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紧箍咒”意象研究

合集下载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西游记》里的“紧箍咒”(审题指导与例文)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西游记》里的“紧箍咒”(审题指导与例文)

热点主题作文写作指导:《西游记》里的“紧箍咒”(审题指导与例文)【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

戴上金箍后的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却促使他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启发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导写】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孙悟空西天取经的经历,这个过程是他从“自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也是他逐渐摆脱兽性,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磨练自身,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

而从材料中对孙悟空经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对“自在”与“成人”并不是一视同仁的。

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让孙悟空失去了自由。

而脱离了个人绝对自由,收敛个性,遵守规则后,他却最终得以立地成佛。

由此看来,针对“自在”和“收敛”这个话题,青年人的成长如果追求一味的安逸自在,自由闲适,每个人都不上学,不工作,不为理想辛苦打拼,那么我们始终是无知的顽童,我们的社会也将面临崩溃。

而正是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要注意“收敛”自己,服从社会必要的约束,生命才有努力的方向,才有了向阳的决心和毅力,整个社会才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因此,适时收敛自己,遵守规则,才能获得自由,得人生的自在,二者是相反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所以,写作过程中,要针对自在和收敛分析根源,上升到个人的自由与社会规则行为收敛进行思辨性论证,同时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来进行。

行文构思上,开篇可提出观点,在遵守规则懂得收敛的基础上才可有享有充分的自由。

打造无形的紧箍咒——以价值观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打造无形的紧箍咒——以价值观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打造无形的紧箍咒——以价值观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西游记》故事中,唐三藏带领他的三个弟子历尽艰辛,经历了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

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大弟子孙悟空本领高强,为战胜途中的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但孙悟空在刚开始时猴性十足,不服唐僧管教,并且经常违反佛家规范。

于是观音菩萨就在他的头上套上了一个紧箍,_旦孙悟空做出违反佛教规范的事情,唐僧就会念紧箍咒,让孙悟空疼痛难忍。

当唐僧师徒完成宏愿,取得真经后来到西天如来佛祖面前论功行赏,孙悟空因为功劳卓越被封为斗战胜佛.此时孙悟空请求唐僧念动松箍咒取下头上的紧箍,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

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

”孙悟空一摸头上,紧箍果然消失了。

孙悟空的紧箍真的没有了吗?那个紧箍还在!只是从有形变成了无形,从束缚肉体变成了束缚思想!那个紧箍的作用是规范孙悟空的行为,从而使其符合佛家的行为准则与规章制度。

孙悟空在去西天的路上,反复受到制度的制约,最后,他对佛家的行为规范已经习以为常了,并且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变成了潜意识的行动指南,从思想上接受了佛家的价值观,使得自己的行为不需要别的外来约束就能符合佛家的价值观体系要求,用佛家的话说是“修成了正果”。

我们可以把这﹁故事应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去:当企业的员工认可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按这一价值观所缔造的价值标准去做事,到那时,人们的行为就不需要再靠制度来约束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基于价值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思想:1.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价值观管理,团队的成功来自于组织成员统一的价值观念,2.对于新成员的培训主要在于改造其价值观:3.当组织的价值观念已被成员接受时,外部约束已不再重要,4.只有那些认可组织价值观念的员工才可以被提升,5.对于组织的重要成员,统一价值观念的塑造尤为重要:6.优秀团队管理必须对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塑造。

《西游记》深度阅读:如意金箍棒

《西游记》深度阅读:如意金箍棒

《西游记》深度阅读:如意金箍棒《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中的如意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也是故事情节中的重要道具之一。

本文将从如意金箍棒在《西游记》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进行深度阅读,探讨其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如意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具有变化自如、轻重自如的特性。

在《西游记》中,它不仅是孙悟空的武器,更是他的标志性象征。

孙悟空在取得如意金箍棒后,曾对唐僧说:“此棒拿着轻似棉,一会儿重似山。

”可见这根金箍棒是可以随意变化重量的,既可以轻如鸿毛,又可以重如千钧。

这种变化自如的特性,象征着孙悟空聪明灵活、变化万端的本领。

如意金箍棒还具有神奇的威力,孙悟空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它,助他战胜一切敌人,保护唐僧师徒顺利取经。

