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合集下载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太极拳是一种集身体运动、健身、武术和中医养生于一体的传统功夫,它的发展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密不可分。

传统太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极拳的核心理念是阴阳哲学和道家思想。

阴阳哲学强调相对的对立统一,太极拳也以阴阳的转化和调和为基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提升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健康和生命力。

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谐,太极拳的动作和运动规律追求以柔克刚,以柔和、自然的气势来化解外部的攻击,这与道家强调顺势而为的思想相吻合。

太极拳的拳谱和拳理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太极拳有许多著名的拳谱,如《太极拳谱》、《太极老人书》等,这些拳谱是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它们融合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艺,并融入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智慧。

拳谱中的拳理包括拳术要旨、拳意、拳法、养生之道等各个方面,通过学习和领会拳谱中的拳理,太极拳的修炼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涵和精髓。

太极拳中的拳套和拳法也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

太极拳的拳套包括起势、单鞭、白鹤亮翅、提手上势、下势、左右穿梭、斜飞等动作,这些拳套动作的名字和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景物和工艺品有关,如“单鞭”象征单一的阴阳,“白鹤亮翅”象征鹤舞九天,“斜飞”像鹰击长空等。

太极拳的拳法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以柔克刚、以德制敌,注重顺势而为、运用对方力量,不与对手直接硬碰硬,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仁义道德。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极拳的修行注重修身养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培养内外兼修、心身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的内功训练包括神、意、气、力的修炼,通过调整呼吸、专注于意念、运用内力等方法,达到调和身心、养生延寿的目的。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修炼内功、追求身心和谐的思想相契合。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太极拳的哲学思想、拳谱拳理、拳套拳法以及修行方法和内功训练。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

它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本文将会探讨太极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的张三丰,传说他创立了太极拳这种武术。

但是现在的历史学界还无法证实这一说法。

在清朝嘉庆年间,陈王庭创立了陈式太极拳,成为太极拳的第一代宗师。

孙家承、吴鉴泉、武禹襄等人也分别创立了太极拳的不同流派。

太极拳在明朝时期还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武术,到了清朝时期才开始流传于汉族。

太极拳的流传,在历史上很多时候都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成了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代表,所以太极拳等武术得到了抵制和打压。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首先,太极拳讲究的是阴阳和谐。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太极拳的阴阳观念包含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例如,太极拳讲究用柔劲化刚劲,这就是阴、阳相互融合的体现。

其次,太极拳还讲究动静结合。

在太极拳练习中,需要寻找到动作中的静止点,需要在运动中保持住静态。

这既是一种身体的训练方式,也是一种对思想和心灵的磨练和修养。

太极拳还有助于身体健康。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注重呼吸的调控和肌肉的放松。

太极拳还可以降低压力和焦虑,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因此,太极拳也被称为是一种运动健身方式。

结语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通过学习太极拳,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可以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灵修养。

我们应该珍惜太极拳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推广太极拳这种健康的运动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身体健康价值。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一种内外兼修、以柔制刚的武术运动。

其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融合了道家哲学、中医学、易经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太极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其形式和内涵都受到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太极拳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密切相关,太极拳是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一部分。

太极拳源于明代的杨澄甫、陈王廷等人,但被广泛承认和接受是在清朝的吴鉴泉、武禹襄等人的推广下。

太极拳的品种传承较广,武术家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都是太极拳的代表型。

其中以武当太极拳最为具有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特点。

武当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在研究太极阴阳道家哲学的基础上,创造出太极拳的理论,并将其贯穿于太极拳的练习中。

张三丰提出的“以柔克刚”的太极思想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家理论,自此成为了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影响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成为太极拳的“灵魂”。

第二,太极拳的招式中充满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审美特点。

太极拳中的“起式”、“收式”等动作都是在模拟自然界的万物植物生长的过程。

太极拳的起落动作都沿袭了中国古代自然观念,如“擒拿手”比喻为“放鞭”,“肘底看手”比喻为“千斤落柱”。

这些招式的动作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缘故,通过观察和了解自然界,运用到太极拳招式中去,使太极拳的格调变得更加健康和人文。

