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造型剖析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深度剖析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深度剖析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制作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沉淀。
本文将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进行深度剖析,介绍其制作过程、技术要点和艺术特点。
一、材料准备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
在制作前,需要仔细选择纯度高、质地均匀的铜、锡原料,并将其熔化成液态。
二、模具制作制作青铜器需要模具,模具是制作青铜器的关键。
通常采用"失蜡法"制作模具。
首先以植物蜡为原料制作器型,然后用粘土将器型包裹,再烘烤使蜡融化并流出。
铜水倒入模具,冷却后,取出模具,得到初步成型的器物。
三、铸造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可分为"一次成型"和"多次成型"两种。
一次成型是指将铜液一次性倒入模具,等待冷却后取出即成青铜器。
多次成型则需要将青铜器分为几个部分进行铸造,最后再用焊接等工艺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
无论是一次成型还是多次成型,铸造过程中需注意控制铜水温度、流速和压力,以确保成品的质量。
四、打磨和雕刻铸造完成后,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打磨和雕刻。
打磨是为了去除表面的毛刺,使其更加光滑;而雕刻则是为了给青铜器增加装饰和纹饰。
青铜器的纹饰通常以神话传说、宗教意象、动植物和几何纹样为主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五、氧化和防腐青铜器制作完成后,为了增加其色泽和保护其表面,需要进行氧化和防腐处理。
氧化通常采用火烧或堆土法,使铜表面产生致密均匀的氧化物层,赋予青铜器特殊的色泽。
而防腐则通过在青铜器表面涂抹一层蜡或其他保护层,防止其受到氧化或腐蚀。
六、青铜器的艺术特点青铜器作为古代工艺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首先,青铜器的造型庄重大气,线条流畅优美,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其次,青铜器的纹饰繁多多样,线条纤细,纹理清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表现欲。
此外,青铜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酒器、食器、礼器等使用,同时也用于宗教祭祀和权力象征。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将从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造型方面,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器物类,如鼎、簋、爵等,也有武器类,如戈、矛、钺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规整端庄的方形和圆形,也有优美流畅的曲线形状。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感,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器物类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庄重大气的特点,而武器类的造型则更加锋利有力,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勇武之气。
纹饰方面,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精美繁复,以兽面纹、神面纹和几何纹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通常以龙、虎、鸟等动物形象为基础,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将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青铜器上。
神面纹则以人面为主要形象,常常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息,给人以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此外,商周青铜器上也常出现各种几何纹样,如蝶形纹、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不仅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还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工艺方面,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精湛。
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铸、刻画和打磨等环节。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铜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铸造。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
其次,制作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浇铸和刻画。
浇铸是将铸造好的铜液倒入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成型。
刻画则是在凝固的青铜器上进行雕刻和刻线,以形成各种纹饰和装饰。
最后,青铜器还需要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表面光滑细腻,增加观赏价值。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也代表了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通过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到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中国工艺美术中青铜器造型的研究

中国工艺美术中青铜器造型的研究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铜器则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青铜器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其造型样式多种多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取向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对中国工艺美术中青铜器造型进行研究,探讨其表现形式、设计特点和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工艺美术的价值。
一、青铜器造型的表现形式青铜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它们的造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鼎、壶、罍、簋等,每种器型都有其独特的外形特点。
鼎是青铜器中的一种重要器型,其形制大多为圆腹、三足、两耳,整体造型庄重大气。
壶则多呈椭圆形,器身线条柔和,造型简洁优美。
罍是一种高脚杯,器身挺拔修长,常常在口沿和器身上装饰有各种纹饰,展现出丰富的雕刻艺术。
簋是一种盛酒器,其造型多为方形或圆形,器身饱满厚实,造型稳重端庄。
青铜器的造型还常常展现出动植物、几何纹饰等图案,如龙纹、虎纹、凤纹等,这些图案被巧妙地融入器型设计之中,使器型更加丰富多彩。
青铜器的造型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热爱,如有的青铜器上刻有舞蹈、乐器等图案,展现出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
中国青铜器的造型设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其设计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青铜器的造型设计注重实用性。
古代中国青铜器大多用于祭祀、宴饮等场合,因此其造型设计追求实用功能,器型稳重坚实,使用方便,而且大多数青铜器都有提梁或提耳,便于携带和使用。
青铜器的造型设计强调装饰性。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其表面常常装饰有各种纹饰、铭文等,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器型,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青铜器的造型设计体现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热爱。