如意金箍棒是孙悟空不可或缺的法宝,也是他身份的象征。

在《西游记》中,如意金箍棒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武器的威力和灵活性上。

它在故事情节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西天取经的旅途中,如意金箍棒曾多次为唐僧师徒护航护法,扭转了危机,成为他们克服困难的重要利器。

孙悟空曾借助如意金箍棒战胜妖精、恶兽,保护唐僧师徒平安度过危机。

更具有代表性的是,在“五指山下劝降”的一段故事中,如意金箍棒成为孙悟空与玉皇大帝对抗的利器,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通过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如意金箍棒不仅是孙悟空的法宝,更是他在取经路上的“保护神”,是他取经之旅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

如意金箍棒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孙悟空人物形象的深刻塑造。

作为孙悟空这个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意金箍棒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孙悟空的聪明才智和威猛英勇。

正是因为有了如意金箍棒的神力相助,孙悟空才能一路平安护送唐僧师徒去取经。

如意金箍棒所承载的威能与力量,让孙悟空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英雄形象。

在《西游记》的情节中,如意金箍棒常常成为孙悟空解决问题的利器,凸显了他的超凡能力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

如意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标志,也是他形象的象征。

案例探讨:唐僧团队“紧箍咒”的运用法则

案例探讨:唐僧团队“紧箍咒”的运用法则

案例探讨:唐僧团队“紧箍咒”的运用法则这个时候的孙悟空经过思想的斗争和龙王的思想工作,毅然返回到取经团队来到唐僧的身边,大家回忆一下《西游记》当中,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之后发生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孙悟空到东海龙王那里喝了一杯茶,然后回来了,回来以后发生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被骗戴深紧箍,他从东海龙王那里下了那么大的决定,才回到唐僧的身边,不想到一回来就被老和尚骗得戴上了一个紧箍咒。

我们说“出家人不打狂语”,撒起谎来连草稿也不打,说这个帽子是我小时候的戴的,挺好看的,所以孙悟空回来以后就戴上了紧箍,戴上紧箍咒意味着什么呢?整个的《西游记》中为什么会有紧箍咒的出现呢?紧箍咒在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讲首先紧箍咒代表着是天庭,也就是代表着社会,代表着法治、代表着的是如来佛和观世音,给到孙悟空的一种约束。

它是社会法治的体现。

对吗?第二个是整个的取经的团队对于唐僧而言是整个的团队的纪律和规则,那么,对于孙悟空个人来讲,是孙悟空自己的自我约束的一种工具和无形的一种自我形态意识上的压力。

那么为什么会有紧箍咒的出现,我们看《西游记》原文是这样讲的,这一回出在哪呢,处在唐僧和孙悟空来到映重涧,马被小白龙吃了,结果在收复小白龙的时候没有办法了请来了观世音。

行者闻得,急纵云跳到空中,对他大叫道:“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菩萨道:“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尽意,度得个取经人来,叮咛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来谢我活命之恩,反来与我嚷闹?”行者道:“你弄得我好哩!你既放我出来,让我逍遥自在耍子便了;你前日在海上迎着我,伤了我几句,教我来尽心竭力,伏侍唐僧便罢了;你怎么送他一顶花帽,哄我戴在头上受苦?把这个箍子长在老孙头上,又教他念一卷甚么‘紧箍儿咒’,着那老和尚念了又念,教我这头上疼了又疼,这不是你害我也?”菩萨笑道:“你这猴子!你不遵教令,不受正果,若不如此拘系你,你又诳上欺天,知甚好歹!再似从前撞出祸来,有谁收管?须是得这个魔头,你才肯入我瑜伽之门路哩!”观音一来,孙悟空一看观音来了,马上怎样?马上跳上天去指着观世音说:“你这观世音,怎么变着法的害我,孙猴子说了,你怎么变着法的哄着老和尚给我戴上紧箍咒,他一念咒,我就头疼!”观音笑了,说你这猴子不受教令,不说正果不用这个办法约束你,谁能管得了你,你又往上西天,知甚好歹啊?你说有谁能够管得了你,别说是我们管不了你,兴许到那时候你自己也管不了自己,只有这样给你戴上这玩意儿,你才能肯入我珈瑜之门啊!“孙悟没说话,默认了。

中考作文唐僧念的紧箍咒是啥

中考作文唐僧念的紧箍咒是啥

中考作文唐僧念的紧箍咒是啥
一、什么是紧箍咒?
什么是紧箍咒?它有另一个名字叫,定心真言。

《西游记》第十四回:“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地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

