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第九章_辽金元的秘..

合集下载

第九章辽金元法律制度

第九章辽金元法律制度

第九章辽金元法律制度重点、难点:1、元朝立法指导思想;2、辽金元法制的特点;3、元朝司法制度的特征。

辽、金、元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与宋代对峙的几个团体,他们的法律深受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同时又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一、辽金法制概况辽金两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保留本民族传统习惯,又受到汉族法律文化的影响。

在仿效唐宋法制的基础上,它们分别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法律制度。

(一)立法概况1、辽代(916—1125)立法概况契丹人源自辽河流域,“渔猎以食,车马为家”,没有成文法律,沿用民族习惯法。

辽太祖执政之初,仍然适用习惯法,对一般犯罪“量轻重决之”,对重大案件则“权宜立法”随着辽政权的不断扩张,渐受宋朝法制影响,开始采用“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分治原则。

在加速汉化的进程中,辽代不断扩大汉法的适用范围。

圣宗即位后,着手改革辽法,组织大臣翻译南京(今北京)所进唐宋律文,作为法律改革的基础。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解决契丹人与汉人发生冲突而适用法律轻重不均的问题。

辽代大规模地编纂法典,开始于兴宗时期。

重熙五年(1036年),参照唐律修订太祖以来法令,正式编定《新定条例》547条,又称《重熙条制》,颁行全国,成为辽代基本法典。

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国法不可异施”为由,对《重熙条制》进行删修增补,编成《咸雍重定条例》789条,简称《咸雍条制》。

这部法典对契丹、汉人同样适用,是辽代法律进一步汉化的标志。

大康以后,又对新律续补过两次,分别增加36条和67条。

至大安五年(1089年),道宗以新律繁杂,“典者不能遍习,愚民莫知所避,犯法者众,吏得因缘为奸”,下令恢复行用《重熙条制》。

2、金代(1115—1234)立法概况金代建立之初,主要沿用本民族习惯法。

“法制简易,无轻重贵贱之别”。

即使皇帝违法或违誓,也要承担罪责,甚至被杖打。

直至太宗即位,仍继续“依本朝旧制”。

自灭掉辽政权,进入黄河流域后,开始依照辽、宋法律进行治理,出现了多元法制并存的局面。

20《中国秘书史》 (6)

20《中国秘书史》 (6)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一、文书工作制度 照刷、磨勘制度 朱销文簿制度 翻译缮写制度 公文署押制度 当面交卷制度 催办制度 周年交案制度 印章的制作、保管、使用 公文传递制度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二、公文文体 皇帝和皇后、太子颁下的文书,沿用前代的诏书 宣命、敕牒、懿旨、令旨 皇帝颁下的文书统称为圣旨 臣下上呈皇帝、太子的文书沿用前代的奏、启等 各级官府的下行文有答付,今故牒、指挥等;上行文有
呈Hale Waihona Puke 申、牒上、牒呈上等;平行文有咨、平牒等 三、档案工作
架阁库 实录院、国史院
思考题:
1.简述辽朝秘书机构设置的特点。 2.简述金朝的“急递铺”制度。 3.简述元朝的中枢秘书机构及其职能。 4.综述元朝的“吏治”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 5.试分析多民族文化融合对秘书工作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金朝的秘书工作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中央设有尚书省,总揽政务,长官为尚书令 元帅府,掌管军政,后改称枢密院 奏事官 翰林学士院,负责拟制诏命 地方府、州、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掌书记、主簿、 孔目等秘书官职
第一节 辽金的秘书工作
低级秘书:知事、书写、都目、吏目、典吏、书吏、 抄事、司吏、主文、贴书、知印 (二)文书档案工作
《中国秘书史》
第七章 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知识点:
1.辽、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体现了多民族秘书工作经验相 互混合的特点 2.各级秘书机构中都配有通晓多种民族语言的秘书官吏 3.辽代秘书机构分为南北两套系统 4.金代创立了快速传递文书的急递铺制度 5.元代在秘书官吏的选拔、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文书传递制 度方面为后代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一种,大批弃学少年为见习吏员 第二种,由吏员的子弟充任 第三种,由被开除的吏员充任 (二)地方官衙中秘书吏员的来源 主要来自见习吏员 另一种来源是从民间直接选用 (三)中央政府秘书吏员的来源 “岁贡” 职官任吏员