在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因此青铜器的造型设计常常以动植物、天文地理等自然元素为题材,展现出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在形态、纹饰和意义上都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青铜器造型纹饰作为青铜器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元素之一,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艺术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详细探讨,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解读与意义、常见青铜器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探析以及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来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发展历程、基本元素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解释说明和概述,探索其起源、特点及演变,并深入解读造型纹饰的象征意义和与文化内涵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常见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并探讨这些纹饰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和社会象征。
最后,文章将总结对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提供参考。
2. 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2.1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类器物,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辉煌的青铜器文化。
而在此之前,中国主要使用玉石、陶瓷等材料制作工具和容器。
2.2 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最初阶段,青铜器主要以仿生动物形象为主,如兽面纹、龙纹等。
这些仿生动物造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崇拜,并且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艺术技法的提高,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造型风格。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逐渐趋于规整和简洁,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谐美。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周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阶段,它不仅在形制上有所创新,更在装饰上展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器物形制以及工艺技法等方面,探讨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一、装饰纹样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
其中,几何纹是最为常见的纹饰,它以直线、弧线和点等简单的几何图形为基础,构成各种规则的纹样。
动物纹则以神兽、鸟兽和虫鱼等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常常寓意着祥瑞和吉祥之意。
人物纹则是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
二、器物形制周代青铜器的形制丰富多样,常见的器物形制有鼎、爵、觚、簋、盉等。
其中,鼎是周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形制,它具有三足两耳,中部有两个圆形鼓状的柱子,整体呈现出稳重而庄重的气质。
爵则是一种高脚杯,形状独特,常常用于盛酒。
觚则是一种长颈杯,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十分优美。
簋是一种圆形的盛器,盖子上有一只立体的动物形象,寓意着丰收和祥瑞。
盉则是一种盛水器,形状类似于浅碗,常常用于盛放清水。
三、工艺技法周代青铜器的装饰采用了多种工艺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铸造和浮雕。
铸造是指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铜模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形成器物的过程。
周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十分精湛,铜器的形状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精细。
浮雕则是在铜器表面上雕刻纹饰,使其凸出于器物表面,形成明暗对比。
周代青铜器的浮雕工艺十分精美,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立体感和丰富的观赏效果。
总结起来,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主要体现在纹样、器物形制和工艺技法上。
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是装饰纹样的主要类型,丰富多样的纹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鼎、爵、觚、簋、盉等器物形制则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丰富形态和功能。
铸造和浮雕是周代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工艺技法,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纹饰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对周代青铜器装饰特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艺术的瑰宝。
浅谈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

浅论先秦青铜器的造型风格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取得很大的成就,青铜工艺被视为当时社会文明的标志。
其中商代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达到鼎盛的时期。
在崇尚“礼治”的奴隶制社会,青铜器物大都被奴隶主当做“礼器”,成为祭祀礼仪之器和等级、权力的象征。
青铜器的多寡和规模大小,往往象征着特定的等级和权力。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青铜器的合金成份,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剂)”,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剂表。
先秦时代的青铜器分为四大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
其中,礼器是青铜器中最主要的部分。
礼器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炊煮器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炊煮器兼盛食器,用于主食和肉食,也是祭祀中的礼器。
鬲,煮食器。
最初应由鼎演变而来, 商代始有青銅鬲, 行用於商周時期作烹煮食物饮具,又作祭器用。
其形似鼎, 三足,中空而曲, 易容水加熱。
多用来煮粥。
战国晚期,青铜鬲已少见,至汉代逐渐消失。
甗,蒸食器。
全器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是甑鬲结合的一种食器。
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
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
商代早期开始使用青铜甗,但并不广泛。
到商代晚期,青铜甗为数渐多。
西周初期,又出现方甗。
西周以前,绝大多数的甗都是浑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开始广泛使用分体甗。
甗主要是供日用,也兼作礼器,与鼎、簋、盘、匜等配套使用。
2.食器簋,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晚期逐渐增加。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
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西周早期的典范之作,相当于今天的碗,是商周时期的盛饭工具。
文献中说是用来盛黍稷稻粱的器皿,容量为一升或二升,用途已明。
盂,大型盛饭器,亦可盛水或冰。
盂大约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盂为陶制品, 青铜盂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中期后逐渐消失,为青铜鉴所取代。
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青铜器啊,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玩意儿!你瞧瞧它们那独特的造型,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有的青铜器长得就像个大肚罐子,圆滚滚的,仿佛里面装满了千年前的故事和秘密。
这肚子里啊,说不定藏着古代帝王的雄心壮志,或者是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有的青铜器有着长长的脖子,高高地扬起,好像在向天空诉说着什么。
这姿态,多像一只骄傲的天鹅呀!它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曾经的人们有着多么高远的追求和理想。
再看看那些有着精美图案的青铜器,那简直就是一幅幅会说话的画呀!上面的纹路或是古朴典雅,或是繁复华丽,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这可不是随便画画的,那是在讲述着过去的辉煌呢!
