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子人性论的逻辑学分析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作者:史玉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春秋末期时孔子首先提出人性思想,是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争的思想渊源,逐步成为了历代思想家讨论的重要议题。
孟、荀人性论的分歧主要在于他们对人性的预设与概念内涵的界定不同。
虽然孟、荀各自提出的理论形态表面上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理想目标,就是最终能达到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人性论人性问题在春秋末期被孔子首先提及,到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与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两者理论上的对立对中国哲学谈论人性论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岱年先生谈到,“中国性论的特点是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因为论者并非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而不得不讨论性,于是便提起性的问题.....在形式上是问:性是善的抑是恶的?在实际上却是问:善是性抑恶是性?所注意者不在性之实际内容,而在善恶的起源。
其目的乃在于探究善是固有的还是外铄的。
”孟子认为善是人心所固有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而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他认为善是人为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教育而获得的,善不是人心中固有的。
一、孟荀人性论的理论来源在春秋末期,儒家开创者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先天性质是大致相近的,而后天的“习”才导致了人们之间现实表现的巨大差别。
这个命题为整个先秦时期的人性论定下了基调,确定了原则。
孔子首先提出了人性学说,但他只两次谈到“性”的问题,另一处是“性与天道”,虽然是初始的,没有对其展开具体的论述,但却是后来思想家谈论人性论发端,具有深远的影响。
徐复观先生谈论孔子的“性相近”时说到:“应当与《孟子告子》中的‘其好恶与人相近也几希’的‘相近’是同一意义。
”这里的“相近”一词就只的是人最初的一种本性。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他们的人性论的比较。
一、孟子的人性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本性,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但是,这种善良本性并不是完美的,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四种基本美德,分别是仁、义、礼、智。
其中,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义是指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礼是指对社会的规范和约束,智是指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这些美德是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但是需要通过后天的不断修养和实践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然而,孟子也意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欲望和私心,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因此,他强调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制和超越自己的欲望和私心,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
二、荀子的人性论荀子是先秦时期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人性论思想以“性恶论”为核心。
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欲望和私心,这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些欲望和私心会导致人们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中没有善良和美德,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变得有道德。
他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道德价值,培养高尚的品德。
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作用,认为这些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使人变得更加有道德。
不同于孟子将道德修养视为内在驱动的行为,荀子更强调外在的强制和引导。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才能使人不得不遵守道德,进而逐渐培养出内在的道德情感。
三、比较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驱动,而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制度和规范的作用。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异同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孟子和荀子人性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
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
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
”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
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辩论与交流孟子和荀子,作为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在其所处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二者的理念存在一些差异,但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社会的论述却常常进行着深入的辩论与交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之间的辩论与交流,旨在揭示他们思想上的异同以及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的影响。
首先,就人性观点而言,孟子和荀子存在明显的分歧。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具备良善的品质,只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受到正确教育,就能展现出这种善性。
他强调了人的良知和道德感,并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展人的善性。
相反,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论点,他认为人天生具有邪恶的趋势,只有通过道德规范和严格的教化才能使人性得以克制和修正。
荀子的观点实质上对人性持悲观态度,认为人无法摆脱自身的恶性倾向。
因此,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观点上产生了直接的碰撞与对立。
其次,对政治与社会组织的看法也是孟子和荀子之间的重要分歧。
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强调君王应该以仁德来治国。
他提倡君王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明德慈善的君主,关注民众的福祉。
