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荀子人性论

论述荀子人性论
论述荀子人性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178139.html,

论述荀子人性论

作者:吴宝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

【摘要】在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以下各篇都直接引用篇名)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雕琢的质朴的状态,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以礼义为标准的对人后天行为的评价。“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人求其心之所可而做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是“伪”。人在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修为,最终能够实现性“伪”合。

【关键词】人性;欲求;善“伪”

荀子曾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是没有分清性与“伪”的区别。他认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材质,“不事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伪”是人后天努力修为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材质和能力:人生而就有心可以知道,“心有征知”;“缘耳而知声”,耳朵经过心的指挥可以听,“缘目而知形”,眼睛经过与外界接触可以看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天然就有饿了想吃,冷了想取暖,累了想休息等;人天然就有喜、怒、哀、乐等情感。

从涵养的层面分析,性既涵括了耳目口腹之欲、好恶喜怒之情,也涵盖了“心”可知道的材质,即理性思维能力和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人性有为善的内在根据,也有趋恶的冲动。胡适先生曾认为“荀子虽说性恶,其实是说性可善可恶。”

“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正名》)不论人之情欲多少,治乱的关键是“心之所可”。心清明,“知道”、“中理”,就趋于善;心被蒙蔽,不“知道”,行为就会趋于乱。所以,人性可趋于恶,也可趋于善。

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人性需要情与欲作为基础。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性的实质内容,而情向外发用就是欲,欲是情的现实反应,性、情、欲存在于动态的关联中。徐复观先生说:“荀子虽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实上,性、情、欲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而荀子论性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好、恶、喜、怒、哀、乐”都属于“性”而叫做“情”。人一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荀子提出“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正名》)“求”是“受乎心”的行为,如果心不

被蒙蔽,则人的向外发出的行为就是合礼的,而人顺着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就会犯分乱理。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浅析荀子“性恶论”思想 摘要:荀子,名况,字卿。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学大师。“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人为或后天所成就的东西,而是“天之就者”。在他看来,人性天生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善良的行为是后天“化性起伪”的结果。“伪”即人为。圣人和众人之所以有区别,不是在于先天的性,而是在于对先天恶性的加工改造,众人和圣人要修养身性、治理国家就要“起伪”,人为地将人性之本恶改造成为道德之善性。荀子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更可贵的是他的“化性起伪”思想的提出。荀子“性恶论”思想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荀子;性;伪;化性起伪 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就已经明确的开始探讨人性问题了。人性问题一直是儒家哲学中讨论的重要思想观点,这个思想观点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性相近,习相远”开创了儒家人性论的先河。荀子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性恶论”是对人性劣根性的无情揭露,是中国人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见解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使之具有了重要的意义。荀子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先秦各家观点进行了批判和总结,虽然以儒为宗,但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一、荀子生平简介及其主要思想 (一)荀子生平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生卒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间。荀子是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的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儒家思想史上,荀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李泽厚先生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荀子可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他和孟子一起呈现出了儒家思想内部的张力和弹性。他扬弃了孔孟儒家思想,综合了儒、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精髓,集百家之长,儒而不纯,开创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儒家思想体系——荀学。对先秦至汉代思想的转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司马迁作《孟子荀卿列传》,对荀子的一生作了简略介绍。传记云: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下)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孟子认为教育首先是要通过反求诸己的自我教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要求人们存心养性,“求其放心”,把失去的善找回来并扩充之。其次,孟子还十分重视教师对人性追求善的作用。他曾明确指出,“教人以善,谓之忠”、“夫子教人以正”(《孟子·离娄下》)由此,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荀子由于主张人性恶,故他注重化性为伪,通过教育使人为善。“伪”是人为、加工的意思,在这里主要就是指教育,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教育才会使人变善,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 同时荀子也强调环境教育在人性善恶转化中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基于此,他强调“君子居必择邻,游必就士”,使自己在优良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使自己符合圣王之道,以达到善的目的。另外,荀子还提供了积习致善的方法。通过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达到“涂之人可以禹”的境地。 当然,除此之外,二人的人性论在一些细节上亦有相似之处,比如孟子的“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与荀子“顺是”的类似,孟子寡欲思想同荀子节欲思想的相似等。 第二种观点 相异之处: 1、立论的基础不同。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了孟子是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其“性善论”的立论基础,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四心”经过发展壮大又会成为“四端”,“四端”经过环境及个人的主观努力便会成为“善性”。而荀子则是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立论的基础,以人的本能为性,人因为有这些本能而相互争斗,残杀,最后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荀子便是因人的本能而得出“性恶”的结论。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产生性善、性恶这两种相对立观点的根本原因,因此,立论基础的不同是两种理论的根本区别所在 2、实践的不同。(1)道德实践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张修善的核心是“扩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则认为修善是为了除掉人的恶性,人为地去培养善心,即“化性而起伪” (2)“道德实践过程的不同,孟子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张顺着人性扩充;荀子则认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恶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张逆着人性去修善。” (3)培养德性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孟子强调培养道德要先自律而后推己及人,鼓励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荀子则强调道德修养一方面要自己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以及学时择人择地的重要性,

