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病人手术的局部麻醉药

合集下载

《创伤病人的麻醉》课件

《创伤病人的麻醉》课件

1
合适的麻醉药物
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麻醉药物,
个性化用药
2
考虑年龄、身体状态和用药史等因素。
量身定制病人的麻醉方案,确保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
3
风险和效果平衡
权衡药物的效果和潜在风险,确保麻醉 过程顺利安全。
麻醉方法选择
全身麻醉
如果手术类型和病人的身体状况适合,全身麻醉是 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局部麻醉
根据手术区域和病人的情况选择局部麻醉,减少麻 醉的风险。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和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实时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发症和风险
注意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麻醉后的管理
1
术后管理重要性
麻醉后的术后管理是确保病人康复的关键,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恢复情况。
《创伤病人的麻醉》PPT 课件
创伤病人的麻醉是一个关键的医疗环节,本课件将为您详细介绍创伤病人的 麻醉评估、药物选择、麻醉方法、监测和护理以及术后管理等。
病人评估
多种疼痛来源
创伤病人身上可能存在多个疼痛来源,需要全面评估。
疼痛程度和局部麻醉
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考虑是否适合使用局部麻醉。
麻醉药物选择
2
并发症处理
及时处理麻醉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总结
1 综合考虑因素
创伤病人的麻醉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身体状 况、手术类型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 案。
2 预防并发症和风险
重视并发症和风险的防范工作,提高手术成 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麻醉科术中镇痛药物选择与使用

麻醉科术中镇痛药物选择与使用

麻醉科术中镇痛药物选择与使用麻醉科是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其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镇痛药物则是麻醉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保障手术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镇痛药物的选择与使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在手术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麻醉科术中常用的镇痛药物在麻醉科手术中,我们常常使用的镇痛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局部麻醉药和全身麻醉药。

1. 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局部应用的方式起效,能够产生局部麻痹作用,从而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其作用时间短暂,适用于短时间手术或表浅创伤的处理。

2. 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全身性给药的方式起效,能够使患者丧失痛觉和意识,从而实现镇痛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地西泮、芬太尼等,其作用时间较长,适用于长时间手术或需要深度镇痛的情况。

二、镇痛药物的选择原则在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手术的特点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选择原则:1. 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手术对镇痛药物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创伤手术,我们通常需要使用强力的镇痛药物,以保障患者手术后的舒适感。

而对于常规的小手术,选择作用时间较短的镇痛药物即可满足需求。

2. 患者特点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史等特点也是选择镇痛药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或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我们需要选择药物的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镇痛效果和副作用在选择镇痛药物时,我们需要权衡其镇痛效果和副作用。

一般情况下,我们希望选择剂量适中、镇痛效果较好的药物,并尽量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镇痛药物的使用方法正确的使用镇痛药物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使用方法:1. 药物给予途径选择药物给予的途径可以选择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局部应用等多种方式,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麻醉药及麻醉方法

麻醉药及麻醉方法

麻醉药及麻醉方法麻醉是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用于使患者在手术或其他医疗过程中无痛或减轻疼痛。

麻醉药物的使用和麻醉方法的选择对手术结果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常见的麻醉药及麻醉方法,以帮助读者对麻醉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用于引起麻醉效果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1. 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主要用于表面手术或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减轻疼痛。

这些药物可以分为酯类和酰胺类两大类。

常用的酯类局部麻醉药有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而最常用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是利多卡因。

2. 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可以分为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

静脉麻醉药包括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钠)、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咪达唑仑)以及苯咪喹啉类药物(如异丙酚)。

静脉麻醉药的作用快速、效果可控,并且适用于较短时间的手术。

吸入麻醉药主要是指气体形式的麻醉药物,如氧气、一氧化氮和氯仿。

吸入麻醉药的优点是可以快速达到麻醉效果,并且适用于长时间手术。

二、麻醉方法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麻醉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手术的性质、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以下是常用的麻醉方法:1.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直接应用局部麻醉药物在手术区域产生麻木,从而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无痛感。

局部麻醉方法适用于小型手术,如皮肤修复、探查等。

2. 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腰椎或硬膜外腔,以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这种麻醉方法常用于剖腹产、盆腔手术等。

3. 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是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处于麻醉状态。

