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从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从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作者:姚冬青姜波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34期摘要:《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短篇杰作,也是萧红后期小说的一个独特存在。
作者以女性创作者的细致观察、准确切入的视角讲述了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封建旧传统束缚下,一个执着向往爱情幸福的年轻姑娘,听到了春的呼唤,却没有力量迎接春天的悲剧故事。
本文从翠姨这样一个刚刚觉醒但尚未完全觉醒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她的女性意识,探讨其生活的环境对她的影响,以及她所代表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产生的后果。
关键词:萧红;翠姨;环境;女性意识《小城三月》创作于1941年,这部短篇小说是继《呼兰河传》后作者的另一部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杰作。
主人公翠姨生活在封建传统的思想束缚下,女性意识刚刚觉醒却又未完全觉醒,反抗意识也没有完全觉醒,这样的生活环境就造成了她最后悲剧的命运。
而翠姨的性格发展同样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的言行举止带有着深刻的地方色彩。
有评论说萧红后期小说只把写作局限在人类的愚昧上,没能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特点、人民的希望和要求。
这是她创作的特点。
在《小城三月》里不仅仅反映了人类的愚昧,而且还探讨了作为女性的意识觉醒问题,即便不是主要的关注点。
因此,《小城三月》成为萧红后期小说中的一个独特存在。
翠姨这样一个执着追求自己幸福爱情的女性最终成为旧的封建传统的牺牲品,固然有她自身的悲剧性格因素,但更多的是她生活的周围环境影响,那仍然是在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下的空间。
翠姨的追求、抗争,最终依然逃脱不掉被扼杀的命运,就是这种觉醒了的女性意识被扼杀的体现。
可见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之深远。
(1)《小城三月》里翠姨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东北地区一个小城里。
那个时期正是封建思想衰亡、民主思想出现的时候,作品的“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同时这也是翠姨所寄居的生活的环境。
“我家算是最开通的了。
叔叔和哥哥都到北京和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了,他们开了不少眼界。
一个真正的林黛玉-《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

一个真正的林黛玉——《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分析华南师范大学 江雨浓【摘要】萧红的《小城三月》中翠姨这一形象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人物描写、情节设置和艺术手法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以及一窥萧红的创作初衷。
【关键字】 林黛玉 红楼梦 小城三月 萧红读萧红的《小城三月》之时,我总是会想到中国古典的那一类才子佳人的小说,文雅、压抑而伤怀。
在这里,萧红的文笔没有《呼兰河传》《生死场》中那种粗粝的质感,反而流露出一种哀婉的优雅。
这种特点,在翠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翠姨可谓是现代女性小说主角中的一个异类,她既非固守传统的旧社会女性,也非有自主思想的新女青年,甚至她没有鲜明的突出的典型性格,她整个人都是淡淡的优雅的。
她让我想起林黛玉,这倒并不是全为了我伯父打趣她那句“林黛玉”。
她和林黛玉不尽相同,如果一定要联系,我认为她是一个褪去了外在所有依附的、真正从内心表现出来的林黛玉。
作者是这样描写她的女主角的:“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的捏着。
”一个古典的淑女形象立刻亭亭玉立在眼前了。
她这样柔弱而且处处含情的形象,不由得人不想到曹公对林黛玉的形容:罥“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都是活脱脱的静美人。