孟子荀子人性论浅析及其异同比较

1、“性”所指不同。孟子“性善论”中“性”主要指人的社会属性。“性者,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尽管他提到过一些人的自然属性,但却不承认这是本性中的性。而荀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是指人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正名》),荀子所讲的人性,是人的自然机能和性情。 2、对“性”本源的认识不同。孟子将普通的道德属性加在了“天”上,把“天” 看成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规范,天道、人性合一。荀子提出了“天明人之分”的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要从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他还用天人之分的观点去论证了“性伪之分”: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荀子性恶》) 3、孟子强调先验的道德观,荀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孟子通过“四端” 论,说明了人的本性已经具有仁义礼智的“善端”,道德观念即是善端的扩充。同时,孟子还提出了良知良能来补充“四端”,同样“良能”也是生而就有的能力。而荀子指出“人之学者其性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因此,他反复强调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从大方面说,孟子的性善论是站在历史事件已达到的静态成果角度,而荀子的性恶论则是站在动态的历史实践的追求过程角度。 1、人性追求目标同一为“善”。孟子不仅认为人生来本善,而且也认识到后天教育环境的不同导致最重的人性差异。基于此,他提出了追求善的人性目的论“明人 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父,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才会达到善的目的。可见孟子是以善为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的。荀子的性恶论虽然主张人性是生来为恶的,但他的性恶论追求的目标也是善而不是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里不难看出他不仅提出了人性善的问题,而且还有一种追求善的倾向。他指出,“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重刑罚以禁之,是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恶》)由于认为人性恶,所以荀子要求通过圣人教化、用礼义法度引导人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最高境界——人人为善,合于善也。由此可见,荀子的“礼义之化”同孟子所追求的善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表现了孟荀人性论在追求目标上的一致性。 2、修养人性的方法同样为教育。孟荀在人性最好追求上都归结于善,在达到此目标的途径上,也都选择了通过教育来修养人性。前者是扩充善端,后者是化性为伪。

荀子人性论再解读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荀子人性论再解读 张鹏伟 !摘要?荀子#人性?包含本然性即自然属性和实然性即社会属性两个层面。二者并非静态并列的关系,而表现为从本然性到实然性的落实与发用的动态过程,依次展现为从人的内在生命机理显现为自然本能、从自然本能外化为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倾向的过程,此过程与人从出生开始的社会化过程相表里。荀子论#性?,始于#性伪之分?,此性为本然性;论善恶,终于#性伪之合?,此性为实然性。善恶皆属于#性伪合?,是性与不同之伪结合的结果。荀子言#恶?,意在强调人要对社会化过程极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弊有高度的警醒和自觉意识,并通过礼义教化及时进行防范与补救。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本然性实然性 !中图分类号?B82 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 1539(2011)04 0086 05 所谓人性,顾名思义,就是人的属性、性状。这里所言人之属性,指一切人的共同属性,即一切人的共同性、普遍性。中国哲学关于人性的思考,发端于孔子。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禀赋是大致相近的,因后天积习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现实表现。此后,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皆是对此说法的不同展开。 孟子认为人生来皆有天赋的良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荀子也认为#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荀子&性恶?)。诚然,在哲学上探讨人性,就需要追根溯源,探讨人作为人所共有的普遍本性。 荀子以#人之性恶?著称于世,并吸引了历来诸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关于荀子人性、性情概念的内涵、层次及其与#恶?的具体关系,似有进一步梳理探讨的余地。 一、本然性(((天生本有的生命机理与自然本能 (一)#生之所以然?(((生命机理之性 荀子论#性?,沿着告子#生之谓性?的思路推进:#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与#不事而自然?的意思是否一致呢?张岱年指出,#生之所以然?即#生之所已然?[1],这就与#不事而自然?同义。梁启雄则认为:#生之所以然之性指天赋的本质,生理学上的性。不事而自然之性指天赋的本能,心理学上的性。?[2]即是说二者含义有别。廖名春认可梁启雄的说法,并作了进一步分析:#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即#生之所以生者谓之性?。变换一下句式,可作#性者,生之所以生也?。这里的#所以?,显然是表示凭借。#性?是#生?之凭借,就是说#性?是#生?的载体。生之所以生的物质载体谓之性,这个性,显然指的是人的形体器官,它 86 *作者简介:张鹏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071)。

