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3次周练语文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成都七中2015-2016 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答案

成都七中2015-2016 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答案

成都七中2016届高三文科语文上期半期考试试题参考答案1.D(A、B、C项,都是文中具体所指的情感内容;D项是在摆道理,是虚指,不是具体所指)2.B(最贴切的理解应含着两层含意:“过去”里含着“故乡”;“故乡”又涵盖着“国家”,尤其是对国外的游子来说。

A、D、C三项都是说今天的游子有对故乡的深挚的、抹不掉的情感,未明显说出与国家或祖国的关系;因此,B项更全面一些)3.C(C项,“从高向低”的流动也包括人口的流动)4.D谮:进谗言,作动词。

5.C四人不高兴郭子兴“意轻”自己,所以联合起来谋划倾轧郭子兴;“家居”意为在家里,郭子兴因此经常在家里呆着不管事。

6.D “郭子兴因太祖的一席话而免死”错,原文说“均用闻太祖兵甚盛,心惮之,太祖又使人赂其左右,子兴用是得免”。

7.(1)彭大说:“有我在,谁敢残害你们的父亲!”(彭大)和太祖一起前往孙德崖家,打开枷锁救出郭子兴,护送他回来。

(句意1分,“孰”“鱼肉”“而”“诣”各1分)(2)自己除掉辅佐的人,会失去豪杰之心,我以为大王不该如此。

况且他的部队还很多,(你)杀了他恐怕会后悔吧。

(句意1分,“羽翼”“窃”“部曲”“得无……乎”句式各1 分)参考译文:郭子兴,他的祖先是曹州人。

他的父亲郭公,年轻时依靠占卦卜筮的法术流荡在定远县,预言祸福之事总是很灵验。

县城里一个富翁家有一位瞎眼的女儿嫁不出去,郭公就娶了她,家中一天比一天富裕起来。

郭公生了三个儿子,郭子兴是老二。

子兴刚出生,郭公占卜,大吉。

等到长大之后,(子兴)把抑强扶弱当作己任,喜好结交朋友。

当时正遇上元朝末年政治混乱,郭子兴分散家财,宰牛滤酒,和壮士结交。

元末至正十二年(1352)春天,郭子兴聚集数千名青年,袭击并占领了濠州。

明太祖(朱元璋)前去投靠郭子兴。

守门人怀疑他(朱元璋)是间谍,逮捕了他并告知郭子兴。

郭子兴认为太祖的长相奇特,为他松绑并同他讲话,收他为部下。

(朱元璋)被任命为十夫长,屡次跟随作战立下功劳。

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阶段测试三(11月)语文试题分解

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阶段测试三(11月)语文试题分解

成都七中2016届11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中考三模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中考三模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中考语文三模试卷A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着落(zhuó)龟裂(jūn)蹑手蹑脚(niè)B.赃物(zāng)翘首(qiáo)重峦叠嶂(luán)C.侮辱(wǔ)粗犷(guǎng)深恶痛绝(wù)D.箴言(zhēn)呜咽(yàn)殚精竭虑(dān)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篷勃起来才好。

B.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C.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出生名门旺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乡野村夫的脸孔。

D.上野的樱花烂嫚的时节,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对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3.(3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ㅤㅤ影片《我的阿勒泰》通过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抑扬顿挫的情节,唯美干净的画面,令观众叹为观止,这部连续剧改编自同名散文集,作者李娟说,她创作时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慢慢积累,甚至抑制一些冲动,把最真实的内容写出来,有人估计,阿勒秦将会在暑假迎接纷至沓来的游客。

A.抑扬顿挫B.叹为观止C.一气呵成D.纷至沓来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B.“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C.在文学创作中,以淡然的人生态度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这才是真正的“大美”。

D.社区工作人员来到学校,为同学们普及食品安全卫生,强调要购买放心安全的食品。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12分,共12分)5.(12分)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甲ㅤ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成都市高2016届高三三诊语文答案

