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创伤后应激障碍

合集下载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方法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方法引言: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见于遭受创伤事件后的个体。

该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方法,以帮助心理学专家更好地辨认和处理此类病例。

一、症状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反复回忆、避免和兴奋症状。

反复回忆表现为创伤事件的不断重现,包括日间噩梦、闪回和强烈的心理反应;避免表现为对与创伤事件相关的人、地点、活动等的回避;兴奋症状表现为易激惹、注意力困难、失眠等。

这些症状一般持续超过一个月,对个体的生活功能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二、识别方法:1. 详细询问:心理学专家在面对可能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时,应详细询问其是否遭受过创伤事件,以及是否出现相关症状。

询问的方式应尽量避免引导性,给予被访者充分表达的空间。

2. 评估工具:使用标准化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工具,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评定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 CAP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 PCL),以客观地评估个体是否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

3. 家庭和社交环境观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往往在家庭和社交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异常。

观察其与他人的互动、情绪表现以及对创伤事件的回避行为,有助于对其症状的识别。

三、诊断方法:1. 临床诊断:根据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中的诊断标准,结合详细询问和评估工具的结果,进行临床诊断。

2. 专家评估:在疑似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情况下,可以寻求心理学专家的评估和诊断。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

PTSD最初是用来描述退伍军人、战俘以及集中营的幸存者在经历战争性创伤事件后的一系列后果,随后逐渐被用于描述各种人为和自然灾害受害者出现的一系列应激症状。

这类事件包括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目睹他人惨死等等。

几乎所有经历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紧张害怕、无助之感。

PTSD的患病率报道不一,有研究显示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

临床研究显示PTSD是一种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率很高的疾病,常见的共病有抑郁症、酒精滥用或成瘾、恐怖症等。

二、病因和病理机制(一)病因1.直接病因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超出意料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创伤性”的,如离婚、失业或考试失败等。

但是,有研究发现,大约只有0.4%的事件真正具有“创伤性”意义,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

例如,被强奸者在未来的婚姻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

第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2.危险因素创伤性事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必备条件,但不是PTSD发生的充分条件,虽然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症状,研究表明只有部分人最终成为PTSD患者。

许多因素影响到PTSD的发生,包括:存在精神障碍的既往史与家族史、儿童期创伤(如遭受忽略、性虐待、父母离异等)、性格内向、创伤事件前后有其他负性生活事件、家境贫寒、体健康状态欠佳、社会支持缺乏等。

(二)病理机制PTSD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较广,最近二十余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概念:
• 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 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 这类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 被绑架等。
• 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是产生PTSD的先决条件。 • 创伤性体验应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
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第二,对躯体或生命产 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第一级:直接卷入危机事件的个体,受伤、严重财 产损失、亲人伤亡
第二级:与第一级人员有密切关系的人
第三级:从事救援或搜寻的工作人员、志愿者、记 者等
第四级:可能与危机事件发生、发展有相关责任的 领导或个体。
第五级:临近灾难场景时出现心理失控的个体。
心理危机干预的技术
• 一、一般支持性技术 •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 2、非指导地倾听 • 3、充分的情感支持
2、心理危机: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 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发生明显的 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 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于痛 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冷漠、焦虑 以及自主神经症状和行为。
• 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人弄清 楚问题实质、重建信心、发挥自己的能力 和潜力、恢复心理平衡并得到成长的过程。
• 二、专业干预技术 • 1、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
放松)
• 2、稳定化技术 • 3、紧急事件晤谈技术 • 4、眼动信息再加工技术 • 5、虚拟现实技术
治疗: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是治疗各个时期PTSD最常见的选 择。
• 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选择的药物包括抗 抑郁剂、抗焦虑剂、抗惊厥药物、锂盐等
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诊断:
• 1、遭受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环境。 •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景的回避,对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一种在遭受重大创伤或严重威胁后产生的心理疾病。

该疾病表现为一系列与创伤经历相关的症状和情绪反应。

本文将讨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与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该疾病。

