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

合集下载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

胡希恕先生一生研究《伤寒论》的总结,精辟!2015-09-07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文是胡老在1978年6月28日学术报告的讲稿。

这虽然只是一次学术讲座,但它实际是胡老一生研究、教授《伤寒论》的高度概括总结,代表了胡老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成果,反映了胡老的主要学术观点。

胡希恕,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辨证施治概要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治,为中医以方药治病的传统方法,它是我们历代祖辈于长期的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大奇绩。

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此总结的最早典籍。

不过这也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样,本是广大人民的劳动果实,却均一一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账上。

《伊尹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皇甫谧于所著《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谓“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可见仲景著作基本是取材于《伊尹汤液经》。

谓论广者,因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发挥之处,后人用之多验,《伊尹汤液经》又已失传,遂多以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

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之推崇。

试问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只于变化多端的症状反映上,探求疾病发展规律,并于此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出多种多样具体的证治验方,若不是在长久的年代里,和众多的病体上,历千万次的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反复总结,又如何可能完成这样百试百验的结论?故无论是伊尹还是张仲景,都不会有这样奇迹的发明,而只能是广大劳动群众在不断与疾病斗争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丰硕成果。

它有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而绝不是亦不可能是某一个时代,更不要说某一个人,便能把它创造出来的。

《伊尹汤液经》的出世,即标志了辨证论治方法的长成,但《伊尹汤液经》亦不会出于遥远的商代,更与伊尹拉不上关系。

至於张仲景,亦不外是《伊尹汤液经》的杰出传人。

《伊尹汤液经》已不可得,赖有仲景书则久经实践考验的证治结论,幸而流传下来,对于辨证论治的研讨,有了惟一可靠的蓝本。

【胡希恕:咽痛疗效如神的一张处方】

【胡希恕:咽痛疗效如神的一张处方】

【胡希恕:咽痛疗效如神的一张处方】半夏从来都是生用效果好,只要煎透,或者加等量生姜,从来没有中毒过,至于反应,也许是辩证不准!水半夏和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是二个不同的品种的原植物,种属不同冯某,男,46岁,1984年3月15日从北京赶到长沙来开会,途中感受风寒,咽喉疼痛剧烈,不能发声,痰涎壅盛,服苦酒汤1剂,第2天即疼痛减轻,可以开声说话。

按语:本案患者就是著名《伤寒论》学者冯世纶先生,当时他是来长沙参加马王堆医书研究会第2次学术会议。

我负责接待时,他手指咽喉,表示疼痛,不能说话,请我为他准备几片生半夏,1个生鸡蛋,1杯米醋。

然后,他以电热杯将半夏放在醋中煮几分钟,将药汁倒入蛋清中搅拌至半熟,每次一小口,徐徐咽下。

第2天见到他时,已神情爽朗,面带微笑,声音如常,详细向我讲述了自己受寒得病的经过,以及煎药、服药的方法。

此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学会这一招,曾经用于治疗一位患者,取得显著疗效。

这位患者是某市主要领导,即将离任升职,在准备做最后一次报告前1周,因为受寒,突然声嘶,喉头高度水肿,经西医用大量激素几天后,不但无效,反致完全不能发声,在离做报告只有1天时,请我会诊,用苦酒汤加减,连夜频服,仅仅1剂,即能够发声,做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报告。

摘自:彭坚.疼痛辨治的经方思路[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05):3-10.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苦酒汤方证《伤寒论》第312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一枚。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

少少含咽之,不差,更做三剂。

冯老在《伤寒六经类方证──经方六经类证》中认为:《本经》谓:“半夏,辛平,主喉咽肿痛”,《本草图经》谓:“主胃冷,呕哕”。

后世多认为是温中化饮药。

本方用其主治咽喉肿痛,是因寒痰所致。

复以苦酒之酸以敛疮疡,蛋清之润以利音声,少少咽之。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 经方大师胡希恕 治癌高手许振寰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刘老攻读中医经典着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山西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赵绍琴、杨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刘渡舟老在胡老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谢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谢。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徐书:中医经方治疗肝癌第一人

徐书:中医经方治疗肝癌第一人

徐书:中医经方治疗肝癌第一人文/紫墨谈癌色变,每一个活着的人对此都有的深切体会。

尤其是肝癌,是各种癌症中的顶尖杀手之一,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自古到今,出于救死扶伤的使命,医学界不乏寻求攻克肝癌这一顽症的医者和专家们,且各有建树。

