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篇一: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孕育了中国渊源流传、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的屹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也是众说纷纭。本文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两大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

二.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一)维护皇权至高无上

1.君主专制主义在立法上的体现

样本数15页

2.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中心(雷五兰.中国法律文化变迁及特点.政法学刊.20xx(4))在古代皇帝是封建国家制度的核心,也是国家的最高法律,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这是有中国社会的相

对封闭性!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等一系列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法出皇权,君主的命令就是法律渊源"皇帝既是最高的立

法者,所发诏!令!赦!是最权威的法律形式,可以一言立法,

一言废法;同时又是最大的审判官,他或者亲自主持庭审,或

者以/诏狱0的形式,救令大臣代为审判,一切重案会审的裁

决与死刑的复核均须上奏皇帝,他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

外加刑"国家法律的每一项内容都体现着专制主义的统治,

渲染着皇帝的绝对权威"而西方国家则不同,在中世纪相当

长的时间里,各级封建领主都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而古代中国的官僚、贵族在法律上具有特权,实行同罪异罚,与其他国家的封建法律一样,都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的。"自秦统一建立皇帝制度以后,历代都采取专制主义政体。

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法律的基本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指挥国家一切活动和司法实践的最有权威的根据。随着专制主义不断地强化,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也以皇帝个人的名义发布,即所谓“钦定”。汉杜周所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以

礼为内涵,以法为外貌;以礼移民心于隐蔽,以法彰善恶于明显;以礼夸张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礼入法使

道德法律化,法由止恶而兼劝善;以法附礼使法律道德化,出

礼而入于刑的饶有特色的法文化风貌。

2.强调以仁治国(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

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24).)在《论语》这部一万多字的经典中,谈到仁的地方就有58处之多,"仁&字出现109次《大学’》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子也说(为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仁在

法律上的要求就是在家(克己复礼$"孝为人之本$’出门尽忠,以德礼治天下。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历代

刑法志也以仁义作为其立论的根本:"刑罚不苟务轻,务其中也#君人之道,仁义为主,仁者爱人,义者理务$#即便是在

武则天滥施刑罚时期,左台御史周矩仍冒死力谏:"为国者以仁为宗,以刑为助,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愿陛下缓刑

用仁,天下幸甚!$纵观历代刑法志,虽然不顾仁义$滥施刑

罚的帝王$官僚数量不少,但各代统治者接受儒学影响,在

主观上试图施行仁义$减少刑罚则也是事实#

(三)维护贵族官僚特权

“家族和阶级是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在法律上占极为突出的地位。”从夏朝至清朝,中国古代社

会一直都是身份社会,统治者极其重视阶级身份和家族身份,而法律自然成为维护这两种身份的工具。中国传统法律重点维护阶级身份和阶级特权。古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之说,贵族与平民乃至奴隶之间在法律上的差异是很大的。立法上,法律本就是由贵族官僚等统治阶级制定的。尤其作

为金字塔等级的至高点——君主的命令始终都是中国传统

法律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立法上的最高位性。法律内容上,夏朝已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这类冒犯君主权威的罪名。《晋律》中有“民杀长吏”之罪,《北齐律》规定“重罪十条”,置于全律之首。后经隋唐稍加改动为“十恶”,其中有“四恶”(谋反、谋大逆、谋叛和大不敬)是针对统治阶级尤其是皇帝的犯罪。对于此类严重犯罪,统治者是严惩不贷,绝不待时。此外,统治者还制作了特殊的“保护伞”,想方设法避免将刑罚的锋芒指向阶级内部成员。至

唐律时,发展成为“议、请、减、赎、当”一整套完备的特权制度,将各级官僚贵族的特权上升为系统、规范而详尽的法律制度,充分保护阶级内部成员尽量避免遭到刑罚处罚,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三.从法律制度角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马作武’《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20xx

四.$)&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一)诸法合体、以刑为主张彧通.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法制与社会.20xx

(11

从编纂体例看,中国古代法典的确有“诸法合体"的特

点#所谓!诸法合体",即是说,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开始,历代编纂的法典的基本结构均是以刑为主,但也同时包含有关民法$诉讼法$行政法的内容。即使是基本法典以外的法律形式,也往往不是以调整的对象和性质来区分门类,进行编纂,而多是按时间顺序编辑成册,结构上往往是综合性的。中国古代法典采用这种以刑为主、混合编纂的形式不是偶然的,是和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必然要

