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的医学价值

Sport年月总第期2013770太极拳的医学价值周丹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1)摘 要:本文根据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从运动医学方面阐述了太极拳对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治疗及保健作用,说明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保健具有独特的功效。
关键词:太极拳;医学;健身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3)07-150-02投稿日期:2013-06-18作者简介:周丹萍(1966~),副教授,本科。
研究向:体育教学理论与法。
太极拳是我国武术运动的传统项目,自创建以来,太极拳就作为习武健身,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种运动方式而广泛流传。
通过多年的健身效果测定调查,说明太极拳对于某些慢性病的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腰肌劳损、关节炎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或辅助作用。
近年来,在一些医院、疗养院已经把太极拳作为治疗方案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本文就太极拳的运动特点,通过对比实验说明太极拳的医学价值。
1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太极拳运动之所以有益于人体健康,与其独有的特点有极大的关系。
练习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心身合一,逍遥自在,以意带身。
动作缓慢,连绵不断,形如流水,心神合一。
呼吸自然,采用以意调息的腹式呼吸。
伴随身体的进退完成有节奏的、协调的腹式呼吸。
2 太极拳的医学价值2.1 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太极拳练习时,思想须集中,练意又练身,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
这种运动刺激大脑皮层,使某些区域兴奋,又使另外一些区域处于保护性抑制,从而减轻由于某些疾病所致的来至病理方面的刺激所造成的大脑皮层的不良反应,因而有助于治疗一些神经方面或精神方面的疾病。
2.2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运动医学理论界对太极拳运动练习者们做了一项机能实验表明,把50~79岁正常健康老人分2组,甲组32人有组织的太极拳练习组;乙组56人对照组。
研究结果表明,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检查结果(采用阶梯实验,每分钟上下15次40cm 高阶梯)用测定血压、脉搏的方法,以测定其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
太极拳的特点及其养生机理

太极拳的特点及其养生机理一、太极拳的特点及其内涵“拳其于易,理成于医”。
太极拳与中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与中国医学同承一脉帮“拳名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命合也”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但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治病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太极拳是防患于未然,防疾于未染的自我摄生调理的保养。
其重在“养”,“养”是自我调理,自我呵护,舒筋活血,开穴顺气,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的有机性,使人体处于一种“维生”的功能状态。
太极拳对于疾病的效果是防治结合的,既可以预防疾病,又可以祛病,须知这些效果都是通过长期的练习才能实现的。
二、老年衰老特征与太极拳的延年益寿机理伴随着现代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进步,现代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丰富,怎样依靠自身积极的身体活动,推迟个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延年益寿,已成为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衰老生物学问题。
太极拳抗老祛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在于它所持的“内外合一”的同意观阴阳平衡的辨证观,以及“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运演操作机制。
三、太极拳对老年人抗衰老的影响1、对血管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由此可见,常练太极拳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还可以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这是特别适合我们练习的。
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心脏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压是反映心血管机能的重要循环来满足机体的需要,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合心率120次/分左右负荷内的运动,每分搏出CO的加大主要依赖与或心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和每搏输出量SV的增强。
10分钟以上的太极拳练习,HR为120次/分左右,是一种中低强度的运动,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能。
国内研究发现,太极拳练习后恢复期内、舒张压低于运动前水平,由于舒张压影响冠脉血流,运动后舒张压下降对于心肌的供血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

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指导下,通过特定的体育运动方法来增强人体的健康和养生。
这些运动法包括太极拳、气功、五禽戏等,它们融合了身体运动、呼吸调节和精神意识的培养,对于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极拳、气功和五禽戏这三种中国传统运动养生法的特点和益处。
1. 太极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被广泛认可为一种优秀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更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炼方式。
太极拳着重强调身体内外的平衡、柔和、自然以及意识的集中。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通过慢而平衡的动作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感和协调性,同时调整呼吸和心理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培养内在的和谐与稳定。
这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并且对于改善循环系统、调节血压和代谢功能也有积极的效果。
2. 气功气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养生方法。
气功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的姿势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内部能量,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气功练习主要包括静坐和动作两种形式。
静坐气功注重调整呼吸和集中注意力,通过正常的呼吸和深层次的放松来提高心理及身体的稳定性,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功能。
动作气功则通过练习一系列身体运动和呼吸法来平衡和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加强内脏的功能,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
气功也是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疗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并增进身心的平衡。
3.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的养生健身法,包括虎、鹿、熊、猿和鸟五种形态。
通过模仿这些动物的动作,人们可以锻炼关节的柔韧性、肌肉力量和呼吸能力。
五禽戏重视身体的舒展与矫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
同时,五禽戏也注重调节身心状态,通过模拟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来培养意念和精神的集中。
