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主义回潮中的当代美国外交

保守主义回潮中的当代美国外交
保守主义回潮中的当代美国外交

保守主义回潮中的当代美国外交

[摘要]美国外交中意识形态,几乎贯穿了整个美国外交史。从立国初期的中立外交,到帝国主义时期的大陆扩张和海外扩张,从上世纪初兴起自由主义思潮,到主宰今日美国外交的保守主义,主导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经历了几乎与美国历史等长的演变史和更迭史。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分析乔治w布什执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阐明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保守主义回潮对当代美国外交决策和实践的影响及对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启示。

[关键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美国外交

对于冷战的结束,中国国内的国际关系学者都熟知这样一个观点:冷战是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据此做出判断:随着苏共政权的垮台,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领域里意识形态的斗争将会大大减弱,人类世界将最终走向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结。这一著名论断后来被称为“历史的终结”,并在国际关系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福山这一大胆推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并不认同,她提出:冷战的结束只结束了以冷战为形式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认为美国在冷战后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显示出淡化其意识形态的倾向,相反,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保守主义回潮正在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此,我认为,结合后冷战时期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政府推动的“全球民主化的第三次浪潮”,我们不难看出,意识形态的斗争确实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走向终结。而在同一时期,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快速回潮更说明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本文所探讨的处于回潮时期的保守主义,我们需要先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史做以下简要回顾:两党制下的美国,相对于民主党以自由主义作为其主流意识形态,共和党则一直以保守主义作为其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我们在本文所探讨的当代美国保守主义,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对。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到六七十年代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保守主义在美国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蓄势和发展时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党政时期,保守主义势力突飞猛进,达到了历史中的巅峰状态,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可以与自由主义想抗衡的政治思潮。1992年,在冷战结束的时代背景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入主白宫,暂时终结了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可随着1994年中期选举共和党人彻底击败民主党人及200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w布什赢得总统大选,保守主义又以一次强有力的反扑再度成为决定美国政治的核心意识形态。

回潮中的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不论是在民主党人克林顿的执政时期还是在保守主义铁杆粉丝乔治w布什的执政时期,共和党人不论在野还是当权,都无比热忱地运用保守主义理念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民主党人克林顿执政期间,参众两院中的保守派精英人士通过积极引导保守派民众发挥其政治影响力,对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下制定的克林顿外交政策实行了频繁而持久的批评。具体来看,这些批评包括批评克林顿外交-防务政策缺乏一致性,批评克林顿在外交活动中没有分清主次要利益,批评克林顿政府在科索沃战争后确立的“新干涉主义”以及批评克林顿推行的多边主义外交等。虽然美国保守派民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与保守派精英人士的看法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在保守主义回潮的过程中,本质上的观念趋同和一种难以名状的历史使命感还是令美国政府和普通民众中的保守主义者达成了暂时性的和解,共同站在了反对自由主义外交政策的统一战线上。面对这次强大的保守主义回潮,克林顿政府几乎毫无对策。在民主党人长达八年的执政期结束后,保守主义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彻底洗清了自由主义在民主党人执掌白宫的八年时间里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全部影响。

乔治w布什上台以来的外交政策集中体现为保守派的外交政策,强硬的、单边主义的、美

国利益至上的顷刻间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代名词。虽然,在这一时期,美国保守派民众与美国保守派精英人士间再度出现理念上的差距,但是,在这一差距得以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影响力前,就被“911”事件彻底消除。在“911”事件以前,保守派民众大多有内倾化或孤立主义倾向,选民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国内问题上,如美国国内新近出现的经济疲软。“911”事件过后,国家安全问题暂时取代国内发展问题,美国行政部门的权利得到了空前提高,布什政府主导下的美国外交再次以强硬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对保守主义回潮时期,美国军事、经济等具体领域的实际表现进行深入分析,试图阐述布什政府上述外交强硬政策对美国及世界的影响。

在军事领域,布什政府强硬的外交政策在其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支持下表现的尤为明显。从2001年发动阿富汗战争到2003年绕过联合国安理会直接发动伊拉克战争,美国在几乎没有准备好遮羞布的情况下以新帝国主义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也许我们还记得克林顿政府在应对是否出兵科索沃问题上的犹豫不决,但到了乔治w布什执政时期,在保守主义右翼势力的推动下,新保守主义成了民主推销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偶尔被掩饰却从未被消除的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内容,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丽云副教授将其归纳为四个“不会改变”,即:确保美国优势地位,维护美国霸权的目标不会改变;在世纪范围内“扩展民主”的目标不会改变;追求地缘政治优势和防范大国崛起的战略目标不会改变;“美国利益至上”的单边主义政策不会改变。应该说,在自由主义支配美国外交政策的时期,上述四个“不会改变”从来不及布什政府保守主义主导下美国外交政策表现的露骨。

面对美国在21世纪伊始就连续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次战争,有学者将保守主义整合下的美国外交理念归纳为“美国新帝国论”。在具体如种族优越论、武力至上论和我行我素论的影响下,美国的保守主义者再次焕发出美国清教徒的宗教热忱,毫不掩饰的以“911”事件为契机,走上了一条借助军事行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的扩张之路。

在美国对外发动两场反恐战争的同时,美国国内出现了持续性的大规模经济衰退,从2000年乔治w布什上台执政到2008年奥巴马入主白宫,美国遭遇了一场破坏性极大地经济震荡。其实,在布什政府发动阿富汗战争前,美国股市就已进入熊市。由于奉行保守主义的布什政府在国内坚持不干涉市场的基本原则,美国的国民资本在市场导向作用下开始从时刻面临崩盘危机的股市中悄悄地流入了房地产业。在2007年房地产业因次贷危机的影响大幅降温之前,美国的经济衰退确实因为房地产业的过热得到了一些缓解。但是,缓解美国经济衰退的因素并非只有美国国内房地产业的过热发展。按照世界银行及世界货币组织公布的国际金融年度报告,在这一时期流入美国市场的国外资本呈现出与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极端不符的上扬趋势。对此,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让美国政府总能在逆市中获利的神秘人群,这就是在在布什执政期间因受到政府直接支持而实力大增的“经济打手”。

应该说,在布什执政时期的美国经济外交活动中,保守主义右翼势力获取海外经济利益最常用的手段就是采用通过建立美元霸权,影响世界市场的方式和在伊拉克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摧毁-经济重建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实际上,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一直有一个被称作是“经济打手”的商业团体通过骗取巨额海外投资来刺激处在困境中的美国经济。布什政府执政期间,在保守主义右翼势力的支持下,美国商界的“经济打手”获得了远远超过克林顿时期的巨大收益。所以,一直以来,对于布什政府发动的两次海外战争,有美国官员指出美国实际上是在使用全世界的财富进行一场完全服务于美国利益的战争。除了吸引外国政府对美国市场的投资,美国政府通过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的发行国债,并转手以投资或贷款的形式在“政治”上套以牢沙特阿拉伯为典型资源生产国,美国外凸化的保守主义外交政策确实为美国霸权地位的稳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今天,当我们重新回过头去审视布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时,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美国的全球扩张还是美国新帝国论的出笼,都与美国政坛上当政的新保守主义者密不可分。2008

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击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入主白宫,是否意味着自由主义将对现实主义的回潮采取反击。将这一问题拿到两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好妄下定论。总而言之,尽管在美国历史中,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一直呈现出分庭抗礼的局面,但是,在国际关系日趋敏感的今天,国际社会中稍有风吹草动,美国政治就必然会出现大规模的现实主义回潮现象。每每这时,美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呈现出强硬、单边、利益至上的倾向,伴随着对崛起中国家的敌视甚至是对抗,对国际社会整体的和平稳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分析美国政治中周期性出现的现实主义回潮现象及这一现象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实际影响,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中国是一个处在快速崛起中的大国,与大时代、大目标并存的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内忧外患,内忧暂且不提,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外患,就是我们在探讨中国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社会中顺利地实现自身的和平发展时在很多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美国的外交政策及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因此,我认为,时刻关注美国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最新进展,对于我国确立灵活多变、高瞻远瞩的外交应对机制及外交预测机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美国对外政策分析中,“新保守主义”不断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1]一种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是,随着冷战结束,尤其随着“9.11”事件后,美国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美国东山再起,它不仅有一套指导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而且竭力试图对冷战后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施加影响是新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侧面。[2]