求增多法律体系中刑事法律数量,并增强其效力分不开的,也和我国古代商品经济长期不发达,而礼长期起到了调节基层社会民事行为关系的作用密切相关。

中华法系中的刑法特别发达是和封建时代中国实行极

度的君主集权专制制度密切相关的"一个社会的国家观念越重,其刑事立法也会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就是非常注重家

庭和集体,在这种实行君主集权专制的国度里,反复强调民

众对国家的“忠“和对父母长辈的“孝"这样的国家环境和社会氛围使民众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分割中变得无足轻重,这样以来国家机器就代表了民众,侵

犯个体权益就是对社会秩序破坏和国家利益的侵犯,若表现在法律上,自然就是刑法和刑法化的法律"还有,封建时代历来是重型轻民,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0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法的发展"。

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刑法罪名随着君主专制的发展逐渐

增多。从夏朝的三种皋陶之刑到后来进入封建社会,罪名越来愈多,涉及的范围越来月广,惩罚这些犯罪的刑罚种类也越来越多。《中国法制史书35页》一大段

(二)德主刑辅梁治平2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

从汉朝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者当做维护统治的思想基础。儒家强调得治,为政以德。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制度和刑罚去约束人民,人民可以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礼与道德去感化人民,人民才会有羞耻之心而不去犯罪。就治国方法而言,孔子认为德礼之教优于政刑之治。孔子认为先教后刑,是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孔子曾经说过:“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总起来是说“先礼乐后刑罚”。孟子言:“以力假人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的区别在于得到天下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律学家将汉以来的礼律融合趋势推向了深入,以《刑

名》篇为《晋律》之首,意在体现“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的原则。唐朝时,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原则。唐太宗李世民“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以礼为先,慎重刑罚,将法律的功效和礼义道德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纵观《唐律疏议》,礼的精神应经完全融化在律文之中。不仅礼之所许,律亦不禁,礼之所禁,律亦不容;而且尊卑贵贱等数不同,刑名轻重粲然有别。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告成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统治者还是把道德感化人民放在重要位置的。

这一点在一些法律制度中可以看出,比如唐代的刑法适用原则规定了许多减免刑罚的情形,体现统治者的德政。。。。。。法制史书117页

(三)行政兼司法

中国古代并没有类似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并且实行了绝对的中央集权制度,所以行政监理司法成为了一种必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死刑奏报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证,这在一方面可以防止冤案的发生和滥杀无辜的现象,同时也将生杀予夺的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行政监理司法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皇权,保证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古代的交通、科技不发达,导致行政司法分离的成本太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几千年来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

族心理,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

化的特点,一方面是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吸收其精华,从而指导当代

的法治建设

篇二: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的起源、特点及其之间关系

龙源期刊网.cn

论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的起源、特点及其之间关系

作者:孙路

来源:《法制与社会》20xx年第22期

摘要伴随着法律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繁琐,很多大学生在对学历提升的同时,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本文对经济法、民法、行政法的相关概念以及起源和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介绍,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给有意向朝这方面发展的同学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经济法民法行政法起源

作者简介:孙路,黑龙江省法学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0592(20xx)08-007-02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法突破各种困难和障碍,发展的越来越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100名

中国当代国画大师100名 排名不分先后 1 吴冠中 2 丁绍光 3 邱汉桥 4 周绿云 5 陈东阳 6 蔡国强 7 陈忠志 8 贾又福 9 俞明 10 陈佩秋 11 林晓 12 周韶华 13 任重 14 徐累 15 何百里 16 晏济元 17 崔如琢 18 徐邦达 19 宋雨桂

20 萧朗 21 冯大中 22 韩美林 23 白雪石 24 田黎明 25 刘旦宅 26 何家英 27 饶宗颐 28 曾宓 29 刘国松 30 孔仲起 31 林凡 32 谷文达 33 贾广健 34 李华生 35 喻继高 36 边平山 37 范曾 38 石齐 39 江宏伟 40 唐勇力 41 张广

42 郑力 43 张仃 44 方增先 45 刘进安 46 许麟庐 47 徐乐乐 48 蔡玉水 49 王明明 50 汪良 51 戴卫 52 李少文 53 王子武 54 冯长江 55 冯远 56 丁雄泉 57 何加林 58 施大畏 59 晏少翔 60 于文江 61 梁长胜

