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4盛唐山水田园诗

“九龄书生,不达大体”(见《资治通鉴》第 二百一十四卷)
“(玄宗)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
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缩、 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 无复直言” 。 《资治通鉴》
37岁,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塞上,到凉州慰
盛唐山水田园诗
兴盛的原因
1、从社会基础看
2、从作者群的文化观念看:传统观
念、时代观念 3、从文学本身的传统看 4、从文学接受看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最 高成就。自他以后,诗与画的 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后人如 杨公远自编诗集,题为《野趣 有声画》;姜绍书撰明代画史, 则题曰《无声诗史》。
长河落日圆
“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王国维《人 阿 间词话》 坝 红 原 县 唐 克 乡 黄 河 第 一 湾
王夫之《薑斋诗话》云:“‘长河落日圆’,
初无定景;‘隔水问樵夫’,初非想得。则 禅家所谓‘现量’也。”现量便是如其本来 面目,不劳苦思冥想之意。 如其《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 鸣。 《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生平(701-761)
1、前期:热衷政治、积极进取 21岁,中进士,通音律,任大乐丞,受黄狮舞牵连,
贬济州司仓参军。 34岁,《新唐书· 王维传》:“张九龄执政,擢(维) 右拾遗”。 王维做干谒诗《上张令公》。 后李林甫专权,张九龄罢相,贬为荆州长史。王维 做《寄荆州张丞相》,萌生退隐之意“所思竟何在, 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 圃,艺植老丘园。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盛唐诗歌特点

盛唐诗歌特点
1. 盛唐诗歌那真是丰富多彩啊!就像那璀璨的星空,数都数不过来。
咱就说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哇塞,这气势,多磅礴啊!那感觉就像是在跟你讲述宇宙的奥秘一般。
2. 盛唐诗歌的情感那叫一个浓烈!就好比一团炽热的火焰,能把你的心都给点燃。
不信你看看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满满的保家卫国之情,多让人热血沸腾呀!
3. 盛唐诗歌的意境美如画呀!像漫步在梦幻的仙境中一样。
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哎呀呀,这不就是我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吗?
4. 盛唐诗歌经常会给你惊喜呢,就像突然收到一份超级棒的礼物。
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简简单单几句,却能让你在清晨感受到那份美好和惬意,多神奇呀!
5. 盛唐诗歌那语言真是精炼又生动啊!仿佛每一个字都在跳舞。
瞧瞧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多简洁明了,却又那么有力量。
6. 盛唐诗歌的风格那是多种多样,就像一个琳琅满目的宝库。
从浪漫到现实,从豪放到婉约,都有!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种忧国忧民的沉重感,真的能让你感同身受啊!我觉得盛唐诗歌真的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太了不起了!。
盛唐诗歌美学风貌

盛唐诗歌美学风貌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自然美雄浑悲壮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
大唐帝国建立后,国家空前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最大水准地发扬。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不过然,就会形成一种以壮伟雄浑为美的时代审美观。
在诗歌领域,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美学倾向。
初唐四杰,已发出对壮美诗风的召唤。
王勃首先要求诗人的“雄笔状词”,杨烔对这种壮美诗风又提出具体要求,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醉”。
在当时的诗中,“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俯首皆拾,即使是抒发不遇之叹、身世之盛,也能在悲中见状,无委靡之志,这种“健举”之风,已是盛唐气象的先声了。
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以“雄壮”为风已近乎一个完美的境界。
所以南宋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即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严羽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唐诗,最为贴切。
“雄壮浑厚”也好,“雄浑悲壮”也好,都是指一种壮伟豪健的气势。
严羽说:“李杜公,如金擎海,金象渡河。
”强调的就是这种气势。
杜甫还认为,作诗须“有凌云健笔,有擎鲸鱼于碧海之力(《戏为六绝句》之一、四)强调的也是这种气势。
而这种气势,又是蕴含在浑成统一,不可句摘的艺术整体之中。
沉郁而不浮薄,浑厚而不浅陋。
读盛唐诗,确能使人在气势上领略到一种自然浑成的壮阔之美。
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他的前半生在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玄宗开元年间渡过。
时代的风气,陶冶了他的气质,开阔了他的胸襟,更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诗以澎湃豪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济世的怀抱,表现蔑视权贵,反抗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成为反映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从盛唐绝句的形式看其流行的美学依据

