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简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简述《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植根现实的寓言。
一、《荀子》(一)概述:1、荀子名况,字卿。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与孟子思想的比较:孟子:继承仁义学说荀子:继承礼乐学说;内在之仁,主张性善外在之礼,主张性恶;重义轻利重义不轻利;专法先王兼法后王;专尚王道兼尚霸道。
3、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二)“君子必辩”(《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2、思想:《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提出“性”和“伪”。
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Y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
“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众者,伪也。
”“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3、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
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4、文辞也相互呼应,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5、荀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
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一贯,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三)艺术性。
1、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如《劝学》;2、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韩非子》(一)概述。
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
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荀韩:性朴论者 非性恶论者

荀韩: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师生,他们给时人和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就中国近代史而言,梁启超和康有为这对师生,不仅发动了极大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戊戌变法,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和博大精深的思想。
当我打开他们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时,无不肃然起敬。
本文要研究的也是一对伟大的师生:荀子和韩非子。
我在结束《先秦诸子思想的历史反思》课程和阅读《荀韩人性论与社会历史哲学》一书之后,对荀韩人性论提出拙见:荀韩,性朴论者而非性恶论者。
韩非子是性恶论者吗《韩非子》中并没有像《荀子》中有专门论述性恶论的《性恶》篇。
我通读整本《韩非子》,并没有出现性恶的字眼,也基本没有显示人性恶的思想。
为什么说“基本”,是因为拙意以为:《韩非子》中有很多显示性朴论、中立价值观的言语被误认为性恶论。
如: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韩非子·六反》此语虽令人触目惊心,在我们看来,父母的这种行为确实是人间的大恶。
但是,韩非子还是不以之为恶,如果以为他在价值上认同这些父母的做法,并以之为善,那就绝对言过其实了。
在这里,韩非子还是表现出价值中立的立场,既不以之为恶,也不以之为善。
将亲情关系转换为利害关系,表现出的只是人性朴的思想。
再如:故舆人成舆,则欲衽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人不贵,则舆人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备内》在韩非子看来,“好利恶害”,就利去害为人人所难免。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也就是性朴。
为了得利,人们会做一些心理上不好受的是。
例如,人们见了蛇和像蛇一样的动物会感到害怕,但从事蚕和捉鳝的人必须勇敢的捉拿这些动物,所谓“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
医生为了利而作出更不寻常的事:“吮人之伤,含人之血”。
韩非子认为这并不是因为行医者的道德高尚,只是纯粹的利害关系。
_荀子_与_韩非子_说理艺术比较

“积土”“积水”“积善”强调一个“积”字,也就是“积累”;“骐骥 一 跃 ”与 “驽 马 十 驾 ”、“朽 木 不 折 ”与 “金 石 可 镂 ”之 间 的 区 别 强 调 的是“执着”;“蚓”与“蟹”之间的云泥高下则在于主体心志 是 否 “专一”。 通过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荀子》散文譬喻说 理的鲜明特色。 《荀子》很少用一物喻一理,而是更擅长于一连串 地用多种事物从不同角度来说明一个道理。 整体看来,荀子比喻 往往引类联篇,一举一大串,有如落英缤纷,蝶舞蹁跹,使人读之 应接不暇,而又能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不过,《荀子》文章中譬喻这 一形象说理方式,尤其是作为喻体的事物本身没有得到细致的描 写和表现,所以,在文学性上色彩较淡,成就尚不能与《韩非子》寓 言这一形象说理方式相颉颃。
韩非子的人性论及其当代价值

韩非子的人性论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赵建业高升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有许多人都认为,韩非子在人性问题上师承荀子的观点,认为人性为恶。
而记载他主要思想的著作《韩非子》当中,在关于对人性的描述上也大都记载的是负面的看法。
所以人们通常都认为韩非也是主张人性为恶。
研究发现韩非子并不认为人性为恶,也更不是认为人性为善,而是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描述、叙述人性。
关键词:韩非子;人性论;现实意义一、韩非子的人性自私论由于荀子与韩非子的师生关系,加之荀子作为“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探讨韩非子的人性观时,学术界大多会认为韩非子是荀子“性恶论”的继承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
然而,事实上这却是对韩非子人性论的曲解。
韩非子虽然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但在思想上却并没有继承儒家的主张,实际上是对法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就韩非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场与本质精神来说,他打破了旧有的性善性恶二分天下的局面,他所持的是一种带有自然主义色彩的人性自私论。
二、韩非子对人性价值的中立看法韩非子和荀子两人虽然都认为“好利”是人性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然而在人性的“好利”看法方面,二人却各执一词。
与荀子直接将人性的好利恶害界定为“恶”不同,韩非子并未单纯地把“善”与“恶”归进对于人性的讨论范围。
对于人好利恶害的本能需要,韩非子脱离开了固有的对于性善、性恶的分析模式,而是用一种自然主义的视角去对人性只做事实的剖析,因为他认为善与恶是人的两面性格,是两个极端的取向,在它们中间还存在着许多特性,故而,不做道德的评价,不将它视为单纯的善,也不将它作为单纯的恶,表现出他对人性价值的中立看法。
三、韩非子对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批判实际上,在韩非子看来,无论是性恶论还是性善论都是有缺陷的,不仅因为孟子、荀子的治国理念没有当时的大部分君主接受,性善论的基础,也就是儒家所重视的血缘亲情,在他看来并不可靠,“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枉,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计之长利也。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 (1)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1)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 本恶(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纷争)。
•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的起源分别是什么?