一、回忆和闪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经常会出现回忆和闪回的情况。

他们会反复回想起创伤事件的细节,并且感觉就像是正在经历那个时刻一样。

这种回忆和闪回可能是日间的意识形态思维,也可能是夜间的噩梦。

患者往往无法摆脱这些回忆,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迷茫和不安。

二、避免刺激源由于创伤事件的刺激性质,患者可能会尝试避免与这些刺激相关的场景、人物或活动。

他们常常回避任何可能使他们想起创伤事件的地方,并且对那些与事件相关的话题或情感避而远之。

此外,他们还可能变得不愿分享自己的经历,以避免触动那些令人不安的回忆。

三、持续的焦虑和紧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通常会经历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他们会变得容易激动、易怒,并且难以安抚。

这些情绪反应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惊恐和威胁感有关,导致他们处于一种持续的警戒状态。

四、注意力和集中力问题由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感到紧张和焦虑,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常常受到影响。

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难以集中精力从事任务,思维容易分散,并且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产生困扰。

这种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和焦虑感。

五、睡眠困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常伴有睡眠障碍。

他们可能会经历入睡困难、多梦、频繁惊醒和夜惊等问题。

睡眠质量的下降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

六、自卑和自责许多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会对自己的创伤事件产生自卑感和自责感。

他们常常责怪自己没有采取更好的行动来避免或减轻创伤的发生。

这种自卑和自责的情绪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怀疑。

七、情感麻木和冷漠有些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可能会经历情感麻木和冷漠的症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针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防止 问题恶化。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均衡饮 食、适度运动等,提高身体免疫力,预防复发。
05
家属教育与应对策略
家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和理解
了解PTSD基本概念
家属需要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基本概念、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
艺术治疗
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帮助 患者表达内心情感和体验,促进情
感释放和康复。
虚拟现实治疗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创伤情境 ,帮助患者逐渐暴露于创伤刺激,
减轻恐惧和紧张。
个体化治疗计划制定
评估患者症状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
综合考虑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需求,综合考虑心 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方 法。
02 监督患者治疗
家属需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复诊,确保患者 得到规范治疗。
03 创造安全环境
家属应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避免 刺激和再次创伤。
家属自身情绪调节方法
寻求专业帮助
家属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 治疗,以减轻自身压力和焦虑

分享与交流
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家属分享 经验和感受,互相支持,共同
面对困难。
照顾自己
家属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 康和情绪状态,适当休息和放
松,避免过度疲劳。
家属支持患者康复技巧
鼓励患者参与活动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体育等活动,帮 助患者重建生活兴趣和信心。
学会倾听与理解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想法,理解患者的 内心世界,给予患者足够的支持和理 解。
应对复发策略
与患者一起制定应对复发的策略,如 识别触发症状的因素、采取应对措施 等,以便在症状出现时及时处理。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际关系的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由于遭受创伤事件而引发的心理障碍。

它可以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首先,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导致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问题。

受创伤事件的影响,患者可能经历持续的回忆、噩梦和闪回,这会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对他人变得疑神疑鬼,容易产生敌意,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他们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互动,尤其是那些与创伤事件有关的话题。

这种回避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亲友之间的疏离,进一步加剧人际关系的问题。

其次,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影响患者的情感表达和亲密关系。

患者可能因为对创伤事件的回忆而变得冷漠、远离他人。

他们可能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再次受伤或失去所爱之人。

此外,PTSD患者可能出现情感麻木和冷漠的症状,使得他们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这可能导致他们与伴侣或亲友之间的沟通困难,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稳定性。

第三,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对家庭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可能因为创伤事件而变得易怒、暴躁,这可能导致他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增加。

他们可能对家庭成员产生过度的疑虑和不信任,使得家庭成员感到被束缚和不自由。

此外,患者可能因为创伤事件而变得回避性,不愿参与家庭活动或责任,这可能导致家庭成员感到被忽视和孤立。

这种家庭关系的紧张可能对家庭的稳定性和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虽然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有一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和改善人际关系。

首先,患者可以通过寻求心理治疗来学习处理和应对创伤事件的后果。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管理他们的情绪,改善他们与他人的沟通技巧,并提供适当的应对策略。