第九章 辽金元法律制度

第九章 辽金元法律制度

2、行汉法,借鉴汉族的法律制度。 、行汉法,借鉴汉族的法律制度。 3、保存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保存蒙古旧制,实行民族分治政策。 (二)主要立法活动 1、建国前(蒙古部落时期的立法) 、建国前(蒙古部落时期的立法) 1)蒙古部落的习惯法:约孙 )蒙古部落的习惯法: 2)蒙古部落的成文法:《大札撒》(习惯法的汇 )蒙古部落的成文法: 大札撒》 编) 2、建国后(蒙古国建立后的立法) 、建国后(蒙古国建立后的立法) 3)《条画五章》:蒙古国建立后的第一次立法 ) 条画五章》 3、元朝建立后 、 4)《至元新格》:元朝建立后的第一部成文法律 ) 至元新格》 5)《风宪宏纲》:元朝关于纲纪、吏治性质的监 ) 风宪宏纲》 元朝关于纲纪、 察法规
5、死刑。法定的死刑分为绞、斩二等,但实际上, 、死刑。法定的死刑分为绞、斩二等,但实际上, 凌迟刑在金朝也是普遍适用的。 凌迟刑在金朝也是普遍适用的。 (二)刑法内容的变化 1、加重了对“盗”罪的处罚。 、加重了对“ 罪的处罚。 2、缩小了“八议”的适用范围。 、缩小了“八议”的适用范围。 3、严肃官纪,严刑制裁各种官吏犯罪。 、严肃官纪,严刑制裁各种官吏犯罪。 三、元朝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名 元朝建立后,在形式上,仍然采用五刑体系,即笞刑、 元朝建立后,在形式上,仍然采用五刑体系,即笞刑、 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 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但其内容却发生了一定的变 化。
3、刑罚残酷,具有奴隶制残余。 、刑罚残酷,具有奴隶制残余。 4、法律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汉化。 、法律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汉化。
第二节 辽金元行政法律制度
一、辽朝的行政法律制度 (一)中央行政机构 1、北面官机构:由契丹贵族当任,职权较重。 、北面官机构:由契丹贵族当任,职权较重。 具体包括北、南宰相、 具体包括北、南宰相、北、南枢密院、北、南大王院 、 南枢密院、 大惕隐司等。 宣徽北院 、大于越府 、大惕隐司等。 大惕隐司等 2、南面官机构:基本沿袭了唐朝的行政体制,但已 、南面官机构:基本沿袭了唐朝的行政体制, 将唐朝台、 监一整套职官系统大大简化。 将唐朝台、省、寺、监一整套职官系统大大简化。 (二)地方行政机构——头下州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 头下州县制 它是契丹人以被俘掠的汉人或渤海人, 它是契丹人以被俘掠的汉人或渤海人,仿照唐朝州县建 立起来的隶属于自己的一个行政单位。 立起来的隶属于自己的一个行政单位。这种单位属于皇

