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

孟子二章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2、重点字词注音:域民(yù)畎亩(quǎn)拂士(bì)3、重点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寡助之至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任用,选拔。

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士:狱官。

拂:违背。

乱:扰乱。

曾益:增加。

“曾”通“增”。

恒过:经常犯错误。

衡于虑:思虑阻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表现。

喻:了解。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孟子二章知识点阅读4、重点语句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④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⑥行拂乱其所为:是他做事不顺。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之2《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之2《孟子》两章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之2《孟子》两章一、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不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解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

2、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3、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4、环;围。

5、池;护城河。

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7、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无山河的险要。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1至;极点。

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通“叛”14、顺;归顺,服从。

1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孟子》二章课文解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孟子》二章课文解析 苏教版

《孟子》《<孟子>二章》课文解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欲:想要,喜爱。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得兼:兼得,同时得到。

舍:舍弃。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帮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躲避。

)[甚:超过,胜过。

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恶(wù):憎恶,厌恶。

患:祸患,灾难。

辟:同“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心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不可以干呢?)[如使:如果,假使。

则:那么。

凡:凡是。

者:第一个“者”指代办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不采用,采取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不做,因为所喜欢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厌恶有胜过死亡的事情。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是故:因为。

非独:不单,不仅。

心:心意。

耳:语气助词,罢了。

] 【句段分析】“鱼”用来比喻“生”。

“熊掌”用来比喻“义”。

形象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题旨,通篇议论,由此展开。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4讲-《孟子二章》对比阅读-教案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4讲-《孟子二章》对比阅读-教案
(今)发现。
举于版筑之间:(古)选拔、任用。
(今)举动。
举于士:(古)狱官。
(今)士人,读书人。
所以动心忍性:(古)用来......的。
(今)表因果的关联词。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v.→使动,使......惑乱、迷惑。
贫贱不能移:v.→使动,使......改变、动摇。
威武不能屈:v.→使动,使......屈服。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
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谓 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太守谓谁:为,是
国 国恒亡 (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去国怀乡 (国都)
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4.一词多义
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居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道 妾妇之道也:指思想体系。
【解析】(1)学生加强积累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2)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3)用自己的话理解“生于忧患”。(4)语句或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从内容与结构方面来回答。(5)应该结合本文的观点,出示不同意的理由,表述合理即可。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 乃苦身焦思②, 置胆③于坐, 坐卧即仰胆, 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 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 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 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二、阅读《〈孟子〉二章》,完成 8-11 小题( 15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 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 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 战,战必胜矣。

(最新整理)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最新整理)孟子二章对比阅读

2021/7/26
19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感激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1
鱼我所欲也(节选) 鱼,………………………………,贤者能勿丧耳。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21/7/26
22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3)所恶有甚于死者 厌恶 (4)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册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021/7/26
9
•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 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 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 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 自《郁离子》)
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
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 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 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 ,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 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 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 法上有何不同?(4分)
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 后得出结论。(2分) 202乙1/7文/26 :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18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1.《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中考试题·对比阅读(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 解释加点的字。

(3分)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 2. (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

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

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

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

欲学为兵,则老矣。

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

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

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

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_______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______________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焦虑思考。

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

1.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 .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2. 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3.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 .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 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 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 尔也:而已。

④ 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人恒过,然后能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翻译: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

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

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

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1.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_____________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_____________ (4)悉.可俯拾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