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荀子人性论

合集下载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 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

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天人论人性思想阐释》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天人论和人性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认为,天与人是相互区别的。

天,即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强调了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天的运行如日月星辰的更替、四季的变化等,都有其固定的规律,不受人类社会的善恶、治乱所左右。

这种对天的理解,打破了当时人们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命运紧密相连的神秘观念。

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明确区分天与人的职责和作用。

他认为,人类不应该过度地祈求上天的恩赐或者抱怨上天的不公,而应该专注于自身的努力和作为。

天的职责是自然的运行,而人的职责则是治理社会、发展生产、创造文明。

在荀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取决于人的努力和作为,而非上天的意志。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了“性恶论”。

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本性,如果顺着这些本性发展而不加约束和规范,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争斗。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荀子的“性恶论”并非是对人性的彻底否定,而是强调了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性向善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来改变。

“伪”指的是后天的人为努力,包括教育、礼法制度等。

通过教育,可以让人明白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

而礼法制度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和规范,以防止人们放纵自己的恶性。

荀子特别重视教育在改变人性中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

“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逐渐克服人性中的恶,实现人性的完善和提升。

在社会治理方面,荀子的天人论和人性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礼法制度的约束和规范。

礼法制度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而是引导人们合理地追求利益,避免因为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啥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字况称,又称荀况,战国时期的大儒,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荀子》。

荀子的思想体系广泛而深入,对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如下: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本性是自私自利的。

他相信人终生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和幸福,而心甘情愿地放弃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防止人们陷入混乱和争斗。

二、教育论荀子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习俗来塑造的。

他提出了“偏颇之学”的理念,认为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三、专政论荀子主张专制政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明智、有能力、有权威的统治者,他的权威应该得到人们的敬畏和服从。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君主应当负责保护人民的利益和福祉。

四、天命论荀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命决定的,人们应该接受天命的安排,不应该过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权力。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天命,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因此,人们应该虚心谦逊,顺应天命,不妄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五、兼爱论荀子提倡“兼爱”,他认为人们应该平等地关爱身边的人,无论是自己的家人、亲友,还是社会上的陌生人。

他认为,人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他人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要真正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修身养性,保持道德的高尚和纯洁。

然后,他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其和睦和谐。

最后,他要以身作则,用智慧和才干来治理国家和平定世界。

综上所述,荀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人性论、教育论、专政论、天命论、兼爱论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述荀子人性论

论述荀子人性论
的 ,而人顺着 自己的欲望 而不 加节制就会犯分乱理 。 今人之性 , 生 而有好 利焉 , 顺是 , 故 争夺 生而辞让亡焉 ; 生 而有疾恶焉 ,顺是 ,故残贼生而忠信 亡焉 ; 生而有耳 目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欲, 有好声色焉 , 顺是, 故 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 ( 《 性恶 》 ) 人顺着 自己的好利 、好色 、疾 恶的情 欲和耳 目之 自然欲 望 发展 ,就会使 “ 心之所 可失理 ” ,导致争 夺 、残贼 、淫乱 等犯分乱理 的事情。 古者圣 王 以人之性 恶 ,以为偏 险 而不正 ,悖 乱而不 治 , 是 以为 之起 礼义 、制法度 ,以矫饰人之情性 而正 之 ,以扰化 人 隋性而 导之也。( 《 性恶 》 ) 古代 的圣王认 为人有性恶 的一 面 ,会走 向偏面危险 ,做 出违背 常理 的事情 ,所 以要制 定礼义 、法度 ,矫 正人 之趋恶 的一面 , 使人走 向正礼之路 。从 修身 养性和社会教化 的角度 , 苟子提 出人之情 欲有 趋于恶 的一 面 , 是 为了突 出修身 养性 和 礼义教化 的重要 性。唐君毅先生认 为 “ 苟子言性恶 ,非意指 客观经验 之性 ,而是与其 礼义理 想相反 照 ” 。性恶不 能成 为 独立 的意义 ,它必须在强调礼治 的背景 下来 理解 。 人心趋恶并不 能证 明人性本恶 ,而恰恰说 明人性也有趋 善的一 面。因为人发 出的念头 和行 动时时刻刻都在 心的控制
苟子 曾批评孟 子的 “ 性善论 ”是没有分清 性与 “ 伪 ”的 区别 。他认 为 , 性是天所赋予人 的未经加工 的质朴材质 ,“ 不 事 而 自然 ,言其天性如此也 。 ”“ 心虑而能为之 动谓之伪 。虑 积 焉、能 习焉而后 成谓之 伪。 ”( 《 正名 》 ) “ 伪 ”是 人后 天努 力修为 的结果 ,它体 现了人的主体能动 『 生 和创造性 。 “ 性 ”是人 与生俱来 的材质 和能力 : 人 生而就 有心 可以 知道 , “ 心有征知” ; “ 缘 耳而知声” , 耳 朵经 过心的指挥可 以听 , “ 缘 目而知形 ” ,眼睛经过与外界接触 可以看等 ; “ 饥而欲饱 ,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荀子 孟子 人性论