两人的家世更是极为相似。
翠姨是小说叙述者“我”的继母的非亲姐妹,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表妹;翠姨自小丧父,林黛玉自小丧母;她们都是一样的寄人篱下。
这样的环境,使得她们都有相似的脆弱和多愁善感,然而毕竟林黛玉家出身于富贵诗书之家又和贾府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相比出身贫寒寡妇之门的翠姨要任性恣意得多得多。
林黛玉是固执的,她可以把北静王的玉佩扔在地下,做好的扇子穗子说剪就剪。
但是翠姨对事对物的态度却是:“不管什么新样的东西到了,她总不是很快的就去买了来,也许她心里边早已经喜欢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对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小城三月赏析

小城三月赏析第一篇:小城三月赏析《小城三月》赏析《小城三月》作为萧红最后的小说,描写了旧时代封建婚姻制度下一个少女的恋爱、婚姻悲剧。
主人公翠姨生活在旧式家庭中,她被家长许配给一个有钱的又丑又小的男人,而另一方面,新思想、新文化的气息吹进小城里,翠姨暗暗地爱上“我”的堂哥,她对自由对文明的美好追求被唤醒,但在这样封建的小城里,她还没有反抗封建旧婚姻的力量,只能把这份爱深埋心中,想爱而不能爱,想反抗又无力反抗,可见这是多大的悲哀啊!最终倔强的翠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选择了糟蹋自己的身体,用死亡来结束痛苦,而至死也没有讲出心底的爱字,她一心渴慕的男子---“堂哥”也不知她为何而死,所以说翠姨既是新旧文化冲突的牺牲者,也是男权意识的牺牲者。
小说对翠姨的艺术描写十分成功。
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手法,刻划了翠姨柔美雅致、娴静孤傲的气质特点。
翠姨“生得并不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
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象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这一段就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翠姨的善良温柔,独具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
文中的好几处都有细节描写,有一处是“我”帮翠姨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坐着马车去买绒绳鞋,尽管翠姨早就喜爱上那绒绳鞋,她从没说出口。
没有买到鞋子,便慨然落泪,“我的命,不会好的。
”“买绒绳鞋”的故事也为翠姨的恋爱悲剧埋下了伏笔。
“她是出嫁的寡妇的女儿,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有多少遍,她记得清清楚楚。
” 翠姨自从订了婚后,常常心不在焉打网球。
“球撞到她脸上的时候,她采用球拍遮了一下”,她也时常“向着远远的哈尔滨市影痴望着”,因为堂哥在哈尔滨读书。
这一段作者用含蓄的笔墨写出来翠姨对堂哥深藏不露的爱意。
这些细节描写简洁而传神,把翠姨的内向性格和感伤气质,写得淋漓尽致,她的性格确如小说中人物所云,有点像林黛玉,给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不禁感慨这是一种何等的悲观形象。
从《小城三月》萧红女性悲剧意识论文

从《小城三月》探析萧红的女性悲剧意识【摘要】本文试图证明:翠姨的凄苦一生正是对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所形成的女性悲剧意识的注脚,在萧红看来,女人无论是沉默还是奋起抗争都将无可奈何的死去,但萧红的感情世界却是复杂的,认命又绝未放弃希望。
【关键词】女性悲剧意识自我写照深层动机《小城三月》中翠姨身上有萧红的影子,翠姨的经历有萧红的经验,翠姨的思想意识与萧红有着若隐若现的联系。
考察萧红的一生,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32岁。
翠姨也是如此,只是生命如昙花一现,只有二十一二岁。
她们都是苦命儿,受到来自生命和爱情的太多折磨,悲惨寂寞地死去。
萧红生命的最后岁月写下了《小城三月》,像其他作品一样是往日生活经验的挖掘回忆,也不具有多少与1941年抗战大潮相关的现实意义,即使在萧红的意识中,她也不会认为这就是绝笔之作,以总结生命的历程。
因为他曾多次对亲友说过有很多工作等着她去做,脑子里构思了许多小说,然而却于无意中总结了另一个生命历程。
《小城三月》的写作方式是萧红式的。
这部作品也是她后期的重要的代表作。
之所以能把翠姨的一生写得凄楚动人,令人唏嘘不已,是因为作品渗透了萧红深沉的生命感,包括她对女人一生带有宿命色彩的命运观。