这种麻醉方法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种手术。

4.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将患者气管插管后,通过给予吸入麻醉药物维持麻醉的效果。

这种麻醉方法适用于复杂手术和长时间手术。

总结麻醉药及麻醉方法是现代医学手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了解麻醉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各种麻醉方法的适用范围,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案。

严重创伤病人手术的麻醉特点与麻醉前治疗

严重创伤病人手术的麻醉特点与麻醉前治疗

严重创伤病人手术的麻醉特点与麻醉前治疗1.不能耐受深麻醉任何全身麻醉药都是机体各系统、器官抑制剂,全身麻醉药用量与机体基础代谢成正比。

这两点对选用麻醉药及掌握麻醉药用量非常重要。

椎管内麻醉,尽管用药量少,因其对神经阻滞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安全性明显低于浅全身麻醉。

浅全身麻醉,特别是氯胺酮、羟丁酸钠这两种全身麻醉药,除非病人肾上腺功能衰竭,一般配合肌肉松弛剂,都能收到较好麻醉效果。

2.难以配合麻醉采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皆需病人合作。

严重创伤病人多疼痛难忍,且由于严重循环障碍,病人多烦躁不安,难以保证安静的手术野,尽管这些麻醉方法简单易行,但有时却难以采用。

3.难以避免呕吐误吸严重创伤病人,胃肠道多处于充满状态,任何镇痛药及机械性刺激,均可引起呕吐、甚至误吸,严重威胁病人安全,此类病人的麻醉处理,必须做到确保消化道与呼吸道隔绝,并要维持到术后患者完全清醒时为止,以策安全。

4.麻醉药作用时间明显延长严重创伤病人,由于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肝肾功能继发性受损,除吸入性全身麻醉药不经肝脏代谢、很少于扰肝肾功能外,静脉全身麻醉药基本均由肝脏解毒、经肾脏排泄,因此少量麻醉药应用,便可使术后复苏时间明显延长,这种情况将促使麻醉医师慎用不利于术后复苏的麻醉剂。

5.常伴有不同程度脱水、酸中毒需手术治疗的严重创伤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等渗性脱水或全血丢失,严重影响机体通过有氧代谢途径获得能量来源,同时也使肾脏对代谢废物的排泄及再生HCO3-的功能受损,必然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脱水是原发的,酸中毒是继发的,这些病生理情况的发生导致了其他系统、器官功能异常,使机体耐受麻醉能力明显减低,极易发生麻醉意外。

6.常需支持循环功能对严重创伤病人,为保证生理活动必须的循环功能,无例外地要行液体复苏,代血浆、平衡盐液是液体复苏的首选液体,但因体液大量丢失及严重创伤后生成的有毒物质的影响,为使病情迅速逆转,常需即时应用血管活性药及正性肌力药,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使麻醉医师对麻醉药的循环影响作出错误估计,也许会使麻醉医师加大麻醉药用量,并对循环状态的恢复作出错误判断。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分析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特点分析麻醉药物是指用于产生麻醉效果的药物,它们能够抑制疼痛感知、产生无痛、无意识及肌肉松弛等效果,为手术过程提供舒适和安全保障。

麻醉药物是医疗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作用机制和药理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是指通过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使其进入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药物。

全身麻醉药物通常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 静脉麻醉药物: 静脉麻醉药物常用于手术开始时迅速诱导麻醉及维持麻醉深度。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和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作用迅速,使患者进入无意识状态,同时具有快速恢复清醒的优势。

2. 气体麻醉药物: 气体麻醉药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七氟醚等,它们常用于维持麻醉状态。

气体麻醉药物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和调节能力,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监测和调控。

3. 麻醉辅助药物: 麻醉辅助药物包括肌松药物、止吐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肌松药物可以使患者的肌肉松弛,方便手术操作。

止吐药物可以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镇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

二、局麻药物局麻药物是指通过局部给药,使局部组织或神经丧失感觉的药物。

局麻药物分为两大类:1. 表面麻醉药物: 表面麻醉药物是指用于皮肤和黏膜表面的麻醉,常见的有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

这些药物的麻醉效果较轻,作用时间比较短暂。

2. 神经阻滞药物: 神经阻滞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神经阻滞药物的作用范围广,能够实现较大区域的局部麻醉。

