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考点1 物质的组成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
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基:中性原子团)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特别提醒:1.离子与基团: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知识规律]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
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
具体地:(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考点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4)典型实例:物理变化:⑴升华⑵萃取⑶分液⑷蒸馏(分馏)⑸吸附⑹渗析⑺盐析⑻胶体聚沉⑼电泳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12)电离等化学变化:⑴风化⑵裂化⑶硫化⑷老化⑸炭化⑹干馏⑺脱水⑻蛋白质变性⑼水解⑽同素异形体互变(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高中化学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课时4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考必备·清单】1.物质的组成(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2)理解几组概念名称含义原子、分子和离子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②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③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单质和化合物①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②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
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名师点拨]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的混合物、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等。
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才是单质。
2.简单分类法(1)树状分类法①明确分类标准是对物质正确树状分类的关键[名师点拨]酸、碱、盐、氧化物的含义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酸,分为强酸与弱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是碱,分为强碱与弱碱、可溶性碱与难溶性碱等盐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分为可溶性盐与难溶性盐,酸式盐、碱式盐与正盐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分为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等②树状分类法在无机物分类中的应用(2)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名师点拨]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为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③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碱,如SiO2、Fe2O3。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5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复习(五)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一、分类法及其应用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为和。
1、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成分,可将物质分为和。
2)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可将纯净物分为和。
①单质一般分为和。
②无机化合物根据组成和性质,又可分为、、、氧化物、氢化物等。
③一般根据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2、化学反应的分类按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数目的多少分为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化学按反应中分为离子反应反非离子反应应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中分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按反应的热效应分为二、分散系、胶体1、分散系及其分类概念:分散系是指把分散到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系组成:由和组成溶液:分散质离子直径分类:胶体:分散质离子直径介于之间。
浊液:分散质离子直径。
2、胶体的性质与制备: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通过胶体时,胶体内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而形成的,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
2)胶体微粒透过滤纸,透过半透膜。
3)胶体的分散质离子电荷,比如Fe(OH)3胶体的胶粒带电。
4)胶体粒子有运动。
5)Fe(OH)3胶体的制备向加入1~2mL 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制备方法实质上利用了氯化铁的反应,解释其制备原理:。
三、常见物质的性质1、酸性氧化物(酸酐)——某含氧酸脱去一分子或者几分子水,剩下的部分是该酸的酸酐。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部分氧化物,如SO2、SO3、CO2等。
写出下列含氧酸的酸酐:H2SO4H2SO3H2CO3H2SiO3HNO3HClO4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大多数酸酐可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注意特例:除外,它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SO2与水反应;SO3与水反应②酸酐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注意少量过量问题)少量SO2与碱反应离子方程式;过量SO2与碱反应离子方程式;③酸酐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二氧化碳与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碱性氧化物——某碱脱去一分子或者几分子水,剩下的部分是碱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第03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精讲)-2022年一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特别提醒】
1)熟悉常见的混合物
(1)气体混合物:空气、水煤气(CO和H2)、爆鸣气(H2和O2)、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焦炉气(主要成分是H2和CH4)、高炉煤气、石油气、裂解气。
(2)液体混合物:氨水、氯水、王水、天然水、硬水、软水、水玻璃、福尔马林、浓硫酸、盐酸、汽油、植物油、胶体。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物质变化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物理变化)或者物质的分子构成发生了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是一个过程或现象,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具有某种性质,才会发生对应的变化;物质发生了某种变化,说明了该物质具备某种性质。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注意:①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金属受热发光。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熔融NaCl电离等。
③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知能点四 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2)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②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
如烟属于气固分散系;雾属于气液分散系;悬浊液属于液固分散系;合金属于固固分散系。
③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1 nm
1~100 nm
>100 nm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分类知识点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没有数量意义,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原子:是化学变化最小的微粒。
少数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直接由原子构成。
金属单质也可以认为由原子构成,但实际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某些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S8、Br2、I2和Ar等),氢化物(如氨气、水等),酸酐(如SO2、SO3、P2O5等),酸(如硫酸等),和有机物等由分子构成的。