”这个紧箍咒,就是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让他在去西天取经途中用来整治不听话孙悟空的神物,里面有衣服和紧箍咒,由于孙悟空生性好动,就问唐僧这里面是什么,唐僧骗他说是小时候的衣物,于是孙悟空上当就戴上了,从此,这个紧箍咒就伴随着他踏上了取经的征途。

观音菩萨为什么要给孙悟空戴一个“紧箍咒”呢?这个紧箍咒的内容又是什么?
二、紧箍咒的内容及意思
上面说了,紧箍咒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定心真言”。

这定心真言其实只有6个字,哪6个字呢?这是我们熟悉的,常常听到观音说的咒语:“唵嘛呢叭咪吽”,读作:唵(o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 hōng)。

这6字的梵文读音为:Om Mani Padme Hum,它是观音大士的名号。

“玛呢”是如意宝珠,指观世音大士之悲心,令所有愿求都能如意得成;“啤咩”是指莲花,象征智慧,指观世音大士如莲花一般清净不染与其清净智。

所以,6字大明咒的意思是指,行者依智慧道和方便道合一的方法修行,便能把不干净的身、语、意,转化为佛清净殊胜的身、语、意。

念诵本咒的6字大明咒内涵异常丰富、奥妙无穷、至高无上,蕴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简单来说,这6字大明咒的意思就是:身心清净,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也指观世音大士如莲花一般清净不染与其清净智。

我们知道,莲花在佛教里的意义非凡,这是佛教徒向往的一个澄澈世界,也是希望每个弟子都能心存善意,如同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紧箍咒:一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西游记》主旨探微

紧箍咒:一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西游记》主旨探微

Jinguzhou :a special cultural sign in 'Journey to the
West'
作者: 赵志成[1]
作者机构: [1]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13
出版物刊名: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24页
主题词: 自由天性;文明规范;刑罚;文化符号
摘要:孙悟空是天地所生,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在赋予他生命的同时即赋予他以自由的天性.这种自由的天性超越自然时空、超越社会,本应肯定乃至赞赏,但无限膨胀便与文明秩序冲突,产生颠覆性,为此有必要用'紧箍咒'加以限制.可惜在<西游记>里这种限制常常不适当,变成压制自由违
背人性的滥施刑罚.小说用'紧箍'象喻人间社会的各种制度法规,颇具意味.因此,'紧箍咒'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孙悟空的紧箍咒

孙悟空的紧箍咒

孙悟空的紧箍咒
《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写,代四大名著之一。

书里面最出彩的就是那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了。

他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到经。

你们知道孙猴子最重要的法宝是什么吗?金箍棒?不不不,其实是紧箍咒。

如果没有了紧箍咒,那那只孙猴子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闹呢。

让我们在看看之前没带紧箍咒的孙猴子,去东海抢金箍棒,去地狱改生死簿,大闹天宫,完全是按自己的性子来。

戴上紧箍咒之后作文吧 呢,变得稳重多了,不会在那里随便起哄,也会控制自己的脾气了,跟以前来比,简直判若两人。

在我们现实中,我们也需要一个紧箍咒,来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法律来约束人,我想这个国家也将变得国将不国。

那会不会变成第二个战国时期呢?到处都充满了火药味,民不聊生,到处都是强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有一个最现实的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这个“紧箍咒”的重要性。

就是今年的这一次疫情,国家下达了一系列的硬性规定,让人们每个人必须得去严格遵守,对于那些不听话的人就会给予严惩,这样国家才在最短的时间里控制了疫情,把伤亡降到了最低。

而那些硬性的规定就像是“紧箍咒”,你不听的话,就念“紧箍咒”,让你痛,记住这个教训。

大到国家,小到学校、家庭,处处都有“紧箍咒”,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价值。

《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 紧箍咒对悟空人欲难驾

《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  紧箍咒对悟空人欲难驾

《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紧箍咒对悟空人欲难驾《西游记》读后感在《西游记》中,紧箍咒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被用来约束悟空。

这个题目是“《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紧箍咒对悟空人欲难驾”,因此我将以读后感的形式来谈谈紧箍咒对悟空以及人欲的影响。