可以断定翠姨的凄苦一生正是对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短暂一生中所形成的女性悲剧意识的形象注脚。
纵观萧红一生,她有多少幸福呢?她是弱小的,渴望得到呵护。
在逃婚又被抛弃走投无路的时候,她结识了萧军,与他一起在痛苦中挣扎。
但萧军非性情中人,而往往脾气暴躁,无所顾忌而狂妄自大。
他对萧红总是高高在上。
“我从来没把她作为大人作为大人或妻子那样看待,一直把她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孤苦伶仃瘦弱多病的孩子来看待。
”这一切让她伤透了心,“做他的妻子太痛苦了。
”她追求自由平等,渴望得到尊重。
萧军的种种行为恰恰无视其尊严。
与端木蕻良的结合正是对这种处境的抗争。
但她也未从端木那里得到多少幸福,反而是端木对她的轻视和精神虐待,甚至在朋友面前毁谤她视为生命的作品。
垂死的挣扎,灵魂的顿脱——也谈《小城三月》中翠姨之死

垂死的挣扎,灵魂的顿脱——也谈《小城三月》中翠姨之死[摘要]萧红是我国蜚声文坛的一位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和悲剧意识的女作家,她的一生经历磨难和曲折,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体现出来,她用自己的经历塑造了作品中的苦难与悲剧意蕴,其中《小城三月》就是代表。
《小城三月》是她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成为她最后的绝唱,内容优美而又悲凄,主人公翠姨的悲剧更使人思索。
翠姨之死是萧红自我悲剧意识的反映,更是时代的悲剧。
[关键词]挣扎;悲剧;牺牲者《小城三月》是萧红生前最后发表的一部小说,与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不同的是,她一改对生死的深刻描写,她用平和的语气写小城中发生的一切,并让翠姨在静谧的春天安静地死去。
“我”这个叙述者与继母似乎知道翠姨抑郁而终的原因,而与此事有密切关系的“我”的堂哥却在后来提起翠姨常落泪,还是不知道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纳闷。
翠姨为什么死了?从她的处境可以看出,翠姨是被封建礼教迫害的。
生长于旧家庭的翠姨与一个她不喜欢却有钱的人订婚,面对自己喜欢的“我”的堂哥,翠姨却始终无法从“改嫁的寡妇的女儿”的阴影中走出。
于是她默默地接受了,但在新婚前夕病倒至死。
这种封建礼教下牺牲的旧式女子在现代文学中比比皆是,《家》中的瑞珏、淑英,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等。
但与她们不同的是,翠姨的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新的婚姻悲剧。
《小城三月》写于1941年,虽然五四运动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新时代的女性可以冲破家庭,冲破礼教,取得肉体上的自由及爱情婚姻的自主权,但在作家们的眼中,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精神的高度上的,生长于封建旧家庭,却深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作者结合自己的婚姻纠结与当时贫病交加的生活状况,塑造了翠姨这个处于新旧夹缝中,在这种无法排解的矛盾中静静离去的悲剧女性形象。
翠姨生长在一个封建旧家庭,虽然家境颇好,让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沉闷的家庭氛围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
这些可以从她沉静的性格看出。
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新的追求,那就是对新事物的向往。
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

浅析《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的悲剧性内容摘要:萧红最后的短篇《小城三月》是一篇内容凄楚、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一个东方女性的悲剧。
在恋爱题材上翠姨这个形象是独特的,她的悲剧不是源于外在的压迫,而是源自其内心的冲突与失衡,源于其悲剧性的性格。
在翠姨的悲剧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生如梦的轻烟,能悟到的是人生难永的凄凉。
这也是萧红眼中生命的真实底蕴。
她对生命现象进行哲理思索和艺术表现的作品无疑填补了众多作家选择政治视角来关照生活给现代文学史所带来的空缺,儿童的视角给我们带来真实感和亲切感。