三、全身麻醉和局麻复合药物全身麻醉和局麻复合药物是指在局部给药的同时,通过全身给药辅助麻醉的药物。

这种药物既具有局部麻醉的效果,又能够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状态。

常见的复合药物有普鲁卡因和肾上腺素等。

麻醉药物根据其特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为临床的手术操作提供合适的麻醉选择。

全身麻醉药物用于手术开始和维持麻醉深度,局麻药物用于术中或术后对局部组织麻醉,全身麻醉和局麻复合药物则能综合应用,以满足不同手术的需求。

局部麻醉药物知识点总结

局部麻醉药物知识点总结

局部麻醉药物知识点总结局部麻醉药物是一类用于临床手术和治疗中的药物,在局部麻醉过程中发挥麻醉作用。

它们通过阻断神经纤维的传导,降低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从而使局部感觉消失或减轻,以达到止痛效果。

本文将对局部麻醉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

一、局部麻醉药物的种类1. 根据作用方式的不同,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分为以下两类:a. 表面麻醉药物:主要用于较浅的手术和检查,可直接涂抹于皮肤、黏膜等受麻部位。

常见的表面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喷雾、利多卡因凝胶等。

b. 局部浸润麻醉药物:用于局部组织的浸润麻醉,能够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根据作用时间的长短,局部麻醉药物可以分为以下两类:a. 短效局部麻醉药物:麻醉作用持续时间较短,适用于短时间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短效局部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

b. 长效局部麻醉药物:麻醉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长时间的手术和治疗。

常见的长效局部麻醉药物有布比卡因。

二、局部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局部麻醉药物通过作用于神经细胞膜,改变细胞膜通透性,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传导。

具体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阻滞钠通道:局部麻醉药物通过阻滞钠通道的开放,抑制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从而干扰神经冲动的传导。

2. 抑制钾通道:局部麻醉药物抑制钾通道的关闭,延长钾离子在细胞外的停留时间,进而减少神经冲动的传导。

3. 抑制细胞钙离子内流:局部麻醉药物还可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减弱神经冲动的传导。

三、局部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局部麻醉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和治疗过程中,以提供局部麻醉效果,减轻或消除手术和治疗过程中的疼痛。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物的几种典型应用:1. 皮肤手术和切口缝合:局部麻醉药物可通过皮下浸润或神经阻滞,麻醉手术过程中的局部区域,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

2. 牙科手术:局部麻醉药物可通过局部浸润或神经阻滞,麻醉牙齿及周围组织,用于牙科手术或疼痛治疗过程中,提供临床麻醉效果。

浅谈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的优劣

浅谈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的优劣

浅谈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的优劣发布时间:2021-07-15T06:55:01.298Z 来源:《航空军医》2021年5期作者:彭敦建[导读](邛崃市东华医院)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都属于目前临床麻醉工作中常用的麻醉方法,但两者之间存在有实质性的不同。

局麻指的是局部麻醉,对患者的某个部份用局部麻醉药进行麻醉处理,抑制手术位置神经传导痛觉的作用,患者几乎感觉不到手术疼痛。

狭义的局部麻醉又分为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麻醉、神经阻滞,广义的局部麻醉又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骶管阻滞、静脉局部麻醉。

而全麻指的是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程度与血液内药物浓度有关,并且可以控制和调节。

这种抑制是完全可逆的,当药物被代谢或从体内排出后,病人的神志及各种反射逐渐恢复。

让病人能在更加平稳的状态下接受手术。

对于病人来说,全麻可以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而局麻只有被麻醉的部位没有感觉,但病人的意识始终保持清醒,且对于手术过程完全了解,难免对手术产生恐惧,产生不好的就医体验。

一、两种麻醉方式的优劣1、全身麻醉又分为全凭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

药物主要采取经呼吸道吸入或是静脉、肌肉注射到人体内,经血液循环方式快速扩散到大脑,从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可逆性麻痹,且抑制程度随着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的高低而变化,此时病人知觉散失,保证病人手术无痛,使病人完全入睡或丧失意识,免除手术中的不良刺激和痛苦,给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暂时性阻断一些不良的神经刺激而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全麻分期为四期:1期镇痛期(诱导期)属于浅麻醉,2期兴奋期,3外科麻醉期(维持期)分四级,4延髓麻醉期(麻醉中毒期)属于深度麻醉一般很少用不允许,一般手术在三期麻醉进行。