答案 (2)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
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 会对人欲望的协调和控制,是人们为在一起 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
• 1.上述文字中,成语“ ”即源出于 此。 (2 分)
〖参考答案〗
1. 郢书燕说 • 2. 韩非在寓言的结尾发出的感慨:“治则治矣,
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是说当时的 学者为了替自己的学说找到依据,同时博得各国 国君的青睐,多曲解古代典籍。 • 作者的感慨,点明了这则寓言意在批评当时学者 牵强附会解释古代典籍的现象。郢人和郢人的书 信,即比喻古代学者和他们的著作;而燕相的形 象,则是比喻当世的学者。 • 韩非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对古代典籍中 的许多观点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学习目标
• 了解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 提高文化经典阅读解题能力。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 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 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政治上,他主张礼 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 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 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 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 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使然,强调想要成大事的 人可以借助于“人性好利”这一本性。
• 2、人性是否可变之异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认为 要改造人性,使之由恶向善,仁义礼智信是可以通过后天 的教化学习得到的。 韩非子不仅认为人性不可变,而 且无须变。
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研究——以孟子、荀子和韩非子为中心

武陵学刊Journal of Wuling2021年5月第 46 卷第 3 期May 2021Vol.46 No.3口中华德文化研究口性善论与性恶论N 比较研究——以孟子、荀子和韩非子为中心黎千驹(湖北师范大学 国学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435002)摘 要:孟子主张性善论,侧重于“存心养性”,目的是要人们保持与生俱来的善端,并进行扩充,使自己成为像尧那样的君子。
荀子主张性恶论,侧重于“化性起伪”,目的是要人们通过学习和遵循礼义、法度等来矫 正其与生俱来的恶,使自己成为像禹那样的君子。
从伦理价值取向来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在本质 上是相同的,都是要把人培养成君子。
韩非子主张性恶论,侧重于“就利去害”,目的是要说明人性恶而不可能 向善,只有通过法来压制其恶,这就为统治者实施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人们“就利去害”的人生哲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孟子;荀子;韩非子;性善论;性恶论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 2021 )03-0013-08D01:10.16514/43-1506/c.2021.03.003引言性善论缘起于孟子,然而在孟子之前,老子、 孔子和墨子等就曾谈论过人性问题。
例如:老子认 为,人性最初是自然朴素的,“如婴儿之未孩137,因此老子把这种自然朴素之性称之为“朴”,老子 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 134老子又称之为“真”,曰:“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 若偷,质真若渝。
”[1]221“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266老子肯定人性最初所具有的“质真”和“德真”,这 就意味着人的本性原本是善的,然而现实是,人们已背离了道而产生了私欲,人们由此便“失真”或 “丧朴。
怎么办?老子认为,婴儿处于自然朴素的 状态,人应该像婴儿那样:“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1]93“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常德乃足,复 归于朴。
”[1] 17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浅谈韩非子的人性观(肖爱民),史学范文

浅谈韩非子的人性观(肖爱民),史学-浅谈韩非子的人性观:肖爱民摘要:韩非子人性自利的观点有两个来源:其一来源于韩非子的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其二来源于韩非子所处的社会背景。
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以人性自立为基础,主要的政治思想是法术势三者兼治,法术势三者兼治是集法家各派之大成并超越了各派的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主张。
韩非子的人性自利思想对现在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韩非子;人性;自利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法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和李斯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于公元前233年被李斯陷害死在秦国的监狱中。
他的主要思想有:“依法为教以吏为师”“人皆自利君国之利在耕战”“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韩非子思想的基础是“人皆自利”即“人性好利疾恶”。
在韩非子的作品中都能看都“人性趋利”的内容。
一、韩非子“人性趋利”思想的来源韩非子“人性趋利”思想有两个来源,一是从他的老师荀子那里得到的,二是从他社会经历得到。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荀子人性论的观点是“人性恶”。