关键词:恋爱婚姻悲剧性正文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她从30年代走上文坛,不足十年的创作历程却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这上百万字的创作带着她疲惫、多病、伤痕累累的坚韧与勤奋,映着她曲折、坎坷、顽强自立的纯真与赤诚,这也为她赢来了近代才女的盛誉。
综观她短暂一生的创作,不难看出,她是一个极端忠于自己内心感受、敏感而真诚的作家。
正是由于其强烈的个性要求,她的作品特别是后期作品长期以来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在文学回归自身的今天,可以看出正是萧红后期风格独特的作品才是其成熟之作,才是文学史上永存魅力之作。
作者后期逃难于香港是的作品《后花园》、《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虽然它们与政治形势并不紧密结合,却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了隽永的魅力。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绝笔之作,是一篇“内容凄婉、情调高雅、文字婉丽的幽美小说。
”(1)体现了作者圆熟精湛的艺术技巧,也凝聚着作者深沉的人生体验。
作者以散文的笔调刻画了春的背景,优美而悲切,使翠姨的悲剧--寂灭的春天,在她身后留给人更多的思索。
一:悲剧性的表现在叙事文学中,“叙事者与故事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又是异常复杂的,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五百万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
刘绍棠《小城三月》讲义

刘绍棠《小城三月》讲义《小城三月》是刘绍棠的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命运和社会风貌。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北方的小城,春天的三月,万物复苏,然而故事中的主人公翠姨却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翠姨是一个身世凄苦的姑娘,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翠姨的性格十分复杂,她既有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和含蓄,又有着对自由和爱情的渴望。
在那个封建礼教依然盛行的时代,她的这种渴望被压抑着,无法得到释放。
她默默地喜欢着“我”的堂哥,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翠姨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刘绍棠在描写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比如,翠姨在买绒绳鞋时的犹豫不决,以及她在面对堂哥时的羞涩和紧张,都生动地展现了她内心的纠结和不安。
同时,作者通过对翠姨的外貌、服饰和言行的描写,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她的美丽、优雅和与众不同。
小说的叙事视角也很独特,以“我”这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又能够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更加客观地展现翠姨的命运。
“我”在故事中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对翠姨的遭遇充满了同情和不解。
通过“我”的眼睛,读者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无奈。
在语言方面,《小城三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刘绍棠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俗语,使小说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同时,他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又饱含深情,能够让读者在平淡的文字中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从主题上来看,《小城三月》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悲剧,更是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的批判。
翠姨的悲剧命运,正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抑所造成的。