第三,太极拳的气质中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审美观念。

太极拳招式的美学旨在强调内在的技术与外在的美感,特别是对动作中的起调、迈步、力度和柔软度等方面进行审美造型。

太极拳追求的并不是一种高强的火爆与高难度技巧,而是兼备了内涵和外在美感的一种综合技艺。

而这正是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所倡导的美学思想,即“内涵和外在美感的兼备”。

太极拳吸取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美学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自信论述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缓慢、连贯、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式,强调身体和心灵的协调,注重控制呼吸和正念,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提高心理素质等功效。

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道家思想,而后经过多代武术家的继承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要求对技术的研究和练习,更注重对哲学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柔与刚的转化,这种“阴阳调和”的思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而太极拳注重修身养性、调理呼吸、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锻炼,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于身心和谐的关注。

因此,太极拳的传统文化价值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它不仅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武术与哲学思想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和魅力。

太极拳的发展与壮大,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受欢迎和广泛传承的一种拳术。

它不仅是一种优秀的身体锻炼方式,还有助于培养人的心境和品格,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深厚底蕴。

太极拳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思维方式。

太极拳追求的是阴阳的平衡,通过练习动作的柔和、缓慢和细微的变化,以表现宇宙之间的万物和谐统一。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对于和谐、平衡、统一的追求相一致。

太极拳中的动作序列和招式蕴含着悠久的哲学思想,例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曲为直”等,在练习中能够引导人们思考生活和处事的方式。

太极拳的练习注重身心合一,有助于培养人的内心修养和品格。

太极拳强调内在力量的培养,要求练习者保持身心的平静和集中,同时注重呼吸与肢体的协调。

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鼓励人们修身养性、修心养性的理念相呼应。

太极拳练习的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和内心的平静,从而培养出耐心、坚韧和自律的品质。

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柔和流畅的动作,这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所讲求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相一致,有助于塑造人的坚韧和包容的品格。

太极拳的推手练习是太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极拳与中华传统太极文化联系最为紧密的地方。

太极拳的推手练习要求双方保持柔和而坚定的力量,并通过互相推撞来发现并化解对方的力量,实现和谐的平衡。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崇中庸之道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太极拳的推手练习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

通过推手练习,人们能够理解并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力量的交流与和谐,学会应对外界变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极拳的练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并通过运动实践来体现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对和谐、平衡、统一的追求。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培养了人们的内心修养和品格,使人们得以进一步理解和体验到中华传统太极文化中对于和谐社会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具哲理及文化内涵的优秀拳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太极”的含义博大精深,其运动中处处渗透和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无形、成形、成熟、繁衍、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并在各个时期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运动以形体动作表达、阐述、弘扬了中国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平衡发展的理解。

它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在民族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

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文化内涵丰富。

因此,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运动深受传统哲学影响,被誉为“哲拳”,而老子学说则在这些哲学思想中占了相当一部分。

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

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这也形成了太极拳如今的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

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同时也集各家拳法之所长。

据史学家考证,明末清初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成形时期,清朝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太极拳迅速繁荣发展,及至下半叶,受中国当时社会和国际化环境的影响,太极拳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廷是陈氏家族的第 九代传人 。他 自幼聪颖好学 , 刻 苦 自励 , 武 双 修 , 孜 不倦 ; 年 后 , 学识 渊博 , 文 孜 成 他
武功 超 群 , 善 轻 功 绝 技 ; 年 , 又 立 志 “ 拳 ” 尤 晚 他 造 , 在其 祖 传拳 术 的基 础上 , 采 民间多 种拳 术之 长 , 博 依