成都市高2016届高三三诊语文答案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较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发特 展Fra bibliotek 等 级分20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3分)B (一叶知秋,指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预兆就 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见微知著,指见到微小处就能知道该事物的趋向或问题的实质;以 小见大,指通过小事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14. (3 分 )C (A “中 国 公 民 ” 与 “签 证 申 请 者 ” 语 意 重 复, 可 删 掉 “公 民 ” 或 “者”;B 搭配 不 当, 删 掉 “的 行 为”;D 中 途 易 辙, “一 家 公 司” 缺 乏 谓 语 陈 述, 可 将 “在”移至 “一家公司”前) 15.(3分)C (整个语段强调人亲身感受的重要性,故排除 B;亲身感受与 “听别人 说”不能构成并列关系,故排除 A;文意并无 “不需要听别人说”的意思,故排除 D) 16.(5分)①这么说并不精确 ②未来人工智能会带来什么改变呢 ③人工智能机器将 取代人类的很多工作 (答出一处给1分,答 出 两 处 给 3 分,答 出 三 处 给 5 分。意 思 相 近, 句意连贯即可) 17.(6 分 ) 活 动 分 为 前 期 教 育 和 成 人 宣 誓 仪 式 两 部 分 。 前 期 是 对 16-18 岁 中 学 生 进 行公民意识教育并完 成 48 小 时 预 备 期 志 愿 者 服 务 活 动。完 成 前 期 教 育 后 举 行 宣 誓 仪 式, 仪式依次安排三项活动:升国旗、唱国歌,师生 代 表 发 言,集 体 宣 誓。 (内 容 完 整、表 述 准 确 ,4 分 ; 表 达 连 贯 ,2 分 )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成都七中2015-2016学年度上期半期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试卷综析】一、总体评价:语文试卷共有六大题18小题,阅读题和表达题的分值分别为70分和80分。

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高三学生上学期语文学习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

二、具体情况分析: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

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

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语言知识运用:基本涵盖了高中主要的知识点,对成语、病句、语言表达衔接连贯这些知识点进行了考查。

6.作文:作文材料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做人要诚实。

在时俗工巧,物欲横流的社会,诚实方为这世上永不褪色的通行证,这则材料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很切合实际生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表达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普遍有话可说,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能力,学生写起来基本都很顺手。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郊《游子吟》中那位“游子”的情怀,其实也是今天到处漂泊的人们的心声。

为了种种原因,离开故土,走上了漂泊之路,其间的情境今古有天壤之别,但其心理和情绪却跨越千年,彼此相通。

孟郊时代的时空距离比今天当然小得多,但在今天我们有了天涯咫尺的时空经验,却仍然无法消除我们“游子”的感情。

孟郊发现的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人类命题,这是一种永恒的人类情感的呈现。

精神分析者曾经有一个命题对于人生很有说服力,这个命题是:我们不得不失掉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以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热身考试

【语文】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热身考试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6届高三热身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在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的“礼运”篇中,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就是没有私心和阴谋诡计,抢劫偷盗与乱贼暴徒亦已灭绝,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大同之世”。

大同之世的基本特点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即天下乃天下人共同的天下,从而区别于以世袭制度、“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等为特色的“天下为家”,即某个人及其家族将天下据为己有的时代。

公天下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

儒家力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境,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道德理想国——大同之世。

儒士集团天下为公的取向不仅是早期儒家就已揭明的理想,而且是后世儒者进行社会批判不得不遵循的基本点。

清初黄宗羲正是在与天下为公的理想之世的比较中,对世袭社会中仅仅立足于自己一家一姓之私利的君主予以了无情的鞭笞。

宋代朱熹据此对家天下时代做出了批评性反省,他批评唐太宗“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而且认为相比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时代,世袭社会“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尽管其言论并未直接包含社会批判的内容,但是我们从张载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中,依然不难看出一个真正的儒者超越一家一姓的家天下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气度。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天下为家”,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和维护一家一姓“永久”的世袭为根本目标。

