理解有不正确之处,还请多多指教。
李鸿章被梁启超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动乱时代的不幸的中国晚晴大臣,在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实力的条件下,他在外交上不得不用不断的妥协来谋求国家的安宁。
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才能在外国人面前挺直腰杆,在今天依然如此,更何况是在那个弱肉强食被放大到极致的时代,如果我是必然是我的无奈之举,但是大多数国人并不考虑这种种不利,往往李鸿章,这也将这种过错一味的安在李鸿章的头上,我实在是为李鸿章可惜。
但是,梁启超也客观的说道,李鸿章的外交方式有可取之处,也存在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的惨事。
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了满腔热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力量的牵绊,有志而不得果。
同样,签署卖国条约其实无非是太后的旨意,李鸿章不过是挡住国人口水谩骂的挡箭牌罢了,他能做的也只不过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
李鸿章和众多洋务大臣办洋务运动,起初也是为了消灭太平军,而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须加强军事装备,以备国防。
故而办起了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这使中国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但洋务运动没有采取西方制度,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军事洋务没有足够的军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
193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 口播推荐语

193读书《李鸿章传》梁启超口播推荐语
推荐语:
这本《李鸿章传》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梁启超和李鸿章是有过实实在在的交集的!
作为一个同时代的人,梁启超能更公正地看待李鸿章的才识、功过、地位,这是非常难得的。
众所周知,李鸿章因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系列条约,被斥为“卖国贼”。
但梁启超告诉我们要从两面看待李鸿章。
论功,李鸿章镇压太平军,创办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
甚至在外交舞台上极力斡旋,为大清赢得一丝喘息。
论过,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面对清朝这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但无论功过是非,李鸿章以一人之力要想改变中国贫穷挨打的局面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足以让小编心生敬意。
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章立凡: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重读《李鸿章传》無論生前身後,李鴻章都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
无论生前身后,李鸿章都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上中學的年代,歷史老師口中的「大漢奸、賣國賊李鴻章」,至今言猶在耳。
上中学的年代,历史老师口中的「大汉奸、卖国贼李鸿章」,至今言犹在耳。
二十多年前讀到梁啟超撰寫的《李鴻章傳》,正值國家改革開放之初,頓覺眼目一新,感到此傳對洋務運動及李鴻章其人,有著不同以往的全新視角。
二十多年前读到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正值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顿觉眼目一新,感到此传对洋务运动及李鸿章其人,有着不同以往的全新视角。
細品之,則非梁任公之視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復了人類的獨立思考而已。
细品之,则非梁任公之视角「不同以往」,乃敝人受哺狼奶多年,有幸恢复了人类的独立思考而已。
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之際重讀此傳,更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重读此传,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維新派眼中之洋務派一、维新派眼中之洋务派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兩月,心力交瘁的李鴻章溘然辭世;近兩個月後,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啟超完成了這篇傳記。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两月,心力交瘁的李鸿章溘然辞世;近两个月后,流亡海外三年的梁启超完成了这篇传记。
是年二十九歲的梁氏,以通緝在案的維新派流亡領袖身份,為七十八歲的在朝洋務派領袖作傳,其間大有深意焉。
是年二十九岁的梁氏,以通缉在案的维新派流亡领袖身份,为七十八岁的在朝洋务派领袖作传,其间大有深意焉。
維新運動是洋務運動的繼續,兩者有著血脈上的傳承關係,如果將洋務運動視為經濟改革,則維新運動當然是政治改革。
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两者有着血脉上的传承关系,如果将洋务运动视为经济改革,则维新运动当然是政治改革。
兩者的失敗皆有其歷史之必然性。
两者的失败皆有其历史之必然性。
作者自稱:「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惺惺相惜之情與流亡臣子的孤憤,溢於言表,既悲逝者,亦是自悲。
梁启超眼中的李鸿章