62 程十发 63 沈威峰 64 于希宁 65 王西京 66 姜宝林 67 薛亮 68 汪国新 69 宋玉麟 70 范婴子登 71 方召麟 72 黄永玉 73 赵跃鹏 74 盖茂森 75 卢禹舜 76 邵戈 77 马振声 78 聂鸥 79 朱道平 80 许仁龙 81 董欣宾 82 杨延文 83 童中焘

84 白伯骅 85 史国良 86 华三川 87 卓鹤君 88 梁占岩 89 贺友直 90 石虎 91 季观之 92 彭先诚 93 张江舟 94 叶毓中 95 陈平 96 徐希 97 丁立人 98 杨佴旻 99 王和平100 韩羽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官私并行。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 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3、书院:兴于唐朝,正式形成于宋,衰于明清。

中国古代法律之起源

中国古代法律之起源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姓名:蔡怿非 班级:文法学院法学一班摘要: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之途径,特征 其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途径 (与“礼”“刑”之间的关系) “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正文: 浅论中国古代法律起源 一.中国古代法律起源与“礼”“刑”之间的关系,即“刑起于兵,法源于礼”。 (一)刑起于兵 一方面,“师出以律”,中国古代最初的刑起源于军事战争,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中产生的军法。另一方面,“兵狱同制”。军事战争需要及时处置敌人、俘虏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某些军法同时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二)法源于礼

1.礼产生于祭祀,在祭祀过程中,仪式得到强化和系统化,随着阶级的分化,祭祀的仪式等级不同而不同,此时“礼”成为等级的标志。随着阶级的划分,上层阶级演化为统治阶级,他们借助政治势力手段将“礼”上升为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 2.至此,“礼”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内涵,直至周公之礼,“礼”得到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总称。 3.礼是中国古代法的重要渊源,中国古代法的最初表现形式主要以礼表现出来。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夏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这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颇具伦理人情意味。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刑罚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Zhongguo gudai chengshi guihua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

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

当代易学大师排名

当代易学大师排名 当代易学大师《阴阳系统论》《人体生物节律学》《六柱预测学》《科学风水解密》作者刘玉珍张睿老师是当代对易学贡献最大的易学大师。相当于易学元帅;邵伟华老师对易学的普及做出了任何人不可比较的贡献。也相当于易学元帅所以,这些大师就无须参加下面的排名。 中国当代易学大师《中国当代易学名人丰碑》 序号姓名国家(地区)成就(职称) 1 乾金水茂吉首市人著名易学专家 2 马克思弟子广东深圳人著名堪舆易学专家六柱易学文化公司总经理 3 钟义明中国台湾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六柱学员 4 朱广锡韩国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5 邵伟中中国湖北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6 于希贤中国北京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7 张志春中国河北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8 赖荣修广东佛山人六柱学员、风水名家 9 许国桢广东潮阳人著名杨公风水学专家 10 杜新许广东罗定人知名建筑风水专家 11 李居明中国香港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2 金倍成韩国人易学风水专家 13 裴翁中国广东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4 钟浩天广东兴宁人广东省情调研市副主任 15 金雍闳浙江宁波人教授、易学专家、风水大师 16 李金锟广东汕尾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7 张维祥四川绵阳人著名易学专家,一生酷爱《周易》 18 胡勇泉粤惠来城人传百理今用之风水铭师 19 王华四川重庆人峨眉风水大师、易学教授 20 潘汝汮广西柳州人太易玄空学十三代传人 21 任法融易学家、道教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 22 弓智峰郑州弓寨人专著《康复易数学》、《九宫掌气功》 23 翁振明广东汕尾人中国著名易学名人 24 吴志文广东佛山人易学教授、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25 高立勋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教授、著名易学专家 26 张卓园广东惠州人创生态建造学、定十大理论、十大核心技术 27 吉祥中国澳门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28 刘大均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专家、人体生物节律学受益者 29 邓山河广东开平人南蛮大川日月堪舆世家 30 黄世忠福建仙游人风水名家,三合派代表 31 胡京国广东深圳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32 李鸿华广东深圳人 33 明赐东四川自贡人创《太极图学》、《明氏太极图》 34 柏开渠江西南昌人柏氏三命风水创始人 35 赵灵智广东新丰人著名易学建筑风水专家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从国至今的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本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中国的现代教育展开论述,在这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如中国从古代的教育就提倡尊师重道原则,近代教育则是提倡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原则,而现代教育我们则是提倡创新理念原则,当然近代教育包括古代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包括古、近代教育原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呈发展趋势逐渐上升高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创新教育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

