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至秦统一战事地图
战国地图

Thanks
公元前279年(下)
公元前279年,楚国将பைடு நூலகம்军庄蹻主动请缨,向顷 襄王提出,要反攻黔中, 以保家卫国。齐将田单 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 平 度东南),由坚守防 御转入反攻,田单用火 牛阵攻燕,恢复齐国。 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 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公元前262年
公元前262年,秦即对楚 发起了攻击,以试探楚国 态度。黄歇为奉行其亲秦 附秦路线,割州陵(今湖北 咸宁西北)给秦,秦也就继 续维持“善楚”政策。接 着,秦执行“远交近攻” 策略,兵锋又集中指向三 晋。楚割州陵与秦后,秦 命白起大举攻韩,攻取了 野王(今河南沁阳),绝上 党通韩都新郑之路。秦伐 上党,韩上党郡首被难。 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 上党郡守则欲以上党与赵, 联赵抗秦。赵国接受,遣 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以拒秦。
公元前350年
公元前350年:卫鞅为 了进一步五月固秦国的 封建土地所有制,加强 中央集权,主持颁布了 一批有关土地制度和行 政制度改革的法令。次 定徙都咸阳(今陕西咸 阳西北);合并少乡聚 为县,县置县令、丞、 尉、分掌全县民政和军 事;废井田,开阡陌; 革除戎翟陋习,禁止父 子兄弟同室而居。
公元前279年(上)
公元前451年
公元前451年,秦国突 袭南郑,蜀人一时手忙 脚乱,人力粮草等补给 供应不上,最后丢失了 南郑,一度靠剑门山区 的险关危隘,才阻止了 秦人的进攻:奏人偷袭 得手之后,开始在南郑 修筑城墙,以重兵把守, 史称“秦左庶长城南 郑”。
公元前361年
公元前361年:中国历 史上黄河、崤山以东有 六个强国,齐威王、楚 宣王、魏惠王、燕悼王、 韩哀侯、赵成侯不相上 下。淮河泗水之间有十 余个小国。楚、魏和秦 国界相接,魏筑有长城, 从郑县开始,沿洛河北 上,直抵上郡(今榆林 东南)。楚地由汉中 (今陕西省汉中东)向 南,包括巴蜀、黔中。 周王朝衰微,诸侯都靠 武力征伐,争相兼并。
春秋战国详细地图

春秋战国地图(战国)■i鼻语彊疋-I - r.:- H .虚电港Z.HIJ •豐嚥也1T' II白万” -Z战形势常丿中5-即K**•”穴d留乘I•:is;>V?锻加:材4一-前453 帶严C山%-弼I.E9战国形势公元前453年三孜灭智分晋L弃fi.i义J前361 帖子附 图:-ftL訓越回义IE1*黔中齐13战公元前4刃年秦城南郑ttL3L*中齐势战国形势图公元前361年魏赵易地魏迁大梁秦灭原 樂鮭曲郑U 7.吧」A / 一•| 3■ \ ♦■ y r Y 1 1 I\-z ~II^c?5 jfi■f><1 ■ J —前279 帖子附图:r卜亦'■Jr齐帖子附图处元闫巧d年龍市命整艾地奉辻郁dHI前277 帖子附图:tt齐L2 J公元前叫9年汗】看赵会滿池秦攻楚,濯鄢公元前右?年泰定楚之巫黔中/LJ•胡齐楚前262092 W前249 帖子附图:-ftL w a躺齐战公元前260年毒歼赵军于坟平宠取齐暮前230 帖子附图:L齐y-4TF%jrA■"KJ—<7]黔)处兀冃号?議蟲瓷东周'u二川岁LJl"■黔)砌齐公元前里旳年秦灭韩战国末期帖子附图:J。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

春秋战国简史(14幅地图)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时间,在这数百年间,诸侯群雄纷争、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展现出一幅幅激荡人心的画卷。
武王伐纣商朝末年,纣王帝辛拒纳谏言,税赋沉重,刑法残酷,穷兵黩武对外攻打东夷诸部,以至于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8年在孟津大会八百诸侯,誓师伐纣,史称“孟津之誓”。
两年后,周武王率大军伐商,从孟津渡过黄河,向朝歌进军。
在牧野大战商王军队,商军倒戈溃败,纣王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分封诸侯武王灭商后,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周武王封建诸侯,将同姓宗室和功臣分封各地,建诸侯国,借诸侯之力拱卫周王室。
另外,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原则,还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商旧地,以管理商朝遗民。
为监视武庚,防其造反,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被封殷都附近邶、鄘、卫三国,史称“三监”。
周公平叛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
武庚有复国野心,趁机拉拢三监,并联合部分东夷部落,起兵反叛,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周公率军东征平叛,叛军大败,武庚死。
周公趁胜追击,经过三年征战,灭奄国、徐、蒲姑等方国,胜利班师。
犬戎灭西周西周后期,西北的犬戎逐渐强盛,而周王朝恰逢周幽王在位,昏庸无比,极度宠爱褒姒,为博美人一笑,玩出烽火戏诸侯闹剧。
而且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申侯大怒,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繒国和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
周幽王及太子伯服被杀,西周灭亡。
诸侯拥立宜臼为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史称“东周”。
春秋争霸东周时期,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周王室逐渐势微,无力控制天下诸侯。
诸侯为了增强实力,彼此之间不断攻伐,激烈争夺地盘及发展资源。
齐、晋、楚、秦、宋五国先后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城濮之战为争夺中原霸权,公元前632年,楚、晋两国在城濮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中国秦朝地图及其说明

