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

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

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

是时,庄宗重任在肩。

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

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

以至政纲倾颓。

衰败随之。

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高中语文 选修-诗歌散文 《伶官传序》教案 (2)

高中语文 选修-诗歌散文  《伶官传序》教案 (2)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提要钩玄,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学习史论以史带论,以史论证,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因声求气,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且富于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行文的匠心,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4、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把握文章的情感及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同类比较,由浅入深,因事而明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教学过程:伶官传序一、导入:我们从六国论的学习中学到鉴赏文章的方法:提要钩玄、因声求气。

今天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伶官传序》,进一步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二、释题:看预习资料【关于五代】以及课文注解一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在史书上有记载。

庄宗自己会谱曲子,“御制”的歌曲到处都是,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

庄宗李存勖有多宠伶人呢?有一次,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国俘虏了。

后来庄宗灭了梁,把周匝救了出来。

庄宗非常高兴,忙着赐周匝财物,犒劳他说他兴苦了。

周匝说他是被陈俊、储德源(两个伶人)救出来的,要赐两个州给他们。

庄宗当场就答应了。

后来,有大臣说有战功的将士还没受封就封伶人,这样会失去民心的。

庄宗就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我没脸见他们。

最后还是封了这两个伶人为州刺史。

庄宗宠爱伶人可见一般。

三、读文章,梳通字词,课堂解疑:1、一生朗读课文(刘露),请同学们将预习中的字词方面的疑难问题稍作整理,请小组组长代表提出(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答。

重点:预习检测题第3小题与第4小题相关内容。

附:难句译注。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黄婵、刘威蒙)之:助词,的。

理:道理。

这里指原由。

语文: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2课 《伶官传序》(教案)

语文:人教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2课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文中涉及五代历史。

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

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写评论文章。

同时适应本单元教学要求,本课内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二、设计理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

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新的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1、知识与技能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赐、抑、遗、负、系6个实词和与、其的义项和用法。

第三册伶官传序_2

第三册伶官传序_2

第三册伶官传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的1。

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

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

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

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

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

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

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

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

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1。

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A 以三矢(shi 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 指祭品)告庙()C 请其矢,盛(sheng 丰盛)以锦囊()D 方其系(xi 捆缚)燕父子以组()E 及仇雠(cou 仇人)已灭,天下已定()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 衣襟)()2。

高中语文 19.伶官传序达标训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19.伶官传序达标训练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更上一层楼1.辨别“其”字在下列句子中的意义。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3)何其.衰也答案:(1)应当,一定。

副词,表祈使语气(2)他,指后唐庄宗(3)与“何”结合构成代词性结构,“怎么这么”“多么”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函.梁君臣之首(2)一夫夜.呼(3)仓皇东.出(4)优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答案:(1)函,用木匣装。

名词用作动词(2)夜,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3)东,往东。

名词用作状语(4)兴,使……兴旺;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2)莫.能与之争(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4)抑本..其成败之迹(5)逸豫..可以亡身(6)举.天下之豪杰(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8)智勇多困于所溺.答案:(1)当(2)没有人(3)推究(4)抑,或者;本,推究(5)逸,安乐;豫,快乐(6)所有的(7)微小的事(8)溺爱4.(1)指出下列句中表被动的词。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将下列倒装句还原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中山之君也②盛以锦囊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④而告以成功(3)补出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①盛以锦囊②而告以成功③负而前驱答案:(1)①“为”②“于”(2)①陈涉之位,非于……中山之君尊②以锦囊盛③方其以组系燕父子④而以成功告(3)①盛(之)以锦囊 ②而告(之)以成功 ③负(之)而前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阮籍愤世嫉俗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

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或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终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知识积累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识记字音李存勖.ù伶.官íng 三矢.hǐ契.丹qì仇雠.chóu 沾襟.īn 逸豫.ù所溺.nì盛.衰hèng盛.以锦囊chéng2古今异义岂非人事..哉古义:人为之事。

今义: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或指人的意识对象等。

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两个词:连词“和”,代词“他”。

今义:比较两个事件而决定取舍的时候,“与其”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古代指一般的官员。

今义:做某种事情。

负而前驱..古义:走在前面。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古义:等到他。

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至于..誓天断发古义: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到,到……的结局。

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事的连词4一词多义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本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易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以乱易整,不武(替代)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全,皆)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举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杀人如不能举(尽)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

受制于人(拿)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盛衰之理(兴盛)盛盛以锦囊(装,把东西放入)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盛大)与尔三矢(给)无乃尔是过与(通“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与陈涉少时,偿与人佣耕(为,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连词“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吾与点也(赞同)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告财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祷告而告以成功报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你的)何乃太区区(这,这样)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副词,是)乃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蒙冲斗舰乃以千计(副词,甚至,乃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只,仅仅)5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岂非人事.哉(做,从事)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抑本.其成败之迹(考究)(2)名词作状语一夫夜.呼(在夜间)仓皇东.出(向东)负而前.驱(在前面)(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之人)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夫祸患积于忽微..(细微的事情)(4)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乱.者四应(作乱,造反)(5)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6文言句式(1)判断句岂非人事哉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①,岂非人事②哉!原③庄宗④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⑤者,可以知之矣⑥。