张峻嫣正式列为中国当代易学专家排名100名之一

中国当代易学大师《中国当代易学名人丰碑》 序号姓名国家(地区)成就(职称) 1 唐明邦重庆忠县人著名易学专家 2 宋韶光广东深圳人著名堪舆易学专家 3 钟义明中国台湾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4 朱广锡韩国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5 邵伟华中国湖北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6 于希贤中国北京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7 张志春中国河北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8 彭永强广东佛山人中洲派玄空风水名家 9 许国桢广东潮阳人著名杨公风水学专家 10 杜新许广东罗定人知名建筑风水专家 11 李居明中国香港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2 金倍成韩国人易学风水专家 13 裴翁中国广东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4 钟浩天广东兴宁人广东省情调研市副主任 15 金雍闳浙江宁波人教授、易学专家、风水大师 16 李金锟广东汕尾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7 张维祥四川绵阳人著名易学专家,一生酷爱《周易》 18 胡勇泉粤惠来城人传百理今用之风水铭师 19 王华四川重庆人峨眉风水大师、易学教授 20 潘汝汮广西柳州人太易玄空学十三代传人 21 吴远辉中国香港人管理博士、堪舆家、建筑风水学家 22 弓智峰郑州弓寨人专著《康复易数学》、《九宫掌气功》 23 翁振明广东汕尾人中国著名易学名人 24 吴志文广东佛山人易学教授、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25 高立勋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教授、著名易学专家 26 张卓园广东惠州人创生态建造学、定十大理论、十大核心技术 27 吉祥中国澳门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28 刘大均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专家 29 邓山河广东开平人南蛮大川日月堪舆世家 30 黄世忠福建仙游人风水名家,三合派代表 31 张峻嫣陕西延安人著名易学风水名师,姓名专家,特医大师 32 李鸿华广东深圳人深圳明山园命相馆馆长 33 明赐东四川自贡人创《太极图学》、《明氏太极图》 34 柏开渠江西南昌人柏氏三命风水创始人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 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推崇程朱理学。发展至清代,其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学经典本就强调道德教育,因而有以上观点。 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但从教育内容、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 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如“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 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 “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 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 诸育兼备, 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因而, 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经学本身, 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 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 此时, 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设置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律学,南朝时期宋的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四馆并立。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清还设翻译科,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设置俄罗斯文馆,其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第一所俄文学校。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①法律出于皇权,维护皇权。古代中国实行专制主义的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历代法律都以皇帝个人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制定虽由朝臣具体完成,但批准权属于皇帝,历代帝王都凌驾于法律之上。除律外,皇帝还可根据需要随时发布诏、令、格、式等。"法自君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皇权。②礼法结合,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基本特点。其中既有一些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古代法律制度大体一致的共性特点,也有一部分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自身独特存在的个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后者的存在和发展,使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呈现出某种差异性。例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具有浓厚的宗法伦理色彩,与宗法等级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表现为国家政权、王权、皇权和族权、父权、夫权的高度统一;法律制度贯彻礼刑并用、"德主刑辅"原则,突出体现"礼治"、"德治"、"人治"特色;法律体系采取诸法合体、以刑为主的体例模式,民事、经济、行政等各部门的法律关系常常以刑事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或制裁;刑罚制度相当野蛮残酷,刑罚体系包含大量摧残人身体肤或生理功能的肉刑内容;等等。那么,这部分法律内容或法律制度特点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换言之,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此,法制史学界进行过一些研究,这些研究大都是结合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国情特色、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进行探讨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或者基本一致的看法。应该承认,这种研究的出发点基本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由于某些法史观或方法论存在一些问题,因而有的研究结论未必正确中肯。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全面评述其所有观点或结论,也不打算系统探讨其全部成因,只想对其中一些影响较大而问题也较多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看法略作辨析,以期澄清某些历史事实。谬误不当之处,祈望不吝赐教。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早熟性"问题 目前在法制史学界,包括一些很有影响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地处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大国。东亚大陆特殊的地形、环境、气候、土壤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中国社会很早就跨入了文明时代的历史门槛。中华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这里地处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松软,天然具备发展原始农业的良好条件。因此,早在公元前22世纪左右,活动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最先进的夏部落,便在木石器生产工具的基础上,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生产,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长积累,加速了私有财产的形成和阶级的分化,为国家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条件。如此说来,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夏代奴隶制国家的形成,便具有"早熟性"特征。 所谓"早熟性",实际是文明起源发展"不正常"或"变态"的同义语,颇有些类似于"早产儿"的意味。它最初是西方人在不了解或者不完全了解东方古代国家社会历史真相的情况下,用来概括东西方古代文明起源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性时所提出的一个观点。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无一例外地都是以西方尤其是古希腊罗马国家文明起源与社会发展模式为标准范本的。如马克思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论述古代国家文明起源这一"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时,就曾经明确谈到: 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1] 在这里,马克思是把希腊古代文明比喻为发育"正常的儿童",而把东方古代社会看作"早熟的儿童",对日耳曼蛮族则视为"粗野的儿童"。因此,认为希腊古代国家的文明起源与社会发展是正常的,后两者则是不正常的,或者说是变态的。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实际上,如果抛弃先入为主的偏见,把上述三种情况重新排个顺序