她无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和生活,最终只能在痛苦和绝望中离开人世。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解放和自由的呼唤。
从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1934212从萧红«小城三月»中翠姨形象看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姚冬青㊀姜㊀波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㊀黑龙江齐齐哈尔㊀161006摘㊀要:«小城三月»是萧红最后一部短篇杰作ꎬ也是萧红后期小说的一个独特存在ꎮ作者以女性创作者的细致观察㊁准确切入的视角讲述了在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封建旧传统束缚下ꎬ一个执着向往爱情幸福的年轻姑娘ꎬ听到了春的呼唤ꎬ却没有力量迎接春天的悲剧故事ꎮ本文从翠姨这样一个刚刚觉醒但尚未完全觉醒的女性形象入手ꎬ分析她的女性意识ꎬ探讨其生活的环境对她的影响ꎬ以及她所代表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产生的后果ꎮ关键词:萧红ꎻ翠姨ꎻ环境ꎻ女性意识㊀㊀«小城三月»创作于1941年ꎬ这部短篇小说是继«呼兰河传»后作者的另一部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杰作ꎮ主人公翠姨生活在封建传统的思想束缚下ꎬ女性意识刚刚觉醒却又未完全觉醒ꎬ反抗意识也没有完全觉醒ꎬ这样的生活环境就造成了她最后悲剧的命运ꎮ而翠姨的性格发展同样也受到了环境的影响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ꎬ她的言行举止带有着深刻的地方色彩ꎮ有评论说萧红后期小说只把写作局限在人类的愚昧上ꎬ没能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的特点㊁人民的希望和要求ꎮ这是她创作的特点ꎮ在«小城三月»里不仅仅反映了人类的愚昧ꎬ而且还探讨了作为女性的意识觉醒问题ꎬ即便不是主要的关注点ꎮ因此ꎬ«小城三月»成为萧红后期小说中的一个独特存在ꎮ翠姨这样一个执着追求自己幸福爱情的女性最终成为旧的封建传统的牺牲品ꎬ固然有她自身的悲剧性格因素ꎬ但更多的是她生活的周围环境影响ꎬ那仍然是在封建传统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下的空间ꎮ翠姨的追求㊁抗争ꎬ最终依然逃脱不掉被扼杀的命运ꎬ就是这种觉醒了的女性意识被扼杀的体现ꎮ可见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之深远ꎮ(1)«小城三月»里翠姨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东北地区一个小城里ꎮ那个时期正是封建思想衰亡㊁民主思想出现的时候ꎬ作品的 我 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ꎬ同时这也是翠姨所寄居的生活的环境ꎮ 我家算是最开通的了ꎮ叔叔和哥哥都到北京和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了ꎬ他们开了不少眼界ꎮ回到家里来ꎬ大讲他们那里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同学ꎮ 这一题目ꎬ非常的新奇ꎬ开初都认为是造了反ꎮ后来因为叔叔也常和女同学通信ꎬ因为叔叔是在家庭里有点地位的人ꎮ并且父亲从前也加入国民党ꎬ革过命ꎬ所以这个家庭都 咸与维新 起来ꎮ 因此在我家里ꎬ一切都是很随便的ꎬ逛公园ꎬ正月十五看花灯ꎬ都不分男女ꎬ一齐去ꎮ 而且我家里设了网球场ꎬ一天到晚打网球ꎬ亲戚家的男孩子来了ꎬ我们也一齐的打ꎮ [1]这样一个充满新鲜生活气息的家庭ꎬ翠姨受到的洗礼ꎬ她的视野被打开ꎮ于是她参加气氛热烈的音乐会ꎬ坐上马车到街上买时新的服装ꎬ元宵节看花灯ꎬ满怀新奇去哈尔滨买嫁妆ꎮ这一系列行为都是新思想在她心里萌动的表现ꎮ她向往着在这样的世界里生活ꎬ过着自己想要的日子ꎮ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ꎮ在这样一个被称为 开通ꎬ造了反ꎬ咸与维新 的家庭里ꎬ内里依然是封建思想占据主导ꎬ直接的表现就是翠姨的爱情被现实击碎ꎮ尽管新世界在召唤ꎬ翠姨生活的范围在旧世界里ꎬ她要遵循旧世界的一切规则㊁秩序ꎬ不能有任何出格的行为ꎮ当 五四 个性解放的呼声唤醒了千百年来女性沉睡的自我意识ꎬ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新女性如 小君ꎬ莎菲 等ꎬ可现实中像翠姨这样被压抑的女性还有多少ꎮ她们是时代的悲剧产物ꎬ同样也是环境的牺牲品ꎮ(2)翠姨形象ꎮ在萧红笔下ꎬ她给翠姨的定位是一个具有中国女子特色的典型形象ꎬ样子不是很漂亮ꎬ长得窈窕ꎬ走路和讲话都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ꎬ具有善良ꎬ温柔ꎬ独具悲天悯人的气质ꎮ但同时却隐隐约约让人感到她有些深沉㊁敏感㊁抑郁ꎮ这源于萧红给她的生活环境ꎮ首先ꎬ她是一个寡妇的女儿ꎬ而且是一个再嫁寡妇的女儿ꎮ母亲的两次婚姻已经违反了封建传统所规定的妇女要 