中国秘书简史第六章 辽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

中国秘书简史第六章 辽金元时期的秘书工作

6
一、辽国的秘书工作 (三)辽国的文书档案工作 辽国的文书档案工作相当落后,在它二百多年 的历史中,文书档案工作简略,史料很少,迄今已 无法窥其全貌。但从一些零星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辽国统治者学习宋王朝文书档案工作的努力。
7
二、金国的秘书工作 金自完颜阿骨打建国至海陵王正隆元年(11 56年),官制发生了三次重大变化,每一次官制 的变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秘书工作的发展。第一 次是阿骨打把部落联盟直接改造为国家机构。金朝 官制的第二次改革是熙宗天会十三年(1135年 ),废除中央勃极烈制,全面采用汉官制度,第三 次改革是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废中书 、门下二省,确立尚书省为皇帝之下唯一最高辅政 机构。
9
二、金国的秘书工作 ( 一) 金国中央机构的秘书工作 金国立国之初, 官制简略, 官号也只有女真 族原有的一些简单称号。女真族首领乌古( 1 0 2 1 —1 0 7 2 ) 时开始设官。官长都称为勃 极烈, 即管理众人之意。金熙宗时, 废置所有原 女真族原始官号, 仿辽、 宋体制, 中央政府设尚 书省总揽政务, 最高长官为尚书令, 下有左右丞 相、 左右尚书丞、 参政知事、 都事等官员。
第六章
本章知识要点
辽金拔; 辽、金的秘书工作; 元朝的驿传。 重点:公文传递等制度。 难点:元朝的照刷磨勘、朱销文薄制度。
1
第一节
辽金的秘书工作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国,境域主要在现东北地区,南境至今天津、河北 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1125年 为金朝所灭。后来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去,重建 辽朝,史称“西辽”,1218年,西辽在蒙古大 军的进攻下最后灭亡。
8
二、金国的秘书工作 第一, 女真族与契丹族社会经验、 文化水平 不相上下, 都处于向封建社会转化的过程中, 金 灭辽后, 不仅吸收了辽代秘书工作的经验, 还更 多地仿照了唐、 宋制度, 从两个方面吸取经验, 其发展速度自然较快。 第二, 金的南部边界直达淮河、 秦岭, 比辽 更深入中原地区 第三, 金兵曾攻陷北宋都城汴京, 将宋王朝 中央收藏的大量文书档案悉数掠取, 这些文书档 案为他们提供了宋代成熟的秘书工作经验

历代之下15章解释。

历代之下15章解释。

历代之下15章解释。

(最新版6篇)篇1 目录1.历代之下 15 章的概述2.各章节的主要内容3.各章节的联系与逻辑顺序4.历代之下 15 章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篇1正文《历代之下》是一部描绘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兴衰更迭的经典著作,共分为十五章,每章都详尽地解释了一个朝代的历史。

第一章为“黄帝尧舜”,讲述了我国最早的领袖黄帝以及尧舜两位圣贤的传说。

第二章“夏商西周”,描绘了从夏朝到西周的历史变迁。

第三章“春秋战国”,展示了这个战乱纷起、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

第四章“秦始皇统一六国”,讲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

第五章“楚汉争霸”,描绘了楚汉之间的英勇斗争。

第六章“汉朝的兴衰”,讲述了汉朝四百年的历程。

第七章“三国鼎立”,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战争与政治斗争。

第八章“晋朝南北朝”,讲述了晋朝以及其后南北朝的历史。

第九章“隋唐五代十国”,描绘了隋唐的繁荣以及五代十国的割据。

第十章“宋朝”,讲述了宋朝的历史以及文化成就。

第十一章“辽金西夏”,描绘了这三个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

第十二章“元朝”,讲述了蒙古族统治下的历史。

第十三章“明朝”,描绘了明朝的兴起与衰落。

第十四章“清朝”,讲述了满族统治下的历史。

第十五章“民国”,描绘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历史。

各章节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逻辑顺序,从最早的朝代到最近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体系。

篇2 目录1.历代之下 15 章的概述2.各章节的主要内容3.历代之下 15 章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篇2正文历代之下 15 章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变迁。

这部作品对于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历代之下 15 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

首先,历代之下 15 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 15 个章节,详细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兴起、发展和衰落。

其中,第一章为夏朝,描述了大禹治水、夏朝建立等重要事件;第二章为商朝,讲述了商汤革命、盘庚迁都等历史过程;第三章至第十五章分别叙述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历史。

第九章 辽西夏金宋朝

第九章 辽西夏金宋朝

第九章辽、西夏、金和元朝的法律制度1.辽的法律制度?答:即处于从奴隶制政权向封建政权过渡的过程中,又处于不断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不断汉化的过程中,建立了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