中国秦朝地图及其说明张书林编辑1.全图2.关中3.山东南部4.山东北部5.南部秦时期图说战国后期秦国逐步蚕食、吞并山东六国,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完成统一,建号皇帝,建立起了中国史上第一个一统皇朝——秦朝。
历十五年(前2 0 6),为农民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所推翻。
秦朝废除分封诸侯制,将始起于战国时代的郡县制普遍推行于全国,以郡统县。
郡的首长是守(行政长官)、尉(典武职甲卒,又是守的副职)、监(掌吏治监察),直属朝廷,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初并天下时全境分置三十六郡。
其后南并五岭以南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北取匈奴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又陆续分析内郡。
至秦末,除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附近关中平原为内史辖境外,见于《史记》、《汉书》、《续汉书》、《水经注》等记载的秦郡共四十八郡。
全国县级政区约有一千左右。
本图画出四十八郡的治所和见于当时记载的著名山川。
又,西南夷地区虽未置郡县,亦曾“置吏”于夜郎、滇等部族,历十余岁至秦亡始弃守,故一并画入秦版图内。
秦时期秦朝疆界以外各族,用注记表示其大致方位。
西域国族无明确史料记载,只标作“城郭诸国”。
四十八郡表郡名郡治县名郡治今地上郡肤施陕西榆林南汉中南郑陕西汉中市巴郡江州四川重庆市江北蜀郡成都四川成都市陇西狄道甘肃临洮北地义渠甘肃宁县西北三川洛阳河南洛阳市东颖川阳翟河南禹县河东安邑山西夏县西北东郡濮阳河南濮阳南砀郡睢阳河南商丘南邯郸邯郸河北邯郸市巨鹿巨鹿河北平乡西南太原晋阳山西太原市西南上党长子山西长子西雁门善无山西右玉西代郡代县河北蔚县东北云中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南郡江陵湖北江陵南阳宛县河南南阳市泗水相县安徽濉溪西北薛郡鲁县山东曲阜九江寿春安徽寿县长沙临湘湖南长沙市会稽吴县江苏苏州市上谷沮阳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渔阳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无终天津蓟县辽西阳乐辽宁义县酉辽东襄平辽宁辽阳市临淄临淄山东淄博市临淄琅邪琅邪山东胶南西南黔中湖南沅陵西南广阳蓟县北京市西南陈郡陈县河南淮阳闽中东冶福建福州市南海番禺广东广州市桂林广西百色东北象郡临尘广西崇左九原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东海郯县山东郯城北恒山东垣河北石家庄市东济北博阳山东泰安东南胶东即墨山东平度东南河内怀县河南武陟西南衡山邾县湖北黄冈北鄣郡鄣县浙江安吉西北庐江番阳江西波阳东北。
人教版初中历史秦统一中国

a.人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条
b.自然条件: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
丰富能供应长期商鞅变法,国富兵强。
d.个人条件:嬴政的雄才大略。
学习目标:了解秦的统一,分析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一、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秦朝建立: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
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建都咸阳,从公元前 221年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 的时代开始了。
“焚书”灰堆遗迹
4、加强军事措施:
1、修建直道、弛道, 拆除所有路障,开辟 交通;推行车同轨。
2、北筑长城, 南修灵渠
秦朝直道
修驰道
轨大 修 驰 道 , 排 除 路 障 , 统 一 车
秦始皇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 墙连通、修缮合一,东到辽东,西至 临洮,这便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辽东
临洮
灵渠
四、秦的疆域
御史大夫
秦
政 治
皇 帝
丞相 太尉
郡县
统
经
统一度量衡
一
济
统一货币
后
的 措 施
文 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军
抗击匈奴
事
修建万里长城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统一货币
齐 币
圆形方孔钱
楚
秦
币
币
燕币
度 衡
量 统一度量衡
统一文字
小篆
一、秦灭六国
二、秦统一后的措施—— 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某剧本有这样一段描写:公元前219年,咸 阳城内的一家酒店来了一位壮士,此人身 高八尺,向店主买了10斤牛肉、10斤好酒 津津有味地吃着。小明同学认为这段描写 太不真实了,小林同学则认为这段描写很 符合当时的实际。你的看法呢?
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通过地图了解春秋战国550年的战争