论述荀子人性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178139.html, 论述荀子人性论 作者:吴宝红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 【摘要】在荀子,“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以下各篇都直接引用篇名)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雕琢的质朴的状态,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以礼义为标准的对人后天行为的评价。“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人求其心之所可而做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是“伪”。人在性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修为,最终能够实现性“伪”合。 【关键词】人性;欲求;善“伪” 荀子曾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是没有分清性与“伪”的区别。他认为,性是天所赋予人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材质,“不事而自然,言其天性如此也。”“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名》)“伪”是人后天努力修为的结果,它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材质和能力:人生而就有心可以知道,“心有征知”;“缘耳而知声”,耳朵经过心的指挥可以听,“缘目而知形”,眼睛经过与外界接触可以看等;“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天然就有饿了想吃,冷了想取暖,累了想休息等;人天然就有喜、怒、哀、乐等情感。 从涵养的层面分析,性既涵括了耳目口腹之欲、好恶喜怒之情,也涵盖了“心”可知道的材质,即理性思维能力和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的能力。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分析,人性有为善的内在根据,也有趋恶的冲动。胡适先生曾认为“荀子虽说性恶,其实是说性可善可恶。” “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正名》)不论人之情欲多少,治乱的关键是“心之所可”。心清明,“知道”、“中理”,就趋于善;心被蒙蔽,不“知道”,行为就会趋于乱。所以,人性可趋于恶,也可趋于善。 情欲本身无所谓善恶,但人性需要情与欲作为基础。喜怒哀乐等情感是性的实质内容,而情向外发用就是欲,欲是情的现实反应,性、情、欲存在于动态的关联中。徐复观先生说:“荀子虽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实上,性、情、欲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而荀子论性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好、恶、喜、怒、哀、乐”都属于“性”而叫做“情”。人一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荀子提出“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受乎心也。”(《正名》)“求”是“受乎心”的行为,如果心不 被蒙蔽,则人的向外发出的行为就是合礼的,而人顺着自己的欲望而不加节制就会犯分乱理。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 摘要: 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 正文: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善按照后来的儒家所说,指至善,即绝对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经验意义的善,故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所谓性善论是说人的价值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主张并非讲人性的发生历程而是讲本质历程。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善心,这种善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新,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孟子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概括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同作为道德之理的仁、义、礼、智一一对应,对于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

浅析荀子的法律思想 荀子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 荀子,名况堪称先秦后期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长,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皆有巨大影响。在教材中我们简略的了解了一下荀子的法律思想,我想就其法律思想与“人”的联系谈谈我的理解。 人性 关于人性大家总会想到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所谓的善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人为努力达到的,也可以说善只是人们后天伪饰,如果不对人的本性加以遏制的话,社会的秩序将会十分混乱,由此表明教化必行,良好的教化可以遏制人们的犯罪,而遵循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对人的恶性的节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荀子在论述礼的人性起源时,强调了礼的社会作用。但礼自身并不能独自完成和实现“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这样的美好目的。作为现实主义者的荀子深刻地分析和认识到了人性的特性,并不会止欲于有节,止恶于劝善。因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所以,