此外,家庭治疗也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庭成员一起面对和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其次,支持性社交关系对于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护理课件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护理课件
生活技能训练
如放松训练、应对技能训练等,帮助患者掌握应 对压力的方法,提高生活质量。
05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和急性应激障 碍(ASD)是常见的心 理障碍,需要专业的护 理和干预。
本课件介绍了PTSD和 ASD的病因、症状、诊 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为护理人员提供了全 面的了解和指导。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 碍护理课件

CONTENCT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概述 • 急性应激障碍(ASD)概述 •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的
护理 •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的
预防和康复 • 总结与展望
0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概述
PTSD的定义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经历或目睹极端或灾难 性事件所引发的心理障碍。
特征
反复出现创伤性体验、持续警觉性提高、对社交活 动和环境产生回避行为。
病程
通常在事件发生后数月至数年出现,但也可能在事 件发生后立即出现。
PT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主要由于经历了极端或灾难性事件,如战争、暴力犯罪、自然灾 害等。
发病机制
涉及多个心理和生理过程,包括记忆的重新整合、神经递质的不 平衡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等。
ASD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
强烈恐惧体验、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失魂落魄状态、心理社会功能明显 受损。
诊断标准
根据DSM-5,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在遭遇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后的 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症状,并在相对较短时间内缓解。同时,排除其他精神 障碍和躯体疾病。
03
创伤后应激障碍及急性应激障碍的护理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与治疗_图文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与治疗_图文
闯入性再体验 警惕性增高 病理性回避 其他症状
创伤再体验- 基本症状
①白天 ②晚上 ③分离症状如闪回(
DSM-V) ④触景生情的精神反应 ⑤触景生情的生理反应
必备症状,但特异性并 不高,很多N-PTSD有
回避-关键症状
(DSM-V 被分成“回避”和“认知和心境的负性改变”两项)
突然失去自由
创伤性事件是PTSD发生的必备条件,只有其强度与主 观体验超出个体耐受能力时,才成为PTSD的致病因素
经历这些异乎 寻常的精神创 伤性事件后, 大多数人都会 逐步恢复正常 。
有4类人群是精
神创伤的高危 人群
• 个体易感因素或高危因素
存在精神障碍的家族史与既往史 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如遭受性虐待、10岁前父母
诊断流程
初始评估也适合群体事件危机干预、早期识别时
诊断流程
诊断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个体差异、共病的存在等可影响诊断; 安全问诊的评估应包括患者和周围人,如攻击性、冲
动性、自杀行为; 心理社会因素以及高风险不健康行为对当前或远期的
功能 影响; 充分评估社会支持系统; 儿童青少年的特殊性;
失眠或噩梦 治疗药物包括:低剂量TCA、米氮平、曲唑酮、奥 氮平、喹硫平、唑吡坦等。
自杀风险评估与干预步骤
• 常规询问和评估自杀观念和行为
▫ 注意运用沟通技巧
• 注意澄清自杀的影响因素
▫ 家族自杀史、既往自杀史、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 自我中止的信念
• 干预步骤
▫ 保证患者安全—确定自杀关键问题—对症处理完全不会 好几天来自1:感觉紧张,焦虑或急切
0
1
2:不能够停止或控制担忧
0
1
3: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忧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像个治疗师 请受害者讲发生事件的故事:注意是否减少 了很多细节;注意是否存在空白(遗忘) 检查创伤症状 具体疼痛的位臵 和受害者讨论如何恢复正常的生活 对周围环境的反应
第三阶段:一周~两周后
出现下列症状提示PTSD
出现下列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PTSD
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 (不 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 连续高度唤起(24小时持续紧张不安) 过分警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状态 ) 严重的情绪症状(焦虑、抑郁、强迫等) 持续的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 忘) 对未来失去信心(不期望正常生活享受 )
第二阶段:1~2天后
像个教师 在每个受害者讲完故事后,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如 果可以,应尽可能的具体 应对周围环境:朋友、亲属、陌生人 1. 帮助受害者解释自责和内疚 2. 解释在创伤当时出现的行为(逃跑、发抖等), “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大脑处于原始水平反应,而不 是主观上想好这么做的”
第二阶段干预流程图