了阴, 反复动静交替 , 就形成了一 年的春 、 、 、 夏 秋 冬 四季 , 上 的万 物也 就产 生 了 。 世
这 一论述 就 是我 国古代 先哲 对宇 宙万 物衍 化过 程 的朴 素认识 和 描述 , 是太 极本 体 论 的基本 哲理 。 也
太极 拳取 名 “ 极 ”, 是 受 到 这 一 哲 理 的 启 发 , 太 就 把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1— 9
说于一炉 , 大胆创新 , 创编 了一套 阴阳开合 、 虚实转 换、 刚柔 相 济 、 慢 相 问 、 少 咸 宜 的新 拳 术— — 太 快 老
大 自然 的这 一哲 学 原 理 运用 到人 类 健身 活动 中 , 命
名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哲 理告诉 我们 , 人体是一
个 小 太极 , 宙是 一个 大 太极 , 者要 浑 圆一体 。这 宇 两 种 和谐 理念 对我 们 构 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 倡人 提
与人 之 问 的和谐 都是 极有 意 义 的 。
( 黄河科技 学院 体 育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6
摘 要: 源于 中原的太极拳是 中国武术的一朵奇 葩, 也是 中国传统 民族文化 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 究和探 讨太极拳 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 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 用。 必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中华传统太极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之一,受到了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太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华传统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

一、太极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武术、医学等多种元素,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

太极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太极”哲学,即“阴阳互根、动静相济”,强调了平和、协调、变化等概念。

在太极文化中,强调内功修炼、意念调和、身心统一,追求“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

太极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修炼方法,影响了中国的武术、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太极文化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太极拳在中国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武术技法和理念,被誉为“内家拳”之首。

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以“太极”哲学为核心,注重内功修炼、意念调和、身心统一,强调在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中寻求平衡。

太极拳的套路动作缓慢、轻盈、连贯,注重循序渐进、相互配合,通常分为推手、套路、器械等多个层次,具有练习简单、风格优美、功效明显等特点。

太极拳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武术形式。

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实践,成为了一种受人们追捧的健身运动方式,对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太极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文化作为太极拳的源头和灵魂,深刻地影响了太极拳的内涵和发展。