(1)主要立法:辽实行的是因俗而治的政策,对其统治区域中的汉族人采用唐律,对本民族人采用本民族原有的习惯法。

A决狱法——辽最早的基本法律,主要根据契丹族的习惯法汇编而成。

B重熙条制——辽重要的成文法典,于1036年编成,参照汉族相关规定下,重点解决原先决狱法背景下契丹人与汉人适用法律不均等矛盾。

C咸雍重修条制——于1070年依重熙条制修定,统一适用于统治区域内的汉族人和契丹人,标志着辽汉化进程完成。

(2)法制的主要内容:刑罚四种:杖、徒、流、死刑。

辽在刑罚上法外用酷刑的情形成为辽法制的一个显著特色。

它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一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大量吸收了唐宋法律的原则和制度,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大量契丹习惯。

(3)司法制度:夷离毕一职专门负责司法,性质相当于刑部,分掌部族法令、刑狱等。

辽圣宗时设大理寺。

尚书刑部等统一管理全国事务,地方上实行行政长官兼司法的做法,下设属官,专管司法审判事务。

2.西夏的法律制度?答:(1)主要立法: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新法、光定年新法。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它是西夏篇幅最长、内容最详,保存最好的一部综合性法典,内容包括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军事法等,还有许多规定涉及到西夏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历史方面的广泛内容,它是西夏的国家政典,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刊行的法典。

(2)法制的主要内容;量刑原则:重刑主义原则和按身份量刑的原则。

刑罚上首次出现长期徒刑和无期徒刑。

刑罚制度也有五刑:杖刑、短期徒刑、长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罪名十恶有:谋逆、失孝德礼、背叛、恶毒、为不道、大不恭、不孝顺、不睦、失义、内乱。

财产制度不承认不动产地邻的先买权,并禁止倚仗强权强行买卖。

借贷制度要求依据自愿原则订立契据为依据,负债不还处罚金和杖刑。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行政监督

元代监察机构组织的完备性:元代监察机构组 织相当完备。有中央御史台、地方行御史台和 各道肃政廉访司三级。22道肃政廉访司分隶中 央御史台和西、南两行御史台,两行台又受制 于中央御史台。这样御史台监临中书省和附近 行省,行御史台监临其他行省,各道肃政廉访 司监临路、府、州、县,形成一个以御史台为 中心,行御史台为重点的,各道肃政廉访司为 经纬的严密监察网络,纵横交错,覆盖全国, 使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
中央行政体制


勃极烈制的内容: 金代的一个官职,所设官职为勃极烈,在都勃极烈 下置国相,是都勃极烈的辅臣,处于宰辅地位,在 国相之下没诸勃极烈,开始时都勃极烈由各部公推, 后随着完颜部的强大而成为一个家族的世袭职位。 勃极烈制带有明显的氏族制度残余,不利于缓和矛 盾,稳定政治、恢复经济,后逐渐由三省制代替。
辽金元的行政管理



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 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 国号为辽.始于太祖耶律阿保 机,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 左旗南) 辽代与北宋对峙,是统治中国 北部的一个王朝,1125年为 金所灭。在太祖阿保机统治时 期,创建奴隶制国家,确定皇 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 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继 续向外扩张。

辽代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1、世选:契丹及其他游牧出身的官吏 的主要门径。是指具有世选特权的家 族中按某些标准挑选一个合格的人来 继承某一官职和爵位。 2、科举:是汉族和渤海官僚入仕的门 径。


(1115年-1234
年)女真勃兴于 今黑龙江、松花 江流域及长白山 地区。1115年女 真领袖完颜阿骨 打称帝建国,国 号大金。
官员管理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教案)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教案)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包括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

2. 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章:春秋战国时期1.1 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和结束时间,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势。

1.2 重要事件: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出现,战争和争霸的过程和影响。

1.3 人物介绍: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和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贡献。

1.4 文化遗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如《诗经》、《楚辞》、青铜器等。

第二章:秦汉时期2.1 背景介绍: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2.2 重要事件: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汉朝的文景之治和武帝时期的扩张。

