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教材
浙教版八下科学全册知识点(改版)

八年级(下)全册知识点§1-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使用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建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2.下列所出示的代表符号的是,代表模型的是A地球仪;B t;C ρ;D 细胞模式图;E地图;F S=vt;G W.C;H O23.读图:书本P3图1-2液态水与气态水的模型,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1)水在状态变化中,水分子其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只是分子之间的;(2)态水的水分子之间间隔最大;★(3)水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从分子角度看,其变化的本质是水分子本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发生了变化而已。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电解水的实验中,发现水最终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分别是和,它们的体积比约为,这是个变化(物理或化学)。
2.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原子的概念。
3.读图P5图1-8水分子电解模型图:(1)发现一个水分子通电分裂为个氧原子和个氢原子。
个氧原子重新组合变1个氧分子,个氢原子重新组合变成1个氢分子;★(2)从中可知化学反应从分子这个角度看,是分子为原子,原子再变成其它新的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发生或不发生)变化;★(3)化学反应从微观角度看,可再分,而不可再分,所以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4.水通电时,水分子最终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与水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或相同),★所以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当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就是原子。
)★5.物质通常由构成,分子由构成,但有些物质也可以由直接构成的,如、、等。
(注:联系后面一节中可知物质也可能由另一种粒子离子构成,所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大类)6.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保持金刚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
7.自然界中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种类是由和决定的。
浙教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归纳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1.速记元素周期表前20元素:第一周期:氢氦---- 侵害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鲤皮捧碳蛋养福奶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那美女鬼流露绿牙)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 嫁改康太反革命铁钴镍铜锌镓锗---- 铁姑捏痛新嫁者砷硒溴氪---- 生气休克2.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特点:一般每一周期开头的是金属元素,每一周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每一周结尾的是稀有气体二、元素的符号及分类:①、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 l、H等。
③、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H、O、C、N、S、Si、Na、Fe、Cu、C l、Ca、Ag、I、K、P)④、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三、关于化合价的记忆口诀一家请驴脚拿银,(一价氢氯钾钠银)二家羊盖美背心。
(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一至五价都有氮铜汞二价最常见正一铜氢钾钠银正二铜镁钙钡锌三铝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一五七氯二三铁二四六七锰为正碳有正四与正二再把负价牢记心负一溴碘与氟氯负二氧硫三氮磷四、元素符号表示的量一、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之相比的比值。
1个碳原子质量 1.993×10-26千克1/12的碳原子质量 1.661×10-25千克1个氧原子质量 2.657×10-26千克则,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1个氢原子质量 1.674×10-27千克则,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以此类推,也可得出其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注: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符号为“1”,无须表明。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梳理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第一章电与磁【知识梳理1】一、磁体: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极: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和北极(N)3、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
(退磁)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小磁针N极的指向与磁场方向相同)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内部相反)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极在地理S极附近。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
(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五、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磁场方向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
3、通电螺线管磁场:①磁场与条形磁铁很相似,也有南北极;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学会用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磁极【知识梳理2】一、电磁铁:组成:通电螺线圈和铁芯;带铁芯的通电螺线圈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有无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控制。
应用:电铃、电磁起重机、电磁选矿、电磁继电器、电话等电磁继电器:是一个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
(1)工作过程:控制电路通电,电磁铁有磁性,吸引衔铁,达到控制作用。
(2)作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
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的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下八年级下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很全(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第一章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
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或一个公式。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
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6、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
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
(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质子(带正电) 夸克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总结

浙教版科学初二下知识总结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第一章知识。
全面突破1、物质的构成(1)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2)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半径:10-10米;质量:氢分子的质量在10-27千克的数量级(3)纳米材料及应用:纳米材料:是指以纳米为单位的超级微小颗粒的材料。
它与普通材料相比,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1纳米=10-9米2、原子的组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碳12、碳13,这两种碳原子的质子数都为6,中子数不同,分别为6、7,但它们的核电荷数相同,属于同一类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同位素原子: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
地壳中元素含量的排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人体中元素含量的排序:氧、碳、氢等金属元素元素的种类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4、元素符号:采用其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则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分)如C表示碳;Ca表示钙;Fe表示铁;S表示硫等。
5、元素周期表:根据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和元素的性质,把元素进行科学有序的排列。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分为7个横行(周期),18个纵行(族)。
6、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如空气、铁矿石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氧气、水等)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铁、铜、氢气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氯化钠、氧化钙等)混合物 金属单质单质 非金属单质纯净物 化合物 氧化物其它的化合物物质7、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以2CO 为例)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CO 2 ①表示一种物质 二氧化碳②表示物质的组成 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④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⑤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注意书写:(1)这种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
(完整版)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下八年级下第一章电和磁1、任何磁体都有南、北两极,当磁体被分割几段后,每段磁体上仍然都有N、S极;而且两磁极的磁性最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3、每一磁体周围都存在着磁场。
磁场中某一点的磁场方向就是在该点小磁针才N极所指的方向。
磁体周围磁场的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4、地球也是一个磁体,因此存在地磁场。
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5、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这一模型。
6、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电能生磁。
7、通电导体周围也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直线电流磁场的分布为以导线上的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磁场分布的面与导线垂直。
8、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极性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关系可用右手螺旋定则来判断。
9、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有:是否带铁芯、线圈匝数、电流大小。
10、电磁铁的磁性主要可以通过控制电流来控制,主要应用如电铃、电磁选矿机、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11 磁继电器是由电磁铁控制的自动开关,可用低电压和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和强电流。
12、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通电线圈在磁场中会发生转动,但转到平衡位置就不动了。