从一而终 的信条ꎬ在当时是受人歧视的ꎮ母亲的社会地位又直接影响着翠姨的社会地位ꎬ她的孤独㊁忧郁源于此ꎮ在作品中有这样的描述: 在特别繁华 的场景中翠姨出现了ꎬ她首先 靠着一张大镜子坐下了 ꎬ翠姨与众不同的风姿 把别人都惊住了 ꎬ在女人们的围观中ꎬ翠姨 难为情了ꎬ站起来想要逃掉似的ꎬ迈着很勇敢的步子ꎬ茫然地往里边的房间里闪开了 ꎮ这里写了翠姨与其他女人们的比较ꎬ其他人是打扮得如花似玉ꎬ翠姨是不施粉黛ꎬ但 漂亮得像棵断开的腊梅 ꎬ对比鲜明ꎮ于是她们 觉得有什么话要说出ꎬ又都没有说 的心理活动就是嫉妒ꎬ没有说出的话其实便是说翠姨不过是一个再嫁寡妇的女儿ꎮ萧红的创作受到«红楼梦»的影响ꎮ在«小城三月»中ꎬ翠姨和林黛玉在气质和思想上都显出一致性ꎮ比如花灯节第二天早晨ꎬ早饭已好ꎬ催了好几次ꎬ她还是不出来ꎮ这时ꎬ伯父说了一句: 林黛玉 ꎬ于是我们全家人都笑了ꎬ这正是点睛之笔ꎮ翠姨与林黛玉都是出于寄人篱下的地位ꎬ因此养成了孤高㊁矜持㊁忧郁㊁自叹自怜的性格ꎮ于是聪慧的翠姨很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冷漠与自己的地位ꎬ所以她表现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便是 仿佛她不晓得人们专门在看着她似的 ꎬ以此来武装自己ꎬ保护自己ꎮ其次ꎬ她寄居的家庭是带有民主新思想的ꎬ是给了她追求幸福生活希望的地方ꎬ虽然最后是失望的结局ꎮ这其中母亲敢于冲破旧的婚姻制度的做法也对翠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ꎮ这种想法的直接表现就是翠姨怀着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悄悄地恋爱了ꎮ这是她女性意识朦胧的一次行动ꎮ她的爱情是个悲剧ꎮ她爱上了一个在哈尔滨读书的她的外甥( 我 的哥哥)ꎮ可是她又抱着几乎绝望的心理将这种爱深藏于心底ꎬ拼命地压抑着自己ꎮ作品中曾有暗示ꎬ当有人要把她嫁给 我 的族中的一个 小叔叔 的时候ꎬ 那族中的祖母ꎬ一听就拒绝了ꎬ说是寡432理论研究科技风2019年12月妇的孩子ꎬ命不好ꎬ也怕没有家教ꎬ何况父亲死了ꎬ母亲又出嫁了ꎬ好女不嫁二夫郎ꎬ这种人家的女儿ꎬ祖母不要ꎮ [1]我的 小叔叔 尚且不可ꎬ更何况是辈分不同的而又条件优越的 我 的哥哥ꎮ于是ꎬ表面上生活在民主新思想的家庭ꎬ内里却是封建思想主导一切的环境中ꎬ翠姨的一切新思想主动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ꎮ她的爱情自然是不能成功的ꎬ只能成为一个深藏于心底的不能表达的悲剧ꎮ然而这还不是最后的结局ꎮ作品描写了她最后积郁成疾ꎬ力不能支ꎬ订婚家的婆婆却决定立即娶她ꎬ原因是迷信中有一条说 病新娘娶过来一冲ꎬ就好了ꎮ 于是翠姨无望了ꎬ刚刚觉醒了的女性意识更是在此时彻底失去ꎬ她能想到能做到的就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ꎬ于是她拼命地糟蹋自己的身体ꎬ在反抗封建压迫追求美好爱情的道路上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ꎮ(3)环境对性格的影响ꎮ在翠姨这个人物身上有着中国劳动妇女典型的祥林嫂式的宗教虔诚 相信命运ꎮ例如:上街买绒绳鞋ꎬ鞋子没有买到ꎬ就深深感叹说: 我的命不会好的ꎮ 说着ꎬ 泪便流出来了ꎮ 她不会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共同分析问题ꎬ只是一味的相信命运ꎮ她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的活动有很多不相协调的地方ꎬ本来她是一个在新思想感召下ꎬ对美好的爱情和封建礼教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反抗意识的姑娘ꎬ但是从她朦胧爱慕到热烈表白这一过程中她自身性格的悲剧因素始终在作祟ꎮ比如ꎬ 她的恋爱秘密就是这样ꎬ她似乎要把他带到坟墓里去一直不要说出口ꎬ好像天底下没有一个人值得听她的告诉 ꎬ她又太自重自爱: 她是再嫁的寡妇的女儿ꎬ她自己一天把这个背了不知多少遍ꎬ她记得清清楚楚ꎮ [1]她也不想妹妹那样有说有笑ꎬ总是时刻感到自己的地位低人一等ꎮ这样的性格其实是和她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系的ꎮ封建思想束缚下的生活空间ꎬ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循着所谓的规矩ꎬ这对于翠姨来讲就是她生存的土壤ꎬ她的言行是受到约束的ꎮ然而ꎬ在这新旧思想交替的时候ꎬ人们又不可能不被波及ꎬ思想上出现动摇是很正常的现象ꎮ所以翠姨会喜欢上 我哥哥 ꎮ她和 我的哥哥 在思想上是有一定爱情基础的ꎮ翠姨的未婚夫是一个长得又丑有小的男人ꎬ而我的哥哥ꎬ 