太极文化的哲学思想为太极拳提供了理论基础。

太极文化中的“太极”哲学为太极拳注入了深厚的哲学内涵,使太极拳成为了一种注重阴阳协调、柔中有刚、适应变化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所追求的“以柔克刚”的思想,正是太极文化哲学的具体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论述就是我国古代先哲对宇宙万物衍化过 程的朴素认识和描述, 也是太极本体论的基本哲理。 太极拳取名 / 太极 0, 就是受到这一哲理的启发, 把 大自然的这一哲学原理运用到人类健身活动中, 命 名创编而成的。太极拳的哲理告诉我们, 人体是一 个小太极, 宇宙是一个大太极, 两者要浑圆一体。这 种和谐理念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倡人 与人之间的和谐都是极有意义的 [ 3 ] 。
从以上关于太极拳命名的含义及创编理论的论 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太极拳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因素, 因而太极拳又被称为 / 文化拳 0、/ 哲理 拳 0。它是中国古代文化, 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浓缩的特殊产物。
二、太极拳的动作命名和设计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文化因素
但凡习武之人都知道, 我们在学习任何一种拳 术时, 首先接触到的便是拳谱中的术式名称。拳谱 对于拳家和学拳者的重要性, 与曲谱或画谱对于音 乐家、画家的重要性并无二致。而太极拳的动作命 名和设计及动作规律, 恰恰体现了太极拳的运动特 点。其动作的命名、创编和设计中都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第 12卷 第 1期 V o.l 12 N o. 1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HUA NGH E S& T U N IV ER S ITY
2010年 1月 Jan. 2010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李振邦, 王晓丹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 院, 河南 郑州 450006)
摘 要: 源于中原的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 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深入研究和 探讨太极拳法深 厚的传统文化因素, 必将对于弘扬太极拳的独特文化魅力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太极拳的命名及创编理论中蕴涵着深厚的 中国传统文化因素
太极,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太极的含义有 多种, 其中之一是指混而为一的元气, 即万事万物的 本原 [ 1] 5。 / 太极 0二字 源于 我 国古 代的 文化 典籍 5周易 6一书: /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 象生八卦。0意思是说, 大自然中的气运动分为阴阳 二气, 由阴阳二气而产生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出现了 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从而推衍 出宇宙万事万物生存的形态。太极就是指整体的没 有分割的一, 绝对的一的意思。古人认为, 天地开始 的时候, 整个宇宙是混沌一体的, 于是称这种现象为 太极。它是世间万物产生的本源, 世间的一切都是 由太极而产生出来的 [ 1] 5。
赋予民间故事中 / 武松打虎 0的典故。这类术式名 称形象生动、联想丰富、感染力强, 颇能在练拳中引 人入胜。动作类术式名称中 有的直接模拟 技击动 作, 如 / 搬拦捶 0、/ 撇身捶 0、/ 左右穿梭 0、/ 双峰灌 耳 0等。这些名称像其形、取其意, 体现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 / 天人合一 0的哲学观点。
动静结合、以静制动;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虚实结 合、避实击虚; 因势利导、借力 发劲等, 内涵极其丰 富。它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愉悦 着人们的心灵, 给人以中国式的含蓄美的享受。它 带给人们的武术形象是心如止水、胸有成竹。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贵和谐 0、/ 尚中庸 0在太极文化 中体现 得淋漓 尽致 [ 1] 294。这里 的 / 中 0, 指事 物的 / 度 0, 即不偏不倚, 既不过度, 也不要不及; / 中 0也 指对待事物的态度既不 / 狂 0, 也 不 / 狷 0。 / 中 0是 达到 / 和 0的手段。以中为度, 中即是和, / 和 0中含 / 中 0, / 持中 0就能 / 和 0。它与发源 于西方的体操
/ 天人合一 0这个观点产生于先秦, 由北宋哲学 家张载最先提出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主张天人协 调、/ 天人合一 0。天道与人道、天 性与人性是相类 相通的, 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 天人合一 0即认 为, 天 (大自然 ) 和人 ( 人 类 ) 本来是相互融 合为一 的, 而人生的最高理想境 界就是自觉地达到 / 天人 合一 0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 内外原无判隔。 / 天 人合一 0思想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之 一 [ 5] 286- 287。正如中国现代著名文 化学者钱穆先生 所言: / 中国文化特质可以以 -一天人, 合内外 . 六字 尽之。0[ 6] 它的基本含义, 概括地说就是 / 人与世界 的融合 0, 即人与自然的融合。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 后来 又流传到全中国, 发展而成为陈式、杨式、吴式、武 式、孙式等太极拳五大流派。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 廷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代传人。他自幼聪颖好学, 刻 苦自励, 文武双修, 孜孜不倦; 成年后, 他学识渊博, 武功超群, 尤善轻功绝技; 晚年, 他又立志 / 造拳 0, 在其祖传拳术的基础上, 博采民间多种拳术之长, 依 据中国古代 典籍 5河 图 6、5洛书 6、5周易 6、5太极 图 6、5太极八卦图 6中的太极阴阳学说, 又融合了中 国道教文化中的导引术、吐纳养生术和中医经络学 说于一炉, 大胆创新, 创编了一套阴阳开合、虚实转 换、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咸宜的新拳术 ) ) ) 太