2.3 人物介绍:秦始皇、汉武帝等皇帝的统治政策和成就,张骞、班超等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2.4 文化遗产:秦汉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如兵马俑、长城、汉画像石等。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3.1 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

3.2 重要事件:三国鼎立和晋朝的建立,南北朝的对峙和文化交流。

3.3 人物介绍: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陶渊明、谢灵运等文学家的创作。

3.4 文化遗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和书法艺术,如敦煌莫高窟、王羲之的《兰亭序》等。

第四章:唐宋时期4.1 背景介绍:唐朝的繁荣和宋朝的繁荣,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4.2 重要事件: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宋朝的靖康之变,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宋朝的仁宗中兴。

4.3 人物介绍:唐太宗、宋太祖等皇帝的政治才能,李白、杜甫等文学家的创作,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家的艺术成就。

4.4 文化遗产:唐宋时期的诗词、书画和科技成就,如唐诗、宋词、书法作品等。

第五章:明清时期5.1 背景介绍:明朝和清朝的建立和衰落,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

5.2 重要事件: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和清朝的鸦片战争,明朝的永乐大典和清朝的圆明园毁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的秘书官员,常见的有: 令史——掌文书案牍之事。中书省所设令史由进 士担任,文官及武官都有,朝廷中枢机关的令史 可参与朝迁册封等大典,地位比唐宋提高。
译史——州以上官府中从事笔译公文的吏员。因
辽境内民族众多,公文需以多种文字拟制,故此 职甚为普遍。辽道宗太康九年(公元1083年), 将译史分为多种等级。
第七章 辽金元的秘书工作
主要容:
一、辽朝的秘书工作 二、金朝的秘书工作 三、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四、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
立的地方或全国性政权。 少数民族秘书工作既带有原有的痕迹,又糅合 唐、宋的一些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点。 其秘书工作的水平从总体而言没有超越唐、宋, 但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 所以,我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是各民族共 同积累起来的,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 作的融合时期。

翰林兼国史院 蒙古翰林院 八府宰相
(二)元朝的秘书官职

蒙古族依仗武力夺取政权,因而对武将给以厚遇,元 朝立国,建立各级官府后,武将纷纷被任用为各级各 类政府机构的主要官员。 这些武将大都是蒙古人、色目人,他们多数不通文墨, 不谙政事,一系列行政事务,如赋税、刑狱、词讼、 诠选、造作、户籍等,他们都无力处理,于是,只得 依赖于有文化的汉人。 “国家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人佐 之”,即任用汉人为秘书吏员,佐主官理政。这样, 导致各级官衙由官、吏员和见习吏员三部分组成。根 据他们的职责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野史亭
三、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一)元朝的秘书机构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军事强国,公元13世纪, 蒙古族先后攻灭了西夏、金和南宋,统一了中国, 其疆域最为辽阔,境内民族众多。它的中央机构既 承袭剪朝,又有所变化。由于疆域辽阔,地广人众, 实行宋代的三省制不便于迅速处理政务,于是,元 初只设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中枢,下依尚书省编 制,设六部,同时,设枢密院掌军务和机密事宜,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中央政府的秘书中枢也在中书 省内。
中书省的公文用多种文字拟制、颁发,故由
左、右丞相分工负责。如窝阔台时,凡中书 省文书行于西域、畏兀儿诸国的,用畏兀儿 文拟制,由镇海负责;行于汉地、契丹、女 真族的,分别用汉文和契丹文拟制,由耶律 楚材负责。
2、元朝的其他秘书部门
元代也设有翰林院,但是将它一分为二:一曰翰林 院兼国史院,主掌修撰国史,设有侍读学士、侍讲 学士,陪同皇帝读书;二曰蒙古翰林院,至元十二 年(公元1275年)设臵,负责拟制、翻译、颁降皇 帝的文书,臵有承旨、学士、直学士、侍制、圣旨 必阇赤等官,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中央还设有内八府宰相,掌诸王朝见皇帝的事宜, 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员共同译写、润色。 在皇太后的徽政院、皇后的资正院、皇太子的事院 中都设有照磨、管勾等部门,负责文书和院内事务。 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央政 府管理地方事务,下有路、府、州、县各级政府。
一 、辽朝的秘书工作
辽是由契丹族首领耶律 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的, 境域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 南至今天津、河北霸县、 山西雁门一线,与北宋接 界。辽长期与北宋对峙, 公元125年为金所灭,存在 二百一十年。
太祖阿保机(872-926)姓耶律, 名亿,字阿保机,契丹族。901
年为部落头领,916年,建立了