《西游记》是一本扣人心弦的古典文学巨著,其中紧箍咒成为其中一大亮点。

紧箍咒来源于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束缚法术。

在故事中,这个法术的作用是让悟空无法违背主人的命令,避免他胡作非为。

紧箍咒似乎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但它却严重限制了悟空的自由。

悟空是一个奔放不羁的猴子,他喜欢自由自在地觅食和行动。

然而,紧箍咒加在悟空的头上,却将他束缚了起来。

这一约束让悟空感到沮丧和愤怒,他不满于被困住的状态,渴望追求自由。

悟空的渴望自由的愿望常常与人的欲望紧密相连。

作为一位修行者,悟空的心灵在西天取经的旅程中面临了无数的考验。

他的欲望往往会受到考验,而一旦他的欲望控制了他,紧箍咒也将给予他强制性的约束。

通过紧箍咒这一设定,《西游记》给我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人的欲望是难以控制的,而控制欲望是修行的关键。

紧箍咒成为了一种象征,提醒我们应当学会驾驭自己内心的欲望。

在悟空的旅程中,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修炼和挑战,最终通过修行,变得更加成熟和明智。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也常常面临着欲望的考验。

我们时常会陷入物质的诱惑,追求名利和享受。

然而,《西游记》告诉我们,欲望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追求,如果我们不能驾驭好自己,它将会让我们成为奴隶。

正如紧箍咒束缚了悟空一样,人的欲望也会束缚我们的心灵。

通过读《西游记》,我深刻认识到了欲望对人的影响。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欲望所左右。

只有控制好自己内心的欲望,才能真正拥有自由和解脱。

总结一下,《西游记》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哲学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紧箍咒这一设定在故事中作为一个象征,提醒我们应当控制自己的欲望。

无论是悟空还是我们自己,驾驭好欲望是修行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中的“紧箍咒”意象研究
作者:林瑜洁
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10期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神话小说中最优秀作品之一的《西游记》不仅成功塑造了唐僧师徒及神佛妖魔丰富饱满的形象,同时还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巧妙构思,升华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紧箍咒”便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典型。

【关键词】《西游记》
紧箍咒
孙悟空心学个性解放
强权意志
一、“紧箍咒“意象的文本解读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紧箍咒”由如来交予观音,再由观音交予唐僧,借此对孙悟空加以控制。

“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

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人我们来。

”紧箍儿一戴,咒语一念,纵然孙悟空再顽劣倔强,也只能连连求饶,“师父,你莫念,我绝不负你。

”而咒语念罢,也变得“死心塌地,抖擞精神”。

黄周星有评议:“此箍非头间之箍,乃心上之箍耳。

”“紧箍咒”带来的“眼胀头痛”,初时只是皮肉之苦,但久而久之,便成为一种对内心的震慑。

所以,在情节发展中,除了几次唐僧念咒捻诀,孙悟空疼痛求饶之外,紧箍咒这一意象也多次出现在人物的言谈之中。

或是唐僧唯恐孙悟空不服,加以示威:
“他若干出这个勾当,不同你我出去啊,我就念起旧话经儿,他却怎生消受!”或是猪八戒心有忌忿,借以撺掇:“师父,你莫被他瞒了。

他有些脑夹风。

你只念念那话儿,管他还你一个活人。

”如此一来,“紧箍咒”成了师徒之间一场场心理战的焦点。

从文本层面来看,唐僧一方面借此“咒”的威力将孙悟空紧紧“箍”住,另一方面也对“咒”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与权威崇拜。

孙悟空对“咒”既怕又恨,却也在不自觉中归顺臣服,甚至在某些特殊场合出现潜意识下的立场转移——观音收服善财童子时,“行者急闪身,立在菩萨后面,叫‘念咒!念咒!’”可见,“紧
箍咒”的威力不再局限于对肉体的惩罚教训,在控制与挣扎的角逐中,它已逐步显现出对思想的统治与同化。

围绕着“紧箍咒”意象,各式人物展现出典型性格之外的个性色彩。

桀骜不驯的孙悟空也有了致命的弱点,慈悲木讷的唐僧在念咒捻诀之际顿显坚决不疑,憨痴油滑的猪八戒在有意无意的撺掇间市井习气尽显。

通过“紧箍咒”意象显现出的性格特殊面,突破了作品人物形象扁平化的局限,为人物塑造更显血肉饱满、真实可触创造力巧妙契机,有力地提升了神魔小说角色本身的“市民气质”和人格化。