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绝大多数盐、强碱和某些低价态金属氧化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2.元素有两种存在的形式,在单质中的元素称为游离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称为化合态元素。
3.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纯净物:由同种物质组成,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4.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游离态)化合物: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元素的化合态)5.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6.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组合)保持不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发生化学变化时,物质组成中的原子(或离子)重新组合,生成了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场伴随着物理变化,有放热、吸热、改变颜色、生成气体和沉淀等现象。
7.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聚集状态、气味、熔沸点、密度和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和热稳定性等。
8.物质的分类:注意:判断氧化物所属类别时,一定要注意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②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目录

高中化学必修一目录第一章: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1.1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1.1.1 物质分类的基本原则– 1.1.2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2 原子的发现与结构– 1.2.1 原子的发现历史– 1.2.2 原子的结构– 1.2.3 原子的性质• 1.3 元素与化合物– 1.3.1 元素的定义与性质– 1.3.2 化合物的定义与性质– 1.3.3 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第二章:中学化学实验• 2.1 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 2.1.1 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1.2 常见实验器材的使用• 2.2 实验操作的方法与步骤– 2.2.1 实验基本操作的方法– 2.2.2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控制• 2.3 实验中观察、记录与分析– 2.3.1 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和要点– 2.3.2 实验结果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第三章:化学元素及其周期性• 3.1 元素与周期表– 3.1.1 元素的概念与分类– 3.1.2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与演化– 3.1.3 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 3.2 主要元素的性质与用途– 3.2.1 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用途– 3.2.2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用途– 3.2.3 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 3.3 周期性规律与元素周期表– 3.3.1 周期性规律的概念与表述– 3.3.2 周期性规律的实验依据– 3.3.3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第四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 4.1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与平衡– 4.1.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写法– 4.1.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与不平衡• 4.2 化学反应的类型与特征– 4.2.1 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 4.2.2 化学反应的特征及判断• 4.3 化学计量的概念与关系– 4.3.1 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 4.3.2 化学计量的关系及计算方法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5.1.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5.1.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符号表示– 5.2.1 氧化态与还原态的表示– 5.2.2 氧化还原反应的符号方程式• 5.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5.3.1 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3.2 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第六章:离子反应与沉淀反应• 6.1 离子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6.1.1 离子反应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6.1.2 离子反应的类型与实例• 6.2 沉淀反应的条件与特点– 6.2.1 沉淀反应的条件与判别方法– 6.2.2 沉淀反应的特点与应用• 6.3 沉淀反应的实验操作与实例– 6.3.1 沉淀反应实验操作步骤– 6.3.2 沉淀反应实例与观察结果以上为《高中化学必修一目录》的内容目录,每一章节都涵盖了相应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希望对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一提供帮助。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混合物有:
1、含有多种成分的物质: 2、没有固定组成的物质(聚合物)淀粉、纤维素、
橡胶、聚乙烯、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 3、同素异形体混和:白磷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4、同分异构体,但未指明具体结构的物质,
④ 颜色反应
注意 ①化学变化中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 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如
②化学变化中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但存在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HCl
③原子的裂变、聚变虽有新物质生成,但它不 属于中学化学意义上的化学变化。
3、化学反应的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C.只由一种分子组成的物质
D.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跟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组成 的物质
综合练习 3.
用于制造隐形飞机的物质具有吸收微波合物
(B)烃
(C)无机物 (D)有机物
S HC
S CH
CC
HC S
CH S
答案: (D)
常见的纯净物有:
1、只含一种成份的物质 2、结晶水合物 3、同一物质的不同状态,如冰和水混和 4、同位素的混合体,如水和重水
性能。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A、C60是一种含碳化合物 B、C60是碳元素的一种单质 C、K3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在C60和K3C60中,碳元素分别以游离态 和化合态存在。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专题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宏观角度 由元素组成
物
质
分子
微观角度 由微粒 原子 构成
离子
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粒既可以讲种类又可讲个数
如何区分元素和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元素——由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 (如16 8O、17 8O、18 8O 为同一种元素)
原子——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两者共同决定(如1 1H、 2 1H(D) 、 3 1H(T) 为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同一元素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单质
同素异形体
(3)同一元素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原子存在
同位素
练习:H、D、T、H+可以用来表示 (D)
A.四种不同元素
B.化学性质不同的氢原子
C.氢元素的四种同位素 D.氢元素的四种不同微粒
定义
分子
——阿佛 加德罗
保持物质 化学性质 的一种微 粒
原子
——道尔 顿
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 微粒
离子
带电的 原子或 原子团
共性
构成物质晶 体类型
组成物质的类别 与代表物
1. 均可直接 构成物质。
2. 质量甚微, 体积极小, 微粒间存在 空隙。
3. 处于永恒 的运动之中。
4. 既论种类, 又讲个数。
5. 均是微观 概念。
分子 晶体
原子 晶体
离子 晶体
N2、H2、O3、P4 He、Ne H2S、SO2 H2SO4 、 有机物
为红磷 ⑦久置浓硝酸变黄
③④⑤⑥⑦
(1)常见的物理变化 ①三态变化; (熔化、汽化、液化) ②金属导电;③蒸馏、分馏; ④挥发、 升华;⑤吸附、盐析; ⑥溶解(汽油去油污)、潮解; ⑦盐的焰色反应.