荀子把人类的种种欲望看着是人的本性,而人类的欲望往往是无法满足的,所以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最终导致互相伤害,这就是荀子所说的“人性恶”。
荀子“人性恶”的基本内容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这些内容主要是从“人的情欲、情感,生理本能”而言的,“性”是天生的自然状况和资质,其中主要是指身体的欲望。
荀子的“人性恶”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办法来改变,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
【1】韩非子把他老师的“人性恶”发挥到极致即“人性自利”,他认为“欲利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是为利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利害关系,韩非子还认为“人之自私自利的本性不仅不能,而且无须‘化性起伪’,它是君主可以加以利用的对象,是君主治国安邦的一个有利条件”。
【2】其实韩非子所说的“人性自利”就是自己为自己着想。
韩非子产生“人性自利”的思想还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各国互相侵夺,而之前的道德准则已荡然无存,社会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荀子》与《韩非子》说理艺术比较

《荀子》与《韩非子》说理艺术比较《荀子》与《韩非子》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思想著作,两者对于说理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比较《荀子》与《韩非子》的说理艺术,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首先,在说理的手法上,《荀子》强调以情感和感性的方式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他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和思想,以及心灵的交流和感悟,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荀子》中的章回小说《盗跖之死》就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重要性。
这种方法使得《荀子》的说理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韩非子》则更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他通过论证和辩证的方式,来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发展。
他善于运用各种逻辑手段和对立观点的思辨,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提供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例如,《韩非子》中的《八议》对政治、社会、伦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论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这种方法使得《韩非子》的说理更加严密、精确,更容易让读者明确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荀子》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
他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修辞手法,来创造出精神上的共鸣和审美的愉悦。
例如,《荀子》中经常使用的比喻、象征、对比等手法,让他的观点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种方式使得《荀子》的说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而《韩非子》则强调语言的准确和清晰。
他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来说明问题,避免含混不清或产生歧义。
他虽然不像《荀子》那样运用修辞手法,但他的文字简练、条理清晰,非常容易被读者理解。
他所倡导的说理方式注重直抒胸臆,坚持以事实和真理说话,给人以强烈的启示和启发。
最后,在追求的目标上,《荀子》更注重人的内心和精神的修养。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道德修养、心灵上的升华来追求美好的人生。
他的说理是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的人格和道德重要性。
这种价值导向给人以积极的人生指引和向往。
而《韩非子》则更注重实际的利益和社会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国学教育论文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文/周娜王维国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形成阶段。
诸子百家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论主张。
荀子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而由于韩非子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韩非子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者,甚至比荀子的性恶主张更极端。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韩非子虽就学于儒家的荀子,但却另辟蹊径成为法家,就其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场与本质精神而言,韩非子跳出了性善、性恶的分析框架。
他所阐发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自私论。
荀韩均坚持人性是人“好利”的自然属性,但在人性“好利”的评价方面,二者却分道扬镳,荀子对“好利”做出了“恶”的价值判断,而韩非子只是对“好利”进行事实描述,不作价值评价。
荀子的人性论以人的自然本性为出发点,他把人的自然欲求看作人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并将这种欲求归纳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
