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新唐书李光弼传》(含答案)

文言文专题训练------《新唐书·李光弼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
严毅沉果,有大略。
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乾元初,代子仪为朔方节度使。
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史思明乘胜西向。
光弼敦阵徐行,趋东京,谓留守韦陟曰:“贼新胜难与争锋,欲诎之以计。
然洛无具粮,危逼难守,公计安出?”陟曰:“益陕兵,公保潼关,可以持久。
”光弼曰:“两军相敌,尺寸地必争。
今委五百里而守关,贼得地,势益张。
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贼不得西,此猿臂势也。
”遂檄河南纵官吏避贼,城无留人,督军取战守备。
上元元年,进围怀州,思明来救,光弼再逐北。
思明屯兵河清,声渡河绝饷路。
光弼壁野水渡,既夕还军,留牙将雍希颢守,曰:“贼将高晖、李日越,万人敌也。
贼必使劫我。
尔留此,贼至勿与战,若降与偕来。
”左右窃怪语无伦。
是日,思明果召日越曰:“光弼野次,尔以铁骑五百夜取之,不然,无归!”日越至垒,使人问曰:“太尉在乎?”曰:“去矣。
”“兵几何?”曰:“千人。
”“将为谁?”曰:“雍希颢。
”日越谓其下曰:“我受命云何?今顾获希颢归,不免死。
”遂请降希颢,与俱至。
光弼厚待之,表授右金吾大将军。
高晖闻之,亦降。
或问:“公降二将何易也?”光弼曰:“思明再败,恨不得野战,闻我野次,彼固易之,命将来袭必许以死。
希颢无名,不足以为功。
日越惧死,不降何待?高晖才出日越之右,降者见遇,贰者得不思奋乎?”宝应元年,进封临淮郡王,赐铁券,名藏太庙,图形凌烟阁。
(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B.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C.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D.安禄山反郭子仪/荐其能诏/摄御史大夫/知节度事/肃宗即位诏/以兵赴灵武/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摄,担任的意思。
《旧唐书·郭子仪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
(天宝十五载)六月,子仪、光弼率仆固怀恩等阵于嘉山,贼将史思明等亦结阵而至,一战败之,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
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
子仪将北图范阳,军声大振。
七月,肃宗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
八月,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至自河北。
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自西蕃入寇,车驾东幸,天下皆咎程元振,东宫屡论之。
元振惧,又以子仪复立功,不欲天子还京,劝帝且都洛阳以避蕃寇,代宗然之。
子仪闻之,因兵部侍郎张重光宣慰回,附章论奏。
代宗省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
可亟还京师。
”车驾自陕还宫,子仪伏地请罪,帝驻车劳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以子仪为尚书令,上表恳辞,答诏不允。
翌日,敕所司令子仪于尚书省视事。
诏宰相百僚送上,遣射生五百骑执戟翼从,自朝堂至省,赐教坊乐。
子仪不受,复上表曰:“臣伏以尚书令,武德之际,太宗为之,自后因废此官,永代作则。
陛下守文继体,固当奉而行之,岂可猥私老臣,隳厥成式?上掩陸下之德,下贻万方之非。
臣虽至愚,安敢轻受?”手诏答曰:“优崇之命,所以报功;顾循时议,会谓允谐。
而屡拜封章,恳怀让挹,宜宣示于外,编之史册。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B.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C.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D.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这里的馘也是斩首的意思。
《新唐书 郭子仪传》《旧唐书 郭子仪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人,长七尺二寸,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
遭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
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
子仪自泾阳来朝,中外惧有变,及入见,帝唁之,即号泣曰:“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
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朝恩又尝约子仪修具,元载使人告以军容将不利公其下衷甲愿从子仪不听但以家僮十数往。
朝恩曰:“何车骑之寡?”告以所闻。
朝恩泣曰:“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田承嗣傲很不轨,子仪尝遣使至魏,承嗣西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
”李灵耀据汴州,公私财赋一皆遏绝,子仪封币道其境,莫敢留,令持兵卫送。
麾下宿将数十,皆王侯贵重,子仪颐指进退,若部曲然。
幕府六十余人,后皆为将相显官,其取士得才类如此。
与李光弼齐名,而宽厚得人过之。
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
其子孙多以功名显,盖盛德后云。
(节选自《新唐书·郭子仪传》)材料二:史臣裴珀曰:“汾阳①事上诚荩②,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
代宗不名,呼为大臣。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二十年。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注]①汾阳: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护卫唐王朝的过程中军功卓著,被封为汾阳郡王。
②诚荩:忠诚。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元载使人告A以军容B将不利C公D其下衷甲E愿从F子仪G不听H但以家僮十数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武举,又名武科,是中国古代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武举制始创于唐代武则天时期。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文言文

郭子仪初遇李光弼文言文
昔日大唐盛世,蜀中之地,英才辈出。
时有名将郭子仪,威震四方,其勇略非凡,世人皆称颂。
一日,郭公率军行至剑门关外,恰遇另一位豪杰李光弼,亦是当朝栋梁,二人缘分不浅,于此初会。
郭子仪勒马而立,望向来者,但见李光弼一身戎装,英气勃发,心中暗自赞叹。
遂上前几步,拱手言道:“兄台可是李光弼将军?吾闻将军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
李光弼闻言,亦下马回礼,笑道:“郭将军过誉了,光弼不过一介武夫,岂敢当此赞誉?倒是郭将军,战功赫赫,保我大唐疆土安宁,光弼久仰之至。
”
二人相视而笑,言谈间,皆是家国天下,兵法战略,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郭子仪道:“今番相遇,实乃天意。