人很漂亮ꎬ走路很爽快ꎬ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ꎬ没有这么漂亮的人物ꎮ 除了容貌的对比外ꎬ翠姨一想到那个未婚夫ꎬ就感到 恐怖 ꎬ而一想起 我的哥哥 ꎬ就向着哈尔滨 痴望 起来ꎮ翠姨对 我 的哥哥之所以这样一往情深ꎬ更主要的是 我 的哥哥是读书人ꎬ在他身上焕发着青春的活力ꎬ也正是这种活力使翠姨提出了 不想出嫁ꎬ而要读书 的要求ꎮ一直到一天晚饭后在后屋里两人的会面ꎬ他们的爱情有了长足的发展ꎬ但她却不敢明确表白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ꎬ不敢冲破旧传统ꎬ追求爱情的自由ꎬ反而拼命地压抑着自己ꎮ环境造成的性格中使她将这一切都归结为自己的命运和无法改变的个性: 我小的时候ꎬ就不好ꎬ我的脾气总是ꎬ不从心的事ꎬ我不愿意 这个脾气把我折磨到今天ꎮ [1]翠姨的性格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一种自我压迫的悲剧ꎮ所谓的自我压迫的悲剧ꎬ就是指公开的阶级压迫转化成了一种被压迫者的自我压迫形式ꎮ马克思主义认为ꎬ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统治的思想ꎬ在封建社会里ꎬ劳动人民既受封建势力的迫害ꎬ又受封建思想的毒害ꎮ因此ꎬ他们不自觉地帮助了统治阶级促成了许多平凡而又不幸的悲剧ꎬ翠姨就是其中的一个ꎮ(4)小结ꎮ在«小城三月»中ꎬ萧红以抒情式样的象征性意象描写了二十年代沉寂的北国乡土ꎬ姗姗来迟的春天ꎬ人人像久久等待着一个大暴动ꎮ春风吹到了每个人的心坎ꎬ带着呼唤ꎬ然而 春天的命运就是那么短 ꎬ只是不见 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ꎮ通过翠姨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封建传统思想依然牢固的盘踞于现实生活中ꎬ翠姨依然生活在封建传统的束缚下ꎬ翠姨冲不出自己周围的世界ꎬ也冲不出她自己ꎮ她受到了春的呼唤ꎬ女性意识有了觉醒ꎬ生活本身却未能给她以冲破这种束缚的力量ꎮ翠姨追求㊁抗争过ꎬ她周围的环境以及她所处的地位特别是封建礼教最终禁锢了她的羽翼ꎮ二三十年的东北依然沉睡在封建思想统治下ꎬ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ꎬ没有活力ꎮ民主新思想的春风吹来了ꎬ但力量太弱了ꎬ只是轻轻拂过而已ꎮ以此ꎬ翠姨的命运最终走向死亡也就不足为奇了ꎮ从美学的悲剧角度来看ꎬ悲剧实则是人的生命抗争意识和生存欲望的失败和毁灭ꎮ翠姨作为弱小人物的毁灭ꎬ她的女性意识的觉醒ꎬ她的追求㊁抗争㊁无奈㊁苦楚都构成了与英雄人物别样的悲剧之美ꎬ这种悲壮与崇高更能净化感染我们ꎮ骆宾基在«生死场ꎬ艰辛路 萧红简传»中指出 最后一个短篇小说是«小城三月»ꎬ仍然取材于少女时代的乡居生活ꎮ 翠姨的形象打上作家 乡居生活 的某些印记ꎬ同时也展示出女性深层的觉醒意识ꎮ这种觉性意识是伴随着 五四 文化思潮中的个性解放思想而兴起的ꎮ在封建宗法制度森严的旧中国ꎬ妇女面临的生存环境是严峻的ꎬ她们不仅要受到经济上的剥削ꎬ精神上还要受到政权㊁神权㊁族权㊁夫权的压迫ꎮ而 五四 运动过后ꎬ女性已从混浊愚昧中震醒过来ꎬ虽然她们还没有明确的对于社会与自我的深层本质认识ꎬ在她们身上已经很明显地体现出了觉醒的意识ꎮ翠姨已经不愿做随便任人宰割的奴才和羔羊ꎬ而要力图保持自己未婚女性的自由自在ꎬ要竭力读书ꎬ渴望求学ꎬ要追求自己幸福美好的爱情ꎮ虽然这种朦胧的觉醒意识促使她反抗ꎬ追求新的思想ꎬ新的理想却又是如此的缥缈ꎬ不禁使她陷入矛盾与痛苦之中ꎬ最终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ꎮ萧红塑造的翠姨形象正是她所要竭力歌颂的觉醒了的女性ꎬ这其中也不乏有她自己的影子ꎮ但是这种觉醒存在着悲哀ꎬ女性虽然以自身的角度提出了求学与婚姻的自由ꎬ即意味着确立女性的地位和权利ꎬ然而旧的家庭形式却要把女性依然作为男性的女性ꎬ女性依然属于附属品ꎮ所以翠姨的一生就成为了一个悲剧ꎬ思想与环境扼杀了她作为人的一切ꎬ生命被迫结束ꎮ而和翠姨一样生活在同样环境下的其他人ꎬ依然同翠姨一样混混僵僵地过着他们的日子而不觉ꎬ最终命运如同翠姨一样ꎬ结束生命ꎮ这正是作品传递给我们的感受ꎬ不管从思想还是其他角度都值得我们去思考ꎮ参考文献:[1]«萧红全集»下.哈尔滨出版社ꎬ1998ꎬ10.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黑龙江女性文学创作与地域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15ZWB02)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姚冬青(1979 ̄)ꎬ女ꎬ黑龙江齐齐哈尔人ꎬ文艺学研究生ꎬ副教授ꎬ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和研究㊁现当代文学研究ꎮ532㊀科技风2019年12月理论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抵人家读书,须是先收拾身心,令稍安静,然后开卷,方有所益。
------朱熹《答周深文》
只近浮名不近情,且看不饮更何成?