这种方式的主要风险就是抑制了大脑及反射功能,可能造成反流误吸、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高热等,严重时引起心跳骤停等。

麻醉科常用镇痛药物剂量计算

麻醉科常用镇痛药物剂量计算

麻醉科常用镇痛药物剂量计算引言:麻醉科作为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职责是通过使用合适的药物来解除患者手术过程中或术后的疼痛感。

而麻醉科常用的镇痛药物剂量计算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乎到患者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与手术后康复的效果。

因此,正确而准确地计算药物的剂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镇痛药物的剂量计算方法,旨在为麻醉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帮助。

一、可卡因:可卡因作为麻醉科领域中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之一,常被用于手术切口的麻醉和术后疼痛控制。

其适用范围广,常用剂量为1-3mg/kg。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体重为70kg的患者,计算出的可卡因剂量为70-210mg。

但需注意,剂量的具体大小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的不同来确定。

因此,在使用可卡因进行镇痛药物剂量计算时,需谨慎斟酌,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吗啡:吗啡是麻醉科中常用的强效镇痛药物,适用于剧痛患者的镇痛。

其常用剂量为0.1-0.15mg/kg。

例如,对于一个体重为60kg的患者,计算出的吗啡剂量为6-9mg。

然而,吗啡的使用需要慎重,特别是对于存在呼吸抑制和便秘等不良反应的患者,需注意减量使用,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三、布洛芬:布洛芬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中的一种,常用于术后和非手术疼痛的缓解。

其常规剂量为10-20mg/kg。

举例来说,对于一个体重为50kg的患者,计算出的布洛芬剂量为500-1000mg。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布洛芬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出血倾向等,因此,在使用布洛芬进行镇痛药物剂量计算时,需注意患者的胃肠道健康状况,并避免与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其他药物同时使用。

四、氧吗啡酮:氧吗啡酮作为新型麻醉镇痛药物,广泛应用于术后镇痛和镇静。

其推荐的初始剂量为0.1mg/kg,并可以根据患者的镇痛效果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一个体重为80kg的患者,计算出的氧吗啡酮初始剂量为8mg。

然而,也需要注意该药物可能引起的呼吸抑制和意识改变等不良反应,故需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病人手术的局部麻醉药
局麻药依其分子结构的不同分为酯类麻醉药和配胺类麻醉药。

常用酯类麻醉药有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等;常用酰胺类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两类局麻药无交又过敏反应,故对某一类有过敏反应史时,可选用另一种类局麻药。

临床上常依据局麻药的作用时间长短将其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局麻药。

局麻药的正确选用重点取决于麻醉医师对药物作用及适应证、使用方法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和相互作用后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的了解。

⒈普鲁卡因
⑴普鲁卡因(Procaine,Novocaine) 又称奴夫卡因,为酯类局麻药,通过稳定神经膜,抑制离子流发挥神经阻滞作用。

是一种弱效、短时效但较安全的常用局麻药。

它的麻醉效能较弱,黏膜穿透力很差,故不用于表面麻醉和硬膜外阻滞,主要用于局部浸润麻醉。

加入缩血管药物可延长作用时间.
⑵普鲁卡因虽有奎尼丁样抗心率失常作用,但因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和生物转化过快,而不适于作为抗心率失常药。

普鲁卡因与琥珀胆碱作用于相同的血浆胆碱酯酶,故可延长琥珀胆碱的肌松作用。

⑶普鲁卡因用法和剂量①局部浸润麻醉:常用浓度为0.25%~1.0%,成人一次限量为19。

作用维持时间45~60min。

②周围神经阻滞:可用1.5%~2.0%溶液,一次用量不得超过限量。

③蛛网膜下腔阻滞:一般采用3%~5%溶液,剂量不超过150mg。

浓度过高可能造成脊髓的损害。

④以往曾采用的静脉复合麻醉常用浓度为1.0%~2.0%的溶液。

近20年来由于一些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麻醉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该方法已趋淘汰。

⑷普鲁卡因的应用注意①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脏传导阻滞病应慎用,产妇、老人、低血容量、高危病入、腹内压增高的病人应减量。