在“礼义文理”都可能亡焉的情况下,必须寻求另外的对人性调整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止欲于为恶之后,这个手段就是法。为了制止人性恶的争夺,必须有多种手段和方法。因为“礼义之化”不是万能的,不是改造人性的唯一手段,还必须与“君上之势”、“法正之治”、“刑罚之禁”等相结合。 总之,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虽以性恶为论,但他绝不是对人性的否定。刊以人性为核心建立的礼治、法治思想对我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创制法律治理国家是人类最富有智慧的实践活动,其成功与否就是要看立法者对人性的认识,对于人性在特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下的认知只有秉持对人的真正慈爱之心,对事物规律、时代精神、社会现状及其人类自身白本性建立起科学的认知,正确把握所要调整的社会关系及所蕴含的利益,其所创衫的制度才能获得社会的普遍服从。国家治理不仅要顺应人性,而且,还应该强调又 人性的引导和重塑。荀子以“隆礼重法”的方式通过“化性起伪”的人性改造的i}路,突出了礼法在驱使人性向善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达到养民情、理民性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法治只有深通人性的情理,肯定和注重人性的合理内容,体现夏多的人性关怀才能真正树立自己的权威,赢得人们的尊奉和信仰。荀子的人性法得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那种“德为善政,政在养民”、“为政之要,重在富民”〔“〕的泥 国理念。而这种治国理念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法律和道德两种治国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含答案解析)

易混易错点26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错因归纳:对孔子、孟子、荀子在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上的主张认识不清。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7·上海高考·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 ) A.重义轻利 B.民贵君轻 C.天人感应 D.正心诚意 【解析】儒家主张义重于利,“重义轻利”出自《论语·里仁》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A 项错误;民贵君轻,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而提出的,故C项错误;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出自《礼记·大学》中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儒学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推动了民族品德的形成,与“个人独特”不符,故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修养“浩然之气”的主要目的是个人品德,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维护统治,与反抗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孟子与荀子思想异同

同:儒家根本思想“仁义礼” 一、天论方面 (一)、孟子:具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色彩;“天”是义理之天 ①孟子继承了孔子将人的道德与“天”联系起来,唤起人们内在自觉性的方面。将“天”的概念更具动态性与权威性,并增加形而上学色彩。 ②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一个人通过发展他的禀性就可以知“天”,而且同“天”。“天”实际上起着一种象征性作用,它作为义理基础的权威代表,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二)、荀子:批评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具有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是自然之天 ①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是自然宇宙中的天,是一种自然现象)②荀子曰:制天命而用之。(人和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存在,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总结: 孟子:义理之天;准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倾向;“天人相应”;天约束人的行为,具有权威性。 荀子:自然之天;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倾向;“天人相分”;天与人同等重要,人可以利用天。 二、人性论方面 同:两人的直接判断一致:现实的人有作恶的倾向,但通过主观的内外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增加为善的可能。

(一)、孟子:人性向善,不受外界影响自然扩充。人性中本有善端,扩充之可为圣人孟子是由论点出发,找论据。孔子提出行忠恕之道,孟子承接孔子提出人性善,回答了为什么要行忠恕之道的问题。 (二)、荀子:人性中本无善端,且有恶端。通过教化,可以使人化性起伪,积善成善。 判断善恶的根本在于人如何通过自身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使自己得到实现———“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而“恶”就是个人利益的实现妨碍或损害了他人利益的实现,使人与人的关系处在一种失当的状态。 三、道德哲学 (一)、孟子:反功利。不是不要个人功利,而是说道德不能出于功利目的。 (二)、荀子:功利主义。“制天命而用之”;利欲是道德礼仪产生的基础“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四、政治思想 同:循环论的历史观。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荀子“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君的职责与君民关系:爱民、亲民、立君为民 君主施政的具体方法:正己修身,选贤举能 (一)、孟子:“仁政” (二)、荀子:隆礼重法 五、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根据他的性恶论,注重环境的陶冶和重视个人本身日积月累的努力,使主观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相配合,这有唯物的倾向。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偏重通过外面的规范礼,来进行教育,这反映封建制等级性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培养顺民的要求。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芬芳的气味,四肢对于安逸的感觉,这些爱好都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是天性所致。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能否实现这些,其中有命的作用,但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把它们看成命的范畴。 二是关于善恶产生的根源不同。在孟子学说中,尽心、知性、知天——即心、性、天的三位一体是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人类