那么,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构成了影响吗?如果构成了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提出这类问题实际上是要理解“谁在影响美国对华政策”这个更具一般性问题中“知识精英话语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问题。一种假定是,所有的美国对外政策受影响于一定的观念、信仰和政治意识形态,而新保守主义者试图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施加影响的情形,在布什政府执政时期变得更加明显。不过,本文同时认为,有关“影响的程度”问题又是一个在经验上难题实证的问题。于是,本文采取一种诠释的方式,通过对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的解读,并从新保守主义的盛衰地位和中美关系的现实环境,去理解在这类话语和冷战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之间的可能联系。

本文首先叙述冷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揭示这些主张在新保守主义外交战略原则中的体现;然后对冷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进行适当解读和归纳,以便抓住它们的核心含义。本文最后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变化以及它与世界政治及中美关系现实变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去理解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构成影响的程度及其局限性。

美国新保守主义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在外交战略方面,新保守主义者所推崇的主要人物被认为有西奥多?罗斯福和罗纳德?里根,这两个已故前美国总统的思想对新保守主义对外政策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最喜欢阅读的著作之一被认为是古希腊人修昔底斯的《伯罗奔尼撒之战》。就世界观而言,美国新保守主义属于对人性和人

类社会持悲观看法之类的意识形态。在美国,悲观的思想是与这个国家的传统精神(譬如美国独立宣言所体现的美国秉性的一般特征)相悖的。尽管一些新保守主义者经常使用“自由、民主、人权”等字眼,并在政治目标上显得很乐观,但这种乐观主要只是反映在文字上。实际上,许多新保守主义者更倾向于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种霍布斯式的“残酷”世界。新保守主义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派别和分歧,但是,它们均分享着以下的基本主张:

第一,从根本上讲,人性是恶的,而且人的理性是有局限性的。人类的生存状况是依据善与恶而得到确定的;考察一个行为体具有何种政治特征,关键是看该行为体对善与恶所做的选择。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善与恶之间的斗争中,美国不仅一直高举道德的旗帜,而且还是对恶加以遏制和铲除的主要力量。

第二,在确保民主自由和制造革命性变化方面,全球市场所培育的竞争手段——而不是机构合作——才是更为主要的动力。在建立市场规则方面,存在一些机构性的框架是有必要的。但是,这些框架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它们强调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过程平等。

第三,合法性更多地来自于致力于民主建设,而不是来自于普遍参与国际机制,更何况有些机制中的许多成员尚不属于民主的国家。

根据这些主张,美国新保守主义者提出指导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思考的基本原则:

第一,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均势是维护各主权国家独立及自由的保证。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不民主的国家,那么,这种权力均势就是一种必要选择,而不是把倡导集体安全或依赖国际机构作为替代选择。无论是集体安全还是国际机构,它们只有在权力均势的作用下才是有用的。

第二,决定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要素是军事力量以及对这种力量加以使用的政治意愿。军事力量优先于包括经济、外交或所谓软力量在内的其它力量,理由是,假如没有军事力量,其它所有形式的力量都是虚弱的、靠不住的。

第三,当今世界处于一种“单极时刻”,美国是这一时刻中的唯一超级大国。使用军事力量的政治意愿以及将自身充足的物质资源转换成所渴望的政治结果,应该是对美国外交战略的首要选择,而不是最后的选择。在对外政策制订过程中,美国应该把“慕尼黑绥靖”而不是“越南战争”作为历史类比,因为前者可用于作为确立美国军事上先发制人思想的依据,后者则会挫伤美国军队在反恐战争中的士气。

于是,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不赞成冷战后世界政治潮流所倡导的一些基本理念。在美国新保守主义那里,争夺军事上的优势是一条永恒的法则;国家之间建立共同体去协调国际事务是不可能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不可靠的;在敌人决定消灭你之前,先发制人地消灭敌人;不相信也不说服别人相信“世界将会变得更好”。2001年,一些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给新执政的布什政府写信,建议总统不要关注国际政治中诸如“稳定”、“正常化”之类的概念[3];所谓国家之间“良好关系”是一种令人产生猜疑的外交辞令;“威慑”、“遏制”、“集体安全”、“建立互信”、“对话”、“共识”等在当今世界政治里基本上是不奏效的[4]。在他们看来,一些国际条约和协定并不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基础,而是一些国家或国际社会谋求“制约和控制美国权力”的工具[5]。新保守主义者也不太关注非军事因素的作用,如鼓励经济、减少贫困、软

实力、环境保护、国际商务等,甚至在一些新保守主义者看来,“9.11”事件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其主要考虑是要在中东推广民主,而不一定是为了那个主权国家的石油。

在美国,所谓新保守主义,它实际上是一种激进的意识形态。它从冷战时期竭力反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转向冷战后努力倡导“单极”理念。所谓单极论,它是一种关于美国处于全球主导地位的理念,是一些美国人针对冷战后国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其核心含义是要求维护和巩固“美利坚强大”的事业。这种理念起源于老布什政府时期,并在1990年代获得发展。冷战结束前夕,一批带有新保守主义倾向的政策制定者和知识精英开始提出,一个以美国单独主导世界秩序的时刻到来,即所谓的“单极时刻”[6]。冷战结束后,单极论倡导者们试图为未来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确立一幅宏大蓝图,并提出美国全球大战略。他们指出,美国应该建立“一种全球超级大国的标准,这种标准旨在影响国际环境自身的发展”,使其符合美国的“核心利益”[7];“美国不仅应该是这个世界的警察或掌管者,而且还应该是这个世界的灯塔或指南”[8]。在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看来,这个世界应该由一个超级大国所支配。美国对外政策在冷战后的新目标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挑战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的国家利益应该从全球的角度加以定义,任何地方发生冲突,将被认为是在美国周边所发生的冲突。为了维持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美国必须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并利用充足的军事力量,威慑和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挑战美国的支配地位。在新保守主义者看来,冷战后的美国安全不单是狭隘的美国本土安全,而且还包括全球的安全,因此,冷战后的美国不但不应该削减自身的军事开支,反而需要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使其延伸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并运用美国庞大的军事力量去重铸一种新的“美国治下的民主和平”。

美国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美国东山再起之后,不仅提出指导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原则,而且竭力试图对冷战后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其中包括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施加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随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美国新保守主义开始对中国的变化给予密切的关注,并在冷战后的不同时期提出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主张。对于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的总体认识和看法,主要是建立在上述的新保守主义基本主张和对外政策战略考虑基础上。这些认识和看法是审慎的、悲观的,甚至是带有敌意的。他们的对华政策主张是以这样一些假设作为基础:中国仍然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共产主义国家之一;中国的崛起必然对现存的美国超级大国地位构成挑战;美中之间的冲突最终表现为军事上的较量。

于是,冷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制造了一系列对华政策话语。它们可以从三个主要方面加以解读:一是批评美国政府(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在对华关系方面采取温和、妥协的政策;二是把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社会关系确立为敌对的、至少是竞争的关系,但绝不是战略合作的关系;第三个方面是,中国物质实力的增强从逻辑上讲对美国构成潜在的军事威胁。

从历史上看,每当美国政府试图对华采取较为温和的政策选择时,新保守主义者便会对美国政府温和的对华政策提出批评。1970年代末,中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罗纳德?里根当选总统后,对美国扩大与共产主义中国的联系一度表示怀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里根政府

的立场开始发生变化(譬如,1981年6月,美国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访问中国),并试图沿着尼克松和卡特政府时期的努力方向与中国改善关系。于是,里根政府和新保守主义之间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发生分歧。在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和主要的共和党人看来,里根的对华政策“令人不舒服”。有趣的是,当时的美国国务院官员保罗?D?沃尔福威兹则鼓励美国政府与中国的接触,尽管他和当时的国务卿舒尔兹都不赞成亨利?基辛格关于冷战时期中国在抗衡苏联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看法。1983年,里根提出想访问中国,沃尔福威兹建议,为了避免看上去美国人再次向中国人“磕头”,这次要求中国总理先访问美国,然后美国总统再去中国,否则,它会给人感觉中国处于强势地位。据称,沃尔福威兹的建议在美国政府内占居上风[9]。1984年1月,中国总理访问美国,同年4月,美国总统访问中国。

新保守主义者对克林顿政府和后来的小布什政府的若干对华政策也提出批评。威廉?克里斯托尔和罗伯特?卡根强烈指责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政府对华采取“全面接触”政策,认为美国政府出于对华贸易利益而与中国打交道是在搞绥精政策,而“绥靖中国”是一个错误;在他们看来,美国政府与中国做贸易不会使中国变得更加民主、更加负责任[10]。乔治?W?布什曾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批评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称如果他当选总统,他将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竞争者而不是一个战略伙伴”[11],布什的对华政策表态得到新保守主义者的赞赏。然而,当2001年布什步入白宫后不久以务实态度处理中美之间撞机事件时,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开始对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表示强烈不满,指责布什政府在外交处理上对中国人使用“遗憾”一词,声称该事件表明“美国已经处于被羞辱的路途上”[12];并呼吁美国对华政策目标应该是帮助中国向民主社会和平过渡[13]。这些言论成为当时新保守主义开始对布什政府对华政策不满的一部分。