从盛唐绝句的形式看其流行的美学依据【摘要】盛唐绝句作为古代诗歌形式之一,在盛唐时期极为流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分别具有独特的特点,展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追求。
在形式上,盛唐绝句注重音乐美和意境表达,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诗歌的内涵。
盛唐绝句的流行正是因为其形式的美学依据,这种独特的魅力在盛唐时期得到充分展现。
盛唐绝句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珍贵遗产,为后世传承着文学的瑰宝,体现了盛唐时期诗歌的高度成就和独特魅力。
盛唐绝句的形式为其流行的美学依据,将继续为后人所传颂。
【关键词】盛唐绝句、流行、美学、形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美学追求、音乐美、意境表达、独特魅力、遗产。
1. 引言1.1 盛唐绝句的流行和影响盛唐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中的一种,其在盛唐时期极为流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盛唐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诗人们在这个时代创作出了大量的绝句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盛唐绝句以其简洁明快、意境优美而备受喜爱,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在盛唐时期,绝句被广泛传播于文人士大夫之间,成为他们交流感情、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盛唐绝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它的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盛唐绝句的流行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珍贵遗产之一,被后人推崇和传颂至今。
盛唐绝句之美,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严谨,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1.2 绝句形式的基本特征绝句形式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格律规则。
绝句通常由四句构成,每句四个字或五个字,总字数为20字左右。
这种形式的句子往往是完整的意思单位,通过对比或承接的方式表现出一种意象或情感。
1. 字数规定:每句四个字或五个字,总共20字左右。
这种精练的句子结构使得绝句表达简洁而有力。
2. 韵律规则:绝句按照特定的韵脚进行押韵,形成优美的音韵。
五言绝句一般为aabb押韵,七言绝句一般为aabbccdd押韵。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摘要:盛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繁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分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在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题材上均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盛唐慷慨情怀神韵兼备流丽浑成众所周知,艺术美是美的形态的集中体现,诗歌又可以说是文学样式中最富于美学意味的。
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为传统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歌的国度。
盛唐诗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的国度中最辉煌的岁月,形成了星汉灿烂的文化奇观。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唐的文学用空前的规模与气势,深化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境界,文弱书生写起诗来也是豪气满纸:“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痛快淋漓的书写个人情怀。
盛唐人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产生出一种异彩来。
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创造出如此美韵?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和北朝的粗野一路。
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首先,盛唐作为政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期,其本身就昭显出一种时代的豪壮气势与阔大胸襟;其次,盛唐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实的基础;再次,唐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更直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其中漫游、科举、从政三者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漫游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的活力,科举则又促进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由此感召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进取精神,造就了一种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社会心理特征。
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有:
1、浩博清新:盛唐诗歌中展现出浩如烟海的清新风采,贴近自然,展示自然中的魅力,追求清新自然之美。