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徐书教授,他所创新研究的经方治疗肝癌法,取得重大的医疗突破,活人无数,被医学界称为“中医经方治疗肝癌第一人”。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医学成果,中国网就此采访了徐教授。

中国网:医学发展的今天,中西医对肝癌的治疗方法可谓各显神通,效果各有短长。

经方治疗肝癌显然是异军突出,开创了中医治疗癌症的崭新局面。

经方治疗对于医学界以外的人们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希望请您能对它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徐书:经方原是汉代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是指汉代以前以张仲景伤寒论为代表的六经辨证为基础的辨证体系。

六经有三阴三阳,三阴以五脏为基础,三阳以六腑为基础的病理机制。

古人经常说六经吟百病,把六经辨好,可以解决临床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问题。

中国网:中医是个神奇的医学,医祖张仲景的六经辩证法堪称是把握了人类生命机理的要害,对此,您对经方的六经辩证法是怎样继承和应用的?徐书:对经方的传承关键是活学活用,核心是掌握一个病的病机,或者说病灶。

如对胆结石的治疗,胆囊剧痛,胸胁苦满而便秘的患者,要用大柴胡汤治疗。

如果是发热,胁下顿痛,就以小柴胡汤为主。

如果疼痛比较剧烈,胸胁苦满,四肢逆冷,无便秘,就要选用四逆散。

若是慢性胆囊炎,胁痛不明显,仅腹直肌紧张,就选用柴胡桂枝汤。

从肝癌来说,隶属于古人的肥气疳积的范畴,从脉来说,左关和右关牵涉到肝脾,同时牵涉到两个寸脉和尺脉,当肝癌病人发烧的时候,病人两个寸脉可能出现浮弦或者浮洪。

另一种情况,两个脉象都为沉弱,出现外感时,头痛,流清涕,这样则是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说到经方,张仲景的核心是对每一位药性的理解,关键在于配伍,例如桂枝汤是一个调和中焦的一个方剂,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

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关于伤寒论版本的认识)《李冠杰伤寒论讲稿》今天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为它起了一个很特殊的主题的名字,就叫“返璞归真”。

那么为什么叫“返璞归真”呢?我呢,为了这个事儿也考虑了好几天,我不知道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就是找一个比较适当的词儿,来形容我们这次的活动。

后来我还为了这个事特意查了“返璞归真”是不是合适,后来还真是比较合适的。

这个“璞”字啊,还有另外一个写法,那个比这个啊,可能应该这两个词意思是一样的,就是去掉伪装、去掉一些装饰的东西,只剩下真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至少我们的本意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所以说我们今天呢开始学习呢,我们可以这么说啊,在国内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伤寒论》的,正式的大家集体地来学习,可能不是很多。

我们算是走得比较领先了一点,至于效果好与不好,反正我们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咱们先尝试一下。

我觉得啊,大家可能会受益匪浅的。

因为,我为大家挑选的这个方向啊,它能够使我们学到更多,从经方的书里边能够得到更多的、更准确的信息。

那么今天呢,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跟大家说清楚。

因为咱们近代以来啊,我们学习《伤寒论》,基本上都是按照《宋本》来学习的。

因为《宋本》呢,确确实实是比较规范的一个版本,所以说呢,用《宋本》来学习,就是作为一个学习的底本。

这也不是说是哪一部分人怎么样啊,或是哪一部分人的偏好,不是。

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确确实实就是这个《宋本》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找相关的资料比较一下啊,《宋本》是比其他的版本,从各个方面说都经得起推敲,都比较规范的一个版本。

那么咱们从今天开始学呢,我们还是以《宋本》为基础。

但是这里边又介入进来一个什么版本呢?就是《康平本》。

前边呢,已经跟大家说过了。

但是这个《康平本》的介入啊,就会使整个学习中,好多问题都得重新审视,好多问题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不是学术界早已形成定论的东西。

一旦我们参照《康平本》分析一下的话,你发现我们要从头考虑,或者说有一些以前形成定论的东西值得研究、值得推敲。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经方大师胡希恕传