城墙内的城市_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收稿日期]2008209215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九年第二期 城墙内的城市? ———中国古代治所城市形态的再认识 鲁西奇 马 剑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自两汉以迄于明清,历代王朝对于州县治所修筑城郭的政策与重视程度历有变化,州县治所城垣之实际兴筑、维护亦各不相同,不能简单地认定历史时期大部分州县治所在大部分时段里均有城垣环绕,形成"城墙内的城市";相当部分筑有城垣的治所城市,都普遍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城下街区,有些城市城下街区的面积、居住人口、商业规模都超过城内。因此,不宜以"城墙内的城市"概括中国古代治所城市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治所城市;城墙;城下街区 [中图分类号]K2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22x (2009)022******* 一、问题之提出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城市大都围绕着城墙。章生道说:“对中国人的城市观念来说,城墙一直极为重要,以致城市和城墙的传统用词是合一的,‘城’这个汉字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在帝制时代,中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集中在有城墙的城市中,无城墙型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正统的城市。”① 陈正祥也说:“城(walled t own or walled city )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很突出的标志,构成了汉文化圈人文地理的独有景观。”② 因此,在众多研究者的笔下,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般被描述为四周 用夯筑或砖砌的高大城墙环绕着(一些城市还筑有二至三道城墙),城墙的四方开着三、四至七、八个城门(较少的城有少于三个或多于八个乃至多达十二个城门),城墙外通常有护城河(并不一定环绕城墙,往往借助自然河流作为城壕,靠山的部分或多未掘壕)。城郭的形状通常呈不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个别呈圆形;城的规模(通常用城墙的周长来衡量)虽然因城的行政等级而异,但一般较大,“城内土地 面积到达一两方公里是很平常的事”,“远较欧洲及日本的城堡为大”。城内不仅包括各种官 署衙门、民居、店铺,还有大片的空地(包括园圃、山林、川泉,甚至农田)。城内的格局则受到其行政职能与城门数量的制约:官署衙门等公共权力建筑物一般位于城的中北部,谯楼则常位于正中央;城门的数量与布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内的街道布局③ 。 无庸置疑,上述认识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实地观察与研究基础之上的,揭示了历史事实的重要方面。然而,仔细分析上述认识,我们注意到,其所依据的文献主要有两方面:(1)以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官方文献。几乎每一种地方志都有关于城池、公署廨舍、坛庙、桥梁以及城内街衢的详细记载,这是我们认识治所城市空间形态与内部结构的主要依据。然而,出于对权力机构的重视以及这些权力与信仰设施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象征意义,在这些历史文献中,城池、公署等权力设施的地位、作用乃至其空间形态都被明显地夸大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注意一下各种明清地方志所附地图中城池在舆地图上以及官廨衙署在城池 ? 7?