浅析朱熹的人性论思想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经济学研究 2008年第3期(总第108期)E-mail:lntvu_kyc@126.com浅析朱熹的人性论思想 弓玉彬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沈阳110034) 【摘要】人性是人区别于一切动物而为之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一切人所普遍具有的共同属性的总和。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问题。理学的人性论是作为本体论的推演或论证而存在于各个哲学家思想之中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仍然纠缠于性善、性恶的纷争之中,实际上则已突破了这些传统的伦理命题,已经从更深的角度来探讨人性。朱熹的人性论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他通过对人性的二分,讨论性与情、性与心的关系,完整地提出了他的人性论思想。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来集中阐释和分析朱熹的人性论思想的。 关键词性天命之性气质之性情心 孟子提出性善论,但无法解释恶的来源,而受到性恶论者的质疑。荀子提出性恶论,因无法解释善的来源而受到质疑。朱熹认为性本善,他通过区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解释了恶的来源问题,还论述了性与情,性与心的关系,从而完整地提出了他的人性论思想。 (一)朱熹人性论思想的理的本体论基础及其对人性的基本观点。 (1)朱熹人性论的“理”本体论的基础。 朱熹哲学以抽象的客观精神“理”为出发点,把人和物都从这里推出来,来构成自己的哲学体系。此“理”是自然的本质,万物生成和运动的根源,同时也是伦理性的精神本体,封建的“仁义礼智”,最高的真理和道德准则。他以为天下“只是一个理”,理包含了天、地、人、物。理本身“无情义”、“无计度”、“无形迹”,而人却是有形体、有知觉、有情义、有思忖的,故他用自然观的“理”、“气”关系解释人性。他把“理”当作人的道德理性本质,用“气”说明人的生命现象、知觉活动,由此区分“性”与知觉。性为知觉之理,存在于知觉中,“性”与“心”相即,但本身不能知觉,因而“性”不等“心”。这样“性”是抽象的,“心”是具体的,它们之间也包含“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意味。 (2)朱熹对人性的基本观点。 首先,他认为性为万物本原。他说,“性者万物之源,而气禀则有清浊,是以有圣愚之异。”性是超越气禀之上的本原。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说, 性与理相类。“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之地,而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地万物得理便为性,性与理相通。“性者,理之全体而人之所得以生者也。”人之所以生,其根据在于性或理。程颐性即理的思想为朱熹所继承,不仅在一般意义上性即理,而且性是万理的总名,万理即是一理的体现,又是性的内容。朱熹说:“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从性即理出发,把性与太极、道等本体范畴相互联系。“性字盖指天地万物之溧而言,是乃所谓太极者何不可之。”以行为太极浑然之体,性与太极相通的内在根据在于性与太极都以理为内涵。在朱熹哲学的逻辑结构中,性与道也相通。“道即性,性即道,故只是一物。”二者也有差别。“道与性字,其实无甚异,但是性字是浑然全体,道字便有条理分别之殊耳。”性是浑然全体,未分的普遍本质,是这个本质所固有的条理合法则。性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超越形体之上的精神实体。“性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者全是天理,形而下者只是那渣滓。至于形,又是渣滓至浊者也。”性无形体,无形影,却是有形之物产生的根据。 其次,仁义理智是人性的四德“仁义理智,性之四德也。”四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仁义理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四德之中,以仁为首。“仁则是性中四德之首,非在性外别为一物而与性并行也。”仁作为四德之首被包括在性内,而不是在性外单独存在着。四德亦即 90