孟子认为只有当统治者以仁道和礼义来治理时,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
与之相反,荀子则强调了“法治”政治,主张依靠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控制社会秩序。
他认为人的本性恶劣,对人性的治理需要依赖于权威的法律和约束。
因此,荀子与孟子之间在政治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冲突。
此外,孟子和荀子的辩论与交流还涉及到其他诸多议题。
就教育而言,孟子主张以教化培养人的德育,强调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道德风貌,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人的品质和行为。
荀子则更注重于知识和智能的培养,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完善自身。
此外,孟子和荀子还就人与天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等存在广泛的意见争辩。
尽管孟子和荀子之间存在着诸多分歧,但他们的辩论与交流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人性善、关注民众福祉的思想为后世所推崇,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人性观与荀子人性观的比较与分析

( 二) 采 用 的教 育方 式不 同
孟 子和苟子虽然都强调教育 , 但他们主张的教育方式不 同。
对后天如何对人进行教育 , 孟子和苟子有不 同的看法。孟子认为
( 一) 都在追求“ 善” 的目 标
孟子讲 性善 , 苟子讲 性恶 , 两 者虽然立 场不 同 , 但从 他们 回
答 的问题看 , 两人所做 的努 力是 相 同的, 他 们追寻的人性 目标都
的 目的 , 苟子 提 出“ 人之 性恶 , 其善 者伪也 ” , 可 以看 出有一种
的思想 与法家有 些相似 , 认 为对人 的教育要行法 治 , 重刑罚 , 要
“ 师法智者 , 修礼义之道 , 合乎礼 ” , 从而使社会得到治理。
三、 小 结
追 求善 的倾 向 , 他指 出, “ 明礼义 以化之 , 重刑 罚 以禁 之 , 是天下
现出了孟子和苟子的人性论在 目标上都是追求“ 善” 。
“ 善” 。而苟子的性恶论 强调 了竞争和法制 的观念 , 对 当今社会 的 发 展具有一定 的教育 意义 。 但 是一 味强调“ 性恶 ” 会使人们 之间 的信任 出现 问题 , 而且过度 的刑罚也会造成百姓的痛苦。 今 天我们关注孟子性善学说和苟子 的性恶学说 。研究其意
当代 中国要 构建 和谐社会 ,就要充分考虑孟子 的性善论 和苟子
子认为人 性恶 , 所 以他 注重“ 化性起 伪” , 即通过教育 使人 为善 ,
这里 的“ 伪” 是人为 、 加 工的意 思 , 在这里 主要 就是 指教育 , 也 就
的性恶论 。 从两方面综合探讨他们带给我们 的思想启示 。我们要
承认人 性中有善的一方面 , 加 强思想道德建设 , 又要认识 到人性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对比研究人性论是古代哲学中的一大议题,在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这个议题中,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观念被认为是最经典的两个立场。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他们在对人性本质、人性修养以及人性发展等方面的观点和差异。
一、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孟子认为,人性本质善良,具备潜在的道德道德素质。
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之中充满了至善至美的品质。
孟子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即人天生就有爱的本能,愿意帮助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将人性比作明镜,认为如果环境恶劣,人的本性也会受到玷污;如果环境良好,人的本性也会发挥出其本有的光辉。
而荀子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质自私、贪婪,追逐个人的利益和欲望。
他认为,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在环境和自身欲望的冲击,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才能抑制住自己本性中的邪恶。
二、对人性修养的要求孟子强调人性的修养和发展。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却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才能得以表现出来。
孟子倡导“性命之学”,主张个体通过不断学习和培养,可以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孟子将个人修养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不断完善,让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境地。
而荀子的人性修养思想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努力。
他主张通过自我压抑和教化来抑制本性中的恶习,并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人性的升华。
荀子强调,只有通过自律和努力,才能追求道德的道路。
三、对人性发展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源善良,但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人性可能出现偏差。
他认为,通过教化和教育,人性可以被唤醒和发展,实现道德上的进步。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约束和塑造。
他认为人性发展是一种以天理为准绳的过程,只有通过刻苦自励和不断意志的追求,个体才能实现人性的正真发展。
四、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价值与争议孟子的人性论强调人性的善良,强调道德自觉和自律的重要性。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逻辑学分析

,
虽 然 是类 比
,
但 实 际 上更 像
如 果人性本 善 那 么 君 王和 礼仪 也没有 存 在 的必 要… 了
,
。
比喻
总 体而 言
,
孟 子 所 坚持 的人 性善 论证 具 有很多
,
五
断定 向 善 的 可 操 作 性
,
缺陷
,
,
但 由于 第 一个 论证 比较 全 面
。
因 此 不能 完全 否
荀子认为
如果人类经过后天法理的教化
。
是荀
论 的 关 键 依据 身处 险境
,
在 论 证 中 孟 子 曾说
如果一个孩 子
。
子 坚 持性 恶 论 的重 要依据
三
那 么 旁 边 的人 一 定 会 感 觉 不 忍
,
这种情
列 举 尧舜 的 话
,
感 并 不 是 出于 某 种 目 的 好 孩 子 父母 人性
, ,
不是想要获得名声或者讨
、
尧 曾经 问舜 人性 如何
,
人
认 他 的 观点
二
人 都 可 以成 为 像大 禹一 样 的 圣人 人
,
而 大 禹可 以 成 为圣
性恶抢
、
则 是 因 为 他有 法正 仁 义
,
,
这 种 法 正 仁义 具有 被实
。
荀 子 的第 一 个 论 证 虽 然 指 出好 色
疾恶 及好利
。
践 和 被 认 知的 特 哇 人 类具 有 实 践和 认知 法正 的 特性
生 俱来 的
,
而是与
,
人 只 有 经 过后 天 的 教化 和 感 悟
,
,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不同观点的论证-东方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孟荀不同人性论提出的背景分析(一)不同的社会背景。
孟子生活于战国初期,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动荡,旧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已被破坏,整个社会都处剧烈的升降沉浮之中。
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加速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但同时百姓也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社会的安宁。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梁惠王上》)在这个时候谁能实行有利于百性的政策谁就能赢得百性的支持。