同时,荀子对其社会危害做了详细描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在荀子看来,人好利之心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导致争斗与社会动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恶”。
由此,基于儒家道德主义的立场,荀子将人“好利”的本性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最终对人性做了“恶”的价值判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韩非子继承了荀子以利欲为人之本性的观点,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普
遍本性,因此,物欲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是人们思考问题并指导其行动的原点。
但是,与荀子直接将人性的好利恶害界定为“恶”不同,韩非子没有把“善”与“恶”纳入人性讨论的范围。
对于人好利恶害的本能需要,韩非子突破了性善、性恶的分析框架,以一种自然主义的笔触对人性只做事实描述,不做道德评价,既不以之为恶,也不以之为善,表现出价值中立的立场。
由于对人性评价的基本立场不同,在人性是否可变这一问题上,荀子与韩非子的论述也有着根本差别。
荀子认为人性可以改变,也必须改变。
一方面,人性改变具有可能性。
无论圣人,还是普通民众,其人性都是可以变化的,“途之人可以为禹”,人实际上的善与恶,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和后天环境熏染来实现,“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另一方面,人性改变又具有自觉性。
“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
”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东西,荀子由此推论:“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人们因知其性恶,所以才有“欲为善”的意愿与动力。
另外,人性改变具有必要性。
人性恶如果不加以改变,将会对个体发展、伦理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危害,“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因此,为避免社会纷争、动荡与穷困,必须对人性加以改造和限制。
与之相反,韩非子主张人的自利本性是先天决定,不能改变,也无须变化。
一方面,韩非子坚持人性无法改变。
在他看来,人的好利属性是由人的生理需求诱发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不能改变。
比如,民众之所以会做善事,只是服从于外部压力,并不是发自于由人性改变而产生的“义”,“民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
可以看出,韩非子对于人性可以通过教化而弃恶从善表现得毫无
信心。
因此,他主张君主应该“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另一方面,韩非子认为人性也无须改变。
人的自利本性非善非恶,只是一种自然状态。
既然自利不是“恶”,那也就无需改变了,反而可以利用人们的好利本性,通过物质激励或赏罚,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树立权威、发展经济、维护统治的目的。
基于人性的变与不变,荀子与韩非子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处理方式。
荀子提出“逆性”的观点,主张对人性加以改造,“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要通过“礼义”“法度”,对人的自利本性进行“正之”“导之”。
在人性由恶向善的“逆性”的过程中,荀子特别强调人为即“伪”的作用,他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道德修养与践行,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
面对不变的人性,韩非子提出了“顺性因情”的主张。
既然人性自利是人的自然本性,又无法通过教化得以改变,那么就只能接受自利本性的事实存在,并让其顺着人的本性自然发展。
进行赏罚、制定政策、严肃法纪必须以人的自利本性为依据,要因循它,而不是否定它、改变它。
荀韩二人对人性的阐释都是着眼于为他们的治国理念寻找最有力的人性论支持。
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礼治”治国体系,而韩非子则在性私论基础上找到了“法治”的治国之路。
荀子认为人私欲的膨胀导致了“争”“乱”和“穷”,为了避免这一严重后果,人类应该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控制,要做到这
点,就必须创造出复杂的礼仪体系。
“礼”是圣王为使人类免于自我毁灭而设计的一套道德规范体系,荀子相信“礼”可以转化人性,通过“礼义以分之”可以使人各安其分、各尽其职,从而达到维护人伦秩序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因此,“礼”在他的治国理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法律与正义的基石,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礼治”思想体系。
韩非子认为人之性皆“好利恶害,自为自利”,在“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的战国时代,根据“世异事异、事异备变”的原则,文王之政已不能行于后世,寄希望于通过德治来改变人性进而达到治平的理想,已经完全不合时宜。
因此,他在深刻体认人性自利的基础上,极力反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形成了系统的“法治”治国方案。
一是主张利用人的好利恶害心理,通过厚赏诱导人民遵守法纪,通过重惩、刑罚迫使人民不敢犯法;二是为使厚赏重刑达到预期目的,就必须使“法”成为最高且唯一的行为准则并为人民所知晓,这就需要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三是权不旁落,中主能守。
进行赏罚、制定法律其目的是为了树立君主的权威。
因此,韩非子主张利用臣下避害趋利的本性,通过刑德即赏罚来控制群臣、维护君主统治的稳固,“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综上所述,韩非子既是荀子性恶思想的继承者,又是其批判者。
他根据当时诸强纷争、弱肉强食、欲望泛滥的社会现状,从法家角度综合诸子之说,跳出性善性恶的历史纷争,以推行法治理论为落脚点,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自然主义性私论学说,故不能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