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23课导学案(2)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 绿色蝈蝈 导学案(人教版)

23、绿色蝈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课前诵读:《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 猎()(4)喧嚣.()(5)yīn哑()(6)静谧.()(7)cuàn夺()(8)螽.斯()(9)吮.吸()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作用:(2)句子:作用:课堂探究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当堂检测(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第23课⽂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附参考答案)第23课⽂明的冲撞与交融导学案时间:_____周星期____;_____⽉_____⽇班别______姓名_________座号_______知能导航填⼀填,整体把握学习⽬标1.⼈类的交往有和两种⽅式。
区域⽂明之间的冲突,⽐较典型的是和。
2.希波战争是希腊和波斯从公元前492~449年进⾏的战争,希腊取得和战役的胜利,公元前4世纪亚历⼭⼤⼤帝东征开启了时代,与相结合,使得当时的飞跃发展。
3.阿拉伯数字原由发明。
13世纪的意⼤利威尼斯商⼈把在中国的见闻⼝述成为《》,也叫《》。
学法导读看⼀看,名师教你提⾼学习效率本课讲述了古代东西⽅⽂明之间的暴⼒冲撞与和平交流,以及由此产⽣的影响。
希波战争、亚历⼭⼤东征突出表现为古代区域⽂明之间的冲撞和交融;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马可·波罗来华的史实,说明了和平交往有利于世界⽂明和先进⽂化的传播与发展。
本课理论性较强,建议使⽤⽐较法、讨论法,从古代⽂明扩展中认识⽂明交往的⽅式、规律和意义。
要把握三个⽅⾯的内容:⼀是⼈类⽂明⾃产⽣以来,就形成了各具特⾊的区域⽂明;世界各个区域⽂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性造就了多元性,多元性要求有共容性。
⼆是⼈类⽂明发展的过程是各区域⽂明之间冲撞和交流的过程;暴⼒冲撞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明交往的两种⽅式;它们共同贯穿于⼈类历史发展的始终,相互交织建构了不同⽂明交往的乐章。
其中,和平交流是世界⽂明交往中永恒的主题。
三是⽂明交往的结果是⽂明的整合,其基本规律是由分散到整体,由区域到全球。
通过⽂明的冲撞与交融,认识世界⽂明发展的不平衡性、多元性和共容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化传统;树⽴学习异族⽂明的观念,逐步形成⾯向世界、⾯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感悟现代⽂明的整合,需要在世界多元⽂明之间进⾏平等和耐⼼的对话。
同步导练做⼀做,感悟历史学习的奥妙活动探究:感悟“⽂明的交往”背景材料:在历史的长河中,⼈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明,感悟这些⽂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化精华的开放⼼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如雷贯.耳( ) 顿开茅塞.( ) 鹤氅.()沔.水()箪.食壶浆()吴会.()半晌.()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拜谒.(hè)倾颓.(tuí)鄙.贱(bǐ)B.纶.巾(guān) 存恤.(xù) 侥.幸(yáo)C.末胄.(wèi) 殆.尽(dài) 昼寝.(qǐn)D.愧赧.(nǎn) 疏懒.(lǎn) 捆缚.(fù)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顿开茅塞鼎足荒芜避席B.经事奇才豪杰造逆谬举C.如雷贯耳拜揭犹然施礼D.思贤如渴玄德衣襟属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山西太原人。
B.罗贯中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C.罗贯中是施耐庵的老师。
D.《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5、解释下面词语如雷贯耳:经世奇才:箪食壶浆:顿开茅塞: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人名)的长篇小说《》,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朝代)著名、戏曲家,是中国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二、自主学习1、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答:.2、根据你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你觉得刘备、诸葛亮、张飞各是什么样的人?明确:。
六年级23课导学案

纺机路小学“三同”生态课堂导学案设计者:郭佳佳学习者:学习内容:小学冀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3课《清贫》第2课时学习目标:1、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学习准备:进入学习:学习天地教师热线自主同备一、备学内容1、熟读课文,体会文中传达的情感。
2、“就在我被俘的那一天——一个最不行的日子”却发生了一件“趣事”,这件趣事“趣”在哪里?3、搜集关于方志敏的资料以及小故事。
二、展备学课上和大家交流备学情况。
1、多读几遍课文,一定可以帮助你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2、课外资料的搜集越多越好,这会让你更加认识和了解方志敏同志。
合 作 同 学三、展组学研读主题: 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1、独学——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画出重点的字、词、句; 品:理解重点词句,谈感受。
2、群学:小组内交流“独学”所得,解决“独学”所惑。
3、组长汇总,安排展示形式。
四、展成果1、围绕学习任务,各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2、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先组内展:A 、认真进行“独学”,做好批注,为“群学”做好准备。
B 、在“群学”中把你“独学”中学会的和别人分享,把不会的汇报给组长,寻求小组的帮助。
C 、组长根据“群学”情况来安排本组展示人员及内容,把完成的任务在组内预演。
再班内展: 1、积极发言,你的每一次发言都会给自己的组争取荣誉! 2、既要充分展示自己,也要学会质疑别人。
检测同讲 讲五、展收获学习完这篇文章,此时此刻你对“清贫”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六、达标检测。
1、有时候,“清贫”和“富有”是可以结伴而行的,你觉得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的“富有”又是什么呢?2、课后拓展: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其他革命者的精彩人生故事,去感悟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
在检测中展示所学、展示风采!加油——学习星级自评:(用彩色笔涂星星,涂满五星为“最好”)这次的学习表现你满意吗?☆☆☆☆☆这次的学习你快乐吗?☆☆☆☆☆这次的学习你收获多吗?☆☆☆☆☆。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第23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导学案【学习目标】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重点)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使用说明】在认真阅读本课的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内容,之后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完成合作学习部分的任务,并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内容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自主学习】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打破,正在废除;制和制逐步实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向选择,用人方式多样化。