练习五禽戏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系统的韧性,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于改善体态和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效果。
普及24式太极拳在医学类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_医学类高校排名

2008年,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中央科学发展观观念指引下,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为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对本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其中包括推广中医理论指导的保健体育简化24式太极拳,树立“身心兼修”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传统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重要作用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而结合着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24式太极拳运动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健康的认识。
本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24式简化太极拳列为大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内容,让学生了解太极拳运动的医疗功能,学习增进身体健康的知识和技巧,有利于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目标。
二、太极拳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太极拳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着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协调,练习太极拳在直接作用于身体,锻炼肌肉关节,舒筋活络的同时,又能通过呼吸与动作间的协调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太极拳对身体机能的提高主要体现在:①提高人体肌肉的强度和耐力,改进各个关节的柔韧度;②提高人体的心肺功能,增加各个器官的获氧量;③疏通人体经络和血管,改善微循环,促进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事实证明,经常练习太极拳对心脏病、高血压、消化不良、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医疗作用。
太极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在大学生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太极拳要求心静,身体内外要充分放松,太极拳练习者可以通过神经系统的放松来缓解精神压力。
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协调,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所以太极拳练习者练习后会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平和;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学习、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例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例子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是几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例子:一、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内家拳”代表。
太极拳的奥妙在于它所倡导的“以柔克刚”的理念,即通过柔和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方式来调和身体的气血,从而达到武术、养生、修身等多方面的效果。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了国际知名的健身运动,被广泛应用于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区。
二、中国字画中国字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瑰宝,其源远流长,世界闻名。
中国字画以“写意”和“工笔”两种风格为主,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日益普及与推广,中国字画也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欢迎,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一张名片。
三、四大发明“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四种发明创造,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发明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四大发明已经成为了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和科技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技术和文化领域。
四、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茶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蕴含了几百年来中国人民对于生活体验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如今,随着全球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中国茶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认同和喜爱。
五、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三千年的历史,它讲究“治病不如治人”,强调“整体观念”,将身体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都有着深厚的地位和影响。
如今,随着世界对于中医的逐渐了解和认识,中医学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走出国门,为世界所认可和欣赏,也让国人更加自信和骄傲。
这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觉。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区别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而太极文化在其中已有多年的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
欢迎阅读!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谈到传统,很多人便会问,什么是传统?我认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和书籍都是传统。
第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其主体是儒家文化。
纵观五千年历史,如今的文化已有很大的发展,但都是在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第二,太极拳内涵是什么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通过对万物相生相克的理解,太极拳重在表现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并希望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和谐。
太极拳不是进攻性拳法,其主旨在于提高人的个人修养,达到身体各部位,身体与内心,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儒家文化核心思想儒家文化倡导以中庸为核心的礼乐思想,“仁“是其思想核心。
它符合中国农业文明的发展需求,也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此被古代统治者定位为中国主导思想,从而得到极大发展。
太极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练习太极拳有中国传统中医原理,和现代医学原理,练习太极拳能预防疾病等功效。
第四,太极拳的发展与儒家文化关系儒家文化倡导“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与太极拳不谋而合。
太极拳主张万物相生相克,人应该与自然相互尊重,和谐发展。
由于基本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说,太极拳是儒家文化在运动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如何结合现代文化发展趋势促进太极拳运动发展太极拳既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极好方式,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的一种手段。