荀子主要思想讲解

荀子主要思想讲解 演讲人:束燕铭 目录 简介 时代背景 主要思想 与孔孟之道的对比 性恶论与化性起伪 我的评价 案例解析 具体分析 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荀子的思想由此而诞生。 主要思想 天道自然的思想 “天行有常”的思想 “天人相分”的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所积而致的成圣之道 “明分使群”的社会(礼义) “天官薄类”和“心有征知”认识论 性恶论以及化性起伪的主张 与孔孟之道的对比 总体来说,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具体而言,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社会评价:他的思想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其思想实际上巩固了当时君主的统治。 与孔孟之道的对比 天、天命、天道的问题一直是先秦时期各家关切的问题。殷商西周时期,“天”、“天命”是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比较观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比较观 孟子认为仁义既不可能在人性之外无中生有,也不是人性的异化物。性与仁义的关系正如根与茎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善,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互助互利的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善是指爱人类的观念且从情感、意志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 标签:人性;性善;性恶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8c17178139.html,ki.1672-3198.2016.08.046 孔子的学说涉及到对“仁”的内涵及其各种表现形式的探讨与各种礼法规范的修习实践的论述,但从未要去“性与天道”的領域里寻找根据。这与孔子本身的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特点有关。孟子的时代,学术界出现了“非杨即墨”的奇观,儒学面临式微的境地,在仁义教化上急需一种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性善”论应运而生。 1 孟子与告子的辩论 告子是和孟子同时代的知名学者,告子对“性”的定义是:“生之谓性。”所以“性”在他的表述中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或自然状态。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或自然状态;仁义或善不属于人性的范畴。换言之,人性即由自身规定自身的状态和被一定的外在关系所规定的状态根本不同。他的人性论在取消对人类的自然状态和自然属性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评定这一点上,是极富创见的。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人类正是对这个所谓的“性”进行克服的结果,人性正是就人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上来规定的。他的学说造成了这样的效果:仁义道德是迫己、外在和虚假的,忽视了客观的道德原则存在着向主观转化的可能性。 孟子认为仁义既不可能在人性之外无中生有,也不是人性的异化物。性与仁义的关系正如根与茎叶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整体的不同部分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如果认为“无善无不善”是人的本质,那么仁义道德就不是通过对人性的引导,而是对人性的戕害所造成的;如果人类的自然属性才是人的本性,那么这种人类属性与兽类属性到底相差何几呢?到这里持人性“无善无恶”论的人就哑口无言。但是他的推论只是要证明仁义才是人类的本质规定性,这种立论有一定的“独断性”,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个显眼的尾巴,被持“性恶论”和“性有善有恶论”的人揪着不放,这两者都把“恶”或“善恶”与人性结合起来。后来对于公都子的诘难,他只作如此含糊地回答:“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他又说“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这样他的观点从语言表述就与“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混淆不清了。但是这种矛盾的表述并不能使他的“性善论”陷于致命的绝境。他不把自然和恶纳入人性的范畴,而是把善规定为人的本性,在逻辑上就自然的得出“其情则可以为善”的结论。他后一句话的言外之意也无非是:人性是可以变为不善的,正如人也可以沦为“禽

浅析荀子性恶论

浅析荀子性恶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章第三节介绍了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的探讨历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与伦理思想的重头戏,荀子则是我国人性论史上性恶论者的代表,但他所说的“人性恶”是否就真的是人们所通常理解 的“人性本质为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荀子性恶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性本自然。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荀子和孟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根源就在于两者人性观的差异。不过,对于人性自然的理解,荀子与孟子却基本一致。孟子主张天生人有“四端”之善,人之善性与生俱来,“如水之就下也”,是自然而然的。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在孟子看来,“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逸”等各种人类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知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等道德准则一样,所凸现的都是上天的意旨。不过,感官欲望和道德追求之间却有着“小体”与“大体”之分,“大体”才能归之为真正本体意义上的“性”,并成为人禽之别。孟荀在人性自然方面存在着共同的理论基点,对人性内容的探讨也有着相同的范围:饱暖声色之欲和仁义礼智之德。但选择却截然相反,孟子处“小体”与“大体”(即性)的区别在荀子看来则是“性”与“伪”的不同。他在《荀子?性恶》篇中指出:“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那里,“性”乃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它“不可学”、“不可事”,是不需要学习而自然就有的东西,同时又有着“好利”“疾恶”极易导致“争夺”与“残贼”的可能;而“辞让”“忠信”等“善”的德行则是对“性”通过学习和践行礼义来进行人为控制与改造的结果,故称作“伪”,即人类的社会属性。由此可见,荀子人性论中的“性伪之分”实则是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做了一个本与末、源与流的划分。不过,《礼论》篇同时也指出:“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荀子认为人性自然,生而即有趋暖避寒,求逸恶劳等本然因素,但他所谓人性 之“恶”,却是由放纵这一本性不加节制所造成的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以传统道德观念加以判断而得来的,荀子自身并没有对人之恶性如孟子证