你说青铜器像不像时间的使者?它们穿越了千百年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让我们有机会去触摸历史,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
它们有的造型奇特,仿佛是古人脑洞大开的杰作;有的庄重肃穆,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仪式和传统。
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青铜器,我们怎么能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思考的呢?它们就是历史的活化石啊!
而且青铜器的造型还各有各的寓意呢。
有的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有的代表着吉祥和美好。
就像我们现在喜欢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饰品一样,古人对青铜器的造型也是很讲究的呀!
你难道不觉得青铜器的存在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吗?它们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啊!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们真应该好好珍惜这些青铜器,好好研究它们的造型特点,去挖掘背后更多的故事和意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祖先,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文化呀!难道不是吗?让我们一起用心去感受青铜器的魅力吧!。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评析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评析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既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巧,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美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征进行评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文明的瑰宝。
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铸造和加工两个过程。
铸造是指将铜熔化后倒入砂型中,经冷却凝固成型的过程。
而加工则是在成型后对青铜器进行打磨、刻画等手工修饰的过程。
铸造技术在古代较为成熟,它采用了“失蜡法”和“焗法”两种方法。
失蜡法是将蜡模先制成铜器的镶嵌构件,外面再覆盖上一层蜡,倒入液态铜后蜡就会烧掉,留下铜质薄壁构件。
焗法则是先将蜡塑成铜器的模型,再将其包裹在一层泥状物中,焗烤后取出泥模,再倒入铜汁成型。
这两种方法都能制造出精确的铜器造型,但焗法制作出来的铜器较为坚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常见。
古代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造型和纹饰上。
古人追求的是一种庄重、大气、端庄的美感,因此青铜器的造型一般都较为庄重大气,线条流畅。
常见的器型有壶、鼎、觚、爵等,它们造型简洁而富有韵味。
这些器型不仅显示了古代工匠的造型审美,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仪式和礼节的重视。
青铜器的纹饰是其独特之处,也是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征之一。
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三大类。
几何纹是最基础的一类纹饰,它以直线、曲线、圆弧等简单的几何形状来装饰青铜器表面。
这些几何纹形态鲜明,排列有序,给人以整齐、协调的美感。
动物纹则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各种动物形象,如鸟、兽、蛇等。
这些动物纹往往与神话传说或宗教信仰相关,象征着吉祥、力量或神圣的力量。
人物纹则是在青铜器上刻画人物形象,它有的是场景描绘,有的是人物头像。
古代青铜器上的人物纹多数抽象、简化,但却能充分表现人物的特点和表情,给人以一种悠久的历史感和情感共鸣。
古代青铜器既是实用工艺品,也是精美艺术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造型炊食器主要有:炊器鼎、鬲、甗。
鼎为实足,鬲为袋足,鬲上置甑,便是甗,用于蒸煮食物。
盛食器:簋、盨、簠、敦、豆等。
簋的造型特点是圆腹、侈口、圈足,有两个装饰性较强的双耳,整体造型左右对称,端庄、稳重。
簋是盛黍、稷、稻、粱的大碗,其制造目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用器。
西周以后,簋受到特殊重视,一些著名重器如利簋、天亡簋(朕簋)等铭文都涉及西周建国初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西周后期到东周,在簋的造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衍化出盨、簠、敦、豆等新的器类,使器物组合出现了丰富的变化。