胡希恕传胡希恕又名胡禧绪,189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北郊区东伍旗村。

1915年至1919年就读于奉天省立第一中学。

上中学时,喜爱踢足球,无论冬夏,每场皆要大汗、力疲方歇。

在其傍观看者常有其国文教师,此时常把几个学生都叫到他的房间喝茶休息。

看着精力充沛、活泼可爱的一群学生,内心高兴。

尤其是他看中了胡希恕等四人才华,一日,国文老师对他的学生们说:"我给你们讲中医,你们学中医吧!""我们学那干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

国文老师感慨不已:"多像我当年回答老师的劝学啊!"原来国文老师名叫王祥徵,为河北乐亭人,为清末国子监举人培养出的进士,在国子监就学期间,某太医与其同室,看到徵为举人中最年轻者,才学横溢,多次劝其学医,皆回答:"学那干啥呀!"后谓曰:"不学医是为不忠君!"渐学医。

"秀才学医,如快刀斩豆腐",很快入门,对医感兴趣。

学中常有病人找太医诊病者,太医故推给徵看,治多效,更精求。

徵考取进士后,竞想不到任湖南长沙县长,"是我学长沙耶?"但好景不长,遇辛亥革命,无奈投奔沈阳同学李铁珊处任中学国文教师,并业余行医,名声四振。

看到胡希恕等精力充沛,又为保中医不失传,故决心让他们学医。

经多次劝诱,终使胡希恕等四人拜于门下。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讲学,因教授能力极好,遂吸引许多学生就学。

王祥徵讲《伤寒论》脱离脏腑,并主张结合近代科学,要继承。

且要弘扬,推崇唐容川、陈修园等的学术观点,如论述膀胱气化以物理学理论解释膀胱为水,肾为太阳之说。

大约两年讲完了《伤寒论》。

十几个学生中,胡希恕学得最好,并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

王祥徵夙愿以偿,若知后生胡希恕成为声誉中外的经方大师,则更含笑于九泉。

1919年胡希恕考入北京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大学前身)学习。

《胡希恕》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胡希恕》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01
系统性红 斑狼疮论 治
02
论治淋证
03
前列腺炎 治疗经验 谈
04
肾炎病初 探
06
阑尾炎的 治疗经验
05
头痛的辨 证论治
诊余漫话
01
辨证施治 概要
02
诊脉述要
03
白通加猪 胆汁汤解 疑
04
《温病条 辨》不可 与《伤寒 论》同日 而语
05
中医发展 科研思路
06
方证是辨 证论治的 尖端
01
读《伤寒 论》要知 其要点
02
《伤寒论》 与《内经》 体系不同
04
读书要思 考

06
古方今用 活法在人
03
《伤寒论》 取法于 《伊尹汤 液经》
05
细玩仲景 书其乐无 穷
01
厥阴病解 疑
02
少阴病解 疑
03
桂枝解疑
04
生石膏解 疑
06
经方大师
05
瓜蒌薤白 治遗精疑
年谱
谢谢观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胡希恕》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书名页
03 内容提要
目录
02 《胡希恕》编委会 04 医家小传
05 专病论治
07 年 谱
目录
06 诊余漫话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经方家。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率先提出《伤寒论》 的六经来自八钢,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该书系统整理了胡 老一的理论建树与临床经验,对于后人学习、研究与运用《伤寒》《金匮》颇多启迪,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 作者简介:冯世纶,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为已故著名经方学家胡希恕的弟子,继承了齐老师的经 验,善于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疑难杂病。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单志华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单志华