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的另一个方面,是把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社会关系确立为敌对的、至少是竞争的关系,但绝不是战略合作的关系。一些新保守主义者沿袭冷战时期对国际政治的思维,利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把冷战后的中国继续列入美国的“敌人”名单上[14],。他们建议,美国应确定“审慎的地缘政治”战略,谋求与越南、印度和俄罗斯建立更良好的社会关系,减少对日本的经济压力。在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包括带有新保守主义倾向的国会议员们)看来,由于对华经济制裁作用不大,美国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批评,以便使中国政府感到不安。

“9.11”事件后,在全球反恐战争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在打击恐怖主义、经贸合作、外交及军事交流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双方之间面向21世纪的伙伴关系被赋予明确的内涵。中国力量的崛起再度成为美国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这个期间,美国一些新保守主义者直接参与了国内有关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一种主要的观点认为,当今全球权力正在经历重大的历史性转移,亚洲正在出现印度和中国力量的崛起。不过,新保守主义者指出,美国应该“欢迎一个新的印度——一个拥有核武器、守法、操英语的国家——进入世界舞台”,印度将成为“美国的一个紧密盟友”;中国则“将很快成为一个苏联式的超级大国”,并在未来成为美国的挑战者。[15]新保守主义杂志甚至发表署名文章,呼吁美国应该支持日本想做“正常”国家的努力,美日之间的军事联盟关系应该得到加强,以牵制中国[16]。在这些言论里,新保守主义者试图对中国的身份再次加以确定,并且试图把中国与其它国家的身份区别开来,从而确定美中之间的社会关系既不同于美国与另一个亚洲崛起国家印度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不同于美日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观点还认为,中国正在利用朝鲜与华盛顿和东京作战,而不必直接介入其中;“中国在中东、中美洲和南美洲、东南亚的对外政策,受支配于19世纪美国式的现实政治”。[17]

作为把中国视为潜在的“挑战者”的逻辑延伸,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的另一个核心是敦促美国政府提早对中国采取“防范”战略,因为在审慎而悲观的新保守主义者看来,防范一个潜在的“挑战者”宜早而不宜迟。如前所述,新保守主义者极为看重未来世界政治中物质实力的安排。如果说占支配地位的工具是军事,那么,它规定着美国对外政策的思维模式是要寻找外部的敌人。在一些新保守主义者看来,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敌人,中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规定了它是美国唯一选择需要加以对付一个对手[18];而且是一个“政治、军事及道德上的对手”[19]。

在防范中国的问题上,新保守主义者内部大体上有两种选择取向。一种是以遏制为主的防范战略。一些新保守主义者对中国的军事保持高度警惕。罗伯特?D?卡普兰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重新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法的[20]。但是,作为近年来“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卡普兰写道:没有任何国家的海军或空军曾对美国构成过威胁,不过,“这种情形将立即发生变化。中国正准备深入太平洋……不难想象的是,长达几十年的冷战情形将会重演,其对抗的重心不是处于欧洲腹地,而是在太平洋的环礁上”。[21]因此,在他看来,“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在太平洋上反复与美国进行不对称的对抗”,“美国的军事与中国在太平洋上的争斗将确定着21世纪”。[22]因此,对中国军事力量加以遏制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前面提及的美国与其他盟国之间加强军事联系之外,一些新保守主义者敦促美国政府向台湾出售带有先进雷达系统的导弹驱逐舰,要求美国领导人单方面宣布,美国不容忍中国大陆占领或使用导弹袭击的方式打击台湾,并建议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从战略模糊转向战略清晰和现实。

另一种取向则表现得相对温和。1990年代末,新保守主义者扎尔梅?卡里扎德(现任美国驻伊拉克大使)等人撰写了《美国和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战略及其军事含义》文本[23]。这是美国兰德公司为美国空军所撰写的一份报告。它分析了当前及未来的中美关系,提出美国对华政策应采取“遏制和接触”(Congagement)的战略。2005年9月,美国国务院里另一名新保守主义官员罗伯特?佐利克(他本人于2006年6月19日突然宣布辞去美国副国务卿职务)在纽约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上发表政策演说,提出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者”新概念,认为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上分享共同的利益,并试图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社会”。与前一种取向不同的是,这种取向更倾向于试图使美国对华政策适应于处于变化中的中国以及世界政治格局。

如果说新保守主义一直试图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施加影响,那么,它是否构成了影响,假如构成了影响,影响有多大。这是一个从经验上难以给予确切回答的问题。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美国政治结构的特征决定着美国政府内部往往存在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对华政策话语,譬如总统的对华政策话语会不同于国会的对华政策话语,国务院的对华政策话语会与国防部或中央情报局的对华政策话语相矛盾等。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中美关系,美国决策者们不得不日益倾向于听取来自不同渠道包括知识精英和思想库专家们的建议,不同的观念、信仰以及政治上的意识形态都有可能影响政府的对华政策制定,甚至在白宫、国务院、国防部、国会内部存在着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但是,仍然不清楚的是,像新保守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对冷战后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制定构成多大的影响。

尽管如此,本文认为,至少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新保守主义影响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的程度。一个因素是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美国政治思潮中的地位;另一个因素是中美关系本身变化和发展的程度。冷战结束前后,新保守主义思潮再度出现,但在整个1990年代并没有在美国政治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而且也没有受到克林顿政府的明显青睐。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制定主要依据了美国外交哲学中的自由主义传统,并揉和了一定的现实主义政治哲学的成分,提出对华采取“全面接触”的战略选择,尽管这个选择经常遭到来自美国国内保守力量尤其来自国会保守的共和党人的激烈批评。

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真正意义上的东山再起,应该是伴随着布什政府执政开始的。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时的新保守主义者更为突出地利用机构性力量(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思想库、政府供职等途径)传播新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理念,而“9.11”事件的发生似乎正好证实了这些主张和理念的“正确性”及“合理性”。21世纪初,新保守主义对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尤其中东政策)制定构成影响是明显的,譬如在白宫、国会、国务院、国防部以及中央情报局,都存在着身居要职的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倡导者或支持者。

然而,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显得比较复杂,它经历了一个从布什政府最初受影响于激进的新保守主义而把中国确定为“战略竞争对手”,到后来受影响于温和的保守主义而把中国确定为美国的“利益攸关者”的变化。首先,它与21世纪中美关系本身的变化相关联。尽管布什政府包括布什本人欣赏新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和对外政策理念,但是,美中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不得不更多地以务实及合作作为基础,而不是简单地依赖某种政治意识形态。[24]如果说布什政府内部曾就是否“遏制”还是“接触”中国展开过严肃的辩论,那么,这场辩论现在已经结束。事实上,中美两国正在探索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一方面,在美国政府看来,中国既是一个竞争者也是一个朋友,但不是敌人。布什政府接受中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尽管在竞争的过程中对中国采取“防范”战略,但也承认美国在实现自身对外政策目标时需要中国给予合作,譬如邀请中国在控制朝鲜和伊朗核计划以及稳定全球经济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事实。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中国“永远不称霸”,这个话语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中国做一个“维持现状”的大国。尽管中国可能不会无限期地容忍美国在外交事务中的霸权地位,但是中国与当今世界秩序之间的利害关系太密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打破这种秩序,中国也从未为自己“设计过建立地区或全球霸权的理论和战略”。[25]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际的美国政府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的现实发展,并非完全沿着新保守主义所设计的对华政策轨迹推进。

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的影响程度也与新保守主义本身在美国政治思潮中地位变化有关。布什政府目前在伊拉克战争政策上所面临的严重困境,给激进的新保守主义对外政策理念的“正确性”及“合理性”提出质疑。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新保守主义不仅在美国国内受到广泛批评,而且其内部出现严重分化和矛盾,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削弱了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中的影响力。[26]于是,在一些人看来,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盛行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并开始走下坡路。