人 受哺 狼奶 多年 ,有 幸恢 复 了人类 的
独 立 思 考 而 已 。 在 纪 念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周 年之 际重读 此传 ,更 别有 一番滋 味
在 心头 。
维 新 派 眼 中 之 洋 莽 派
10 年 《 丑 条 约 》 签 订 后 两 91 辛 月 ,心 力交瘁 的李鸿 章溘 然辞 世 ;近
子 ” 以 “ 冰 ” 自励 ,为 洋 务 。 饮 派 和维 新 派 两 位 先 进 作 传 ,可 视 为对 1 6 年 “自强 运 动 ” 至 80
r
庚 子 之 变4 年 间历 史 的 冷 静 反 0
r
漪 ¨
t
、
‰_
思 。梁 氏 视 李 鸿 章 为 “ 国 近 中
四十年 第一 流 紧要 人物 ” “ , 故
无论 生前 身后 ,李鸿 章都 是个极 富争议 的人 物 。上 中学 的年代 ,历史
老 师 口 中 的 “ 汉 奸 、卖 国贼 李 鸿 大 章” ,至 今 言 犹在 耳 。2 多 年 前 读 到 0
粱 启趄曝中的李鸿
梁 启 超撰 写 的 《 李鸿 章 传 》 ,正 值 国
到 此传对 洋务运 动及 李鸿章 其 人 ,有 着 不 同以往 的全新视 角 。细 品之 ,则 非 梁 任公 之 视 角 “ 同以 往 ” 不 ,乃 敝 家 改革开 放之初 ,顿 觉眼 目一新 ,感
除 ,则 事无一 可成 ,甚 乃知 日后 乏才 ,且 有甚 于今 日,以中 国之
大 ,而永 无 自强 自立 之 时” ;同时 ,作者 也 指 出 了李 氏的历 史局 限性 : “ 殊不 知今 日世 界之竞 争 ,不 在 国家而在 国民 ,殊 不知泰 西诸 国所 以能 化 畛域 除 故习布新 宪致 富强 者 ,其 机恒 发 自下而非 发 自上 ” 。他批 评 李 鸿 章 “ 不学 无 术 ” ,未 能 利用 其 地 位 及影 响 力 ,推 动历史 潮流 ,叹 息李 氏 “ 时势所 造之英 雄 ,非造 时势之 为 英雄 也 ” 。 梁启 超 在戊 戌 变法 失败 后 ,倡 导 “ 育新 民” 作 ,以改 造 中 国 人 的 “ 民性 ”为 己任 ,这一任 务历 时百 年仍未 完成 。历史 常有 国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如果把十九世纪世界人物做个排名,李鸿章一定能排上位置。
曾几何时,笔者读了一些晚清涉及到李鸿章的奏折、谕旨,我发现一个现象:李鸿章绝对是当时既认识到洋人的强大,也有手腕能力的人。
要知道,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庚子国变这段时间里,大清国皇族、贵族以及重臣们对世界大事知之甚少,依旧迷恋在自己的“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不能自拔。
然而,李鸿章却看到了洋人的强大、武器的先进。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别认为这是件简单的事情,其实无比艰难。
问题是,李鸿章是看到了洋人强大以及自己的缺点,可是真正在革新方面的建树,还处于兴办工厂、购买武器装备,而不是革除满清弊端,进行大规模的政治改革。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的从上而下的大规模有效改革,这点是李鸿章不敢想的。
李鸿章做的最多的是就把大清这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修修补补,让它再撑上一段时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李鸿章把更多的智慧用在了攫取家族(个人)利益和自保上,实在有点遗憾。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李鸿章自己也承认,他就是大清最好的裱糊匠。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李鸿章喊出上面几句话时,或许已经预料到了一些事情,但他还是选择做了一个“裱糊匠”。
李鸿章被骂得最多的是甲午战争惨败以及后来签订的《马关条约》。
不过,西方报纸却从另一方面给予李鸿章评价,“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究竟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启超的评价时常被提起,最出名的就是那句话,“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还把李鸿章跟历史人物作了一番对比,在他看来,“(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
中外历史人物评析之李鸿章

中外历史人物评析之李鸿章1307040124 吴燕彬法语1301 一、序言: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李鸿章临危受命,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再后来,它发展成为了清政府军队力量的后备支柱、清廷的国防军。
2、倡导洋务运动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利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各行各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提示: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
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
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
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
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
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
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
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
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
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
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李鸿章(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李鸿章传》,作者:梁启超,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
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
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鸿章无霍光之权位,无霍光之魄力。
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
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
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
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
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
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
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
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
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
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
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
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
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
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
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
号称贤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议其后,被乃不得不用佥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鸿章之所处同也。
然安石得君既专,其布划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有过于鸿章者。
第五,李鸿章与秦桧。
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
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第六,李鸿章与曾国藩。
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
不宁惟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
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
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
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
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
第七,李鸿章与左宗棠。
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
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
湘人之虚骄者,尝欲奉左为守旧党魁以与李抗,其实两人洋务之见识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
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撂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李之一身。
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第八,李鸿章与李秀成。
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
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
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
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
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第九,李鸿章与张之洞。
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
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北。
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
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媸名故常趋巧利。
之洞于交涉事件,著著与鸿章为难,要其所画之策,无一非能言不能行。
鸿章尝语人云:不图香涛作官数十年,仍是书生之见。
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
至其虚骄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尤相去霄壤也。
第十,李鸿章与袁世凯。
今后承李鸿章之遗产者,厥惟袁世凯。
世凯,鸿章所豢养之人也。
方在壮年,初膺大任,其所表见盖未著,今难悬断焉。
但其人功名心重,其有气魄敢为破格之举,视李鸿章或有过之。
至其心术如何,其毅力如何,则非今之所能言也。
而今日群僚中,其资望才具,可以继鸿章之后者,舍袁殆难其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