我的老师(刘渡舟、胡希恕、许振寰)早有心思写这个题目,除了缅怀,亦有感于中医界的现状。

然而几次提笔又放下,总觉得这题目太过沉重。

较之于老师的盛名,较之这个社会功利化的标准,较之一个个如今已经成为“博导”的他的学生们,我觉得我没有给老师争光添彩,也无缘什么显赫的社会兼职、学术头衔。

我所做的,只是按照传统的家传、师承,加上为拿文凭而系统接受的学院派教育;按照传统的读书——临证——再读书——再临证,这样的模式走了三十余年。

一我是1980年春节正式拜刘渡舟老为师的。

记得大年初三那天,我拿着父亲的亲笔信和一篮盖着过年红纸的水果,来到中医学院宿舍的筒子楼二楼(不久刘老一家便迁进学院新建的教授楼四室一厅的新居)。

表明来意后,刘老先考查了我的中医基本功(这之前我已随父亲学医二年),然后点点头说:嗯,不愧是将门虎子。

还说:放在过去,这一拜师,这辈子饭碗是不愁了。

不过学医不能使人富,如果以发家致富为目的,就不要学医。

我点点头。

后来老师告诉我,我是他“私人带徒的第四位弟子”。

就这样,从1980年2月到1983年10月,整整三年零八个月,跟随老先生攻读中医经典,尤其以《伤寒杂病论》着力最勤。

为了阅读上的方便,这里有必要先简单解释一下中医“伤寒”的概念:伤寒有广狭之分。

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狭义的伤寒即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从狭义的外感风寒入手,引出广义的外感疾病及其合并症,进而以原发或继发的疾病形态涉及到许多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所有这些内容,张仲景天才地以“六经”的理论框架辨析之、统括之。

因而在中医学术史上,它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医治疗学体系的建立。

先生对我要求严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话讲:我的学生就得讲究“背”,什么叫学问?肚子里得有几本书。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文辞古奥,文意隽永,含蓄吐纳,非常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老师(2、3):经方大师胡希恕、治癌高手许振寰二在跟随老攻读中医经典著作期间,1982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另一位名老——胡希恕老先生。

记得父亲当时患肺心病住院,病情发展出现肾积水,导尿失败,其中一位名老提出用麝香外敷肚脐,借其芳香开窍之力或许有效,于是院方派人去讨回一点上好的麝香给父亲用上,果然尿液点滴而出,可是也就这样了,终未能解决问题。

父亲病情在恶化,高烧、神智昏迷、大小便闭塞不通,已出现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院方邀请中医药大学的六位名老中医(包括董建华、王绵之、我老师渡舟、胡希恕、绍琴、甲三)会诊,有位名老提出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当以扶正为主,先保心肾控制住病情。

84岁的胡老诊完舌象脉象后,提出一个与众人截然不同的“峻剂攻下”法并处方案,还说:“小大不利治其标”,必须先解决大小便问题——这就是救人。

态度非常果断。

众名老念其年事最高,便都依了。

但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服药到第二天,奇迹发生了:大便五次,开始排尿。

到第五天,尿量已达正常,肾积水消失,父亲开始下地活动......后来渡舟老在胡老著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辩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就这样,一周后父亲出院了。

为表达意,父亲准备了两瓶茅台酒让我送给胡老。

老人家那会儿住在东直门医院宿舍——一个小两居室,采光也不太好。

记得那是一个午后,大约3点半的时间,估计老人家午睡已醒,我携礼登门致。

胡老连连摆手说:你父亲就是太客气,没这个必要嘛!我说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还请胡老笑纳。

落座后,我见桌子上摆着围棋盘还有布局的棋子,便问胡老:您在跟谁下棋?胡师母在一旁回答:他是自己跟自己下。

有这等下法?我感到奇怪。

胡老问我会下围棋吗?我说只学了一点点,谈不上会。

胡老说:祖宗发明的围棋不仅是娱乐,也是医生看病不同阶段的一种演示,我自己跟自己下,考虑的是用药如用兵,怎么开局、怎么落子、布阵,这里头辗转腾挪,显尽机巧,是为轻灵一路;另一面,走坚实一路,步步为营,渐展威风。

棋局经常会纷繁缭乱,但心绝不能乱。

看病如下围棋,要有识有胆,胆识具备。

我痴痴地听着,这不就是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吗!当胡老了解到我在学中医时,便说:我现在每周末给科医生们还有留学生讲《伤寒论》,你如果愿意,就来听听吧。

我跟他们说一声就是了。

于是我每周末去听胡老讲课,带一个日本产的松下“板砖式”录音机,连听带录,回到家就整理笔记——整整记录两大本,这真是我意料之外的又一大收获!胡老的传授让我实实在在地学会了“读经典”的思维方法,知道什么叫“读书”了。

如此坚持了一年,直到83年夏秋之交,胡老病重住院为止。

胡老先生密切结合临床讲解伤寒论,每发真知灼见,我时有振聋发聩之感!老人家已近85岁高龄,但思维敏捷,颇有口才。

讲伤寒论的篇章结构,气势高屋建瓴;而具体到每一条,甚至每一个字,又毫发毕现,细致入微。

真的,太精彩了!试举一例(一般读者可绕开此段比较专业的文字):伤寒论第31条经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根汤主之。