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

太极拳文化方面的研究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存在形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功用独特,愈来愈受到世人重视。
太极拳在萌芽、发展变化过程中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其拳理、拳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内主要是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文化对当今人们思想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⑴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方面,主要从不同的传统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1.太极拳与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之久,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现象。
产生于明清时期的太极拳也深受其濡染。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认为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身体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复合体,不仅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论实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它的文化价值对现代健身、休闲理念的构建与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两方面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建立适合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新儒家思想,进而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2.太极拳与道家文化武术理论很大程度上是起源于道家思想,或者是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的。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发生了直接联系,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理论。
指出道家思想是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试从道家思想的独特视角,探讨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实践和理论的影响。
同时基于当代中国传统体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现实,提出了道家思想视野下弘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相应对策。
而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它所蕴含的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攻防技术受道家文化影响,可以说道家的太极学说构成其理论基础。
对道家文化在太极拳演进过程中的深层次影响进行了分析,说明阴阳学说构成其结构基础,“气论”理念构成其行功养气的理论基础。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从以上关于太极拳命名的含义及创编理论的论 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太极拳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因素, 因而太极拳又被称为 / 文化拳 0、/ 哲理 拳 0。它是中国古代文化, 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浓缩的特殊产物。
二、太极拳的动作命名和设计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文化因素
但凡习武之人都知道,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种拳 术时, 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拳谱中的术式名称。拳谱 对于拳家和学拳者的重要性, 与曲谱或画谱对于音 乐家、画家的重要性并无二致。而太极拳的动作命 名和设计及动作规律, 恰恰体现了太极拳的运动特 点。其动作的命名、创编和设计中都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第 12卷 第 1期 V o.l 12 N o. 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HUA NGH E S& T U N IV ER S ITY
2010年 1月 Jan. 2010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李振邦, 王晓丹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 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 源于中原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究和 探讨太极拳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必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太极拳的命名及创编理论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前言: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
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
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
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
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
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
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
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
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
《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
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
太极拳①此论文作者###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
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 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 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 经络疏通, 气血流畅。
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 以意导气, 以气导动; 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 毫无杂念, 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
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 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总之, 意念不止, 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 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 太极拳运动调节呼吸, 怡情易性中医理论认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
《素问·举痛论篇》“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说明情志活动失调, 将会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因此, 在中医的养学中非常注重调摄情志。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调摄情志的要领: “恬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四部医典》中养生论的“空观提倡人们需有“无我”的精神修为, 从而杜绝情欲、嗔怒和荤味病因的产生。
太极拳运动对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首先,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