金朝的档案工作——仿制宋朝的架阁库 第一,女真族吸收了辽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如任用 汉族士人为秘书官等),更多的是仿照唐、宋制度, 从双方都吸取经验,发展速度自然较快。 第二,金的南部边界直达淮河、秦岭,比辽更深入 中原地区,更多地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 和文化,有助于秘书工作的发展。 第三,金兵曾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将宋王朝中央收藏的大量文书档案悉数掠取,这些 文书档案为他们提供了宋代成熟的秘书工作经验, 对民展他们自己的秘书工作起了促进作用;加上金 代任用大批汉族士人为秘书官,因而,其秘书工作 的水平高于辽代。
1、案牍吏员 案牍吏员就是官衙中处理公文事务的秘书人 员,是官衙中居于首席地位的吏职。 (1)令吏 (2)司吏 (3)书吏 (4)必阇赤

除上述主要案牍吏员之外,尚有如下名目的案牍吏员 :: 照略案牍——中央及地方各级衙门中管理案牍等事务 的首领官,多由吏员升任。 提控案牍——职掌同于照略案牍,设在府及上、中州等 官衙中者为专职,设于路总管府和肃政廉访司者为兼职, 多由书吏和都目升任。 典簿——监、司等官署中管理文牒簿等事务的首领官, 从七品,唯群玉内司的典簿为正七品。 主案——地方官衙中起草案牍的人员,是吏员的助手, 也是吏员的来源。 写发——官府中抄写文书的见习吏员。
契丹奴隶主国家,自称天皇帝。
称帝后,不断对外扩张,916年,
亲征突厥,党项等部,925年,
亲征渤海国,死于926年,时年
55岁。
(一)秘书机构和人员 中央政府分为“辽官”和“汉官”两大 系统。 北面官的各级机构又分为北院、南院, 如南、北枢密院,南、北、宰相府,南、 北大王院,南、北宣徽院数。
南面官有枢密院、中书、门下、尚书等三省 机构。 辽代中央秘书机构明显反映出既保留了一些 契丹旧制,又仿汉制,两者相混合的特点。
三、秘书吏员的来源
元朝吏员数量庞大,吏员能升任官员,因此,
吏职成为人们竞相争求的目标。为此,朝廷 制订了一系列吏员选用制度,决定了秘书吏 员的来源和结构。
1、见习秘书吏员的来源
第一种,大批少年弃学为见习吏员。
第二种,由吏的子弟充任。 第三种,由被开除物吏员充任。
2、地方官衙中秘书吏员的来源

金代的秘书人员比辽代的秘书人员更注意掌握各种 语言。 金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吏员可以升任官 员,其升任资格与科第出身的进士一样。但是,考 中进士毕竟很难,于是,不少人避难就易,争相充 任秘书吏员,连许多士大夫的子弟也辍学,改走此 途。由此,社会上有不少吏师应运而生,教授吏业。 如李元就是金朝著名的吏师,他桃李满天下,金朝 的省、部、台、院中不少秘书吏员都出自他的门下。 这成为私家办学培养秘书人才的开端,是日后清朝 “幕馆”的先身。