荀子 孟子 人性论

浅淡荀子与孟子人性论之间的异同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几乎都在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己的学说,其中包含的人性论也各部相同,甚至同一学派之内的对人性论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本文基于徐复观先生的《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对荀子与孟子在人性论这一点上的观点的异同作出讨论。

一、荀子的人性论——经验主义的人性论荀子的思想,以礼为中心。

所谓经验主义,就是荀子的一切论据,皆立足于感官所能经验得到的范围之内。

为感官经验所不及的,便不寄予以信任。

因为荀子是经验的性格,所以他所认定的天,不是道德的自然性质的天,因而他主张天人分途。

荀子不是不承认天的功用,也不是不承认天的法则性,但他认为天的功用与法则,不含有目的、意志在里面。

因而天的法则所表现的功用,只是天的自尽其职,并非借此对人指示什么,要求什么。

天尽天的职,人尽人的职,天人分工而各不相干,这就是他说的“参天地”。

荀子主张性恶,在《荀子·荣辱》中写:“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

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

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

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

荀子人性论的主张是什么

荀子人性论的主张是什么

荀子人性论的主张是什么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荀子人性论的主张,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荀子人性论的主张荀子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名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颇有见解,其得出的“性恶论”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当今学者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荀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非“善”,这与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荀子之所以主张人性本恶,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人性本是“善”的,那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何在,也就是说人无需开展教育,就可以自行遵纪守法,规范行为,社会的秩序也就会良好、有序。

然而事实却与此相反,人有好坏之分,社会秩序也需要不断去维护才得以有序。

因此,“人性本恶”是荀子人性论的核心思想。

“化性起伪”是荀子人性论中相当重要的内容。

根据荀子的人性论,所谓“性”就是指人对自然生理的欲望和物质生活的欲求。

人为获得这些欲求而采取的不符合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的实践活动就是“恶”。

因此,要将“恶”转化为“善”,使人们远离“恶”的本性,不断接近“善”,就需要一个能够制定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的人,以此去对人加以约束,这种人被荀子称之为“圣人”。

因此,荀子认为人性虽然本为恶,但并不是注定不可以被改变的,而正因为人性本恶可以通过后天来加以改变,所以才需要“圣人”去制定相应的标准来加以约束,这实质上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的过程。

荀子王制的主要内容著名文章《荀子王制》是荀子的著作《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九篇。

该篇文章出自于《礼记》,作为一种规章制度,为古代君主用于治理天下,其内容几乎涉及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制度,如建国、封官、俸禄、刑罚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

文章《荀子王制》主要表现了荀子在政治上的见解。

荀子认为,国君的治国国家之道实质上是其实施任贤免废、躯恶善民的政治之道。

国君只有赏罚分明,对良民加以奖赏,而对恶者予以惩罚,做到公正开明,才能归顺民心,以礼之道来约束和管理国民。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