盨的器身为横置的椭圆形,其流行期很短。
簠是长方形,盖、身相合,外观有的四端成锐角,有的截去尖角成八角形影像,其造型外观所产生的方硬、凌厉的视觉效果在青铜器造型中是罕有的。
敦上下体扣合呈浑圆形。
豆是盛酢菜、肉酱(菹醢)的器物。
器体如盘状,下有称作“校”的长柄。
作为最尊贵的青铜礼器,用鼎的大小多少代表着使用者的等级身份,到周代形成列鼎制度,成为礼乐制度的直接体现。
酒器商代和西周前期,酒类器皿在青铜器中占比重最大,有些器物的造型代表着这一时代最高的艺术水平。
青铜酒器的造型系列主要有:饮酒器:觚、爵、觯、角温酒器:斝盛酒器:尊、罍、瓿、壶、卣、盉、鸟兽尊、兕觥、方彝挹酒器:勺(斗)从外观看,酒器造型主要有三足器与圈足器两种类型,这与它们的使用功能不同直接有关。
三足器一般是为了便于在器身下部生火加温。
贮酒器下加圈足则是为了保持重心的稳定。
饮酒器的爵与觚是酒器的两种基本样式,它们出现得很早,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改进,成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富有典范意义的造型样式。
爵的器身作长圆或方形,前有流,后有尾,口沿上有一对立柱,体侧有作为把手的鋬,下部有三足。
一些成功的作品,其作者精心设计了流与尾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将双柱加粗加高,位置后移,以求得视觉上的平衡、稳定,器腹下的三足有力地撑开,使整个器物有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
由爵的造型衍生出角、斝、盉等器类。
角与爵形式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角的前后都是尖尾形,没有立柱,有的有盖,外观比爵更轻盈。
斝是大型温酒器,平口,无流与尾,但保留着双柱。
觚在酒器中是数量最多的饮器,其造型特征为喇叭形口,下与器腹通连。
腹下的圈足敞开,与器口形成相对接的两个圆锥体,造型修长,优美,在酒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尊,与觚的造型手法类似,而体量巨大,有方尊与圆尊两种,商、周青铜尊中有不少非常杰出的作品。
罍与尊配合使用,都是大型盛酒器,造型相近,罍为了贮酒,不使酒挥发,口部为歛口并加盖。
器腹很深,有两耳和面鼻,以便于系绳、扛抬,也有方、圆之不同。
此外,还有瓿,形似圆罍而形体较矮,宽肩。
盛酒器还有壶、卣等,皆为圈足器,也都有方、圆两种基本形式。
壶的造型特点是束颈、鼓腹,颈两侧有耳,有的口上有盖。
壶也是盛水器,其流行时间很长,造型变化丰富,各时期都留下一些精美的代表作,并对后世工艺美术的造型设计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卣用于盛用黑黍香草酿制的酒,主体部分如壶,有一个提梁,通常被称作提梁卣,卣的造型也十分丰富。
归入酒器系列的还有方彝、兕觥、鸟兽尊等。
方彝形体如房屋,盖子有如五脊屋顶,其上有一个捉手。
兕觥有鋬和圈足,盖子多做成立体的虎、象、鸟等动物形象,兕觥和鸟兽尊的造型都渊源于原始社会的鸟兽形陶器,在商周时期,成为重要的酒类礼器。
它们通常被作为古代雕塑作品的一部分而受到特别的重视。
水器水器主要有供沃盥之用的盘、匜,和盛水用的盂、鉴、、缶等。
缶,也用于盛酒。
盘与匜共用于起居活动场合。
盘,一般为圆形,浅腹,有双耳,下为圈足或三足。
盘底多以龙、鱼、龟等水族动物为饰。
盘在青铜器中也居于重要位置,如西周时代的墙盘,逨盘等都是琢有长篇铭文的重器。
匜形如瓢状,前有流,后有鋬,下有足,也有不加足的,取其轻便实用。
盂和鉴多为大器。
盂,深腹,有两耳,圈足,造型庄严、瑰丽。
鉴,大口、深腹、有耳。
大鉴可用于沐浴。
有的用于盛冰,以防食物腐烂,称为冰鉴。
乐器古代乐器至周代而大备,青铜乐器主要是钟类打击乐器,依性能、造型、使用方法之不同,有铙、钲、铎、钟、镈等。
周代中期以后,编钟流行,由三枚一套发展到数十枚。
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所出编钟共64枚。
编钟音域宽广,音质良好,可以演奏复杂的多声部乐曲。
由作为三代青铜器之总称的“钟鼎”一词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钟一类器物的特殊重视。
商代有一些形体巨大的铙,是口部朝上敲击的。
钟的造型在首先服从于发音功能的前提下,也十分重视外观的审美效果。
很多作品在纽和舞的部位铸出精美、生动的鸟兽形象。
有的在钲和鼓部刻出长篇铭文,赋予庄重的纪念性质。
商代还铸造过模皮木腔鼓的铜鼓。
已知的两件,一件出土于湖北崇阳,一件在日本。
在少数民族地区,春秋以后流行的青铜乐器有铜鼓和錞于。
兵器兵器造型主要服从于实战的需要,但在长期不断发展、改进、定型化的过程中,也自然地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审美表现,例如,造型的对称、轻捷,流线形的刃部轮廓等,对其他工艺设计也有启迪作用。
青铜兵器主要有格斗用的戈、矛、戟、殳、铍、钺、戚、刀、剑等,远射用的箭镞、弩机和甲胄等防护装具。
其中有一些为诸侯,将帅专用的戈、剑等,常有特殊的艺术加工。
钺在诸兵器中居于受尊崇地位,商代发现于殷墟、益都等贵族大墓的钺饰有虎噬人、镂空兽面等形象,是贵族军事权势的象征。
还有一些铜镶玉的兵器,华贵非凡,是专门作仪仗之用而非实战兵器。
此外还有青铜工具、农具、车马器、度量衡器、玺印、符节、货币等。