17
18
19
2、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观点认为,创伤性事件的经历不断地 在脑海里闪现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以致于痛 苦的记忆要么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加以克制, 要么无意识地被压抑。而患者在是否把创伤经 历整和到自己原先的信念中内心存在着冲突。
20
行为理论认为,PTSD的产生是害怕的一种条 件反射 认知理论认为,PTSD病人发展了一种内部认 知图式 -夸大危险信息 -对创伤性事件的消极解释
7

本病的焦虑症状除了植物性神经过度兴奋的表 现外,也可有突发的恐惧、惊恐发作,患者常 可伴有抑郁、内疚情绪反应,自杀观念
一(精神)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 二者: (1) 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 到真正的或几乎导致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涉及 到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2) 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 (注:如是儿童,则代之表现为行为紊乱或激越。)
9
B.长时间反复地再体验创伤性事件的经历,至 少出现1种以上的下列症状:



(1)反复地不自由地出现有关创伤性事件的痛苦 回忆,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注:如是幼儿, 为反复地进行表达创伤主题相关的一些游戏。) (2)反复出现关于类似创伤性事件的梦境(恶梦 或梦魇)。(注:如是儿童,可能是叙述不清的 令人可怕的梦。) (3)突然发生的情感体验或行为,似乎创伤性事 件又在重演(包括某些在清醒或酒醉时的似乎轻 松的感觉,如错觉、幻觉及分离性闪回)。(注: 如是幼儿,可出现持续创伤的再现。)
创伤后应对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幕一幕的叙事(如:满满的一杯水,是加不进 东西的,只有把它倒出来,才能加入新的东西) 寻找真实的信息 寻找社会支持 寻找意义(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 寻找平衡,接触创伤和不接触创伤(大脑有自我 修复的功能,就像皮肤受损一样,经常去弄它或 不去管它都不利于恢复) 围绕恐惧建立界限(具体场合) 积极运动,分散注意力 放松训练 行为策略(预防事情的发生) 与他人进行比较
创伤 特点
不可预期 威胁生命 压倒一切 无助 三 类 症 状
闯入 过度 唤起 易受 攻击
生活是可以预 遭遇 期 创伤 生活是可以控 制
重新 经历
麻木
恢复
生活是公平、 公正
生活是有意义 生存反应 的 我是强大的
意识不到痛觉 没有情绪 非常多的行为 清晰的意识 强壮的身体
否认
生活的错觉或期望:生活是…
所有的这些行为大脑都已经预先设定好了你的选择
生存反应
意识不到痛苦 没有情绪反应(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会 哭) 非常多的行为(忙乱)

创伤后产生症状的原因



生活是可以控制错觉的被打破 生活是公平、公正的错觉被打破 生活是可以预期的错觉被打破 我不是脆弱的错觉被打破 面对新的问题,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 大脑试图自我修复
13
D.警觉性增高的症状,表现为下列之2项以上: (1)难入睡,不能维持长时期熟睡,易醒; (2)易激惹,或易发怒; (3)注意力难以集中; (4)过分警觉; (5)过分的惊跳反应。
14
E.病程超过1个月。 F.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 在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注明: 急性:如病程在3个月之内。 慢性:如病程在3个月以上。 伴延迟起病:如症状在应激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
10
B.长时间反复地再体验创伤性事件的经历,至少 出现1种以上的下列症状:
(4) 病人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或接触象 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时,产生极大的精神痛 苦。 (5) 病人接触类似创伤性的处境或接触象 征该创伤性事件的刺激时,产生明显的生理反 应。

11
C. 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处境和事件,或有普遍 性反应迟钝或麻木,至少包括以下三项:
24
集体治疗如美国对越战退伍军人的PTSD的小 组治疗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暴露主的技术 如系统脱敏法 放松训练或生物反馈治疗 认知治疗-常和行为疗法常联合使用 在治疗过程中,社会支持系统起到积极的作 用

25
2.药物疗法
急性期,尤其是病人焦虑的痛苦严重时,药物 治疗往往是必要的 SSRI
焦虑障碍
六、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1
创伤后应激障碍