吾等皆为大唐之臣,当携手共进,共御外侮,护我河山无恙。
”
李光弼点头应和:“郭将军所言极是,光弼愿与将军并肩作战,共赴国难,不负圣上厚望,不负百姓期盼。
”
言罢,二人相视一笑,仿佛已预知未来并肩作战之辉煌。
夕阳下,两军将士皆为之动容,知此二将相遇,定能为我大唐开创更加辉煌之篇章。
自此,郭子仪与李光弼结下不解之缘,共书大唐名将之传奇。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篇一:“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阅读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阅读答案及翻译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郭子仪、李光弼还常山,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
子仪选骁骑更挑战,三日,至行唐,贼疲,乃退。
子仪乘之,又败之于沙河。
蔡希德至洛阳,安禄山复使将步骑二万人北就思明,又使牛廷玠发范阳等郡兵万馀人助思明,合五万馀人,而同罗、曳落河居五分之一。
子仪至恒阳,思明随至,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贼来则守,去则追之,昼则耀兵,夜斫其营,贼不得休息。
数日,子仪、光弼议曰:“贼倦矣,可以出战。
”壬午,战于嘉山,大破之,斩首四万级,捕虏千馀人。
思明坠马,露髻跣足步走,至暮,杖折枪归营,奔于博陵;光弼就围之,军声大振。
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
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禄山大惧,议弃洛阳,走归范阳,计未决。
是时,天下以杨国忠骄纵召乱,莫不切齿。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
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
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
”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
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
”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乾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5.对下列甸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思明收散卒数万踵其后踵:脚后跟。
B.露髻跣足步走跣:光着脚。
C.或说国忠说:劝说,游说。
D.上许之许:答应。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贼疲,乃退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B.又败之于沙河于公岂不危哉C.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D.子仪深沟高垒以待之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不属于郭子仪、李光弼军事行动的一组是 (3分)①贼来则守,去则追之②贼倦矣,可以出战③战于嘉山,大破之④至暮,杖折枪归营⑤于是河北十馀郡皆杀贼守将而降⑥议弃洛阳,走归范阳A. ①③⑥B. ①②⑤C. ②③④D.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郭子仪、李光弼兵退回常山,叛将史思明又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郭子仪挑选骁勇善战的骑兵主动挑战。
《旧唐书·郭子仪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子仪长六尺余,体貌秀杰。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
(天宝十五载)六月,子仪、光弼率仆固怀恩等阵于嘉山,贼将史思明等亦结阵而至,一战败之,斩馘四万级,生擒五千人,获马五千匹,思明露发跣足奔于博陵。
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斩贼守者以迎王师。
子仪将北图范阳,军声大振。
七月,肃宗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
八月,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至自河北。
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自西蕃入寇,车驾东幸,天下皆咎程元振,东宫屡论之。
元振惧,又以子仪复立功,不欲天子还京,劝帝且都洛阳以避蕃寇,代宗然之。
子仪闻之,因兵部侍郎张重光宣慰回,附章论奏。
代宗省表,垂泣谓左右曰:“子仪用心,真社稷臣也。
可亟还京师。
”车驾自陕还宫,子仪伏地请罪,帝驻车劳之曰:“朕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乃赐铁券,图形凌烟阁。
以子仪为尚书令,上表恳辞,答诏不允。
翌日,敕所司令子仪于尚书省视事。
诏宰相百僚送上,遣射生五百骑执戟翼从,自朝堂至省,赐教坊乐。
子仪不受,复上表曰:“臣伏以尚书令,武德之际,太宗为之,自后因废此官,永代作则。
陛下守文继体,固当奉而行之,岂可猥私老臣,隳厥成式?上掩陸下之德,下贻万方之非。
臣虽至愚,安敢轻受?”手诏答曰:“优崇之命,所以报功;顾循时议,会谓允谐。
而屡拜封章,恳怀让挹,宜宣示于外,编之史册。
”(节选自《旧唐书·郭子仪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B.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C.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D.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这里的馘也是斩首的意思。
李光弼_文言文翻译

光弼初仕于玄宗朝,累迁至监察御史。
时值安史之乱,国事凋敝,光弼因才干出众,被擢为朔方节度使。
光弼临事果断,善于用兵,屡破叛军,收复失地。
肃宗即位,以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赐姓郭,封为临淮郡王。
光弼在军中威望素著,所至之处,士卒争附。
及至收复长安,光弼以严整军纪,军容整肃,百姓安堵,称其仁政。
时郭子仪以功高望重,为朝臣所忌,光弼与子仪同心协力,共保社稷,内外咸服。
光弼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故能令行禁止,士卒用命。
每战必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故得众心。
及至德宗立,光弼以功封为司空,进封为忠武侯,食邑三千户。
建中四年,李希烈叛,光弼受命为淮西节度使,率师讨之。
光弼深知李希烈狡猾,难以力敌,遂设计诱降。
光弼以智谋,使李希烈势穷力蹙,终归顺朝廷。
光弼以功封为淮西节度使,封开国公。
光弼一生,历仕玄宗、肃宗、德宗三朝,功勋卓著,封爵屡加。
然光弼谦逊有礼,不以功高自傲,每遇国事,必竭诚尽智,以国事为重。
光弼之为人,忠直不阿,勤政爱民,故得民心,为国之栋梁。
光弼既殁,德宗皇帝闻之,痛哭流涕,曰:“吾失良将矣!”朝臣亦为之惋惜。
光弼之死,实为唐朝一大损失。
然光弼之精神,长存于世,其治军之道,尤为人称道。
《新唐书》载光弼曰:“光弼以智谋取胜,以仁爱服众,可谓忠臣良将矣。
”光弼之名,与岳飞、韩世忠并称“三杰”,其功业昭著,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
翻译:李光弼,字伯仁,河东闻喜人。
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卒于德宗建中四年,享年六十四岁。
光弼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兵法。
长大后,凭借文武才干,在世间闻名。
光弼最初在玄宗朝任职,逐步升迁至监察御史。
正值安史之乱,国事衰败,光弼因才干突出,被提拔为朔方节度使。
光弼临事果断,善于用兵,多次击败叛军,收复失地。
肃宗即位后,任命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赐姓郭,封为临淮郡王。
光弼在军中威望很高,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
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
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
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
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5分)(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5分)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素狂易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徇:示众C.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惩:忌惮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②光弼遣穴地颓之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⑤不如起军逼之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A.①③⑤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
(3分)(2)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4分)参考答案1.C2.B3.D4.(1)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
大意2分,弛、每、素各1分。
(2)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
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大意2分,堑、鼓噪、乘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
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
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
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
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
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
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
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
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
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
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
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
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
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
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
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
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
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
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
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
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
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
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
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
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
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
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
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
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
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
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
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
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
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
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
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
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
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
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
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
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
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
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
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者内诏不敢出内:收起B.乃彻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C.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乘:趁着D.希德委资粮遁走委:放弃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