不过,就在共和党内部新保守主义派别之间激烈争斗的时候,新保守主义的一些信条开始在民主党内“复活”起来。据称,一批与民主党有关的权威学者和年轻的国家安全专家——

譬如《新共和》杂志主编彼得?贝纳特(Peter Beinart)和进步政策研究所所长威尔?马歇尔(Will Marshall)——以及一些民主党政客——譬如康涅狄格州民主党参议员约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弗吉尼亚前州长马克?沃纳(Mark Warner)和艾奥瓦州长兼民主党领袖委员会主席汤姆?维尔萨克(Tom Vilsack)——呼吁重温杜鲁门和肯尼迪总统冷战时期的国家安全计划。他们主张扩大目前的反恐战争、增加军事力量、在全球推广民主,同时要求美国政府在必要时不要害怕使用武力。[27]本文认为,如果新保守主义重新返回民主党,那么,它似乎要进一步说明,“9.11”事件后美国社会的政治气候从总体上讲正在从中间逐渐走向右倾,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党派、群体和社团,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冷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提出指导美国外交战略思考的基本原则,并试图对冷战后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尽管对施加影响的程度难以从经验上加以实证,但是,本文通过诠释的方式,叙述了新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以及建立在这些主张基础上的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对外政策理念。本文认为,冷战后新保守主义过份看重军事力量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作用,甚至不适当地把使用这种物质力量资源作为实现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首选工具。它在强调美国利用冷战后国际体系“单极时刻”的同时,忽视和低估了当代世界政治强调各行为体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合作”、“对话”以及“共识”的重要性。

本文把冷战后新保守在对华政策话语放在一定的历史及社会环境里加以解读,发现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的总体特征是把当代中国视为冷战后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潜在挑战者,把崛起的中国力量作为加以遏制和防范的对象。本文认为,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个变化的中国和现实的中美关系发展。一些新保守主义知识精英对中国社会身份的消极看法,基本延续了冷战时期的对华思维模式,也没有考虑到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必然导致它对冷战后中国物质实力增强持悲观甚至敌视的看法,并在对华政策方面提出一系列与世界政治及现实中美关系发展趋势不相符合的言论。事实上,在国际政治中,中国已经不再努力把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未来方向在世界范围内加以宣传;也不再支持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力量,或向它们输出“游击战争”概念。相反,中国正在鼓励市场经济,加强竞争的市场机制,分享自由贸易理念。中美之间在经济、社会领域乃至在国际事务方面分享的价值逐渐增多。因此,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的实际影响在布什政府时期经历着变化过程,而且是有限的。在克林顿政府时期,新保守主义的对华政策话语影响更加虚弱。

本文也指出,冷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对美国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与新保守主义本身在美国政治中的盛衰地位有关。冷战后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东山再起,尤其随着布什政府的执政而似乎盛行于美国政府的决策中,它一度成为指导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的指南。但是,随着美国政府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陷入严重的困境,新保守主义主张和对外政策理念开始遭遇严重的挫折。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话语的影响力也应该受到削弱。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自“9.11“事件后,整个美国社会的政治气候从总体上讲更加趋于保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新保守主义将与其它的意识形态一起在美国社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新保守主义像一些人所观察的那样在民主党的知识精英和政客中间“复活”,那么,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前途,以及它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制定的可能影响,还有待人们冷静观察。

注释:

*本文写作得到“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

[1]在我国,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外政策理念的更多关注,主要是随着乔治?W?布什总统入主白宫而开始的,尤其随着美国政府展开全球“反恐”战争、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人们对它给予更为密切而持续的关注,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列举近来部分的作品:王传剑:“新保守主义与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潘锐:“论新保守主义与小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载倪世雄和刘永涛编:《美国问题研究》(第四辑),时事出版社,2005年;姜振飞和姜恒:“新保守主义与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史泽华:“戈德华特保守主义外交战略思想评析”,《国际论坛》,2006年第1期;李志东和梅仁毅:“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想运动”,《美国研究》,2006年第2期;王恩铭:“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国际观察》,2006年第2期;何志龙:“美国新保守主义与…大中东计划?”,《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6期等。

[2]近年来,论述美国新保守主义对华政策理念的分析文章也屡见报端。因篇幅所限,本文在此仅列举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成果:元简:“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及其在美国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张睿壮:“也谈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及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2期;王联合:“新保守派与美国对华政策”,《国际观察》,2005年第6期等。

[25] 郭万超:《中国崛起:一个东方大国的成长之道》,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7页。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_颜剑英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Journal o fUn i v ersity of I nternati o na lRe lations,2005N o14 浅议美国政治霸权主义 颜剑英1,周志武2 (11中国人民大学国防与国家安全研究所,北京100872;21中国人民大学马列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确保其世界霸主的地位,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在世界范围里加紧推行政治霸权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成了美国政治霸权主义颠覆的主要对象。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全面把握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同美国政治霸权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 [关键词]美国;政治霸权主义;中国;政治安全 [中图分类号]D7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489(2005)04-0010-05 政治霸权主义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控制话语权,向其它国家强制推行本国的政治理念与价值观念,迫使他国建立与本国相同或类似的政治制度,从而达到以本国政治制度为中心建立全球单一社会制度目标的行为。而作为政治霸权主义对立面的政治安全是指一国能够按照本国人民自己的意愿在不受任何外部干涉的情况下建立独立的社会制度,发展自身的民主政治,在国际政治舞台拥有平等自由话语权的一种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际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但国际政治生活中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霸权主义行径依旧屡见不鲜。这无疑将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一 冷战的结束,虽然并不似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5历史的终结6一书中所断言的一般,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但美国这一/山巅之城0的世界霸主地位已全面确立了。用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格里奇的话来说,美国现在正处于/财富、势力和机会都无与伦比0的时期,可以左右世界的命运,这个机会决不能白白浪费掉。因此,美国在全世界掀起了霸权主义行径的新高潮。在通过经济、军事、文化等手段大肆扩张的同时,美国进一步强化了政治霸权主义在称霸全球过程中的作用,企图建立全球单一社会制度,构建一个以美国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全球政治霸权体系。 11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依旧是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首要任务。美国推行政治霸权主义的终极目的就是通过美国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全球化而构筑一个同质的全球政治体制。虽然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这些国家依旧是美国政治霸权主义改造的对象,/9#110事件之后布什政府推行的/大中东计划0就是美国政府企图通过推行政治霸权主义改造穆斯林发展中国 10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美国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 1960年以来保守主义的社会运动指保守派思想家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通过指导和建立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利益集团/政治行动委员会、基金会、思想库等来扩大保守主义思想在社会和政治上的影响。这场社会运动内容比较广泛,涉及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保守主义运动,主要有"新右派"和"宗教右派"运动。"宗教右派" 虽然与"新右派"关系密切,但由于它的领袖主要是各教派的布道者,既有福音派,又有新教原教旨主义;既包含天主教正统派,又有犹太教正统派,因而它比"新右派"具有更多的神学色彩。此外,"新右派"与"宗教 右派"所处的时代不同,"新右派"主要活跃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宗教右派"则更加活跃于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的当前。 正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老右派"是三十年代的"老左派"的对立面一样,七八十年代的"新右派"是六十年代的"新左派"的对立面。"老右派"与"老左派"的对立主要是由于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新右派"与"新左派"的分歧则是由一系列的社会文化问题而引起的。新右派本来在六十年代就已开始酝酿,但它在七八十年代才崛起,它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比"新左派"滞后。自1962年在校园中成立的"民主社会的生"(Students for Democratic Society,简称SDS)组织开始,"新左派"在六十年代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如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文化运动、性解放运动,他们对社会的批评及这些运动的发展,促使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改变历史的法律,如民权法案、战争授权法案等;他们支持的总统候选人休伯特*汉弗莱、乔治*麦戈文分别在1968、1972年两次大选中获得民主党的提名,然而,他们的影响在70年代后日渐式微。而在保守主义思想家如小威廉*巴克利指导下、于1960年在校园中成立"为自由的美国青年"(Young Americans for Freedom, 简称YAF)的右派学生组织,直到80年代才解体;这一组织的学生大多出身于是共和党人的家庭,他们对共和党沾上自由主义不以为然,认为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没有"保守"古典自由主义所尊奉的自由、传统和秩序;而华盛顿的集权制正是民主党式的自由主义发展过头的结果,政府职能的扩大使其在给予一部分人自由的同时夺走了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如在南方实行新的强制性的种族融合、肯定性行动等。这一组织为七八十年代新右派保守主义运动培养了不少干部,如新右派的核心领袖:曾任YAF首任执行主任的理查德*维格里成为保守主义政治运动的直邮筹款专家、YAF的老战士霍华德*菲利普建立了"保守主义核心会议"组织、保守主义活动家保罗*韦里奇发动了"基督教右翼"的保守主义运动。 一般认为,"新右派"和"宗教右派"主要通过四类组织来进行活动:(一)政治行动委员会。政治行动委员会是指对竞选公职的候选人进行捐款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组织,它的活动主要是筹款和捐款;目的是帮助帮助保守派人士进入领导阶层,从而使之同情保守派的主张,如1974年,韦里奇领导成立了旨在帮助保守人士当选国会议员的"争取自由国会生存委员会";1975年,菲利普斯领导建立的保守派核心会议主要在基层活动,在全国每个国会议员选区均设分会,约有30万会员;1974年,特里*多兰领导建立的全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委员会等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卓资二中是全县唯一一所完全初中学校,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拥有建筑面积4000多平米的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的学生宿舍楼和洁净卫生的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拥有先进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第二课堂”活动室等各种专用教室;数字化校园建设为我校现代教 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学校本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 力都能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身心两健德智双馨”的育人目标,以夯实常规为基础,以强化德育为保障,以深 化教改为抓手,全面提升育人水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长期位居全县首位,为卓资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夯实常规为基础,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始终坚持把夯实教学常规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坚持做到“六个抓实”: (一)抓实常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常规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管理、集体备课、学风建设、学生评教和家长评教等相关制度,为学校提高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二)抓实集体备课环节。不断改进集体备课,精心指导各学科组按照“个案——共案——个案”的思路精心备课,集中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抓实课堂教学评估。围绕高效课堂构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确保每堂课都能实现预设教学目标。学校建立了课堂教学评估机制,每学期对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年度考核。 (四)抓实教学质量跟踪。建立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完善班级和每个学生的成绩档案,学科教师、班主任、备课组、教务处各个环节密切关注学生成绩的变化,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质量分析,跟进措施。 (五)抓实考风考纪建设。制定了一整套严格有效的操作规范,每学期检测考试均按中考标准组织实施,达到了以考风正学风、以考风促学风的可喜效果。 (六)抓实中考备考工作。严格按照“目标确定早、工作思考早、采取行动早”的总体要求,指导毕业班教师明确目标、破解难题、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措施,全力做好中考备考工作。 二、以强化德育为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我校始终坚持将德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树立“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促进学生 全面快乐发展”的理念,德育工作在助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一)确立三级德育目标,严把正确育人导向。学校确立了“为成功人生做准备”的指导思想,在学校德育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层级式“三园”德育目标,即“平安校园”突出安全、稳定、守纪三要素;“文明校园”突出文明、有序、乐学三要素;“文化校园”突出儒雅、和谐、快乐三要素。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德育规律,明确了“三突出、一贯通”的德育工作推进思路,“三突出”即七年级突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八年级突出感恩励志教育、诚信理想教育;“一贯通”即在这三个教育阶段,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明确的德育工作目标,使学校德育工作始终具有很强的方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健全德育制度体系,狠抓学生养成教育。一是建立全员育人制度,从领导、教师到管