荀子中的人性论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之一,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与论述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荀子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对人性的看法,并对其思想进行分析。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句话揭示了荀子对人性的看法。

他认为,人性本是相近的,但因为各自的修养与习惯的不同,导致了人们的差距和不同的行为表现。

换句话说,人性的相似性决定了人类具有共同的起点和基本的特征,但在后天培养与习惯的影响下,人们的差异也逐渐显现出来。

荀子进一步指出:“人之出性也,各有所专。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人性的进一步思考。

他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带有一种独特的性格与才能。

这种独特性使得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或方面有所专长。

因此,人性的多样性是由每个个体的特长与优势所决定的。

在荀子的论述中,他还提到了人性的善与恶的问题。

他说:“性善者,情理兼备。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情感与理性的互相调和来实现真正的善善行为。

换言之,情感的冲动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控制,才能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善行。

而当人性的善被埋没或被忽视时,人们的行为则容易偏向恶劣。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需要通过道德教化和修养来加以约束和改造。

他说:“由是观之,天下若一家,言若合符,行若监利,而百事可见也。

”这句话表明了荀子对于人性改造的追求。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规范和行为的监督,才能使得人性的恶劣得到抑制,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综上所述,荀子对人性的论述是多方面的,既有相信人性的善良与多样性,又认为人性的恶劣需要加以改造。

荀子的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人性进行深度思考与理解的视角。

通过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自身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这也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总结起来,荀子对人性的论述以及对于人性的解析,启发着人们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荀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与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荀 子人性论与教化思想的现代阐发

荀 子人性论与教化思想的现代阐发

荀子人性论与教化思想的现代阐发在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荀子的人性论与教化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荀子主张“性恶论”,并强调通过后天的教化来引导人们向善。

在现代社会,对荀子的这些思想进行重新阐发和思考,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指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欲望,如果顺着这些本性发展而不加节制,就会导致争夺、暴乱和邪恶。

这种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荀子的“性恶论”并非是对人性的彻底否定,而是一种基于现实观察和理性思考的判断。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荀子“性恶论”的影子。

比如,在市场经济中,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可能出现不正当竞争、欺诈等行为。

又如,在网络世界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自律,一些人会发表不当言论、传播虚假信息,甚至进行网络暴力。

这些现象都表明,人的本性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自私、贪婪和不良的倾向。

但是,荀子强调,人性虽然本恶,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来改变。

他认为,“化性起伪”是实现人性向善的关键。

所谓“化性”,就是改变人的本性中恶的因素;“起伪”则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荀子认为,礼义是教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义,人们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克制自身的欲望,从而达到道德的完善。

在现代社会,教育依然是实现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我们的教育体系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应当通过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善恶美丑,懂得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

同时,家庭教育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此外,社会环境对于人的教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正能量,促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一个充满不公、腐败和不良风气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道德沦丧、行为失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荀子人性论
作者:吴宝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
【摘要】在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

”(《荀子·礼论》)(以下各篇都直接引用篇名)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雕琢的质朴的状态,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以礼义为标准的对人后天行为的评价。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正名》)人求其心之所可而做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是“伪”。

人在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修为,最终能够实现性“伪”合。

【关键词】人性;欲求;善“伪”
荀子曾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是没有分清性与“伪”的区别。

他认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材质,“不事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正名》)“伪”是人后天努力修为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材质和能力:人生而就有心可以知道,“心有征知”;“缘耳而知声”,耳朵经过心的指挥可以听,“缘目而知形”,眼睛经过与外界接触可以看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性恶》)人天然就有饿了想吃,冷了想取暖,累了想休息等;人天然就有喜、怒、哀、乐等情感。

从涵养的层面分析,性既涵括了耳目口腹之欲、好恶喜怒之情,也涵盖了“心”可知道的材质,即理性思维能力和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能力。

