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艳教案
人教版实验教材六上第三组两案合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实验教材六上第三组两案合一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六上第三组两案合一教学设计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陈学毅第三组——心灵之歌人文主题目标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1.《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
2.《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
3.《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4.《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语言训练目标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9. 穷人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
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
这些描述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
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
小学语文第10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doc

璧山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1 燕子学生视角:课文优美生动,定会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作者对燕子的喜爱。
学生会对燕子的样子和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感兴趣,更会在图文对照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燕子;难点应如何理解“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这句活?教师思考:燕子是学生都能见到的小动物,但不会用三言两语即把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得如此生动,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燕子外形的描述手法;注意图文对照,找到与文中相对应的燕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再与文中的语言比较,体会作者的用词之准确;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重点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设计特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信息资料:师生查阅的有关燕子的资料以及描写春天的文章、诗词。
[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词,新词。
3. 通过查询到的资料,更多地了解燕子。
教学流程—.学生板书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展示自己优美的字迹,体会做教师的骄傲。
)I. 对于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2. 师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梳理后的问题请学生写于板侧。
(梳理问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过于简单的问题去掉,把暂时弄不懂的按教师意图排列。
这样,学生自己的问题会激发自身的关注,以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 交流光于查询到的燕子的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好基础。
(1)有能力自学生词。
认识生字,拼读正确,组词扩词。
并提出形近词(2)有能力解决书中不太理解的词语,查找工具书、字典,把不理解的词语做出合理的注释,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有能力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好,读得有感情,并体会为什么会喜欢它.怎样才能读好它。
(4)有能力把每个自然段都写些什么讲清楚。
对外汉语中级阅读Ⅱ第3课教案

领事:一个政府派驻他国某一地区或城市的外交官员,任务是保护本国与它的侨民的权益和处理侨民事务
(二)复杂句式等,(列出长句子,难句子,有用的句子等)
选手(player)们首先在自己的国家,参加预赛,每个赛区的优胜者(winner),来中国参加决赛。以“奥运、快乐、汉语”为主要内容的第七届“汉语桥”比赛,在湖南卫视举行。
(一)字词
列出重点生词短语等(大约5个左右)
牵:拉,引领向前
赶 :驱逐,驱使:~羊。驱~。
绳子:由两股以上的棉、麻、棕等纤维或金属丝绞合而成的条状物。
(二)复杂句式等,(列出长句子,难句子,有用的句子等)
1.不论是在港口,还是在小小的河湾,没有一只鸭离开鸭群走自己的路。
2.群羊常常不愿意走上船去,他就把这只老羊牵出来,老羊向群羊叫几声,走到河边上一跳,跳进船中。
3.等一群羊全部上船以后,他又把老羊牵上岸来,仍然送回羊圈。
二、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
这篇文章有深意,可以适当发掘。丰子恺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羊奸”与“汉奸”有共同之处,汉奸就是利用人的模仿性为虎作伥,坑害中国老百姓的。
动物与人类的共性——模仿性。羊和鸭都有相同的特点,就是前头牵了一只羊走,后面十几只都会跟着它走。不管是去哪里,没有一只羊离开羊群。
论坛:对公众发表议论的地方,指报刊、座谈会等
幽默: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
(二)复杂句式等,(列出长句子,难句子,有用的句子等)
虽然该书不能算是学术(academic)著作,但绝对是普及历史、历史大众化的经典著作,作者的语言十分幽默(humorous)。还进行许多现代化的形象类比(analogy)。
三年级语文《积累运用六》第1课时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积累运用六》第1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读一读,背一背四个字的词语,添加词汇积聚。
2、阅读短问,能说出自己被感动的中央。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词语描画的现象和表达的感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词语背上去。
教具预备:
词语卡片,图画,投影幻灯
教学进程:
一用投影幻灯打出词语卡片,请同窗们读一读,不了解的词语提出来,大家讨论
美不胜收依依不舍气候万千情不自禁生气勃勃
二阅读短文«盲童的画»
1、初读短文,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意思。
先生发言。
教员引导:盲童的画线条是那么复杂,也没有颜色。
为什么人们要看那么久呢?
先生发言。
2、再读短文,说说你被盲童和盲童的画感动了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
此时用投影灯打出图画来。
先生发言。
教员讲:一幅盲童的画,能让从画前走过的人细细地看,说明图画的内容不普通。
它反映出盲童对美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火红的太阳,碧绿的大树,清清的溪水和一座小屋。
从这里看到了画,更看到了一颗美妙的心灵。
三板书设计
盲童的画
一个太阳
画〔复杂〕一座小屋热爱生活
一条小溪盼望黑暗
一棵树。
12.2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蒙阳新星学校电子教案年级八学科政治主备人唐静备课时间4.2 课题12.2 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课型新授使用时间4.7学校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在生活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了解大自然面临的威胁,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
爱护自然的能力重难点重点:自然物种在减少和自然景观遭人为破坏的原因。
难点: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重难点突破措施Ppt展示、结合案例探讨、小组合作、先学后练问题预设1、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2、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3、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存与生活有什么影响?预习问题反馈环境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本节课的主动性高,预习情况好,在预习过程中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利于课程的学习。
板书设计原因自然物种在减少影响人与大自然的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不和谐之音环境问题的含义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环境问题的危害亮点反思让学生讨论发展旅游经济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是否存在矛盾时,通过思考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代价和保护环境的意义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学习流程及内容设计时间安排及学法指导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鉴赏感受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从神秘的宇宙太空到奇妙的生物世界,可是,同学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是否也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些画面?(见教材P37页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
二:学习目标:见前面1、2、3三:自主探究:多媒体四:合作探究探究任务一自然物种在减少:播放ppt及阅读P38材料,讨论问题:导致大自然物种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种的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探究任务二: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我们如何认识自然景观遭到人为破坏的情况?引导拓展: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自然景观的现象?既要开发旅游资源,又要保护自然景观,我们应该怎么办?探究任务三: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9~40页材料。
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 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阿长与《山海经》学科语文教学内容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年级执教授课时间自主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合作学习目标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合作探究目标1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2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合作重点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合作难点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活动引入课题创境引入复习上节课学的内容学生读书,发言展标导学1弄清阿长这一人物形象2 理解阿长这一人物形象刻画的具体方法3领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学生自读目标学习内容1 自主合作1、弄清阿长这一人物形象2、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3、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展示交流:1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2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互动交流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 2.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3.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4、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大学语文教案四川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四川方言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赏析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韵味。
3.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四川方言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四川方言的特点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四川方言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四川方言。
二、课堂讨论1. 四川方言的特点有哪些?2. 四川方言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段四川方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四川方言的特点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四川方言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四川方言的认识。
二、课堂讨论1. 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有哪些特点?2. 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有哪些好处?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段四川方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地区的方言文化,如粤语、闽南语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其他地区方言文化的了解。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其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四川方言的历史背景和特点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四川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师在案例分析环节,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年级教案《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之一