保守主义回潮中的当代美国外交

保守主义回潮中的当代美国外交 [摘要]美国外交中意识形态,几乎贯穿了整个美国外交史。从立国初期的中立外交,到帝国主义时期的大陆扩张和海外扩张,从上世纪初兴起自由主义思潮,到主宰今日美国外交的保守主义,主导美国外交的意识形态经历了几乎与美国历史等长的演变史和更迭史。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分析乔治w布什执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阐明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保守主义回潮对当代美国外交决策和实践的影响及对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基本启示。 [关键词]意识形态保守主义美国外交 对于冷战的结束,中国国内的国际关系学者都熟知这样一个观点:冷战是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据此做出判断:随着苏共政权的垮台,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国际关系领域里意识形态的斗争将会大大减弱,人类世界将最终走向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结。这一著名论断后来被称为“历史的终结”,并在国际关系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福山这一大胆推测,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周琪并不认同,她提出:冷战的结束只结束了以冷战为形式的意识形态的斗争,认为美国在冷战后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显示出淡化其意识形态的倾向,相反,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保守主义回潮正在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对此,我认为,结合后冷战时期克林顿政府和乔治w布什政府推动的“全球民主化的第三次浪潮”,我们不难看出,意识形态的斗争确实没有因为冷战的结束而走向终结。而在同一时期,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快速回潮更说明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本文所探讨的处于回潮时期的保守主义,我们需要先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史做以下简要回顾:两党制下的美国,相对于民主党以自由主义作为其主流意识形态,共和党则一直以保守主义作为其主流意识形态。实际上,我们在本文所探讨的当代美国保守主义,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对罗斯福“新政”的反对。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到六七十年代的保守主义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保守主义在美国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蓄势和发展时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党政时期,保守主义势力突飞猛进,达到了历史中的巅峰状态,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可以与自由主义想抗衡的政治思潮。1992年,在冷战结束的时代背景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入主白宫,暂时终结了保守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可随着1994年中期选举共和党人彻底击败民主党人及2000年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乔治w布什赢得总统大选,保守主义又以一次强有力的反扑再度成为决定美国政治的核心意识形态。 回潮中的保守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不论是在民主党人克林顿的执政时期还是在保守主义铁杆粉丝乔治w布什的执政时期,共和党人不论在野还是当权,都无比热忱地运用保守主义理念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民主党人克林顿执政期间,参众两院中的保守派精英人士通过积极引导保守派民众发挥其政治影响力,对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下制定的克林顿外交政策实行了频繁而持久的批评。具体来看,这些批评包括批评克林顿外交-防务政策缺乏一致性,批评克林顿在外交活动中没有分清主次要利益,批评克林顿政府在科索沃战争后确立的“新干涉主义”以及批评克林顿推行的多边主义外交等。虽然美国保守派民众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看法与保守派精英人士的看法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在保守主义回潮的过程中,本质上的观念趋同和一种难以名状的历史使命感还是令美国政府和普通民众中的保守主义者达成了暂时性的和解,共同站在了反对自由主义外交政策的统一战线上。面对这次强大的保守主义回潮,克林顿政府几乎毫无对策。在民主党人长达八年的执政期结束后,保守主义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彻底洗清了自由主义在民主党人执掌白宫的八年时间里所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的全部影响。 乔治w布什上台以来的外交政策集中体现为保守派的外交政策,强硬的、单边主义的、美

美国霸权评析

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美国霸权主义是利还是弊?利有哪些?弊有哪些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强势地位在世界上“颐指气使”,动辄干涉别国内政,造成国际关系的持续紧张,危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冷战后,美国成为当前世界唯一集“经济霸权”、“制度霸权”、“科技霸权”于一身的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超级帝国,帝国本性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在于对外扩张,推行霸权主义。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阻碍他国的发展。 他的利在于推广霸权带来自己的各个方面层面的收益,但是在目前的时代中推用霸权主义只能说明美国的心虚,因为目前除非是一些弱小的没有地位的国家受到伤害外,他不敢明目张胆的对中国、俄罗斯推行霸权主义,因为随着中俄的崛起,美国越霸权则反映出他的无能。分析评价美国霸权主义行径 霸权必须做到只有盟友,没有朋友。该翻脸时就翻脸,该不要脸时必须不要脸。 就美国来说,霸权主义已不长久,因为中俄的崛起,金砖国家的崛起,以及某些发达国家对美国的仇恨已经不是写在脸上,已经表现在某些行动中。反美不在是孤家寡人,只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和事件全世界的反霸权行为会得到一个扩张。 霸权就是牺牲别人的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去伤害他国。 评析美国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后来吉尔平、基欧汉、莫德尔斯基等学者又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扩展。在这些人当中,吉尔平可算作霸权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几部著作从经济、政治、历史都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一理论。 霸权稳定论属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支。然而,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和中心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均势问题,而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家的安全以及国际体系的结构问题。而霸权稳定论,顾名思义,主要研究的是霸权的兴衰以及霸权的统治问题。这一借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概念,又吸收了新现实主义的结构主义特色,还对制度主义关系的国际机制以及国际合作问题有所涉及,称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综合理论。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而霸权稳定论的主要提出这也都来自美国,所以,这一理论又有着鲜明的美国色彩。认真研读霸权稳定论的代表著作,人们就不难发现,不管它的鼓吹者者是否承认,事实上它的种种理论观点不是在为美国所采取的霸权政策辩护和赞美,就是为维护美国的霸权在出谋划策。从这个意义上说,霸权稳定论其实并不是一种纯正的国际关系理论,它更像是为了维护霸权统治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建议或政策指导。 然而,无论如何,美国在当今国际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是客观存在的。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的对外政策,了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霸权之间的联系,霸权稳定论这道大门是非得进去不可的。 一、霸权稳定论的经济阐释 霸权稳定论提出,开放并且稳定的国际经济的政治条件至少有三个。首先,一个或几个国家必须进行经济和政治领导;领袖国的任务是提供稳定的国际货币,促进自由贸易,确立管理国际商务的公平规则。其次,稳定的国际经济必须建立在主要经济大国的合作基础上。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必须相信自由贸易和其他形式的国际商务对他们有利。而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强国,国际经济合作极难实现或维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经常会有一些强大的诱因,驱使一个行为体进行欺诈和损害其他行为体,因此,很需要一个政治领导来发挥管理和执行政策的作用。 根据霸权稳定论,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创造出一种集体商品(或称公共商品)。在国际关系领域,也存在着这种集体商品,比如最惠国原则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制度--对一个国家减免关税的待遇必须扩大适用于所有国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稳定的国际货币也是一种集体