荀子人性论极其内在矛盾

摘要]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战国时期的强音,他的人性论是其思想存在的基础,在战国时 期性恶论的提出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进步意义和启示价值。本文论述了荀子对“性”“伪”的定义,以及人性论的内容,存在根据,着重通过对先天 的性恶与后天的人为的恶的分析,对化性起伪过程中主体的性的分析,对性恶与心的功能 的分析,以及对知的本质、性质的分析来发现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内在矛盾。 [关键字]荀子人性论根据先天与后天“化性起伪” 荀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思 想如此伟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荀子的人性论是其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今天看来,对其人性论进行再一次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矛盾。 一、荀子的人性论的内容及其根据 荀子对人性的论述,主要体现在《性恶》,但不限于《性恶》,在其它篇幅中也在不同程 度上得到体现,例如《礼论》,《王霸》,《强国》,《荣辱》,《正论》,《乐论》。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论述: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分工,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故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声,而声乐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妇 女莫众焉;形体好俟,而安重闲静莫愉焉;心好利焉,而谷禄莫厚焉。”

“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也,莫大乎礼仪。人之贵生乐安而弃礼仪,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 …… 荀子人性论的核心观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我们须要把“性”和“伪”的概念先弄清楚 才能够真正更加深入的分析荀子人性论的全部思想,他所说的“性”有三层含义: 首先:是指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不是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社会属性,所以他在《性恶》中说:“性者,天之就也。”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以出生就完成的性质或行为,是“天之就”,“生之所以然”,“不事而自然”,是生来就具备的,不是天命、思想、道德之类的观念形态,而是人的形体感官机能和与之相联系的物质欲望。完全不需要联系,不需要后天的修养,即人为的作用。张岱年说:“荀子所谓性,乃指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荀子把人性看作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 属性。性是指五官之不可学不可事而能见能听。 其次:“性”的本质虽然是质朴单纯的,但是其具体内容却涉及较广,包括人体器官的自然 生理本能以及人对衣食声色的情欲,也就是包括“性”“情”,故《荀子》一书中常常性情连称。如“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情者,性之质也。” “欲者,情之应 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此人之性情也”“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者也。”以上“性情”,实际上都是指的人的本能和生物性,而非人的社会性或者社会本质。 再次:性还有一项本能—“知”,心之能知。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浅析荀子人性论思想 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荀子在人性的研究上得出“性恶论”思想。荀子人性论思想是特殊的“百家争鸣”时代的产物。荀子深入发掘人性的特点,性论的精髓是“伪善”论。 关键词: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伪善”论 一、荀子其人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因“荀”与“孙”字音相近,西汉时亦称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采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法家之精华,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和充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位“儒而不纯”的集诸子百家思想之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作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荀子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井田制遭到破坏,奴隶制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奴隶社会的社会结构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激烈冲击。原有的生产关系己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原有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能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开始瓦解,原有的生活习俗也开始发生变化,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养士成风,依附于地主阶级的士人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文化空前繁荣昌盛,新思想新学派层出不穷,各门各派的思想开始涌现并产生激烈的碰撞。虽然人们的生活遭受着战乱与动荡,思想却第一被

解放出来。许多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后世的各种思想都能在此找到源头,人们把这个思想发达,文化繁荣的学术盛况称之为“百家争鸣”。荀子上承孔孟,兼修法墨道等学派思想精华,第一次论述了君主集权理论,其中许多论断还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光辉。李泽厚先生指出:“荀子可以说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是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到汉代的一个关键”。[1]但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所处的独具特色的时代背。 (一)经济状况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同时政治与经济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诸侯各国纷纷招揽人才,变法图强,发展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在生产力的发展驱动下经济制度的变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程度的逐进行。诸侯各国纷纷自愿和不自愿的改革土地制度,公元前 594 年,鲁国率先实行“初税亩”,随后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这些政策的实施一方面瓦解着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动摇着大厦的根基;另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农民比起奴隶人身依附减轻,劳动积极性增加,促进了封建经济因素更快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交换的频繁,封建商品经济的繁荣,人民对财富有了新的认识。土地成为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逐利成为生活的主题,争夺就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对于生活在同一社会的人们争夺也就成为生存的技能。利益的争夺使信仰彻底崩溃,无边的战乱使仁义荡然无存。上自君主,下至黎民,统一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各阶层内心深处的呼唤。荀子正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即是“饥而欲饱,寒而欲饥而欲饱,寒而欲温暖,劳而欲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荀子·性恶》天生贪利,天生憎恨这些本能和感情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荀子的人性论思想—“性恶论”较之于孟子更多地具备了经验的性格,而且显得更为具体和现实。为巩固新建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保持社会安定,荀子的“礼治”主张符合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礼论》性恶论正是“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政治 夏朝商周的社会组织继承了氏族血缘特征,社会中各种存在单位均是以家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