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2022年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武侯庙古柏李商隐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①。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②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③。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④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⑤。

【注释】①閟(bì)宫:深闭的祠庙。

②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③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④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⑤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点题,写武侯庙前的古柏,枝拱卫祠堂。

B.诗歌三四句写古柏枝繁叶茂,向东伸展到刘备惠陵。

C.诗中“海鹏风”用《逍遥游》典故,意在表现古柏的精神。

D.诗歌后四句盛赞武侯之才,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慨。

(2)诗的五、六句“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向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盛唐诗》阅读练习及答案盛唐诗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

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

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

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

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

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

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

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

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

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

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李白即使写愁,也是强者之愁,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阅读材料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其他诗人高明许多。

李白乃以气夺人。

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

气的概念首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在《左传》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

曹丕创作《典论·论文》开始以气论文。

此后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也运用了气的概念。

气是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

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

读者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

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

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

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他最为不齿。

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

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新的意象。

海就是这样。

自《诗经》开始,写海的除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多,写海而能写出海的气魄的,要推李白。

在“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半壁见海日”这些诗句中,海与风、日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做大鹏。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阅读理解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阅读理解

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阅读理解一、盛唐文化背景盛唐时期是指唐朝中期,大约在7世纪末至9世纪末这段时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艺术发展空前繁荣。

盛唐文化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点,尊重知识、崇尚才艺,强调人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

这种文化背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

二、盛唐诗歌特色盛唐诗歌以其雄浑豪放、意境深远、婉约含蓄等特点著称。

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个人情感、生活琐事的描写,也有对国家、民族、历史等宏观话题的探讨。

盛唐诗歌还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表现手法新颖,开创了诸多诗歌流派和风格。

三、建安风骨的含义建安风骨是汉末建安时期形成的诗歌风格,它以慷慨悲歌、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为特点。

建安诗人多以国家兴亡为题材,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这种诗歌风格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和才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四、建安诗歌风格建安诗歌以五言律诗和古体诗为主,风格自然质朴,富有抒情色彩。

诗歌语言简练有力,节奏感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建安诗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人生境遇的抒发,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貌。

五、比较分析盛唐诗歌与建安风骨在文化背景、主题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

盛唐诗歌在文化上表现出开放、包容的特点,而建安风骨则以慷慨悲歌为特色;盛唐诗歌多涉及国家命运、民族问题等宏观话题,而建安风骨则更关注个人命运和人生价值;在艺术表现上,盛唐诗歌以婉约含蓄见长,而建安风骨则以雄浑豪放为特点。

两者各具特色,但在历史进程中共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六、影响与意义盛唐诗歌和建安风骨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文化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盛唐诗歌所体现的开放、包容和创新精神成为后世文人追求自由和艺术成就的典范;而建安风骨所代表的慷慨悲歌和崇高精神则为后世文人提供了精神支柱和人生信仰。

两者共同塑造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篇章,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盛唐气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盛唐气象》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唐诗鉴赏辞典序言》《盛唐气象》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但在安史乱前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

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

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士。

这也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千差万别的曲折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

他们或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

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

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

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

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

这是从太宗到玄宗这一时期,唐帝国由抵抗外来侵略逐步转为对外进行侵略的现实局势中产生的。

在这类诗篇中诗人们塑造了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

他们希望保卫祖国,建立功勋,却并不无原则地歌颂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同时控诉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

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不能不推李白。

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

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的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那为富贵利禄所吸引的颇为庸俗的一面,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盛唐气象”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盛唐气象”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盛唐气象”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

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月出”指月亮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兼用顶真,构成朗朗上口的咏唱情调。

D.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秋天,写夜饮,写音乐,但两首诗的意境氛围和其中寄寓的情感却有很大的不同。

2.后人评价此诗“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高适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

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

②登顿:指上下山。

③合沓:重叠聚集。

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

“环”与“还”谐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

以“山行”为线索;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体现了盛唐气象。

B.首联“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

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精品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2】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精品练习及答案

【学案导学设计】2018高中语文专题检测二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赠.送(zhènɡ)御苑.(yuàn)蹉跎..(cuō tuó) 山居秋暝.(mínɡ)B.浣.女(huàn) 喟.叹(kuì)胜.迹(shènɡ)C.瀚.海(hàn) 蓟.北(qì)伫.立(chù) 幕中草檄.(xí)D.胡骑.(jì) 胆慑.(shè)颀.长(xín) 绝域苍茫.(mánɡ)答案 B解析A项“赠”读zènɡ;C项“蓟”读jì,“伫”读zhù;D项“颀”读qí。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怜:喜爱B.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向晚:傍晚C.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旋:回转D.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伫:久立等待答案 C解析旋:时间副词,一会儿,极言时间之短。

3.下列关于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燕歌行》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B.《燕歌行》中用了大量的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C.《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对比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D.《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很善于抓住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答案 C解析主要运用的是衬托手法,非对比手法。

4.(2018·湖北)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

要求:①想像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答案(示例)洗完衣服的少女们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着归来。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专题练习合集 (含答案)

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专题练习合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总持阁①岑参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④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⑤[注]①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

②诸天:天空。

③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

诗中用来形容树之多。

④渭川:渭水。

⑤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写总持阁的高峻,有一种雄伟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

B.这首诗先写景色后抒情,景物描写浓墨重彩,感情抒发酣畅淋漓。

C.这首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写远眺总持阁,后写登上总持阁远眺。

D.这首诗的尾联意为:早知佛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①受降回军献上(节选)岑参胡地苜蓿②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③,区区徒尔为。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

②苜蓿(mù xu),草本植物。

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

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

B.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全过程。

C.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

D.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诗阅读答案
盛唐诗
中国的批评家在划分文学史时期时,通常采用年号、朝代的名称,或诸如初中晚等朝代细分期名称。