从大分裂走向大一统:通过地图了解春秋战国550年的战争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过渡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贵族政治不断走向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过去和贵族政治相关的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礼乐制、井田制都走向了崩溃。
而根据局势的变化,又将分为春秋(前771—前453)和战国(前453—前221)两个阶段。
我们就以地图为脉络,简单展示春秋战国的形势发展,以及秦国统一的历程。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东周开始。
东迁之后,周王权威一落千丈,各国已经不听号令。
当时全国大约有诸侯国120多个,大家不断混战。
与此同时,北方犬戎、北狄不断入侵中原,占领了河北的大片土地。
当时各国的面积都很小,谁也没有能力重组诸侯。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分封秦国经过几十年的混战,这些诸侯国中开始出现一些较大的国家,例如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南边的楚国、中间的宋国等。
不过,这个时期在政坛上最得意的还是郑国。
在郑庄公的领导下,郑国兼并周边的许多小国,占据了最肥沃的土地。
郑庄公还击败了周桓王的军队,有“小霸”之称。
不过,郑国并没有将这种强大的势头保持下去,由于地处四战之地,郑国很快就被战争拖垮了,成为了周边强国争夺的棋子。
前707年:强国开始出现,郑国小霸郑国衰落之后,全国性的争霸活动拉开序幕了。
当时北狄、西戎、山戎、南蛮(楚国)对中原各国的侵略达到了一个高潮,邢国和卫国被北狄攻占,郑国、晋国也正被北狄入侵,而西戎横行于关中地区,威胁洛阳,山戎则威胁燕国,“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伊、洛,往往有戎”。
南方的楚国则不断吞并“汉阳诸姬”,并一度进攻在郑国。
当时的情景就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各国希望一个大国能够带领大家抵御蛮夷入侵。
恰好此时,经过管仲改革的齐国崛起,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国,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位霸主。
前645年:南夷与北狄交侵,齐国崛起齐国通过南征,最终让楚国答应不再扩张,但是这个平衡没有持续多久。
18张地图,还原秦始皇攻灭六国的整个过程

18张地图,还原秦始皇攻灭六国的整个过程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攻灭六国后,自称秦始皇)在铲除权相吕不韦、平定嫪毐叛乱后开始亲政,此时的秦国经过秦孝公到秦庄襄王六代君主一百多年的经营,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国,而东边的六国在秦国的长期打击和互相征伐下相继衰败,再也无力阻挡秦国的进攻。
秦国迎来了兼并六国,一统天下的契机。
嬴政在李斯尉缭的帮助下,制定下了灭亡六国的战略计划。
一是乘六国混战之际,通过“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策略,从内部分化瓦解六国,进而“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二是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先破赵魏韩,再灭燕楚,最后攻取北齐,各个击破,横扫六合。
并韩灭赵公元前251年,好大喜功的燕王喜即位,趁着赵国经历长平之战的大败国力尚未恢复之时,主动挑起与赵国的战争。
然而燕国地处偏僻,将寡兵少,即便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创,燕国依然屡战屡败,国土频失。
前236年,燕赵大战再起,秦国假借援燕抗赵之名,对赵国宣战,兵分两路攻入赵国。
王翦率一路秦军从北路攻占阏与(今山西和顺)、撩阳(今山西左权)等地,占领太行山脉,对赵国都城邯郸呈俯冲之势。
桓齮、杨端和率一秦军从南路攻占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等地,占领整个漳河南岸地区,与邯郸隔河相望。
此时的邯郸已经身陷南北合围,亡国危机之下,赵国军民坚守邯郸,秦军竟无可奈何,难取寸土。
桓齮攻赵前234年,秦王嬴政整合南北两路大军,合兵三十万一并交于桓齮指挥,试图一举攻克邯郸灭亡赵国。
桓齮放弃了以往正面渡河强攻的策略,改从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至赵军后侧,攻取邯郸东南的平阳(今临漳县)、武城(兹县),击败了在漳河沿岸阻挡了一年多赵军,杀赵将扈辄,士卒十万众。
前233年,桓齮挥军北出太行山,攻占赤丽、宜安两邑,试图与渡过漳河的秦军形成南北合计,攻克邯郸。
赵王迁(赵幽缪王)急忙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
中国历朝地图终于找全了!

中国历朝地图终于找全了!第1张:春秋春秋是中国历史阶段之一。
关于这一时期的起讫,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
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
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而实际上,等于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公元前379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
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第2张:战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中国战国时期的简称。
是东周的后半期历史阶段。
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
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