孟子的性善论正是作为他的主张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而产生。
孟子的性善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以仁心行仁政正是表达了百姓追求安定和平的生活状态。
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这一时期,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已经战胜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全国已趋向统一。
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进一步巩固刚建立的封建秩序并保持社会的安定,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并确立包含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封建等级制度。
在统一的基础上,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礼治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二)孟荀人性论对人性的不同规定。
在论述孟荀不同的人性论观点之前首先应讨论他们各自对人性的理解。
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孟子和荀子才由此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告子上》)孟子不同意告子简单的把人性归于和动物相同的食、色之上。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孟子虽然没有否认人和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孟子用几希就把人和动物区分了开来,把人置于动物之上。
他对人性的规定是从理性从伦理道德出发的,人之所以是善的就是因为人和动物不一样不是仅仅有和动物一样的食色的性情。
荀子并不同意孟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善就是人们的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服从封建礼仪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逻辑学分析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逻辑学分析
人性是我国儒学的重要论题,孟子曾提出性善论,而荀子强调性恶论,本文主要针对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逻辑学进展分析和阐述。
儒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对我国人民的思想行为以及道德标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性是儒家哲学的关键论题,性善论盒性恶论这两种观点代表了截然相反的哲学思想。
本文主要从他们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且这种论证是不是科学有效这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孟子主张的性善论
〔一〕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是非、恭敬、羞恶以及恻隐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四种感情,同时孟子也将这四种感情归属于儒家的道德范畴,这四种感情表达了人性的内在美,进而说明人性是仁慈的。
孟子通过反推的形式指出,感情是人性的内心活动,性是心的内在属性,既然人的情是仁慈的,那么性也是仁慈的。
人具有恻隐之心,这是孟子坚持性善论的关键根据。
在论证中孟子曾说,假如一个孩子身处险境,那么旁边的人一定会感觉不忍。
这种情感并不是出于某种目的,不是想要获得名声或者讨好孩子父母,而是不由自主、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人性,恻隐之心是仁者的表达,这说明人性中是具有善性的。
〔二〕感官特性类比
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孟子指出人的眼睛、耳朵以及嘴等感官对于外界具有爱好,那么人的心一定也有爱。
孟子指出人的心理具有正义感,正义让人的心理感到喜悦,就像吃了肉一样爽快。
〔三〕将人性比作水
孟子指出,人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往下流的,即不与人争斗,可以促进人与人和谐交流,是一种善性的表现。
人性就如同水一样,不与人为恶,故孟子将人性比作水。
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一〕人天生具有好色、疾恶及好利的恶性
荀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好色、疾恶及好利的恶性,这些恶性导致人类互相残杀,争夺利益。
因此,人性天生是恶的,只有经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才能让人学会礼仪谦让,进而引导人性向善。
荀子认为人性天生具有恶习,而善性是经过后天教化而产生的结果。
〔二〕以行为类比人性本恶
荀子指出人的性情并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与生俱来的,人只有经过后天的教化和感悟,才能经过考虑而做出正确的行为和决定,性善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经过后天教化才具有的。
人性天生就疾恶好利,才会引发人类社会的争斗和抢夺,只有经过后天学习人才会做出正确的行为,以行为类比人性本恶,是荀子坚持性恶论的重要根据。
〔三〕列举尧舜的话
尧曾经问舜人性如何,舜如此答复:除了圣人,普通人在有了孩子和老婆之后,对父母就不像以前那么孝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对朋友的友谊和诚信也会渐渐减少。
俸禄和爵位都得到了,享受了人间的荣华富贵,那么对君王也不像以前那么忠心了。
因此,人性天生本恶,唯有圣贤不会如此。
〔四〕通过反证法论证
荀子认为人性不是生来本善,假如人性本善,那么就不需要礼仪和圣王来调节了,社会直接就可以实现正理平治。
荀子指出,绳墨以及檃栝的使用与创造,是为了拉直弯木,社会提倡礼仪、设置君王,那么是为了矫正人们的恶性。
假如弯木本直,檃栝就没有用了,假如人性本善,那么君王和礼仪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五〕断定向善的可操作性
荀子认为,假如人类经过后天法理的教化,人人都可以成为像大禹一样的圣人,而大禹可以成为圣人,那么是因为他有法正仁义,这种法正仁义具有被理论和被认知
的特性,人类具有理论和认知法正的特性。
因此,只要经过教化,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性才能向善。
在理论上,虽然人人都有圣人的条件,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有圣人出现,原因到底是什么?荀子认为,主要原因是人们可以去做,但是为了天生的私欲而不想也不愿意去做。
因此,人人可以成为圣人只是一种理论可能,并不具备现实操作意义,就像人用双脚可以走遍天下,但是却没有人做到过。
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逻辑学分析
〔一〕性善论
孟子对他的第一个论证并没有进展证明和归纳,而对三个善端也缺少详细说明,第二个论证没有可比性,而关于后两个论证,虽然是类比,但实际上更像比喻。
总体而言,孟子所坚持的人性善论证具有很多缺陷,但由于第一个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论证比拟全面,因此不能完全否认他的观点。
〔二〕性恶论
荀子的第一个论证虽然指出好色、疾恶及好利是人与生俱来的恶习,但荀子没有详细论证和说明。
而第二个论证缺乏足够及有力的证明,虽然第三个论证引用了尧舜的话,但尧舜毕竟是传说中的君主,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真实性,后两个论证也缺少足够的根据。
总体来说,荀子所提倡的人性恶并不完善,虽然不能完全否认这个论题,但也不能完全肯定。
四、结语
虽然荀子和孟子对人性的论证存在些许缺乏,但这种对人性的反思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世风日下的战国时代,他们希望通过对人性的探究重建道德体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