同时, 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与动作特点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
例如: 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需呼气, 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则以吸气为主。
腹式深、长、细、的呼吸可以平缓人体内心躁动的情绪, 而呼吸与动作特点相结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将人体潜在的杂念慢慢的转移到动作的变化当中。
其次, 练习太极拳主张静心用意, 讲求清净无为、心无杂念、扶持爱心的精神境界以及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等种种不良杂念。
唯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才会使其外在的动作优美流畅,连贯圆活。
正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生动体现。
通过这样的意念引导可以阻断不良七情因素对气血的干扰, 防止气血的逆乱, 从而起到身心愉悦, 气定神闲的作用。
通过对太极拳的长期练习, 可以改变暴躁, 焦虑, 易怒的性格, 使人心平气和, 乐观向上。
4 太极拳运动健肾固腰中医认为, 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 肾中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因此, 健肾固腰在养生中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太极名家武禹襄指出: 太极拳运动必须“主宰于腰”, 即太极拳运动需以腰为轴心。
通过腰系的左右抽托, 旋腰转脊带动四肢的屈伸、旋转、收展从而形成的一种以腰为轴的缠绕运动, 会对腰部乃至全身的腧穴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刺激作用。
这相当于一种自我按摩,使腰部运转流利, 肾部日益充实, 带脉得到相应的锻炼, 从而达到健肾固腰的效果。
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①阴阳是我国古代用以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的一对哲学概念, 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以阴阳两种对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说明万物的形成与发展, 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
医武同源, 因此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 阴阳虚实的变化则对太极拳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易经》用“阳”象征积极、独立的事物; “阴”象征消极依附的事物。
阴①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尹凡,《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河南中医学院院报,第19卷,宗地110期。
阳学说成为中医学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统帅, 同时也成了太极拳理论的基石。
清朝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意思是说在一个统一体(太极中),包含着两个互为其根的对立面(阴阳),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此消彼长, 彼消此长, 如两鱼游于水中, 互为粘依, 互为走化, 不顶不抗, 不丢不偏, 以此来指导太极拳的修炼和应用。
在具体实践中, 太极拳家又以阴阳为纲,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 使之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如果说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是以“阴阳”为纲,而以刚柔作为技法核心的话,后世太极拳家则更多地以虚实转换来作为太极拳技法之核心。
武式太极大家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提出:“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
其传人李亦在《五字诀》中也强调“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表虚实”。
虚实不仅成为太极拳的技法特点,也为太极拳练习者所接受,成为太极拳修炼者共同的理论。
然而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 最容易出现的弊病往往是虚实不清。
怎样来分清虚实? 太极拳之修炼全在用意, 而不尚力, 故虚实所在不能以有力无力作区别。
如意在右手, 则右手为实, 左手为虚; 意在左手则左手为实, 右手为虚。
两足亦是如此, 不能以两足同时为虚实,造成“双重”之病,此为“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
太极拳是全身运动, 并非其一部分或某一动作才讲虚实, 而是处处皆有虚实, 各势在运动时, 前后左右上下, 均有虚实重心可循。
做到“左重则左虚, 而右已去, 右重则右虚,则左已去, 前者是左虚右实, 后者是右虚左实。
”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在具体运用中, 或腕实而肘虚,或掌虚而臂实, 或先虚后实, 或先实后虚, 意之所向彼响斯应, 时时用意, 节节贯串, 付诸实践, 才能虚实分明, 因势而变。
不经长年练习, 不易获得。
李亦在《五字诀》中论述,“劲起于脚跟, 主于腰间, 形于手指, 发于脊骨。
”据此可知打拳, 若两脚同时用力, 便是双重, 此为练太极拳之大病。
不少太极名家尤为重视虚实转换, 所谓实者, 并非全然站定, 要精神贯注, 虚者并非全然无力, 须气势腾挪。
无过不及才能虚实变换灵活。
“夫拳名太极者, 阴阳虚实也”太极拳以阴阳为之基础理论, 以虚实变换为之实用, 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中医的“阴阳虚实”论不可废弃。
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①一、整体观念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主导思想,它强调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认为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同时人体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并且能动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也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的理论依据。
事实上,整个传统保健体育的理论和锻炼要求都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思想。
太极拳顺应这一自然规律,要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运动路线走弧形、走圆形,以达到气血的运行①本部分内容参考自马海军《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社会视窗》2009年第9期(下),总第333期。
和经络的流通。
要求连绵不断,从起式至收式,中间没有停顿,一式之末乃另一式的开始,全套一气呵成,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尤如涓涓流水,灌养全身。
其二松静、柔和、缓慢,其理在于:疏松才能通达,稠密则易引起闭塞,滞留。
柔和、缓慢以不伤气血,无害形体。
在太极推手中的粘连粘随,不顶不丢,讲求一个化字。
柔和与刚强是万事万物的一种属性,柔则弹性强易变形,刚则性脆易折。
太极拳在化字上下功夫,以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对内,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神经系统,得以疏理、通达,在顺应自然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从而起到健身、御敌、治病、益寿之功效。
二、阴阳五行学说在太极拳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是当时人们用以概括和说明自然界以及人事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认为,万事万物都含着阴阳两方面,而阴阳的对立统一活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金、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
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互相滋生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认为“动静合一,气血通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
因此,练静功时要“外静内动,静中有动”,练动功时要“外动内静,动中求静”,以便动静互根,阴平阳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