13、直流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换向器是直流电动机的一个关键、重要的部件,它使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能不停的转动。
14、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动力设备。
15、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条件和规律,从而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
16、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如果电路不闭合,当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但在导体两端会有感应电压。
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可用右手定则。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知识要点归纳整理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2、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3、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4、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5、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6、磁极;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
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 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
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人造磁体就是永磁体。
7、磁场: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引入了磁感线:依照铁屑排列情况,画出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磁感应线、简称磁感线。
9、磁感线的特点:(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由磁体的北极(N极)到磁体的南极(S极)。
(2)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也就是小磁针静止后北极所指的方向。
(3)磁感线密的地方表示该点磁场强,即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
(4)在空间每一点只有一个磁场方向,所以磁感线不相交。
10、地磁场地磁场:地球产生的磁场。
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地球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之间存在的一个50夹角,叫磁偏角。
11、奥斯特实验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结论: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12、直线电流的磁场直线电流的磁场的分布规律: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一个个同心圆,离直线电流越近,磁性越强,反之越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一、磁现象:1、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
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定义: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做切.....的.一部分导体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电流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电流方向不变。
4、感应电压:无论电路是否闭合,做切割磁感线的导体两端都会产生感应电压。
5、应用——交流发电机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铜环、电刷②工作原理:电磁感应③能量转换:机械能转化为电能6、交流发电机和直流发电机在线圈中产生的都是交流电。
交流发电机通过铜环向外输出交流电。
直流发电机通过换向器向外输出直流电。
大型交流发电机一般采用线圈不动,磁极旋转的的方式来发电。
7、交流电和直流电:①交流电:电流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电流。
我国交流电的周期是 0.02秒、频率是 50赫、电流方向1秒改变 100 次。
②直流电:电流方向不变的电流。
七、家庭电路和用电安全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断路器、用电器与开关、插座。
开关一定要接在火线上。
2、测电笔使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火线接触笔尖金属体3、熔断器(保险丝)①作用:当电流过大时,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电流过大的原因:短路或同时接入过多的用电器。
②材料:电阻率大、熔点低③连接方法:串联在火线上④选用原则:保险丝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切勿用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丝。
4、断路器(空气开关)比保险丝更方便5、三孔插座(左零右火上接地)和三脚插头(两脚接用电器的用电部分,一脚接用电器外壳)6、安全用电①一般情况下,36V以下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②金属外壳的用电器一定要接地线。
③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7、低压触电的方式①单线触电:火线—人体—大地②双线触电:火线—人体—零线8、高压触电有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9、抢救措施: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燥的木棒拨开,人工呼吸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一、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1、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或复杂的事物,如地球仪、细胞模型等。
2、符号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形态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引起的混乱。
二、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1、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一种分子只能构成一种物质,不同的分子构成了不同的物质。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稀有气体、固体非金属如碳、磷、硫、硅等(碘除外)。
3、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分子中至少有两个原子;分子的种类由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决定。
4、由水的电解过程微观模型可知:3、中子不带电说明:①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③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4、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微观)同位素: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互称。
5、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失去电子——阳离子得到电子——阴离子四、组成物质的元素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元素)。
4、元素的分布①在地壳中:氧、硅、铝、铁②在人体中:氧、碳、氢③海水中:氧、氢、氯、钠五、表示元素的符号1、按顺序记住前20号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2、请说一说H和Cu两种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并加以整理。
3、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元素排列。
在同一族内,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六、表示物质的符号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表示该物质,如Fe 、He 、P②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如H 2、Cl 2、O 3七、元素符号表示的量1、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无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2、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3、计算元素质量比和元素质量分数时,请注意用正确的书写格式。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1)用红磷燃烧,是因为生成物是固体,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
(2)等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水倒吸入集气瓶,集气瓶内水位最终约上升总容积的1/5 。
(3)此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时,气体减少体积少于1/5有可能(1)红磷量不足(2)装置漏气(3)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2.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3.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
4.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作用:①提供呼吸②助燃5、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性质较不活泼的气体。
作用:①填充灯泡,延长寿命②食品包装防腐保鲜③制作化肥和火药 4作冷冻剂(汽化吸收大量热量)6、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也称惰性气体。
作用:①保护气②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电光源③激光技术。
7、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与铁反应:做此实验之前在瓶底铺一层细砂或装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破裂。
铁丝一端系在火柴上,火柴将要烧完时,伸入集气瓶,火柴的作用是引燃。
8.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2O2和加热分解 KMnO4或 KCl O3,化学方程式为:(1)2H2O2MnO2 2H2O + O2↑(2)2KMnO4 K2MnO4+ MnO2+ O2↑(3)2KClO3MnO2 2KCl + 3O2↑工业上用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物理变化9.在过氧化氢和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它的作用是改变反应速度,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变。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二步:将药品装入试管中,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三步:用酒精灯外焰给试管加热,先预热。
第四步:等气泡连续均匀再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第五步:先撤导管,再灭酒精灯。
氧气的验满方法: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就证明已经收满。
10.(1)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2)把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燃烧,(3)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4)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
(5)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6)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分解反应。
11.可燃物燃烧的2个条件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有充足的助燃剂(氧气)。
12.质量守恒定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就是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没有改变。
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而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13.C + O2点燃 CO2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1)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碳(C)和氧气(O2),生成物是二氧化碳;(2)条件是点燃;(3)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和碳原子的个数比为 1 :1 ;(4)氧气,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8 :3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