2、真情流露:盛唐诗歌特有的情诗表达形式,贯穿着大量情感表达,直击人心,抒发自身情怀,充实自然之美。
3、豪放洒脱:盛唐诗歌中戏剧化的景象展示出清新浪漫的情调,夸张凝练的字句用以表现出对自然的热情恋慕,彰显出豪放洒脱的风格。
4、宁静穆雅:盛唐诗歌特有的“宁静穆雅”风貌,用细腻的语言洋溢出无限深邃的宁静,营造出穆雅安详宁静的沉静之美。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盛唐、中唐和晚唐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诗歌特点。
盛唐时期(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盛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我我唐诗的兴盛: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浪漫、奔放的风格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的热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主题广泛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也有议论社会、抨击政府的诗歌,还有表达个人情感、描绘历史事件的诗歌等。
诗人们通过不同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爱情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3. 修辞技巧的运用:盛唐时期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中唐时期(唐中叶,约800年-850年)是盛唐和晚唐时期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语言简练:中唐时期的诗歌语言更加简练明快,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注重表达简洁明了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主题偏向于抒情:中唐时期的诗歌主题更多地偏向于抒情,表达个人感情和情感的体验。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物、季节变化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更加质朴、真实。
晚唐时期(唐末至907年)是唐代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忧国忧民: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和忧虑,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乱世的痛苦和对国家的忧虑,呼吁振兴国家,关注百姓疾苦。
2. 唐诗的变革:晚唐时期的诗歌开始出现新的变革,如五言绝句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出现了一些“田园诗”和“山水诗”,以及“诗人自述”等新的题材和风格。
3. 宿命思想的体现:晚唐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宿命思想,诗人们对命运和人生的无奈和思考。
总的来说,盛唐、中唐和晚唐时期的诗歌特点各不相同,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这三个时期的丰富多样性和变革。
盛唐诗歌风格

盛唐诗歌风格
盛唐诗歌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盛唐时期,唐朝文化达到了巅峰,诗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诗人们在音韵、韵律、意境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盛唐诗歌的风格主要包括:
1. 清新自然:盛唐诗歌强调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善于描绘自然风光,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回乡偶书》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 浪漫清丽:盛唐诗歌追求浪漫情怀和清丽之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展现出青年人对离别和追忆的感伤。
3. 豪放奔放:盛唐诗歌中也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如杜甫的《登高》中的“临风一笑作英雄,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总的来说,盛唐诗歌以清新自然、浪漫清丽、豪放奔放为主要特征,充分表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和诗歌艺术的高度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 雄 笔 壮 词 ” “ 举 ” 气 俯 首 皆 拾 , 使 是 抒 发 不 “ 及 健 之 即 遇 之 叹 、 世之 盛 , 能 在悲 中见 状 , 委靡 之 志 , 种 身 也 无 这 “ 举” 健 之风 , 已是 盛唐 气 象 的先 声 了 。 进入盛唐 , 在继 承 “ 魏 ” 骨 及 “ 汉 风 四杰 ” 基 础 上 , 的 诗 歌 以“ 雄壮 ” 风 已 近乎 一 个完 美 的境 界 。 以南 宋 严 为 所 羽在 《 吴 景仙 书 》 答 中说 :盛 唐诸 公 诗 , 颜 鲁 公 书 , “ 如 即笔 力雄 壮 , 又气 象 浑 厚 。 严 羽 还 认 为 , “ 浑 悲 壮 ” ” 以 雄 四字 评 唐诗 , 为贴 切 。 雄 壮 浑 厚 ” 好 , 雄 浑 悲壮 ” 好 , 最 “ 也 “ 也 都 是 指 一 种 壮 伟 豪 健 的 气 势 。 羽 说 : 李 杜 公 , 金 擎 严 “ 如 海 , 象 渡河 。 强调 的就 是这 种 气 势 。 金 ” 杜甫 还 认 为 , 诗 作 须 “ 凌 云健 笔 , 擎 鲸 鱼 于碧 海 之 力 ( 戏 为 六 绝 句 》 有 有 《 之 四 ) 调 的 也 是 这 种 气 势 。 这 种 气 势 , 是 蕴 含 在 强 而 又
浑 成统 一 , 可句 摘 的艺 术整 体 之 中 。 郁 而 不 浮 薄 , 不 沉 浑 厚 而 不 浅 陋 。 盛 唐 诗 , 能 使 人 在 气 势 上 领 略 到 一 种 读 确
自然浑 成 的壮 阔之 美 。 李 白作 为我 国 历史 上 值 得 骄傲 的一 位 诗 人 , 的 前 他
V l3 o .