世界上最伟大的48位证券投资大师名单

世界上最伟大的48位证券大师名单 1.最伟大的股票和期货投机人杰西·利弗莫尔 2.避险基金教父和短线杀手迈克尔·斯登哈德 3.现代证券分析奠基者的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4.股市伯乐的成长股价值投资策略之父菲利普·费雪 5.量子基金创始人吉姆·罗杰斯 6.总回报1000%的顶级预测大师威廉·江恩 7.擅长投机的德国股市无冕之王安德烈·科斯托兰尼 8.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缔造者的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 9.道琼斯指数发明者和道氏理论奠基者:查尔斯·亨利·道 10.打垮英格兰银行的国际狙击手乔治·索罗斯 11.市盈率鼻祖和温莎基金管理人约翰·奈夫 12.将麦哲伦基金推向巅峰的投资艺术家彼得·林奇 13.现代金融投资大师的股神沃伦·巴菲特 14.要银子不要面子缔造量子基金神话的斯坦利·朱肯米勒 15.三年增加55倍的期货交易大师斯坦利·克罗 16.在熊市中赚钱的橡树籽基金经理拉尔夫·旺格 17.%R威廉指标创造者的华尔街短线高手拉瑞·威廉斯 18.世纪炒股赢家的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 19.擅长长期投资的戴维斯精选顾问公司创办人雪拜·戴维斯 20.800倍收益率的先锋基金创始人菲利普·卡洛特 21.预测出黑色星期一的兹威格基金创建者马蒂·兹威格 22.大通基金创始人的知名成长型投资大师德伍·却斯 23.晨星公司执行董事及共同基金行业倡导者的唐·菲利浦斯 24.管理最优秀基金的股票挑选大师福斯特·弗里斯 25.嘉贝利公司总裁及华尔街基金业“超人”马里奥·嘉贝利 26.富兰克林成长基金创办者的环球投资之父约翰·坦伯顿 27.CANSLIM选股法创造者的个人投资者大使威廉·欧奈尔 28.为股市把脉的技术派宗师戴若·顾比 29.创立先锋投资集团的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尔 30.让银行倒闭在纽约绝迹的华尔街第一夫人缪里尔·西伯特 31.5年将投资变为100倍的华尔街之鹰安迪·凯斯勒 32.年收益率34%的势头投资大师理查德·德利豪斯 33.70日元起家的百发百中股票大师是川银藏 34.九获全美投资大赛桂冠的冠军炒手马丁·舒华兹 35.反向操作的史卡德卓曼高报酬权益基金经理戴维·卓曼 36.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及投资大师凯恩斯 37.日本永汉集团创办者的赚钱之神邱永汉 38.在股市大崩溃前抛出的投机大师伯纳德·巴鲁克 39.基金净回报率20%的盲人女将劳拉·斯洛特 40.美林证券第一位华人副总裁的亚洲股神胡立阳 41.创造西格玛奇迹的亚洲投资大师郑焜今 42.不得不知的7位证券大师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中国古代城市总的特点: ①中国古代城市始终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和发展,也有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变化。 ②中国古代虽然统治力量在更换,但城市始终是统治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没有出现由于朝代的更换城市衰退、缩小或废弃。 ③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中央集权统治,有完整、庞大的官僚机构,封建都城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大,一般城市的规模也 不小;而且由于中央集权的控制,许多城市是以加强军事、政治目的而修建起来,由经济发展而完全自发产生发展的城市较少。 ④城市中统治阶级是中心,宗教也是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宫殿、官署衙门是城市布局中突出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思想结合的封建理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城市规划思想。 ⑤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大类型: 一是从政治军事统治要求出发而新建的城市,一般多有整体规划意图布局规划方正规则; 一是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的城市,布局不太方正规则,有一定的自发性;居住方式为里坊制和街巷制,商业为集中设市和分散的市和商业街。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早期因政治军事需要新建、规则形式的、采用里坊制、集中设市的城市要多一些,后期因经济原因在原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不规则的、采用商业街和街巷制的城市要多一些。 1、古代城市具有哪些特征?(1)城市所处位置大都是交通便利之处,成为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农产品的集散地; (2)手工业匠人在城市的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增强,城市对乡村和周围地区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的集中地; (3)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的吸引能力,总体规模较小、数量很少; (4)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税赋来支撑,这时,城乡关系是对立的。古代城市的这些特征使城市功能逐步多样化,一些城市管理问题也开始突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也开始产生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市的基本规划思想的城市格局。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高大宏伟的府邸和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地街坊和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即使如此,《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的国也就是国都。它是一座方形的城,即方方九里之城。其总体布局为城的每面有3个城门,即都城12门。有南北向的街道9条,东西向的街道9条,即九经九纬。也就是说,通向每个城门的有3条平行的街道,构成左出右入,车从中央的街道格局。经涂9轨,指经纬之途皆“容方九轨,轨谓辙广……凡八尺……积七十二尺,则此涂十二步也”①。一步按1.4米计,则每条街道的宽度为16米左右,也是相当宽畅的。左祖右社,指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面朝后市,指朝廷要建在王宫南面,或指宫殿大门向南,市场要建在王宫北面,即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朝一夫,指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一夫,一百亩)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殷人重祭祀,崇礼乐,所以特设“瞽宗”。 西周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制度。《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郊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痒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大学优辟雍、大池、射庐、宣庸等不同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地方。“乡学”是地方学校,《礼记·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其中,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考查和奖惩;视学制度和隆重的养老典礼,即席“乞言”、“合语”,即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兴起。制定了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其中官学分五级:中央有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政系统分学、校、庠、序四级。汉代太学里设有博士,学和校置经师一人,庠和序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它没有规定修