译成白话就是:感冒出现的表证,如果出现脖颈后背发僵不舒展,加上没有汗怕风的症状,用根汤治疗。

就这17个字,胡老讲:根汤的组成即桂枝汤加麻黄、根,为何以根名汤?是仲景为了突出“项背强几几”这一主要症状,再从根汤的用量上,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依次主治项背强、无汗、恶风,与经文先后顺序一致。

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冠以“太阳病”是提醒医家此病还处在感冒的表证阶段,类型可以是“伤寒”,也可以是“中风”。

但太阳病见“恶风”,又颇像桂枝证,然桂枝证是“汗出”,此是“无汗”,何意?本条经文以“恶风”代替太阳病的恶寒,反映出表证有化热苗头(风为阳邪),但尚未形成热像;第三层意思:无汗与恶风相连,含义深邃,这是表证渐趋化热的动态描述。

同时,首揭“太阳病”,煞尾用“根汤主之”,恰是太阳病将入阳明病(或者阳明里证外合太阳表证)的一个过渡阶段。

总之,仲景这17个字告诉医者:此三个症状,“项背强几几”是为突出主证而设,故列为一;“无汗”反映出病起于“伤寒”或者说属麻黄证,但病势在变化,已渐渐失去表“寒”之典型征象,而出现化热之“恶风”,想必仲景在此动了一番脑筋,故起首曰“太阳病”,而不曰“伤寒”。

这是经文的含义。

运用到临床上,大凡项背僵直不柔和的病人,如颈椎病、颈性头痛、眩晕、背痛等等,都可以考虑用根汤为主加减治疗......一部《伤寒论》398条,基本上条条如此,老人家就是这样讲。

胡老才华横溢,一专多能。

早年毕业于通才商业专门学校(即交通大学前身),后担任市电力公司会计股股长,市政局公署营业股股长。

还在省立中学担任过英文教师。

日本侵略中国,拒绝为日本人服务,于1936年逃到,凭借早年拜师学的中医,于解放初期,与慎吾等名医共同办学,传授中医学术,填补了这一阶段我国中医教育史的空白。

胡老一生淡泊名利,治学非常审慎,他的大量医学手稿总是根据临床所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修改,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论著。

然而唯一在六十年代发表的一篇题为《伤寒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论文,给了医学界一个不小的震动,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胡老于1984年初春病逝。

在他病逝十五年后,他的大量手稿由老人家的弟子们陆续整理出版问世,他的独特又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大大震撼着中医界。

门里人都知道,在中医四部古典医著中,《伤寒论》是最硬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它是衡量一个中医水平能力的一把尺子。

自宋金.成无己首开其端为《伤寒论》作注解以降,历代医家趋之若鹜,大致分类有三:维护旧论派,错简重订派,辨证论治派。

据粗略统计,为《伤寒论》作注解者,不下500家。

从学术繁荣的角度看,可以说蔚为大观。

但从临床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则大失仲景本意。

使一部活泼泼的《伤寒论》变得扑簌迷离,雾障重重。

一批居学术高位拿着丰厚俸禄的研究者,为功名著书立说,抄来抄去,相因,使《伤寒论》脱离临床束之高阁,被一些有条件捞取学术头衔的人当成抢眼的“冷饭”,而翻来覆去地炒。

乃至大多数临床医生竟不知也不懂仲景《伤寒杂病论》言之何物?!我们都说中医的精神实质在于辨证论治,如果不能将《伤寒杂病论》有效地应用于临床,那么中医就彻底失去了它的阵地,辨证论治四个字就是形同虚设的空架子。

胡老在病逝二十几年后,又被中医界同道缅怀并造势宣传,除了证明老人家学术上的货真价实外,也凸显出胡老的理论勇气和中医教育家的过人的才华。

他对《伤寒杂病论》的深透领悟,并建立起自成体系的学术思想,不能不说是对仲景学说的历史性贡献。

比如中医的脉学,自晋朝太医令王叔和的《脉经》问世以来,历代奉为圭臬,迨至明朝时珍父子《频湖脉学》问世,虽以四言诀、七言诀的形式易学易诵,朗朗上口,但与临床脱节,壅赘繁琐,较之仲景脉学已属南辕北辙。