二、历史语境与“紧箍咒”意象的多重属性
《西游记》的成书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早在北宋年间,就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大致勾画出《西游记》故事情节的基础框架。

到了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将师徒四人的取经故事基本定型。

但与“紧箍咒”相关的故事情节,直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才得以出现。

这一方面源于吴承恩对取经历史故事文学化的完善,另一方面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以说,“紧箍咒”这一意象正是明代中后期社会现实与文化思潮的产物。

明代中叶以后,皇权高度集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集团日渐腐化堕落。

君主昏聩,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

这些都为尚保留着独立精神与主体意识的士人思想家们带来极大刺激。

而此时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程朱理学已趋于僵化,城市商业经济逐渐发展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种种因素都催生了士人主体精神的重新挺立。

于是,一场以王阳明等人为代表、主张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心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性大旗,洋溢着叛逆的勇气与张扬个性的精神。

而这正是专制统治者眼中离经叛道的大逆,为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维持主流意识形态,心学思潮所遭受的残酷摧折在所难免。

嘉靖年间与万历年间,都曾出现过书院之禁,即当政者通过诏毁天下书院、禁毁书院讲学之案、囚杀泰州学派何心隐等人,阻止心学思想与讲学风气的蔓延。

而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作为文本主导因素,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心学精神。

他蔑视权威,尊性高傲,反对束缚,尊重自我,正是自由与超越的象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明代中后期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价值的表露。

他处于伦理纲常之外的言行举止。

也必然引来主流思想的遏制与打击。

于是。

“紧箍咒”成了抑制孙悟空自由个性、张狂自我的有效工具,它的要害之处也许并非一“箍”一“咒”,而在于“箍”与“咒”背后隐藏着的强权意志。

它能对张扬的个性施以严酷的折磨,造成精神的恐惧,最终将叛逆引回归顺。

在这层意义上,“紧箍咒”意象无疑象征了压制个性解放的强权意志。

而这一意象的存在,也巧妙地揭开了唐僧与孙t五空师徒关系深处,两种思想体系的对立冲突。

但是,作为明代中后期社会现实与文化思潮的产物,“紧箍咒”意象也具有相似的历史复杂性。

它一方面象征了压制个性自由的社会强权意志,但另一方面却也是限制个性无限膨胀、使主体自觉转化为社会利益的有效措施。

明代中后期,新的社会思潮缺乏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文化品格的阶级基础,又没能彻底冲破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疏狂不羁的个性张扬固然促进了思想的自由解放,但也往往暴露出一定的先天不足。

相当一部分士人片面理解心学精神,肆意夸大人的主体性,其怪诞的行为、荒唐的举止往往忽视群体利益,冲击天理的堤岸,放弃了终极价值关怀。

这无疑是对心学精神本质的曲解和异化。

从这一点出发,《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个性精神固然受到吴承恩的充分肯定,但小说褒扬的重点,则是孙悟空胁助唐僧取经的坚定信念以及在信念支撑下不畏险阻、坚韧不拔的追求。

《西游记》从第十三回开始,便由“大闹天宫”的战斗性主题转入取经主题,这样的转折恰恰带有一定的深层意味。

而“紧箍咒”意象在两个主题之间起到了巧妙的过渡衔接作用,使得主题的转换不至于有突兀之感。

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孙悟空个性的张扬,但这又是在肯定其个性的基础上对个性的社会价值的升华。

这暗示了吴承恩的一种理想倾向:取经并不意味着完全取缔个性价值,而是需要将个人对白我解放的渴望升华为对全人类利益与价值的追求。

这样一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便向追求完美人性的方向倾斜,
“紧箍咒”意象的内涵也更加丰富起来,它直接关系到心学精神提倡张扬个性之外对道德完善的主张。

心学思想中,既要求用“本心”推到偶像崇拜,又强调在对“本心”的发现、修炼过程中达到“求放心”、“致良知”、“明心见性”的境界。

那么,紧箍咒在作为强权意志统治工具的同时,其性质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它由外在压力的限制上升到内心自觉的明戒。

所以,孙悟空从“被迫皈依”到“主动取经”的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专制强权的顺服,还有一种对个性解放的超越——将追求个体的解放扩大到追求全人类的解放。

这正是对心学本质思想的正解,对狭隘极端的个性张扬行为的理性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