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道”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无势,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根本不是有位、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其“以道抗势”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和作用。

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带详细答案

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带详细答案

成都七中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温馨提示:1.语文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按题号涂卡,双选题不涂卡,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一、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一一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

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XXX高2016级语文试题(2016.9.1)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命题人:高2016级语文备课组审题人:XXX第Ⅰ卷一、(40分,每小题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秩序(chì)踉跄(liàng)尸骸(hái)...B.弄堂(lòng)鞭挞(tà)..C.精悍(hàn)执拗(niù)..莘莘学子(shēn).惩创(chãnɡ)不屑一顾(xuâ)..长篙(gāo)长歌当哭(dàng)..D.浸渍(jìn)作揖(yī)解剖(pōu)叱咤风云(chà)....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籍贯伎俩绿草如荫黯然失色B.和睦光牒阴谋诡计殚精竭虑C.浮躁通缉敝帚自珍震耳欲聋D.桀骜惆怅难以起齿瞠目结舌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学说由XXX创立,颠末冗长的岁月,得以延续和发展,推许它的声音一直滚滚不...绝。

.B.最令我回味的是同学们说得最火热的时候,吹胡子瞪眼、撅鼻子翘嘴的模样,真是富有嫡亲之乐。

....C.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D.在人行道上卖菜的那些小贩们,远远地看见城管法律人员走来,立刻七手八脚地摒挡....摊子准备撤退。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利用适合的一句是A.《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引发社会强烈回响,人们对其内容和方式评头论足,赞美有加。

....B.在XXX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历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C.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巍峨磅礴,重峦叠嶂,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真是秀色可餐。

....D.《瑰宝,瑰宝》讲述的是XXX的妹妹——啾啾的故事,读着读着,我就被这位父亲对1女儿的深情打动,时不时拍案而起,连连叫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1.【B】似凫而大,说明凤比凫(野鸭子)要大,而,却,但是。

2.【A】第二段“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说明“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此时,指的就是殷商晚期。

3.【B】从第四段“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可知,周武王此举并非“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

“这”指代的就是上面参拜神庙一事。

4.【C】昧:不明。

引申为违背。

5.【A】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④是说李揆被贬官后,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

⑤是说李揆被元载报复。

这两项均是李揆不受重视的表现,与题干要求不符。

6.【C】原文“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说明吕諲地位并未超过李揆,“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于文无据。

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是在吕諲被“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之后,“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就更无从说起,李揆这样做的原因只是“惧其重入”。

7.(1)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采分点:时名(当时的名望),滞(停留),引进(推荐),各1分,全句通顺2分](2)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采分点:薄(怠慢、轻慢),迁徙(搬家、搬迁),盖(大概、大约),各1分,全句通顺2分]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分析3分)提示: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抓住“惆怅江头几树梅”“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日落寒鸦起”等诗句可知,诗人以自己的“惆怅”之感,以“几树”“雪压”“月夜”“寒鸦”等环境描写,表现了梅花孤寂落寞而又雪夜盛开的精神和品格。

全诗并未直接描绘梅花,而是以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以情感来渲染气氛。

9.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有无从说起,以至在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

提示:抓住“惆怅”“相思”“沉吟”“独自”等词语,结合全诗的脉络,可以看出,诗人在“见梅—赏梅—折梅”中抒发了落寞惆怅的心情。

10.(1)筋骨之强下饮黄泉(2)林寒涧肃常有髙猿长啸(3)往往取酒还独倾呕哑嘲哳难为听11.(1)【答E给3分,C给2分,A给1分】A“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不能算“以动衬静”。

B“‘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不对,只能写出他当时的情态。

D“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对,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

(2)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忽的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鹰有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互相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每点2分)提示: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