(0 9 2 0)
NO.1 P11 6 7一P11 8
论 盛 唐 诗 歌 的 美 学 风 貌
韩 志龙
摘要 : 本文主要通过李白、 杜甫 , 还有边塞诗人高适 、 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 , 进一步论述 了盛唐诗歌的美
学风 貌 。
关键词 : 盛唐 诗歌 ; 美Fra bibliotek风 貌 ; 自然 关
鬼 神 ” 是 杜 甫 对 李 白诗 歌 风 格 及 艺 术 魅 力 的 高 度 评 则 价 。 天姥 连天 向天横 , “ 势拔 五 岳掩 赤 诚 ” 《 ( 梦游 天 姥 吟 留 别 》 ,大鹏 一 日同风起 , )“ 扶摇 直上 九万 里 ”《 (上李 邕》 “ ) 中 包 惟 恸 哭 , 日鬓 毛 斑 ”《 王 道 中》 首 之 四)也 都 无 七 (奔 五 , 不 体 现 出一 种 雄浑 、 壮 、 迈 、 悲 豪 旷达 的 精神 情 怀 。 真 所 谓 , 李 白诗 , 如 遥 望 长 江 大 河 奔 腾 直 下 的 读 宛 壮 阔情 景 , 听 寥 廓 天 宇 传 来 暮 鼓 晨 钟 之 声 , 人 受 到 倾 使
一
之气 。
、
杜 甫 忧 国伤 , 责 战 乱 , 恤 民 瘼 , 诗 情 感 深 沉 , 谴 体 其 蕴 含 深 广 , 法 深 曲 , 言 遒 劲 , 成 “ 郁 顿 挫 ” 风 笔 语 形 沉 的 格 。 种 风 格 的 形 成 , 与 诗 人 的性 格 、 遇 有 关 , 与 这 既 遭 又 自己 的审美 风 格 是 分不 开 的。 杜 甫对 诗 的要 求 是 写 真传 神 , 为 这 种 审 美要 求 的 作
中 图分 类号 : 6 20 G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9 2 7 1(0 91 - 17 0 1 9 — 7 1 0 )6 0 1- 2 2
雄 浑悲 壮 是盛 唐 诗 歌 的一 大 美 学 风 貌 。 唐 帝 国建 大
立后 , 国家 空 前 统 一 , 济 日益 繁 荣 , 经 国力 空 前强 大 , 民 族 自信 心得 到 了最 大 程 度 地发 扬 。在这 种 历 史 条 件 下 , 自然 而然 , 会形 成一 种 以壮 伟雄 浑 为美 的 时代 审美 观 。 就 在 诗歌 领 域 , 同样 也 表 现 出这 样 的美 学倾 向 。 初 唐 四杰 , 已发 出对 壮 美 诗 风 的 召 唤 。 勃 首 先 要 王 求 诗 人 的“ 笔状 词 ” 杨 炯 对 这 种壮 美 诗 风 又 提 出 具 体 雄 , 要 求 , “ 而 不 虚 、 而 能 润 、 而 不 醉 ” 在 当时 的 诗 即 壮 刚 雕 。
种 强烈 的力 的震 撼 和情 的激 发 。 李 白 常 自 比为 大 鹏 , 意 遨 游 于 天 地 之 间 , 句 里 任 诗 洋 溢着 一 种涵 天 盖地 的雄 浑之 气 。 并不 是 没有 忧愁 , 他 李 白经常 把 “ ” 愁 字挂 在 嘴边 , 诸如 “ 疾 ” “ 愁 、愁颜 ” “ 发 ” 、愁 、 “ 肠 ” 不 一 而 足 。 读 其 诗 句 , 们 不 难 感 到 , 白愁 愁 , 但 我 李 的 有 力 , 的气 派 。 如 他 的 名 句 “ 杯 销 愁 愁 更 愁 , 愁 正 举 抽 刀 断 水 水 更 流 ” 示 的是 强 者 之 愁 , 愁 中有 一 股 浩 然 显 在
实践者 , 诗写时代之实 , 性情之真 , 事物之神 , 杜 道 传 达 到极 至 。 人 之 肺 腑 肝 胆 露 于 字 里 行 间 , 人 愁 、 人 诗 使 使
愤。
半 生 在 国力 昌盛 、 化 繁 荣 的 玄宗 开 元 年 间 渡 过 。 文 时代 的 风气 , 冶 了他 的 气质 , 阔 了他 的胸 襟 , 陶 开 更造 就 了他 桀 骜不 驯 , 放 不 羁 的性 格 。 的诗 以澎 湃豪 放 的气 势 , 豪 他 奇 特瑰 丽 的 想象 , 清新 自然 的 语 言 , 逸 不群 的风 格 , 飘 抒 写济 世 的 怀抱 , 现蔑 视 权 贵 , 表 反抗 礼 教 , 取 个 性 自由 争 的 精神 , 露 社 会 政 治 的黑 暗 , 为 反 映 盛 唐 诗 风 的, 揭 成 一
第 3卷 (0 9年 ) 20 第 1 6期 第 1 7 1 8页 1— 1
中 学 课 程 辅 导 ・教 学 研 究
S c nd r c o e o a y S ho lCur i u u Co c i g・ a h ng Re e r h rc l m a h n Te c i s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