李振邦, 王晓丹: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初探
47
不同事物相配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 / 和 0, / 和 0方能 产生新事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 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 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近年来一直强调, 要建立和谐 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世界, 也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 / 贵和 0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学开创者孔子 也强调 / 和为贵 0[ 7] 。太极拳的练功原则, 也恰恰体 现了这一思想。
其三, 太极拳奉行的 / 身心合一、形神兼 养 0的 练功原则, 也蕴涵着深 厚的中国传统 、轻 灵柔 和的 / 身 动 0; 沉着不燥、恬淡不狂的 / 心静 0; 气沉丹田、以心 行气的 / 气敛 0; 朴实自然、意领神随的 / 神静 0。太 极拳的表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善于
其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理论认为, 人体元 气一天 24 个小 时循经络 运行一周, 其中 子时 ( 深 夜 ) 、午时 (中午 ) 是元气 运行的两个起始点。此时 练功可增进元气的循环, 有利于祛病延年。中国武 术内功理论中也有 / 朝练寅, 夕练酉 0的说法, 就是 说在每天早上的 3点到 5点、晚上的 5点到 7点, 是 进行武术练功的最佳时间, 因为寅时和酉时分别是 人体 / 肺气旺 0和 / 肾气旺 0的时刻。此时, 练习武术 有利于练肺、肾二脏先后天之气, 达到 / 力随气生 0 的境界。另外, 武术练功讲究方向性, 一般都面朝南 而立, 也是为了达到人物、生物、磁场与天地磁场的 和谐统一。其实, 以上这些仍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 / 天人合一 0思想在中国武术中的具体运用, 而这 些武术练功原则在太极拳功法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太 极八卦图
三、太极拳在练功原则上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 统文化因素
其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 / 天人合一 0 中, / 天 0既包括天, 也包括地, 还包括整个宇宙中的 万事万物。总的来 说, 天指的 是大 自然; / 天人 合 一 0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和谐 0在太极拳专 业术语中指的是 / 内三合, 外三合, 总称六合 0。中 国古代医学典籍 5内经 # 素问 6中说: / 人以天地之 气、四时之法成。0自然界的春夏 秋冬四季变化, 寒 暑燥湿的气候, 都直接影响人 的生长发育和健 康。 因此, 重视人、重视人生、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就成为 / 天人合一说 0之必然。有人说: / 21世纪什 么最贵: 是和谐。0同样, 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 式的文艺节目中, 专门突出了汉字中的 / 和 0字, 也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 贵和 0的哲学思想 [ 5] 293。
关 键 词: 太极拳; 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 8521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424( 2010) 01-0045-03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 分, 而太极拳又是中国武术的一朵奇葩。它博大精 深, 源远流长, 植根于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肥沃土 壤之中, 不仅有着数百年的悠久历史, 而且有着广泛 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 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浓缩。 据统计, 目前仅陈氏太极拳发源地的焦作市就有 80 多万人练太极拳, 现有太极武馆、学校 50余所。特 别是伴随着国家逐步繁荣富强, 太极拳作为一项老、 中、青、少皆宜的体育健身运动, 逐步从国内推广到 海外,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青睐。目前, 太极 拳已经传播到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世界练太极 拳者有 1. 5亿人, 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 组织。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 有 2008人 集体表演了太极拳, 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的魅力。
收稿日期: 2009- 11- 09 作者简介: 李振邦 ( 1943 - ) , 男, 河南 洛阳人, 教授, 督 导, 主要从事中 国文学与中国文 化研究; 王晓丹 ( 1986- ), 女, 河南安阳 人, 武术系 2006 级学生。
46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极拳 [ 4] 。陈王廷的后人、5陈氏太极拳图说 6的作者 陈鑫在其自序中说: / 明洪武七年, 始 祖讳卜, 耕读 之余, 而以阴阳开合, 运转周身者, 教子孙以消化饮 食之法。理根太极, 故名 -太极拳 . 。0[ 1] 5 杜严敬在 其所撰写的 5陈氏太极拳图说序 6中也曾指出: / 天 地之道, 阴阳而已, 人身亦然。顾人身之阴阳, 始往 不得 其 平, 则 血 气 滞 而 疾 病 生。 故 炼 气 之 术 尚 焉。0[ 1] 4上述二人的观点都说明, 从整个宇宙来看, 自然界变化运行的规律, 不过是一阴一阳罢了; 而人 体内的阴气和阳气, 如果不能够调和适当的话, 就会 导致气血凝滞, 从而产生疾病。所以, 中国古代有很 多人崇尚炼气养生之术。这样的创编理论也正好符 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 天人合一 0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