②对普鲁卡因与酯类局麻药过敏的病人禁忌,对普鲁卡因皮试的方法及可靠性尚有争论。

使用者对过敏反应须保持高度警惕,应做好急救药品和复苏条件准备。

⒉氯普鲁卡因
⑴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是酯类短效局麻药,氯普鲁卡因与普鲁卡因相似。

在血内水解的速度较普鲁卡因快4倍,故毒性低,起效短,只需6~12分钟,时效为30~60分钟,依据其用药量而定。

⑵氯普鲁卡因可稳定神经细胞膜并且阻碍冲动的产生和传递。

可很快被血浆胆碱酯酶水解。

氯普鲁卡因不适于蛛网膜下隙麻醉和表面麻醉。

亦不能用于局部静脉麻醉,主要是因
为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增高。

⑶氯普鲁卡因的用法和剂量①局部浸润麻醉:使用1%~2%溶液,一次最大剂量800mg,加用肾上腺素后则时效可达30分钟;②硬膜外阻滞和其它神经阻滞:使用2%~3%溶液10~25mL,持续30~60分钟。

药液碱化可使起效快与作用强度增加。

具有代谢快,胎儿、新生儿血内浓度低的优点,适用于产科麻醉。

③骶管阻滞:2%~3%溶液10~25mL,小儿0.4~0.7mL/kg,起效时间6~12分钟,峰效应20~30分钟。

⑷氯普鲁卡因的应用注意①氯普鲁卡因溶液pH3.3,误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可能引起严重的神经并发症。

②严重心律紊乱,休克或传导阻滞的病入慎用。

③重复使用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对酯类同麻药过敏者禁用。

④当氯普鲁卡因与布比卡因或依替卡因混合应用时,后者有可能抑制氯普鲁卡因的代谢,其所引起的神经毒性,可能与干扰神经的能量需求平衡有关。

⒊丁卡因
⑴丁卡因 (Dicaine,Tetracaine) 又称地卡因,为强效、长时效酯类局麻药。

丁卡因黏膜穿透力强,适用于表面麻醉、神经阻滞、腰麻及硬膜外阻滞。

起效时间需10~15min,作用维持时间可在3h以上。

麻醉效能约为普鲁卡因的10倍,由于弥散能力较强,一般不用于局部浸润麻醉。

⑵丁卡因的用法与剂量:①表面麻醉:1%溶液作为眼科角膜表面麻醉,2%溶液则多用于鼻腔黏膜和气管表面麻醉。

一次限量为40mg。

②硬膜外腔阻滞:常用0.2%~0.3%溶液,一次用量不应超过60~80mg。

③蛛网膜下腔阻滞:一般采用特制的丁卡因粉剂,使用时以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稀释成1%溶液,取1ml(10mg)与1%葡萄糖注射液lml、麻黄碱lml(30mg)(简称1:1:1溶液)配制成重比重混合液,成人剂量为8~l0mg(即2.5~3m1),阻滞时间可达2~3h。

⑶丁卡因的应用注意①本药毒性较大,血浆水平过高时可致惊厥及心血管虚脱,不可静脉使用。

②大面积创面或炎症不应使用以防全身吸收过多引起毒性反应,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容量、高危病人、心脏传导阻滞病人慎用。

③20mg以上剂量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可致永久性神经损伤(马尾综合征)。

④反复使用过敏机会增加。

对酯类局麻药过敏者列为禁忌。

⒋利多卡因
⑴利多卡因(Lidocaine、Lignocaine、Xylocaine)又称赛罗卡因,为氨酰基酰胺类中效局麻药。

具有起效快,弥散广,穿透性强,无明显扩张血管作用的特点。

⑵利多卡因可抑制神经元膜钠离子流而稳定神经元膜而发挥局部麻醉作用;利多卡因
可抑制心肌自律性,缩短心肌有效不应期与心脏传导时间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⑶利多卡因的毒性随药物浓度而增加,在相同浓度下,0.5%浓度与普鲁卡因相似;1%浓度则较后者大40%;2%浓度则比普鲁卡因大1倍。