“鹰”在文中是一个次要形象,作者对其进行描写,其用意是为了突出“骑手”这一形象。

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进行,如“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那鹰又出现了”等,可以从对环境的烘托与对骑手这一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考虑。

(3)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又野性。

(每点2分)提示: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

“骑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围绕文中的描写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如写他的出场、外貌、动作、喝酒吃肉等,可以从外形、举止、性格等几个方面分条作答。

(4)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失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是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提示: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F。

“峡谷”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形象,同时它对骑手性格的塑造、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效果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不强求一致,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12.【B】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A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显然与句意不符,同时这个词语不能作定语。

B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

这里形容梅兰芳是可以的,因为他扮演的是旦角。

C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

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与语境不符。

D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句意是说其傲慢,显然不当。

13.【A】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

B主语不一致,可以再最后一个分句前加“使之”。

C成分残缺,应为“显示了……的趋势”;“科幻迷越来越多……是……呼唤”搭配不当。

D成分赘余,“长此以往”表明是坏的结局,因此“能否很好”就多余。

14.【D】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

⑥句紧承“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一句,并引起⑤句,③句是对⑤句的评价,①句另起一层,④句紧承①句,②句中“这时”照应④句。

15.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每写出一句给2分)提示:考查扩展语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E。

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要注意到题干中要求的“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还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根”的知识。

16.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组成。

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水能保证地球生态;手掌托着水滴,象征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掌又象一条河,又象征滴水成河。

(答出三个构图要素,给1分;答出寓意每一种寓意给1分,语句通顺1分)提示: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能力层级E。

“国家节水标志”由水滴、手掌和地球变形而成绿色的圆形代表地球,象征节约用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措施,标志留白部分像一只手托起一滴水,手是拼音字母JS的变形,寓意为节水,表示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人人动手节约每一滴水,手又像一条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汇成江河水和手的结合像心字的中心部分(去掉两个点),且水滴正处在“心”字的中间一点处,说明了节约用水需要每一个人牢记在心,用心去呵护,节约每一滴珍贵的水资源。

由于有字数限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整合。

17.提示:这个材料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

很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

在导向上,强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1)同床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创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从小处着眼,讲究波澜与语言。

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容易出现的问题:(1)从所给材料的主要词句来看,有“情谊”、“帮助”、“激励”、“记忆”、“成熟”、“关系”、“意识”、“志趣”、“性格”、“竞争”、“和谐”、“信心”、“尊重”、“理解”、“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等,表面上看,可供考生选取的话题多了,可写的范围宽泛了,立意选择广阔了,但换位思考,站在大多数考生的角度来看,此作文题实质上是增加了他们审题立意的难度,因他们高度紧张,尤其担心自己的审题立意出错,面对材料中众多的内容观点,往往会面面俱到,难以作出取舍,难以忍痛割爱,难以选好角度,故难以写好此材料题之作文。

(2)从所给材料的主要内容来看,整个文字材料分为四段,后面三段都涉及“同学关系”,很多考生很容易联想到自己所熟悉的同学关系,去就事论事,大谈特谈自己的同学关系如何,不能跳出材料,不能上升高度,不能高屋建瓴,故难以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因此,此则材料作文题,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写好。

(3)从所给材料的内容结构来看,材料开篇第一段有“度过了美好的时光……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这样的内容暗示语,就会让很多考生深有感触,勾起许许多多的往事,就想去写记叙类之作文;然后看到材料的第二、三、四段(中篇及结尾)的调查内容,又会生发出自己的一些见解观点,自然就会言不由衷地去分析议论。

这样,很多考生就易误入歧途,写出的文章文体不分,就会沦为四不像之考场作文;故此新材料作文题,看似给了考生许多启发暗示而感觉好写,然而,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并非如此。

诗歌鉴赏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试译: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柱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

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

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

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

题目中的“次韵”什么意思?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顺便说说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