三杯渐觉纷华远,一斗都浇块垒平。
-------雪芹遗诗
一
《小城三月》中翠姨悲剧形象分析
《小城三月》的悲剧让人迭叹不已。
我忽然想到,对于处在新旧礼教之中一个被新思想慢慢熏染并心有感触的这么一个传统而又心底纯良的少女,她的命运到底是有希望的好,还是没有希望的好?或者说哪一种情况更为悲剧?正如鲁迅关于铁屋子的思考:对于没有希望的民众,不去唤醒他们,固然可以让他们麻木的死去,不必经历心里的痛苦,但面对希望,还是有唤醒他们的责任。
那么,在旧礼教的中国,翠姨的命运到底有没有希望呢?------也许有,但她的境遇却注定了是多么渺茫的一种奢望。
小说的尾声给了一点亮光。
“我”母亲在翠姨死后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意出嫁,那也是可以的,假如他们当我说。
”但翠姨的悲剧不在于嫁与不嫁,而在于她认识了一个有文字
的文明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在当时还只是如试管中的胚胎,微动而脆弱。
这个世界让她对自己脱胎出来的世界绝望。
而她更大的悲剧是她却深爱上了这个本不属于她的世界,爱上了他不能爱的人。
可以想象,不嫁人的翠姨仍然要死!
翠姨的性格直接导致了他的绝望。
她腼腆、柔弱、纯情;她没有反抗争取的勇气与能力,她只能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她的希望。
翠姨的世界是万分复杂的。
过分的复杂让她的选择没有空间。
她的爱是一种没有希望的冒险,相比于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这种爱更不为世俗所容,因为她与“表哥”的“姨侄”关系。
她没有曹七巧那么地蒙昧,所以她不愿只求得一个嫁或不嫁的结果。
嫁,她也不可能成为曹七巧;不嫁,她的世界是空的,她的生命在真空中不能存活。
所以如果她要活下去,又必然要成为另一个曹七巧。
她没有曹七巧的心力(曹七巧最起码能孤身去同周围的人拼打,尽管为了存活而失去了心灵),对她而言选择也是唯一的,那就是绝不去选择愚昧与无爱的世界。
翠姨的美丽恰在于此。
曹七巧的悲剧是一直庸俗下去,而翠姨的悲剧根源却正与之相反。
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爱与文明-----文明的爱情,文明的世界,文明的思想,文明的生命,文明的向往。
在小说中,始终笼罩着一种春的气息,这就是新思想的介入。
这种新思想让传统美的翠姨走向了文明美,让她逐渐走向了与旧传统决绝的道路。
旧传统与新思想的冲突,是翠
姨蜕变的大环境,也是她悲剧的根源。
刚开始,翠姨虽然觉着未婚夫又低又小,但依然没太在意,用聘礼钱去买衣物杂什。
但最后,“一想到那个又丑又小的男人,她就恐怖。
”小说为我们预示了一种文明的希望,虽然新思想在当时仅是学生的思潮,但从翠姨身上,可见新思想的为人所憧憬。
这种憧憬,从鸦片战争以后,便一直激动着中国青年的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开了中国人封闭已久的心,也开始了中国人文明的新生命。
三四十年代,尤其是三十年代,中国的一批热血青年因为种种原因,曾轰轰烈烈外出打拼,接受到了新思想。
继他们的挣扎觉醒之后,在中国保守的乡间,知识青年们也开始了奋争的旅程,甚至像翠姨这样的传统女性。
翠姨的悲剧美就在于她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使得这种美在传统之外又有一点叛逆。
如果她的美在于传统,不过腼腆贤淑;如果是叛逆的出格,不过坚强热烈。
于是翠姨的美就美的丰富,是圣母之美,是维纳斯之美,是中国女性独,的情致。
正如小说末尾,那马车再也驮不动美丽的翠姨了……
在文明与传统夹缝里生存的翠姨,她选择的命运其实就是最幸福的了。
正如她所说:“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都得到了……”
------《小城三月》1941年7月1日《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