(三)金朝与档案有关的 1.记注院与起居注 “遇视朝,起居毕分班升殿陛,于殿栏子外副阶 下东西对立,俟奏事毕退。” 2.国史院是金朝修撰本朝史事的机构。 “监修国史,掌监修国史事;修国史,掌修国史, 判院事;同修国史二员(女真、汉人各一员);编修官, 正八品,女真、汉人各四员;检阅官,从九品;修辽 史刊修官一员,编修官三员。” 3.私家著述 “所有国书、誓诰、册表、文状、指挥牒檄以载 于政府案牍者具有年月,得以编次成书。”
承发司——负责文书的收发。
管勾司——掌出纳四方文移,启拆缄封、邮递的
程期等事,由管勾主管,下有典吏八人。 检校司——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 牒稽失等事。设检校官主官,下有书吏六人。 照磨所——负责文书的照刷、磨勘等,设照磨主 管,下有典吏八人。 时政科——负责记注皇帝言行和省、台、院、诸 司奏闻之事,设文学掾一人主管,有起居注左、 右补阙等官员。
4、翻译吏员 元朝幅员辽阔、境内民族众多,统治者在管理国家时, 翻译吏员成了必不可少的助手,设臵引职的目的,主 要在于处理内政。元朝政府中的翻译吏员数量多,地 位重要,作用很大。翻译吏员主要分为两种: 译史——用文字翻译公文者,属秘书吏员之列,有蒙 古译史和回回译史。蒙古译史为蒙古族官员、皇帝服 务,负责将下达的皇命文书或朝廷公文,或地方、朝 廷百司的奏章译成蒙文,呈皇帝或蒙官审阅。回回译 史为色目官员审阅。回回译史也称西域译史。 通事——即口语译员,蒙古语中称“怯里马赤”,在 蒙古、色目官员身旁作口头翻译者。由于翻译内容多 为政务,且他们常年在主官左右,被视作亲信,常被 派作政府的代表去处理公事,所以,也属秘书吏员之 列。

奏事官——掌承受圣旨、奏事、省院议事等。
翰林学士院——负责拟制诏命。
地方府、州、县各级官衙内设有判官、掌书
记、主簿、孔目等秘书官职。皇统年间,为 了行文方便,规定判官、掌书记、主簿统称 “幕职官”,孔目以下为“吏”。
金代有众多的低级秘书人员,如: 知事——都元帅府、大宗正府、司农司、大兴府等官 署中掌付事勾稽、省署公文、总录诸案的首领,有一 或二名,为正七品至从八品,多以识女真、汉字者充 任。 书写——国史馆中负责抄写、誊清案牍的官员,又称 史馆从事,充任者必须经过严格考试。 都目——衙门中管理文书等日常事务的首领官。 吏目——各级官署中掌理案牍、管辖吏员、处理具体 公事的首领官。 典吏——县衙和录事司等官署中掌文书事务和管辖吏 员的首领官,由路、府、州、县司吏中够资格者充任, 一般可升任吏目。 ……等等
(一)金朝秘书机构和人员
金代官制,初期只有女真族原有的简单称号,以后 逐渐废去,至熙宗时已沿用辽、宋旧制。中央设有 尚书省(但不设中书、门下两省)总揽政务,长官 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丞相,左、右丞,参知政事 等官。尚书省也分左、右司,分掌六部,有郎中、 员外郎,掌本司奏事,总察所属,兼带修起居注官 衔。下有都事,掌本司内检勾稽失、省署文牒,兼 值宿省内、检校架阁等事。六部中各设主事四至五 名,秩从七品,多以进士充任,掌管案牒等事务。 金初,设有元帅府,掌管军政,后改称枢密院,内 除有都事主管秘书工作以外,还设有:
(二)文书档案工作 第一、统治者任用汉人 担任秘书官职。 第二、重金搜求宋朝的 文书档案。 第三、重视本朝文书档 案,严禁档案外传。
二 、金朝的秘书工作

金(1115年-1234年),或称大金、金国、金朝, 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政权, 创建人为金太祖完颜旻,国号金,都会宁府(今黑 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天兴三年(1234年)时 灭于蒙古与南宋联合进攻,共经历10位帝王。金国 是当时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全盛时代 的统治范围为:东北到日本海、黑龙江流域一带; 西北到河套地区;西边接壤西夏;南边以秦岭到淮 河一线与南宋交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