世⑦言晋王⑧之⑨将终也,以三矢⑩赐庄宗而告之曰:“(11)梁,吾仇也;燕王(12),吾所立(1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14),而(15)皆背晋(16)以(17)归(17)梁(18)。

此三者,吾遗恨(19)也。

与尔(20三)矢,尔其(21)无(22)忘乃(23)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24),则遣从事(25)以一少牢(26)告庙(27),请(28)其矢,盛以锦囊(29),负而前驱(30),及凯旋(31)而纳(32)之。

方(33)其系燕父子以组(34),函梁君臣之首(35),入于太庙(36),还矢先王(37),而告以成功(38);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39)已灭,天下已定,一夫(40)夜呼,乱者四应(41),仓皇(42)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43),君臣相顾(44),不知所归,至于誓天(45)断发(46),泣下沾(47)襟(48),何其(49)衰(50)也!岂(51)得之难而失之易欤(52)?抑(53)本(54)其(55)成败之迹,而皆自(56)于人(57)欤?《书》(58)曰:“满招损,谦得益。

(59)”忧劳(60)可以兴(61)国,逸豫(62)可以亡身(63),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64)天下之豪杰,莫(65)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66)国灭(67),为(68)天下笑(69)。

(70)夫祸患常积于(71)忽微(72),而智勇(73)多困于(74)所溺(75),岂独伶人也哉?[注释]①天命:天神的旨意。

古人常把个人的生死祸福,王朝的兴亡盛衰说成是天决定的。

②人事:与“天命”相对,指人的作为。

③原:动词,推究,追根。

④庄宗:即李存勗(892—926),李克用之子,他于公元923年灭掉后梁,统一北中国,建立后唐王朝,改元同光。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9课《伶官传序》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第19课《伶官传序》课件 人教版第三册

1、君幸于赵王 谓而语智动勇词多困+于于所(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见 + 谓语动词 + (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自知见卖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 3、为身死+国(灭行,为为主天动下者笑)+ 谓语动词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身为宋国笑
4、为 + ...(行为主动者) + 所 + 动词 /...为所...
燕王( yān) 契丹( q)ì
仇雠( chó)u 所溺( n)ì 伶人( lín)g 矢( sh)ǐ 盛衰( 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náng
第七页,共50页。
疏通字词句: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 以知之矣。
理:道理。人事:人力。原:推究。所 以:……的原因。
第十二页,共50页。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抑:或者。本:探求,考察。迹:迹象。人:指 人事、人力。 《书》:指《尚书》,儒家经典。兴: 和后面的“亡”都是使动用法。逸豫:安乐。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易吗?还是说推究他 成功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第四页,共50页。
时代背景简介
文章合为时而著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 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 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 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 恋伶人,“常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

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

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

是时,庄宗重任在肩。

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

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

以至政纲倾颓。

衰败随之。

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

“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

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

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

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讨论后指名回答明确:(1)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

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

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

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

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

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

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

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

四、布置作业(出示投影)1.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2.指出下列各句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智勇多困于所溺。

(5)盛以锦囊。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参考答案:2.(1)……者,………也判断句(2)……,……也判断句(3)“为”字表被动被动句(4)“……于”表被动被动句(5)介宾后置(6)省略句还矢后省略“于”,“告”后省略“之”●板书设计●延伸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1~5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

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

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

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

”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

建兴元年。

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

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

亮每曰:“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

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

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

今有此变,斯乃.天时。

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椅角,以乘其衅.。

”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

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修饰..为先 B.亮数外出..C.须吴举动.... D.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雅.敬亮雅:甚,非常。

B.寇难未弭.弭:平息。

C.以乘其衅.衅:间隙,机会。

D.或欲构.戏于琬日构:罗织陷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琬起先为广都县长,因为众事不理,时又酩酊大醉。

曾被刘备发现,差点处死。

后幸得诸葛亮识才说情,才仅罢官免职。

B.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选为僚属,委以重任。

他全力以赴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粮械。

以助其攻魏,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C.诸葛亮临终之际,向后主推荐蒋琬为尚书令;蒋琬不负重托,在元帅新丧的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控制局面,终于赢得众人的信服。

D.东曹掾扬戏索性简略,对蒋琬大不敬;但蒋琬却有知人之明,不计个人恩怨,反为之辩解,正确对待他。

这种品质值得肯定。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琰托志忠雅。

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参考答案:1.C(A.指讲求形式;B.指多次出兵北伐;D.高傲而不讲求礼节)2.A(A.素来,一向)3.A(趁着。

B.于是,就;竞。

C.把;而。

D.应当;大概)4.C(诸葛亮并未推荐蒋琬为尚书令)5.(1)公琰品德忠诚高尚,应该和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大业。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言语,这是古人就劝诫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