(2)常见的化学变化
①风化、炭化、硫化、裂化(裂解)、硝化、钝 化、 油脂硬化(氢化)、皂化、水泥硬化、酯化 ; 同素异形体间的相互转化; ②干馏、燃烧、火药和粉尘的爆炸; ③ 电解、电镀、原电池反应、电化学腐蚀.
分子——由原子的种类、个数及结合方式共同决定(如O2、 O3,H2O、H2O2,CH3COOH、HCOOCH3均为 不同分子)
离子——由它的组成、结构及电荷数共同决定(如MnO4-, MnO42-为不同离子)
元素
(1)存在的状态:
①游离态:只存在单质中,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单质。
②化合态:只存在化合物中,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称为化合物
微观构成
由不同分子组成
由同种分子组成
特性
无固定组成、无固 定溶、沸点。
有固定组成、 有 固定溶、沸点。
1、由两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
() B
A.一定是化合物
B.可能是化合物或单质
C.一定是单质
D.一定是同素异形体
2、下列物质,肯定为纯净物的是
( C)
A.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是物质
B.只由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
1、含有多种成分的物质:
常见的气体混合物:空气(N2、O2)、爆鸣气(H2、O2)、天
然气 (主含 CH4) 、水煤气(CO、H2) 、裂解气 (乙烯、丙烯、 丁二烯) 、液化石油气(丙烷、丁烷、丙烯、丁烯) 、低热值气 (CO、H2、N2)、中热值气(CO、H2、CH4)、高热值气(CH4)
溶解度、导电性、导热性、比热容……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典型化学性质
酸性、碱性、两性 稳定性、不稳定性 氧化性、还原性 脱水性 不饱和性 可燃性 金属性、非金属性
自我诊断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导电 ②爆炸 ③缓慢氧化 ④品红褪色
⑤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⑥白磷转化
二、物质的分类
黑色金属(铁、铬、锰) 有色金属(Fe、Cr、Mn以外)
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
重金属(如铁、铜、镍、锡、铅
单质
常见金属(如铁、铜、铝)
稀有金属(如锆、铪、铌、钼)
纯净物
非金属
物质
无机化合物 化合物
混合物
有机化合物
1、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比较
宏观概念
混合物
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纯净物
由同种物质组成
常见的液相混合物:盐酸、浓硫酸、水玻璃、福尔马林、
溶液、胶体、浊液、油(矿物油:石油,动物油,植物油) 、氨 水、氯水、王水、双氧水,天然水、硬水、软水、煤焦油
常见的固相混合物:水泥、玻璃、煤、铁触媒,漂白粉、
肥皂、碱石灰、钢铁(主含Fe、C) 、脂肪、合金[硬铝]、黑火 药(KNO3、C、S)、铝热剂、石蜡、沥青、高分子化合物、普 钙(Ca(H2PO4)2、CaSO4)、黄铜、青铜、白铜
单 质—— 金刚石、 晶体硅
化合物——
SiC、 SiO2
NaCl、K2CO3 、 NaAc NaOH、KOH Na2O 、Na2O2
综合练习
下列化学式,既能表示物质的组成,又能表 示物质分子式的是
(A)NH4NO3 (C)C6H5NO2
(B)SiO2 (D)Cu
答案: (C)
C60叫足球烯,目前已证明,C60与金属钾作 用得到一种物质K3C60,其在低温下有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