胡老在研究伤寒论的同时,结合数十年的丰富临床经验,认真系统地研究了仲景脉法,撰写出《脉学概论》一稿,老人家秉遗风(注:仲景曾做过太守),返博为约,执简驭繁,质朴实用,惟效,同时又有很强的理论性、思辨性。

他身在学院,却没有学院派的某些腐气,而是推出新,别开生面而鹤立鸡群。

有学者甚至评价为:胡希恕先生是继清朝伤寒大家柯韵伯之后200年来,又一位有着独特理论体系的伤寒界经方大家。

如果说老在学术上使他的学生脱俗变质、由石变玉的话,那么胡老则是把这玉雕琢成器。

两位中国现代的伤寒大家是我终生缅怀的恩师!三1990年的一个冬夜,在去往东北的列车上,硬卧上的我辗转难眠。

我此行的目的是去拜一位高人——老中医许振寰先生。

许老的背景颇有些“奇特”:早在五十年代,父亲在东四十条某处开办了一所针灸学校,先后办了八期针灸传习班,约800名学员接受过中医和针灸的学习训练。

许振寰就是其中的一位学员。

他古书底子较好,解放前给一家资本家当管家,理财经营是一把好手。

尽管当时他已经40岁,按学医的年龄说是太晚了,可他很用功也很有心,很快博得父亲的赏识,用他的话讲:经常和恩师同桌共饮,把酒吟诗。

他中医的背功不行,但悟性好,加上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故而学的很快。

1956年中医学院(即中医药大学前身)成立后,父亲被卫生部调任组建针灸教研组。

数年后,经父亲介绍,许先生以正式参加工作的名义来到中医学院。

可没过两个月,他提出辞退,理由是工资低而且受约束。

他要干个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换个人这真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位置,可他居然“目光短浅”地坚辞不就了。

你说怪不怪?!父亲讲:我看你是个人才才举荐你,唉!想回就回去吧。

回东北时也是这冬天,父亲见他穿得单薄,把自己的棉裤脱下来让他穿上,并给他买了火车票。

许老提起这一段,无不感慨地说: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

从此他甘愿流落民间,但他学医、行医、钻研中医一直没有断。

他研究肝病、肾病、肿瘤,数十年如一日。

使用的方法既传统又独特。

他深通佛道,强调“功”,长期修炼打坐,对道家典籍《周易参同契》、《伍柳仙踪》等顶礼膜拜,那真是焚香盥手,恭敬地展阅。

并能动地把对道家的悟性运用于中医临床,不论诊脉、开方、用药,都离不开道家性命双修的影响——这就从出发点上与教材出身的所谓“正规中医”明显区别开来。

关键还是临床疗效:我几次去观摩协助他临证,客观讲,在我所见到的治疗乙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肾病、白血病、肺癌等老中医有效验案中,许老的疗效是最好的。

他的治疗肝癌研制的成药曾获得过卫生部级鉴定,他的研究成果曾在国家级《中医杂志》上发表。

我90年去学习许老宝贵的临床经验时,他已经70多岁了,不论年龄还是医术都堪为我师。

可他总以师兄弟与我相称,我说父亲病逝前在他神识清楚的时候对我说过:你可以拜振寰为师,他行。

许老听后很感动,说:我与恩师是知遇的师徒。

恩师把你托付给我,我当尽义尽责。

记住:要立志,真才空空,傲气盈盈是不行的。

就这样,我拜了第三位老师——许振寰老中医。

我先后三次去许老师处,每次一般三个月。

白天帮他抄方看病,晚上听他“讲课”,他很保守,用药很少讲他的思路,而且具体什么药我并不清楚,因为他的儿子专管药,我看到的药已是药物混合后制出的粉剂了。

许师有时喝点酒高兴了,泄露两句,你一追问,他又不说了。

于是让我产生很大的神秘感与好奇心。

老师志向高远,算是“久有凌云之志”吧。

1991年12月,省抗癌协会为其举办了一次“许振寰老中医治癌疗效研讨会”,邀请省医大一、二、三院的专家教授参加,并由一部分癌症患者现身说法。

按照会议程序,必不可少的要有一篇许老的学术报告。

这下可难住了老先生,他不想具体谈他的学术,拿出真实的方案。

他让我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说:老师,参加研讨会的都是专家学者,不是白吃饭的,你的学术报告是什么水平?是虚是实?一听便可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