当代中美关系

当代中美关系题目 1.世界传统大国关系是怎样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怎样的?能不能建立起来? (1)世界传统大国关系是怎样的? 传统大国关系: 新兴大国挑战传统大国,传统大国打压新兴大国,相互激烈的对抗、竞争,互相打压,发生冲突,造成地区乃至全世界动荡。比如八十年代时美国将日本导入泡沫经济,使日本至今未能完全脱离阴影。又如当年冷战期间美苏主要在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竞争,两大阵营之间经济上基本没有来往,非常敌对。(e.g. 英国,德国,美国,苏联,日本) (2)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怎样的?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的程度前所未有,同时也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够独自应对,需要携手。基于此,中国提出在大国之间应该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也正在和一些国家积极构建这种关系,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也是最具活力的大国关系。中美新型战略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信、包容互建、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美要走一条和传统大国冲突对抗的老路子不一样的新路子,要开放一条大国之间能够长期和平相处、合作共赢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路子。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新在哪里 首先,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与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有很大不同。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的关系。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老大—老二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 其次,今天,两国相处的战略基础较之过去已大不相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具有共同对付苏联的战略基础,冷战结束后依靠全球化时代经济相互依存,“9·11”事件后两国则拥有反恐合作与经贸合作“双引擎”。而如今,反恐合作已难以支撑中美关系。更重要的是,美国大张旗鼓推动亚太“战略再平衡”,给中国周边安全与睦邻外交带来新挑战。 再次,这种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历史上的各种大国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政要和战略界人士已经认识到,中国不是前苏联,不寻求意识形态扩张和颠覆现有国际体系,因此中美不会重蹈美苏关系的覆辙。二战后美国同欧、日关系也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建立在美国对欧日的控制、彼此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军事同盟基础上,而中国不可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太可能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因此也难以想象中美关系会像美欧、美日关系那样。可以说,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只能靠两国人民自己摸索、创造条件。 第四,今天,两国各方面联系之紧密远远超过以往各种大国关系。中美建交30年来,随着中国近年来自身实力增强,双方各方面联系日益紧密,利益汇合点不断增多,谁也离不开谁。中美两国国家在很多的事务上都有着共同的利益,两个国家当然有各自的核心利益,这些共同的利益也就把两个国家紧紧的绑在了一起。 第五,今天,人类已进入高度信息化和核时代,大国之间相互激烈对抗,甚至爆发冲突或者战争,很有可能毁灭地球,毁灭全人类。这种情况在常规武器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3)能不能建立起来? 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年初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中国领导人站在历史历史唯物主义高度的外交大战略,也是中国向美国释放的善意和期盼。几十年来,中美两国从交手对抗,到握手,到一定程度的携手合作,来之不易。如果美国领导人有足够的智慧顺应时代潮流,两国目前“不舒服的相互依存关系”,就可能逐步“舒服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分析 《阿甘正传》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影片中所蕴含的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及传统价值观念与美国保守主义主张相契合,《阿甘正传》由此成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进行政治斗争的战略性工具。通过对影片中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分析,指出保守主义的发展一直影响着美国电影的发展,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电影对美国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发挥着巨大功能。 标签:《阿甘正传》;保守主义;关系 《阿甘正传》的经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很强的励志片,更是因为在其娱乐化效果的掩盖下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价值观内涵。当时的美国保守主义利用该影片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回归表达他们对于美国近代史传统的解释,并确定他们在1994年国会大选中的政治基础。尽管该片拍摄的最初目的并不是为美国保守派发声,但美国保守主义者却巧妙利用《阿甘正传》的表述线索编织了一个“保守主义神话”和一种表达普遍美国价值观的语言。纵观对《阿甘正传》的解读,影评居多,却很少有人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角度分析该影片,指出《阿甘正传》中所蕴含的美国保守主义观点,同时分析美国保守主义是如何巧妙利用这部电影向民众传达其意识形态,由此引出美国电影与保守主義的关系。 一、《阿甘正传》与美国保守主义的契合点 在1992年美国总统竞选运动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把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美国20世纪90年代保守派关于家庭价值观念、传统价值观念和种族性别的主张在《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中似乎有所体现,下面将从家庭价值观念、种族性别问题和传统价值观念三个方面分析《阿甘正传》与当时美国保守派主张的契合点。 家庭价值观念。《阿甘正传》提倡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阿甘和珍妮都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生活也十分艰辛,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传统家庭破裂的突出问题,以及传统家庭的破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此我们不难看出,该部电影表现了对美国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对传统家庭价值观进行了引申与呼唤。在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乔治·布什和丹·奎尔将美国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作为一项重要的竞选议题。1992年5月17日,乔治·布什在圣母大学就双亲家庭的破碎发表演说;两天后,丹·奎尔在加州共同体俱乐部就同一主题再次发表讲话。奎尔的讲话“恢复基本价值观念:巩固家庭”强调了1992年洛杉矶中南部的暴乱,以及暴乱与美国家庭破碎之间的联系。他指出“(洛杉矶暴乱体现出来的)难以驾驭的社会混乱局面……与家庭结构的瓦解、个人责任感及诸多社会领域秩序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1]。他断言,“家庭失败时,社会也就失败了”。丹·奎尔指出,只有当我们重拾“家庭、努力工作、诚实和个人责任感”等价值观念时,我们的文化才能丰富起来,社会

突出重点抓落实 主动作为保安全

突出重点抓落实 主动作为保安全 ——飞行部周报第12期 3月19日下午,飞行部召开了济、青、烟、厦、京视频例会,各飞行大队、直属中队、中心、处领导及机关人员参会。会议传达了公司生产例会精神,苗总联系实际布置了工作,明确了要求。 一、安全工作 1、继续关注飞行品质。 当前,运行品质总体趋势良好,典型超限和三级超限发生率较往年同期均有大幅下降。但是,航班运行中一些不规范的复飞事件暴露出一些安全风险和隐患。安技中心要借鉴典型超限治理方法,牵头研究建立复飞事件过程管理程序,通过译码报告监控对复飞事件进行过程控制,分析其中的风险和隐患。以安全通告或其他方式告知全员,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3月8日发生了一起襟翼超速事件,安技中心牵头联合所属大队按照以往管控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并整理调查报告对事件进行定性。 3月3日和3月11日先后发生了两起离场偏离不安全事件。经航安部调查,这两起事件虽然发生在离场过程中,但都不属于典型离场程序错误。第一起发生在起飞过程中位置

偏差,但程序没有错误。第二起属于唯一信息源事件报告,包括和空管在离场ATC放行许可抄收过程中有口误或误听,管制指挥LADX后飞航线,副驾驶重复为飞滦县,同时空管也没有及时纠正。机组发现偏差后及时纠正,空管也没再追究。在这起事件中,如果机组不主动汇报,公司将不会得到事件的信息。公司正在考虑对唯一信息源事件采取无惩罚报告制度,以鼓励机组如实汇报不正常信息。但是,不定为差错并不代表没问题,二大队要继续按照安全整顿的思路,抓好安全整顿,引导全员切实从事件中吸取教训。其他单位也要结合大中队例会和安全技术大讲堂组织学习教育,引导全员吃人之堑、长己之智,不断提高安全保障水平。 2、扎实开展稳定进近及复飞知识的学习和考试。 稳定进近和复飞是确保飞行安全的两条重要防线。稳定进近是提高飞行品质和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复飞是保证飞行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两个关键环节抓好了就会对飞行安全起到左右手的作用。稳定进近及复飞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工作在两周前就已经启动,现在仍处于学习、辅导和研讨阶段。各大队、直属中队要结合各自特点,利用例会、安全技术大讲堂或短信提醒等方式,继续抓好学习和教育,为后续考试做准备。 3、系统组织季节教育和换季准备。安技中心牵头组织雷雨知识、雷达知识及雷达使用知识外聘讲座和发动机性能