业年限,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汉代私学的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授教两种。其学习分为小学阶段和专经阶段:小学阶段的私学又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蒙学,以识字为主;第二阶段主要学习《论语》、《孝经》,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 唐代盛行的是科举制度。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通过校内考试挑选学业已成的学生报送至尚书省。其设科繁多,常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种。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偏重思想,有的侧重文采,有的注重思想这些方法在考试中参互使用,即可以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人品和才气。科举制度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又使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 到了宋朝书院制度的兴盛。北宋属四大书院最为出名,王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而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还有茅山书院也很出名,是宋初大书院之一。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书院活动内容充实:藏书、供祀、讲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它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辩理,讲学可以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 有人说中国古代教育是从孔子开始确定的,但我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经过先辈们一代一代的努力得来的,并非一家之功。中国古代教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夏、商、周得资料不多,从零星记载瞧,夏、商主要就是宣扬“受命于天”得神权法思想。周实行宗法制度,宣扬“尊尊”、“亲亲”为核心得宗法思想。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旦总结商纣王残酷镇压人民导致灭亡得教训,提出“明德慎罚”,对后世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变革时期。史称:礼坏乐崩,权力下移,诸侯、大夫异政。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得政治家、学者纷纷发表政见,形成了“百家争鸣”得局面。由于留下得史料较前代为多,不少著述表述得主张较为系统,成为思想史、也就是法律思想史得重要源头。史称“百家”,主要就是儒、墨、道、法四家。 第一,儒家得法律思想。儒家创始人就是孔丘,代表人物有孟轲与荀况。孔丘得代表作就是《论语》,贯穿其中得就是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得得思想体系。她主张“礼制”、“德治”与“人治”,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伦理等级秩序。她说:“道(导)之以政,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她还说:“为政在人”。孟轲就是仅次于孔子得儒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主要有《孟子》。其发展了孔子“仁”为核心得“德治”理论,明确提出“仁政”。她说“仁者无敌”,“以德行仁者王”。统治者只能“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她得重民思想很突出,在孔丘爱人思想得基础上,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过,她也主张“人治”,在先秦思想家中首先提出“贤人政治”。她说:“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不贤者在高位,就是播其恶于众也”。荀况被列为儒家,留有《荀子》一书,但其内容与孔丘与孟轲得主张不完全相同。她主张“隆礼重法”,礼法结合。她说:“礼者,法之大分(本),类之纲纪也。”意思就是以礼作为立法与类推得根本原则。她以“性恶论”为出发点,论证应以刑罚惩治犯罪。她得两个学生,韩非与李斯就是战国末期著名得法家代表人物。荀况得学说开创了汉代礼刑(法)合一,儒法合流得先河。 第二,墨家得法律思想。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著有《墨子》。她就是先秦最早对儒家学说提出不同见解得人。这个学派认为,当时之所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原因就是“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因此,提出人与人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有法,法如“百工为方以距,为圆以规”,“法若(顺)而然也”。至于以什么为法,她主张“以天为法”,因为“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德”,《群书治要》作“息”)。墨家主张得“天”,部分学者理解为“自然”。为实现其主张,她提出“壹同天下之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统一思想,选天下之贤者为天子、正长。人们要服从她们,凡“受利天下者”,“上得赏之”;“恶贼天下者”,“上得罚之”,并要公正执法,“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第三,道家得法律思想。道家得代表人物就是老聃与庄周,现存有《老子》与《庄子》。老聃生于春秋战国之交,庄子生于战国后期。老子得法律思想就是“道法自然”,她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治理国家以自然为法,主张无为而治。道家既反对儒家得“礼”,也反对法家得“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一书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她还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就是说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不要折腾百姓。越折腾百姓,国家越难安宁。她得这种思想对汉初统治者有相当影响。