2、我国建立了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保障等制度,兴办各种社会福利院。
【小组合作探究】温馨提示:请小组同学结合问题和认真阅读课文,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完成如下任务,看看哪个组完成又快又好。
1、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3、如今,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你能举例说说吗?4、除了课文提到的保障制度,你还制度哪些保障制度?【达标检测】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提高。
特别是____________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到了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2、青少年喜欢绿色军装的时代是()A.新中国刚成立时B.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以后3、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食消费比例上升B.肉食的比例逐渐增加C.副食品的比例逐渐增加D.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4、解放初,城乡人民短途外出主要靠()A.骑自行车B.步行C.骑摩托车D.坐公共汽车5、改革开放后,我国就业制度的变化是()①企业打破“铁饭碗”②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逐步实行③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双向选择④大学毕业生实行统招统分⑤建立人才市场,实行上岗资格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6、下列制度旨在打破“铁饭碗”的是()①劳动合同制②聘任制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养老保险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90年代看腰上(的BP机、手机)。
23课《刷子李》导学案

23 五年级《刷子李》导学案一、课前预习,我先知。
我认识,我会读。
蘸()和()着琴音必得()发怔()调()浆()天衣无缝()。
重点提示的读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词语:半信半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露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回顾故事,品读课文。
课文写刷子李干活时“一身黑”一共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写刷子李技艺高超表现在哪些方面?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句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子三:为什么曹小三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要着重写“发现‘小白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小白点”曹小三心里是怎样想的?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好学本事吧!”师傅为什么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刷子李的语言中你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从细处着眼。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难忘的一课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难忘的一课》导学案教学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难忘的一课》导学案教学案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班级课题 23*难忘的一课课时 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组别利用人利用日期教学思路(纠错栏)学习目标:一、我能熟悉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我能自己有情感的朗诵这篇课文。
3、我能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
学习重点:从文中显现的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爱。
知识链接: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公元1661年3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000人、战舰近500艘,从福建厦门动身,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通过八个月苦战,击败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入侵者挂起了白旗投降,被荷兰侵占了三十八年之久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完成了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民族伟业。
三百连年来,郑成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备受海峡两岸人民的称赞。
二、台湾“光复”台湾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的领土。
1894年日本入侵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而受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据、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各类手腕奴役台湾人民,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成功台湾才归还中国。
预习任务:一、从文中积存一些好词佳句并搜集有关台湾的一些资料二、了解课文要紧内容。
3、从文中显现的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爱。
自主、合作、探讨:一、想一想课文要紧讲了一件什么事?二、找出文中显现的三次“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再次朗诵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来闯关:A、用心读一读下边的句子,注意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出来。
⑴台湾“光复”不久,很多教师也是重(ch óng zhòng)新学习祖国的文字。
23课马说(导学案)

23马说【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它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马说》大约作于795-800年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一说小珍珠鸟和我逐步亲近的过程。
2.交流你对有关句子的品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背诵五六自然段。
四、学习板块(三)
(一)合作探究——学习第七自然段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的“不由自主”。
五、课堂检测
1.填空:白天,它();傍晚,它()。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我手中的笔()。不一会儿,().它睡得好熟哇!()!