美国霸权主义的表现

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摘要:文化扩张不同与军事上的侵略和冲突,它具有隐蔽性和多样性,不具备高度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很难察觉到霸权国家实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的意图。有时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谈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时感到不可思议,认为问题没有这么严重,是一些学者太小题大做、杞人忧天了。本文主要综述了美国实行文化霸权主义的种种表现,并简单分析了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大学生的影响,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警惕意识,弘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美国文化霸权概念表现影响 一、文化霸权主义的概念 文化霸权是指霸权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它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展,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为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媒体优势、文化工具、意识形态向第三世界国家大量灌输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摧毁或消蚀第三世界的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并把它们逐渐纳入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体化框架中。 二、美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由于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的交流与渗透又是无形的,隐蔽的,因此,文化的渗透几乎包含在文化交流的各个角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来讲,如外交活动,商业活动,电影娱乐,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广告宣传、语言渗透等等。 1、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成效。先不说全球,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国就已到处 都是美国的文化,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无一不是美国文化渗透的结果。更有甚者,中国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到美国留学,得到绿卡在那里生活成了一种梦想和努力实现的愿望。今天的中国,凡是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到过美国的人,你可以问一问他美国和中国到底哪个好,十个有九个半都会说美国好!这就是美国文化在中国扩张的显著成效。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的保守主义政治 作者:程东金 美国的政治周期又进入了大选年,此次大选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在这个堪称最成熟的民主国家中,类似特朗普那样通常是不健康民主特产的反常政治家一路前进。对观察政治的人士来说,“特朗普现象”可以说是多年来美国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集中爆发的表征。作为局外人的特朗普是以共和党人提名人的身份参选的;控制着当前共和党大权的,则是一群保守主义者。沿着战后保守主义的发展这一线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当前美国政治的若干特征。 二战以后,美国的保守主义始终是美国政治中强有力的存在。多年来,右翼共和党人几次遭遇选举惨败,却又出人意料地强势反弹、重振士气。在反对国家“新政”的斗争中,右翼保守主义者必须先战胜党内的温和派对手,赢得共和党的控制权,再与自由派民主党争夺政府的控制权。保守主义在第一轮战斗中,逐渐取得优势,控制了共和党;在第二场战斗中,却是胜败参半。 在《开罗全球事务评论》(The Cairo Review of Global Affairs)2016年冬季卷中,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唐纳德·克里奇劳(Donald T. Critchlow)教授发表《理解保守主义》(Understanding Conservatives)一文,讲述了一个现代人所熟知的故事:现代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起源和发展。1930年代,它诞生于一批知识分子和政论作家的圈子中,在1950年代演变为一场共和党内的政治运动,在1964年总统竞选中展露头角并逐渐重塑了共和党,直至1980年代之后,成为美国政治传统的主流之一,甚至一度成为主导性力量。 一波波进步主义改革的浪潮和罗斯福新政,逆转了美国传统的有限政府哲学。现代保守主义的诞生正是源自右翼对于新政的回应。最初,保守主义者的回应不成体系,缺乏有效的组织。政治和商业界的保守主义者甚至一度偏执地反对创建任何可持续的政治平台。这样,有分量的抵抗最早来自知识界。一批绝望的右翼知识分子和政治作家起而攻击新政的集体主义倾向,其人数虽少,但却系统批评了福利国家的政策,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休宁县人民政府 年月日 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地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地支农政策,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化服务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态农业为特色,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创新、扎实工作, 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地良好态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万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农业增加值万元,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万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水稻等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为我省个重点粮食生产县之一;全县茶叶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到公顷,成为我省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面积、有机茶园颁证面积最大县,名优茶产值达到万元,占茶叶总产值地;大棚蔬菜、菊花、中药材、蘑菇等特色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榆村蘑菇、渭桥烟叶生产基地等一批新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初见成效;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张;林业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万亩,实行国家生态公益林万亩,竹业、茶油等产业开发渐成规模,竹业、油茶正成为我县生态经济型产业.年我县先后被列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全国第八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和“有机黄山菊花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截止年底,全县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个,固定资产亿元,产业化组织销售收入达到亿元,创汇余万元,带动农户万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家,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亿元,其中新安源、松萝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我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地联系进一步密切.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通过新安源茶叶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建立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地产业化模式,建立基地面积余亩;“圣星”竹业通过工业化理念办产业基地地方式,建立紧密型地基地万亩,其中与基地农户签订毛竹林经营权转让协议达到余亩;荣山茶厂通过整体承租地方式建立了亩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徽山油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地经营模式,先后建立了亩油茶基地,辐射基地面积达万亩,带动农户余户.专业合作组织走上规范化.先后成立与完善了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专业合作组织在“量与质”两个方面迅速提高,增强了对农户地带动作用.年新安源茶叶农民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单位.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地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地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地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多方推进地新机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我县坚持两手抓、同步建、整体进,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环境.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用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田土地改造等,强力推进“四通”(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一建”(沼气建设).至年底,先后完成了源璜公路改造,新建源白公路,县乡公路黑色化目标基本实现,通公路或机耕路地村达到个,占总数地.通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通电话村达到个,占.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村村通电目标,水电电气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农村沼气池口,解决了近万人饮用水困难问题.全县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分别下降了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从去年月以来,我县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抓住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这一核心,以“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转变乡镇职能、建立农村基层

美国历史学习-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照片名称:Calvin Coolidge 卡尔文.柯立芝总统 1920年代的美国,保守主义日益增长 1920年代期间,美国人民在许多新的习惯和社会传统方面进行实践。美国涌现了许多新的舞蹈、新的服装,一些最富有想像力的艺术和著作也被创造出来。 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1920年代仍是保守的时代。选民选出了三位保守的共和党总统:沃伦.哈丁、卡尔文.柯立芝和赫伯特.胡佛。并且美国人民支持许多保守的社会和政治政策。 其中一个政策就是移民政策。1920年代的大多数美国人都通过血缘和婚姻、或多或少地与来自英国的第一批美国人有关系。因为这些方面的历史关系,许多美国人自认为他们自己是真的美国人、纯种的美国人。 传统上来说,美国人一直对来自那些西欧的国家,比如英国、法国或德国的新美国人都很欢迎。但是1920年代绝大多数到达纽约和其他港口城市的人却是来自于欧洲的中、东和南部地区的国家。 一些美国人开始对到达海岸城市的成千上万的新人感到担忧。他们担心这些新移民可能慢慢地会偷走他们的工作机会。或者,他们也担忧这些新移民的政治信仰。 战后对移民的控制的压力在增长。国会通过了一个限制移民的法案,即对来自于不同的外国的移民允许多少人数进入美国予以限定。并且国会和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于1924年都同意建立了一个更加严格的移民法律。

这个新法律规定,来自每一外国的移民人数的限额要根据那些有在这个外国的家庭亲戚关系的美国人的人数确定。例如,该法律允许更多来自英国和法国的移民进入美国,因为有更多的美国公民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但很少人来自意大利和俄罗斯,因为很少美国人在这两个国家有家庭和亲戚。 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十分困难。但它们确实成功地限制了某些国家移民的进入的数量。 1920年代保守思想的第二个标志就是全国性的禁止销售酒精饮料或烈性酒的努力。这就是有名的禁酒令,因为该法令禁止或禁用酒精饮料。 照片名称:A chemist with the Internal Revenue Board inspects bottles used to illegally sell alcohol 一名内政税收委员会的化学家在检查曾经被非法用于销售酒类的酒瓶。 该法令的许多强烈支持者就是那些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保守的美国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认为烈性酒是邪恶的,是魔鬼产品。 在20世纪起初的几年里,一些城市和州通过了禁止酒类销售的法律。而且在1919年,国家通过了第18项联邦宪法修正案。该法案和沃尔斯特法案(即禁酒法案),规定制造、销售和运输酒类为非法。 禁酒法案从一开始就彻底失败。仅仅很少的警力来贯彻执行这些新法律。并且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仍然要喝烈性酒。对警察部门来讲,他们根本就没有可能去逐一监视那些秘密买酒喝或在自己家里造酒。 并不奇怪的是,数千美国人不久就看到了借新法律的实施而获利的机会。他们开始非法进口酒类以高价销售而获暴利。