最新中国当代易学大师排名

最新中国当代易学大师《中国当代易学名人丰碑》 序号姓名国家(地区)成就(职称) 1 唐明邦重庆忠县人著名易学专家 2 张延生,山东省滕州市人,著名易学大家! 3 钟义明中国台湾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4 朱广锡韩国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5 邵伟华中国湖北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6张维祥四川绵阳人著名易学专家,一生酷爱《周易》 7 张志春中国河北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8 彭永强广东佛山人中洲派玄空风水名家 9 许国桢广东潮阳人著名杨公风水学专家 10 杜新许广东罗定人知名建筑风水专家 11 李居明中国香港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2吴志文广东佛山人易学教授、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3 裴翁中国广东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4 钟浩天广东兴宁人广东省情调研市副主任 15 金雍闳浙江宁波人教授、易学专家、风水大师 16 李金锟广东汕尾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7于希贤中国北京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18 胡勇泉粤惠来城人传百理今用之风水铭师 19 王华四川重庆人峨眉风水大师、易学教授 20 潘汝汮广西柳州人太易玄空学十三代传人 21 吴远辉中国香港人管理博士、堪舆家、建筑风水学家 22 弓智峰郑州弓寨人专著《康复易数学》、《九宫掌气功》 23 翁振明广东汕尾人中国著名易学名人 24刘大均山东邹平人著名易学专家 25 高立勋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教授、著名易学专家 26 张卓园广东惠州人创生态建造学、定十大理论、十大核心技术 27 吉祥中国澳门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28金倍成韩国人易学风水专家 29 邓山河广东开平人南蛮大川日月堪舆世家 30 黄世忠福建仙游人风水名家,三合派代表 31 胡京国广东深圳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32叶贵本重庆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传播者 33练力华中国广东人著名易学风水专家 34 柏开渠江西南昌人柏氏三命风水创始人 35 赵灵智广东新丰人著名易学建筑风水专家 36谢咏四川达州人命脉创始人易学命理取名专家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中国当代易学名人榜

中国当代易学名人榜 1、裴翁--中国易经协会会长 2、张志哲--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3、唐明帮--全球易学风水名师 4、谢咏--中国风水姓名命理名家 5、胡志明--中国儒商研究院执行院长 6、圣钟--中国国际周易联合会秘书长 7、吴吉平--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 8、梅森--广东易学研究会副会长 9、邓德隆--全球易学风水名师 10、黎硕华--珠海市易学爱好者 11、李驰--全球易学风水名师 12、纪有奎--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13、占米占--全球周易风水联合会秘书长 14、纪大军--中东风水地理专家 15、朱丽--中国易学年暨国际子贡儒商文化节副主任 16、高雅君--国际十大易学家 17、许国桢--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 18、陈河舟--中华乾坤国宝易理学会理事长 19、何金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人才培训中心教授 20、杨砚善--中国河洛易经学院教授 21、关炳辉--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 22、徐港倡--命理高级预测师 23、黎石国--广东省易学研究院院长 24、何瑞--中国易经协会专家委员 25、俞天舒--中国安阳周易学院高级研究师 26、向梦孙--国际易经科学风水研究院副院长 27、李金锟--聚吉堂首席顾问 28、李太宗--全球易学风水名师 29、申东虎--韩国心理相谈协会相谈士 30、徐道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31、梁家顶--广东省易学研究会副会长 32、吴普寅--中国易经协会副会长 33、吴志文--中国易经协会常务副会长易学教授 34、曾杰--化州易学会会长 35、篮秋灯--台湾云林县明山园易经学会理事长 36、柏宽—柏宽易经风水咨询研究院 37、潘珑予--易学文化工作室 38、黄传志--易学文化工作室 39、马骏--中华周易研究易友联谊会执委 40、张新堂--运城市盐湖区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 41、任高旺--运城市伏义文化易学研究会会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