⑷利多卡因的用法与剂量①表面麻醉:用4%利多卡因(幼儿则用2%溶液),用量不超过200mg,起效时间为5分钟,时效约可维持15~30分钟。

②局部浸润麻醉:用0.5%~1.0%利多卡因,时效可达60~120分钟,依其是否加用肾上腺素而定。

③神经阻滞麻醉:用1%~1.5%利多卡因,起效约需10~20分钟,其时效可维持120~240分钟。

④硬膜外和骶管阻滞麻醉:用1%~2%利多卡因,出现镇痛作用约需5.0±1.0分钟,达到完善的节段扩散约需16.2±2.6分钟,时效为90~120分钟。

⑤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2%~5%利多卡因,一次用量限于40~100mg,时效为60~90分钟,由于阻滞的范围不易调节,一般在临床上并不常用。

⑥抗心律失常:1mg/kg缓慢静注,后连续输注20-50ug(kg·min)。

⑸利多卡因应用注意:注意事项为:低血容量、严重心衰、休克,各类心脏传导阻滞的病人慎用。

酰胺类局麻药高敏患者禁用。

⒌布比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
⑴布比卡因 (Bubivacaine,Marcaine)又称丁哌卡因,布比卡因的结构与甲哌卡因很相似,为强效和长时效酰胺类局麻药。

布比卡因适用于神经阻滞、硬膜外阻滞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很少用于局部浸润麻醉。

它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故透过胎盘的量少,较适用于分娩镇痛。

与其它酰胺类局麻药相比,心脏与神经毒性均较大。

⑵布比卡因的成人安全剂量为150mg,极量为225mg。

药效碱化可使起放快且作用增强。

起效时间约15min以上,作用时间为4~6h。

镇痛作用时间比利多卡因、甲哌卡因长2~3倍,比丁卡因长25%。

阻滞作用可被肾上腺素延长。

⑶布比卡因的用法与剂量①神经阻滞:0.25%~0.5%溶液适用于神经阻滞,应用于产科无痛分娩或术后镇痛时可选用0.125%浓度,以减少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作用。

②硬膜外阻滞:一般选择0.5%~0.75%溶液,浓度较低时对腹部手术的肌松不够满意。

⑷布比卡因的应用注意①心脏毒性来自对心肌收缩与心脏传导的抑制,故可引起难处理的心搏停止。

低血容量、严重心衰、休克、各类心脏传导阻滞的病人慎用。

②酰胺类局麻药高敏的病人禁忌使用。

③血浆药物水平升高可致心血管虚脱与惊厥,严重者可致循环骤停。

⑸左旋布比卡因(levobupivacaine)为酰胺类局麻药,是布比卡因s(一)型光学异构体。

与布比卡因的麻醉效能相似,且作用时间更长,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更小,在神经阻滞、
椎管内麻醉有应用价值,更适于分娩镇痛和术后镇痛,是布比卡因的安全有效替代品。

⒍罗哌卡因
⑴罗哌卡因(Ropivacaine)为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其化学结构于布比卡因、甲哌卡因很相似。

大剂量麻醉(高浓度),小剂量(低浓度)镇痛。

该药起效较快,阻滞时间长,阻滞作用不被肾上腺素延长。

⑵罗哌卡因心脏及神经毒性较低,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之惊厥量与致死量之之比均为1:2,而与布比卡因的起效时间和运动时间阻滞的时效没有显著差异,有可能取代布比卡因。

⑶罗哌卡因在使用高浓度、较大剂量时,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阻滞比较一致;但低浓度、小剂量时几乎只阻滞感觉神经;又因它的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故尤其适用于硬膜外镇痛如分娩镇痛。

⑷罗哌卡因的用法与剂量①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常用浓度为0.5%~1.0%罗哌卡因,成人一次限量为150mg。

②镇痛:0.5%罗哌卡因适用于产科阻滞或镇痛,可避免运动神经的阻滞。

起效时间5~15分钟,感觉时间阻滞可大4~6小时。

⑸罗哌卡因的应用注意①老年、肝肾功能异常、低血容量、严重心衰、休克、各类心脏传导阻滞的病人慎用,对酰胺类局麻药过敏的病人禁用。

②使用其他酰胺类局麻药的病人应慎用,因协同作用有可能增加毒性。

③此药不可与碱性液体混合。

④目前尚不推荐用于12岁以下小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