当代美国新闻事业

美国电视节目形态涵义 所谓形态,指的是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简单地说,电视节目形态就是电视节目的存在样式和运动状态。电视节目形态概念的大行其道是电视产业化、电视节目商品化、电视传播理念受众中心转移等的结果。美国最基本的商业电视节目形态可以被大致划分为电视剧、新闻节目、谈话节目、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体育节目、儿童节目七大类。 美国电视节目形态的转变及动因:美国电视节目形态分为两大类:1.电视技术创新使节目形态激增成为可能2.内容控制权转移使节目生产步入标准化轨道一、非虚构节目(Non—fictional Programme):传统的新闻资讯节目和不加虚构排演的纪实节目;二、虚构节目(Fictional Programme):主要是供消遣放松的娱乐节目主要节目形态介绍 (一)美国电视新闻节目 1.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起源 1940年,NBC试播了第一个新闻节目——《电视新闻记者》 1945年,NBC所在的新闻影片制作完成了一部新闻影片《电报—新闻影片》 1948年,NBC广播部门开播了一档自行制作的新闻节目——《NBC新闻室》 2.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初创期 1949年,NBC独家制作播出了一档真正意义上的晚间新闻节目《骆驼新闻大篷车》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也开创了一个类似的节目,名为《道格拉斯·爱德华兹新闻》 3.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成熟与繁荣 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代表是《60分钟》(60 Minutes 4.商业环境下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走向 三大有线电视新闻频道(CNN、FNC与MSNBC)的新闻脱口秀节目 5.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形态 晚间新闻报道(Evening Newscast) 纪录片(Documentary) 新闻杂志(News Magazine) 访谈节目(Interview Shows)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2002年1月16日(北京时间)与时事脱口秀大腕主持人拉里·金续签4年合同,以年薪1400万美元的高价买断了这位名嘴。此举等于宣告,CNN在美国电视人才大战中又告一捷。 专与政要唇枪舌剑提起拉里·金,在美国恐怕无人不晓。他是CNN每晚9点至10点黄金节目“拉里·金现场”的主持,这个节目的收视率是全美最高的,平均每晚的观众人数都超过100万。一般来说,拉里·金在节目中每次只采访一人。接受访问者往往是在美国政界、经济界、娱乐界颇有名气的人物,或是媒体关注的敏感人物。在制作节目时,拉里·金显得十分理直气壮,从不因为采访对象是总统、要员而显得卑躬屈膝,一张“铁嘴”什么都敢问。他很少事先准备问题,经常现场发挥,使节目很有可看性。1992年,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副手奎尔来到“拉里·金现场”,讨论堕胎的问题。现场直播中,奎尔随口说到他很尊重自己女儿的选择,拉里·金抓住时机便问:“假如您的女儿和您说她要去堕胎,您会怎么回答呢?”奎尔不假思索地说:“不管她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会支持她!”身为副总统,又是共和党保守势力“反对堕胎”的代言人,奎尔此言在当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老布什竞选军团的形象因此大打折扣,并最终败给民主党候选人克林顿。拉里·金一举成为美国时事谈话类节目的金牌主持人,以至于很多媒体后来都说———“美国人可以不相信总统,但不能不相信拉里·金。” 飞黄腾达全靠铁嘴拉里·金1934年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今年68岁,至今还没有大学学位。高中时,他的学习成绩很差,能混张毕业证书全靠运气。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迈阿密一家小电台看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的伶牙俐齿当上该电台“晨谈”节目主持人,之后又干过足球评论员、报纸娱乐专栏作家。 1985年,规模尚小的CNN看上了拉里·金,聘请他担任时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拉里·金以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一炮走红,成为CNN的名嘴。2002年以前,拉里·金每年的收入为750万美元,已经是CNN节目主持人中待遇最高的了。在今年1月16日续签的4年合同中,拉里·金身价翻番,每年总收入达到1400万美元,额外津贴还未计算在内。另外,拉里·金还享有使用一架私人飞机的权力。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浅谈美国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是指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争夺世界霸主是帝国主义国家开展 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 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 世界的霸主。但是随着其他实力国家的逐渐强大,美国感到了危机,例如二战 后苏联的崛起就被美国视作是自己将来的威胁,此后便利用各种霸权主义阻止 其他国家的发展。 对美国霸权主义印象最深刻的是911事件后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2001年9月11日当天的恐怖袭击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 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珍珠港事件后,历史上第二次对美国造成重大伤亡的袭击。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总统布什宣布向恐怖主义作战,并将伊拉 克等多个国家列入“邪恶轴心国”。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认为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伊拉克当局政府践踏人权,以美国方面的说法来说,对伊拉克的战争目的主要是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权,剿灭 恐怖分子,保护伊拉克的石油及其他天然资源等。但是包括部分美国人士在内 的很多舆论认为原因并不单纯。美国打着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在联合国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悍然攻打了一个主权国家,树立了美国喜欢使用 武力的形象。伊拉克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是美国为了控制整个中东而发动的第一场战争,美国自独立 后至伊拉克战争,共发动过70多次对外战争和侵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近200次。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美国基本上都是胜利者, 而每次胜利都给他们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回报,由此而形成了美国人的一种战争 经济观:战争是国家最好的一种战略性投资。这些俨然是霸权主义者的裸露表现。 相较于这些武力霸权行为,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 国家。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大卫·罗斯科普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正在出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 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应该是符合美国 人意愿的价值观。”利用战争武力的方式宣扬自己的文化固然是最快最有效的 途径,但在当今社会已不能够让美国为所欲,随心所欲。现如今更多地是用渗 透的方式,美国文化霸权地位的确立始于电影,二战前后,美国电影就占据了 世界电影大半江山,好莱坞电影入侵世界其他各国的情形,是美国文化霸权的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美国族群问题及其破解对策 摘要:美国是一个多族群的国家,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充斥着整个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二战”之后,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由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美国族群关系更趋于紧张。然而,在前苏联、南斯拉夫这些多族群国家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族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多元与一体的相对平衡,以及不断改进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由于美国族群政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对美国的族群政策应重于研究、分析,慎于借鉴。 关键词:美国族群问题; 族群政策; 种族歧视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多族群国家。美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移民潮对其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正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移民的广泛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美国族群构成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而美国的族群矛盾一直比较突出。然而,在苏东剧变、南斯拉夫解体的后冷战时代,美国这个多族群国家,并没有出现大的族群冲突或者谋求独立的事件,也没有一个族群从美国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深入研究其可取之处及不足,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 要了解美国族群问题的概况,首先必须对族群的基本概念作一个界定。只有厘清族群的概念,才能正确认识族群与种族、部族和民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客观、全面地认识美国的族群问题。 1. 1 族群的界定 族群( ethnic group) 概念是西方人类学研究社会实体的一种范畴分类法。“族群”一词最早是20 世纪30 年代开始使用,被用来描述两个群体文化接触的结果,或者是从小规模群体在向更大社会中所产生的涵化现象。①“二战”后,族群一词被用来代替“部族”( tribe) 和“种族”( race) ,运用也更加广泛。有关族群( ethnic group) 的概念并不统一,较有代表性的是科威特人类学家穆罕默德·哈达德( Moham-ed Haddad) 的界定。他说,族群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独特的因素,因文化和血统而形成不同意识的群体。可以说,它是因体质或文化上的特点而与社会上其他群体区别开来的人们共同体。他认为,可识别性( identifiability) 、权力差别( differential power) 及群体意识( group aware-ness) 是族群的三个基本特点。 ②这是从广义上给族群下的定义。在当前学术界比较常用的是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的定义: “某种群体由于体质类型、文化的相似,或者由于迁移中的共同记忆,面对他们共同的世系抱有一种主观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于非亲属社区关系的延续相当重要,这个群体就被称为族群。”③根据韦伯关于族群的定义,美国的族群分为欧裔( 白人) 族群、非裔( 黑人) 族群、西裔( 拉美人) 族群和亚裔族群。四大族群在体貌、文化、语言、经济水平等方面皆有比较大的差异。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以白人为主导的。目前,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在60% 左右,其他均为少数族裔。美国族群问题主要是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当然也包含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 2 美国族群问题的基本概况 一部美国史既是一部移民史,也是一部族群之间的斗争史。从美国建国开始至今,核心族群与少数族群、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一直充斥着整个美国社会。尽管历届美国政府都为之做出巨大努力,但族群矛盾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里根政府推行保守主义政策,使得少数族群所取得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冷战结束后,“白人至上主义”和极右思潮的抬头,使美国的族群关系趋向紧张和复杂。概括起来,当前美国族群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与“一体”的冲突( 欧裔族群与少数族群的矛盾)如何对待族群差异,族群差异与国家认同关系如何,这是当代多元文化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