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 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 通常是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 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几周或数月不等,但大多 数在6个月之内,超过半年以上出现症状者少见。症 状持续时间必须超过一个月,半数病例经过约3个月 完全恢复,其他病例的症状较为持久。
生活是可以预期的 生活是可以控制的 生活是公平、公正的 生活是有意义的 我是强大的

这些对生活的错觉是创伤时保护的外壳
创伤事件的特点

不可预期的 威胁到生命的 压倒一切的 无助的 不公平的(不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的)
生存反应(原始的)
当人受到威胁或处于危险当时的行为反应 搏斗 逃跑 僵住(使感觉敏锐、肌肉紧张) 完全顺从(使凶手松懈)
2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在1980年修订的DSM-Ⅲ首次 出现,后来的ICD-10、CCMD-2也增加这一疾 病的诊断(在CCMD-2里PTSD归于心因性障碍 一组疾病里)
3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的 终 生 患 病 率 大 约 为 1.0%-2.6% (Hrlzor,etal.1987) 在危险人群如退伍士兵、或狂暴犯罪的 受害者中患病率则从3%至58% 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 男女之间的比例基本相同
干预原则
心和心的接触 如果可以,以肢体接触受害者(需要观 察受害者反应),因为接触是原始的 少说多做 简单的语言,如:“我在这里可以帮你”

不要做
1.
2.
3. 4. 5. 6.
缩小事件的影响 责备受到创伤的人 愚蠢的玩笑(原始状态的大脑不懂玩笑) 寻找刺激(满足好奇心,如:问多少人 受伤或死亡等等) 不公正的猜疑 忘记发生的事件

第三类:麻木




话多 头痛 乏力 感觉疏离 感觉分离 抑郁 遗忘(这是一种保护机制,不应该和受害者探讨遗 忘的内容)
创伤后的应对原则



对于否认的受害者应该激活他去讨论这个问题 任何有助于恢复生活安全感错觉的都是有效的 (方法让受害者自己选择) 尽量回到旧的熟悉的环境中(不应该去尝试新 的事物,因为对新的事物缺乏可控制感,如出 去旅游等 ) 使受害者找到公平感是很重要的 帮助受害者找到安全

15
(二)病因学
一般认为是创伤性经历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相 互作用所致结果
16
1.生物学因素
遗传:有其他焦虑障碍家族史的人群发生 PTSD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True等(1993)对一组双生子研究表明,经历同 样创伤性事件后,同卵双生子发生比率明显高 于异卵双生子 不少PTSD患者和正常人的对比研究表明,创 伤可激活NE系统,导致患者警觉性和情绪体 验比正常人表现出更强烈的反应
大脑反应处于原始水平,此时的干预措 施也应该是原始的,像父母亲:
给受害者吃的或喝的 给受害者裹上毛毯等使他们感到温暖(提供住处等) 送受害者回家 给受害者电话让受害者打电话给家人或亲属 帮助受害者找到遗失的财物
要点:此时做比说更原始,做更重要
第一阶段:创伤的当时
1. 2. 3.
4.
5.
此时他们很难作出理智的决定,因此你应该 帮助他们…… 应付警察、记者、保险等 给受害者机会谈自己的经历(稍后),但不 要催促 帮助受害者熟悉周围环境 应对失眠和闯入性回忆 计划下次治疗

21
-病前的人格特点:依赖性人格、边缘性人格 -童年的创伤,如受歧视、受虐待、被遗弃、 性的创伤、与父母分离的创伤等 -既往有过某种精神障碍如惊恐障碍、强迫症、 抑郁症 -缺乏社会支持

22
(三)治疗
23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病人面对现实,回到 当前的现实处境中来,削弱以至消除病人对已往创 伤的情感体验和反应。 心理治疗的初期目标在于减轻焦虑症状,缓和其情 绪痛苦。 支持心理治疗对症状不严重者有效-鼓励患者倾诉 其痛苦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的情感,向患者 说明各种常见症状(如失眠、易激惹、与家人疏远) 的来龙去脉 深入系统的心理治疗-澄清创伤性经验
(1) 努力避免有关创伤性事件的观念、 感受或谈话。 (2)努力避免从事或接触可以唤起痛苦 回忆的各种活动、处境或人物 (3)不能回忆创伤性事件的某些重要方 面(心因性遗忘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