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人性有为善的内在根据,也有趋恶的冲动。

胡适先生曾认为“荀子虽说性恶,其实是说性可善可恶。


“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

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正名》)不论人之情欲多少,治乱的关键是“心之所可”。

心清明,“知道”、“中理”,就趋于善;心被蒙蔽,不“知道”,行为就会趋于乱。

所以,人性可趋于恶,也可趋于善。

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人性需要情与欲作为基础。

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性的实质内容,而情向外发用就是欲,欲是情的现实反应,性、情、欲存在于动态的关联中。

徐复观先生说:“荀子虽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实上,性、情、欲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

而荀子论性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

”“好、恶、喜、怒、哀、乐”都属于“性”而叫做“情”。

人一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荀子提出“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

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

”(《正名》)“求”是“受乎心”的行为,如果心不被蒙蔽,则人的向外发出的行为就是合礼的,而人顺着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就会犯分乱理。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性恶》)
人顺着自己的好利、好色、疾恶的情欲和耳目之自然欲望发展,就会使“心之所可失理”,导致争夺、残贼、淫乱等犯分乱理的事情。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性恶》)
古代的圣王认为人有性恶的一面,会走向偏面危险,做出违背常理的事情,所以要制定礼义、法度,矫正人之趋恶的一面,使人走向正礼之路。

从修身养性和社会教化的角度,荀子提出人之情欲有趋于恶的一面,是为了突出修身养性和礼义教化的重要性。

唐君毅先生认为“荀子言性恶,非意指客观经验之性,而是与其礼义理想相反照”。

性恶不能成为独立的意义,它必须在强调礼治的背景下来理解。

人心趋恶并不能证明人性本恶,而恰恰说明人性也有趋善的一面。

因为人发出的念头和行动时时刻刻都在心的控制之下,“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

”(《解蔽》)心本来就是可以知道的,心有知道的材质,每个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性恶》)只是在平常,心会被俗尘杂事、迷情私欲等蒙蔽。

但人如果努力通过“虚壹而静”修养身心,就可以知道,真正知道了就可以守道,从而避免做出错误的举动。

心在荀子人性论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既是“形之君”也是“神明之主”,它具有自主、自觉的选择能力。

例如,在清明的状态下,心可以选择为善去恶,选择好的环境,在蒙蔽的状态下则有可能不自觉地去做错事。

也就是说,对于每个人,实现仁义法正之善都是可能的。

因为“心可知道”是与生俱来的,欲望的每一发动都处于“知”的支配之下。

真正的知在于它本身就包涵了行。

“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

”(《解蔽》)
心“知道”是一个过程,人性在后天的礼义修为中不断发生变化,故要以动态的观点分析荀子的人性思想。

人为善还是做恶,是己心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的自由和主体意识。

人之性情欲本无善恶,所以善者即“伪”则是人在其性的基础上的努力修为。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

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

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正名》)
“伪”是指人在情欲等的基础上经过“心之所可”而做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

“伪”指向的是善和成。

何淑静先生认为:“‘伪’乃人透过人为的学习与努力而后成。

……‘积’、‘习’与‘学’、‘事’都是后天的人为活动,都是实践的过程。

由此可知,‘伪’是人透过‘实践的工夫’而后成的。

”先天的材质与后天的努力相结合才可能成就“伪”。

“伪”既指人的后天的专心努力学习礼义,自觉
践行礼义,长时间有意识地养成好的习惯,也指人的向善行为形成的结果,成就的人生。

具体到君王,则其以礼义来教化人民,使天下都趋于平治,合于良善。

荀子人性论的前提和假设是圣人则能先知先觉,首先实现了“性伪合”。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礼论》)圣人通过日积日成的德性践履,以礼化情,情安于礼,实现礼义化的人生,礼义化的性情。

参考文献
[1] 王先谦.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6页.
[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28页.
[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三联书店,第2001年版,第205页.
作者简介:吴宝红(1987.03- ),女,河南新乡人,中共开封市委党校,初级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