可是,当他们回顾唐代时,却将一个源于植物生长周期的新名称插入初唐和中唐之间。

这一名称的采用,是文学史家超出平常的冷静而惊叹不已的表现:盛唐唐朝的黄金时代,没有一个朝代的诗歌曾经如此称呼。

在后世读者看来,以玄宗朝为中心的这一时代,闪耀着独一无二、辉煌壮丽的光彩,是文化繁盛和文学天才幸运地巧合的时刻。

然而,这种特别的光彩也遮盖了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庐山真面目: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却被看成是天才和多样化风格如同雨后太阳突现,而且其消失也如同出现一样迅速,留下后来的时代为获取其余辉而努力奋斗。

将盛唐看成中国诗歌顶峰的信念,出现于九世纪,发展于宋代,牢固地植根于所有后来者的心中。

但如果我们想对这一时代及其诗歌进行严肃认真的探讨,就必须将这种辉煌绚丽的神话撇在一旁。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从远处观察它,就不能充分赏识其蓬勃生机和多彩丰姿:诗人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曲解了,这一时代深植于过去诗歌中的根被切断了,一系列简单化的、陈旧的词语被用来描绘这一时代的风格特征。

要坚持盛唐是诗歌黄金时代的神话,就必须对三个重要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不能将这一时代等同于李白和杜甫,两位被后代读者看成是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诗人。

文学史并不能包括主要天才的全部,较为谨慎的做法是将天才安置于其基本背景之下。

如果我们撇开盛唐神话,就会发现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

后代读者往往满足于李白和杜甫的这一形象:他们不仅被视为诗歌的顶点,而且被视为诗歌个性的两种对立典范。

但是,同时代诗歌的背景却使我们对李白和杜甫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主要天才来界定时代,而是用那一时代的实际标准来理解其最伟大的诗人。

其次是关于时代风格的一般问题。

保守的文学史家幻想时代风格是一种完全一致的实体,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

另外一些人则不相信任何时代的标志,认为其中存在着不利于真正的诗歌鉴赏的东西。

但时代风格是实际存在的;然而,时代风格又是无形的、多侧面的、相互渗透的实体,并不容易界定。

它们在分界处体现得最明显:新的观念、有影响的诗人或各种再发现能够在短短几年的过程中引起诗歌的普遍变化。

这些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风格的起源和旧风格的延续在这里最清晰地显现。

大约在715年至725年间初具规模的盛唐诗,显然衍生于初唐风格;同时,这一期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正是基于许多初唐诗人对自己时代诗歌的不满。

在分界线的另一端,盛唐最后一位主要天才杜甫去世后,盛唐风格仍余音不绝。

直到八世纪九十年代初,对复古的关注重新兴起,这才真正进入了中唐。

但这一分界线决不是绝对的:保守的诗人继续写着王昌龄风格的边塞诗,而激进的革新者在形成新诗歌的同时,仍然盯着李白和杜甫。

其三,盛唐神话的最严重危险是被切断其内在发展历程,变成一个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瞬间。

盛唐诗的丰富多彩一部分确实是由于诗人个性的不同造成的,但另一部分却是七十多年历程中文学演变的结果。

成熟于八世纪二十年代的诗人对于诗歌和诗歌传统的观念,与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是迥然不同的。

在八世纪二十年代,诗歌是一种优美圆熟的技巧,从理论上说可以用来激发深刻的道德和文化意义。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几世纪来没有出现过无可争议的大诗人,这就给天才的出现留下了宽广的空间。

而成熟于八世纪四十年代的诗人,却面对着二十年来所创造的宏丽遗产。

因此,杜甫面对其直接前驱者的特殊体验,是年辈较早的孟浩然从未有过的。

12-13题为选择题。

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下列对于时代风格的说法,不属于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的两项是
A.时代风格是一种具有明确的固定年代的完全一致的实体。

B.时代的标志并不存在,如果存在则不利于进行诗歌鉴赏。

C.时代风格具有无形、多侧面、相互渗透而又不容易界定的特征。

D.时代的分界线是高度渗透的,新旧风格在一定时期会并存。

E.时代风格并不是虚无缥渺的,而是实际存在的。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文学史时期划分的问题上,中国的批评家们给予唐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名称。

B.从九世纪开始,盛唐就被视作中国诗歌的巅峰,这个观点一直被延续至现代。

C.李白和杜甫并不算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他们只是两种诗歌个性对立的典范。

D.盛唐的诗歌同样具有其发展的历程,它是文学演变的结果,并不只是一个瞬间。

14.文中第一段的特别的光彩和庐山真面目各指什么?(4分)
15.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面所述现象的理解。

王维和孟浩然都生活在盛唐,由于对隐逸主题的共同爱好而经常被后代读者联系在一起,但两位诗人在才性、诗风等方面其实都很不相同。

王维年青时中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一生好禅奉佛;他的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著称。

孟浩然前半生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40岁后应进士不第;他的诗不事雕饰,简朴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参考答案
12、A、BA.保守的文学史家的想法。

B.另外一些人的观点。

13、C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时最伟大的诗人,作者只是不赞成将盛唐时代的成就只等于这两个人。

14.
特别的光彩是指盛唐时期文化的繁盛和文学天才的大量涌现。

庐山真面目是指盛唐的出现其实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复杂过程,并非突然出现,又迅速消失。

意思答对即可。

15.
同时代诗歌的背景使我们对诗人们有了殊为不同的眼光,这种眼光能使我们看出他们的独创性的本质和程度。

王维和孟浩然虽同处于盛唐时期,又同样对隐逸主题有共同爱好,但要真正理解这两位诗人,还是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发现他们各自的独创性的本质。

意思答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