其中玺印、车马器和日用器物中的铜镜、带钩、灯具、器物支架等,在东周以后有突出的发展,有的作品在设计意匠和制作工艺上代表了这一时代青铜器艺术的高水平。
青铜器纹饰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饰。
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见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在青铜器艺术中,它们被熔铸,重构成充分体现奴隶制社会精神面貌的新形象,与造型结合,所产生出的精神威慑力度是早先的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饕餮·夔龙·凤鸟商代工匠艺术家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铜器纹饰──饕餮纹。
在商代社会生活中,它无所不在。
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与饕餮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夔龙纹、蟠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等形象纹饰以及圆涡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联珠纹等几何形纹饰。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
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装饰于盛水的青铜盘内的龙纹,头作正面形,有两角,身躯蟠蜷,布满鳞纹。
周代青铜器中有一种卷身龙纹,有长鼻,身躯弯卷成圆形,是周民族特有的一种重要纹饰。
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有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
称为凤鸟纹的一类,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
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
比较特殊的是鸱鸮纹。
由于鸮类有面盘和毛角,很容易辨识出来。
鸮在后世被视为不祥之鸟,然而在商代的纹饰和鸟兽尊中却很常见,例如,妇好鸮尊。
不但整体造型为鸮形,其尾部也装饰着鸮纹,作展翅飞翔之状。
对于鸮类的钟爱包含了为后世所不知晓的特定时代的宗教观念。
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抽象化,形成一种新的主导性的纹饰:窃曲纹。
其名称也是据《吕氏春秋》:“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离俗览》)窃曲纹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横置的S形,正符合于“上下皆曲”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窃曲纹适应性很强,可以随机变化,装饰于器物各种不同的部位,以窃曲纹构成的装饰,一般不刻云雷纹的地纹。
与窃曲纹同时流行的抽象纹饰还有重环纹、垂鳞纹等,重环纹多以长圆和圆形图像连续排作为装饰带施加于器物口沿或圈足部分。
垂鳞纹像水族动物身上的鳞片,作交错排列饰于水器之上。
波纹(环带纹)是一种宽大而流畅的曲线纹饰,形象活泼而流畅。
西周颂壶腹部装饰的蛟龙纹与波纹配合使用。
以浮雕手法制作的蛟龙纹饰蜿蜒成大波浪形,依壶体正侧、宽窄的不同而有起伏升降的变化。
蟠螭纹·蟠虺纹流行于东周时期。
虺是小蛇,由纠屈蟠绕的小蛇组成图案,以印模制造方法,用一个单位纹样作四方连续的排列组合,构成器身上的大面积装饰,产生类似织锦般的华美效果,其形体较大的称为蟠螭纹。
东周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艺的精进,出现异常丰富的纹饰样式,有的并嵌错金银或玉石材料,使青铜器形成多色彩的表现效果。
2.美术作品(商)司母戊鼎(青铜,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
1939年3月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为商王武丁祭祀其母戊制作的大型礼器,鼎腹长方形,立耳,柱足,造型宏伟,为古代青铜器的代表性作品。
鼎腹四面以饕餮、夔龙为边饰,以云雷纹为地,中心留出大面积空白,两耳外侧饰相对的两立虎,共衔一人头,柱足上端饰饕餮纹,下有三弦纹。
腹内壁有“司母戊”三字铭文,或释为“姤母戊”。
也有人认为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武乙配偶)而制作的。
(商)杜岭方鼎(青铜,高100厘米,重82.4公斤,1974年河南郑州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或称“兽面纹乳丁方鼎”。
出自窖藏,同时出土的共有一对。
器腹呈方斗形,深腹、折唇,双耳立于口沿上,折成沟槽,柱足,中空。
鼎腹四面各饰一圈U字形乳丁纹。
在上部约1/3处加饰一道饕餮纹。
将腹部正中的空白分割成两部分,鼎足上部饰饕餮纹,下部饰三道弦纹。
造型厚重,但整体比例和局部处理有未臻完善处,饕餮纹由单线构成,无底纹,均表现出商代早期青铜器制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