六年级教案《积累·运用三》教学设计之一教材分析:积累运用三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教学目的: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春夜喜雨》,了解主要内容,通过读背,积累古诗。
2、阅读短文,明白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
3、口语交际是正反方辩论,通过辩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明白好读书,更要读好书,才真正开卷有益。
4、习作练习。
结合学生即将离开母校的契机,真诚的请学说留下自己的意见。
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读读背背一、介绍诗人杜甫。
二、自读这首诗,了解大致的内容。
(诗人通过刻画雨景,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1、读这首诗,利用字典理解词意。
俱:全、都。
晓:早晨。
红润处:枝头的花,红润一片。
花重:被雨水淋湿后的鲜花饱满沉重。
乃:当即、就讲。
潜:悄悄地隐藏。
润物:滋润万物。
野径:原野中的小路。
2、理解诗的大意。
好雨就像懂得季节,正当春天降临,万物生长的时候,边下了起来。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间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原野中的小路上空一片漆黑,只有那江河中的船上还有一闪一闪的灯光。
早晨起来看那成都的花儿,经一夜春雨,显得那么饱满,那么鲜艳。
3、指导朗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诗人描写春雨的诗。
诗人盼望、喜爱这场春雨,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把无比喜悦的心情生动的表达出来。
三、积累杜甫其它的作品。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阅读短文一、阅读短文。
1、自学短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
(2)短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吴王下了狠心要攻打楚国;年轻的侍卫官想办法让吴王打消了攻楚的念头,同时又避免了杀身之祸;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
2、讨论问题。
(1)年轻的侍卫官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连续在后花园里转了三天?(2)侍卫官讲在花园里看到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这个故事里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3)蝉、螳螂、黄雀各自面临的危险是什么?(4)吴王听了这话,恍然大悟中的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吴王明白了什么?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巩固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色的秋天”教学设计
东城街道中心小学牟艳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㈡教学策略选择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而第47页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是第一次出现。
该内容是应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的计算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主要是借助观察来进行的,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进一步读懂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并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从而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第47页教材出现的大括号“”和问号“?”也是第一次出现,让学生理解这两个符号所表示的意思,这里的大括号“”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个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所要求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也是本节课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目标。
还有,对于刚进入小学一个月时间的学生,我们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一,充分利用数学书上美丽的情境图,并有意识地把几幅图画以故事的形式来串讲起来,学生津津乐道。
第二,充分利用黄岩金秋十月的资源——蜜橘,请小朋友解决有关蜜橘的问题,孩子们更是津津乐道。
第三,教师重视课堂上儿童化语言的调控、“拟人”手法的运用和用手势表示大括号等,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一个目标:让学生“乐学”“爱学”。
三、重难点:
理解图意,知道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算。
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板书设计:
用数学
大括号
?问号
4+2=6 7—3=4 6—3=3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