7.文中直接描写珍珠鸟的样子的句子有哪些?在课文中划出来。
8.给课文分段,试编写段落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提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或者困惑?
收获
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内容:21、珍珠鸟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月日
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能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
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学习难点
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导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你们读过哪个童话故事?用一句话写一写对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获
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内容:23、雾凇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月日
学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1.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2.我会正确、Fra bibliotek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初读课文我能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自主预习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不认识的生字、词,注意“誓、残、斥”的读音。
2.我会读词语,并给带点的字注音。
()()()()()
发誓惭愧斥责残害灵魂
()()()()
知恩图报恩将仇报背信弃义滥杀无辜
Chi zécán kuìqūshǐfāshì
( ) ( ) ( ) ( )
2.把词语补充完整
知恩图()千恩万()()杀无辜
()将仇报背()弃义见()忘义
3.填空。
《九色鹿》是一篇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_____和______,其中一个_______,而另一个______。(知恩图报见利忘义)
2.按故事情节给课文分段展示交流:
三、展示交流:
1.交流字词学习情况。你觉得哪些生字容易读错?友情提醒大家。
2.朗读课文
3.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九色鹿?
4.本篇课文是个民间故事,主人公是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Núpúfācái líng hún huáng bǒng
( ) ( ) ( ) ( )
三、合作探究———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九色鹿是一只______________的鹿。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用笔划出描写人物的不同特点的词语。
②反复朗读品味人物特点。
③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6—9自然段
①哪些地方表现了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你比较欣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九色鹿》的故事。
二、学习板块(一)
(一)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故事中两个关键人物是______和_______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细读第1自然段
边读边画边想九色鹿是______的鹿?
(2)细读第2—5自然段
3.同桌相互美美地读一读,表达你对小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板块(二)
(一)合作探究——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①找出这一段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
②同桌按这样的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小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过程。
2.朗读第五自然段:
①请你发挥想象,雏鸟会如何的“淘气”?
五、总结提升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或者困惑?
收获
反思
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内容:22、九色鹿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时间:月日
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遣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这几句话描写了小珍珠鸟的()、()、()、这是按从()到()的顺序描写的。
(3)这是一只()的小珍珠鸟,你觉得要想读好这段话,应该抓住哪些词句呢?请你用笔圈出来,并练习读一读。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交流你对有关句子的品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能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学习难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信赖的境界,能有爱鸟护鸟的意识。
一、课前检测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我”对珍珠鸟的喜爱?
二、学习板块一
(一)合作探究———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1.仔细读课文3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描写了雏鸟鸣叫声的特点?哪些语句描写了雏鸟的外形特点?画出这些语句,仔细品读,在这些文字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可抓住以下语句重点品读:
②你认为国王会怎么斥责调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段话。
(4)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你比较欣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九色鹿》的故事。
1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从这句话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雏鸟的鸣叫声?用横线标出。
(2)听到这样的鸣叫,想一想“我”有怎样的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试一试,反复读一读。
◆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1)请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②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色鹿立即纵身跳入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交流
1.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5.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小组对子互读。
6.自由默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怎么分?把段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展示交流
1.组内分角色演读课文
2.说说学完课文后知道了一个什么道理并写下来。
——————————————————————————————————
四、达标检测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国王非常惭愧是因为()。
(2)调达背信弃义表现在()。恩将仇报表现()。
(3)如果面对调达,我会对他说:“()”
(4)读到“国王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时,我情不自禁地赞扬国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
恩将仇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