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的出现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一、儿童听觉的发生胎儿的听觉反应新生儿听觉的发生听觉发生的指标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理解):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1)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理解)感知觉是人一生中出现最早,发展最快的认识过程。
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没有出现,需要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2)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理解)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储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想象,发展的潜力越大。
2、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1)视觉(理解、运用)视觉的发生:新生儿能立即察觉光线,区分不同明度的光。
出生头两个月婴儿对光线敏感性发展的很快。
视觉的集中:①出生后2-3周内,眼肌不能很好的协调运动②出生后3周,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③出生2个月,能够追随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物体④3个月,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⑤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逐渐增加,能够注视距离较远的物体,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更具主动性视敏度的发展:视敏度俗称视力,采用“视动眼球震颤法”得出结论,出生一天的婴儿相当于成人视力的20/150.半岁到一岁间,儿童视力可达成人正常水平。
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出生后6个月。
预防儿童近视的做法:①家园都要保证儿童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②看书、握笔都要有正确姿势③不要过长时间观看书和电视④儿童的图书玩具,字体形象应该较大而清晰⑤经常检查视力,发现减退时及时治疗颜色视觉:俗称辨色力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配对—指认—笼统命名—精确命名女孩辨色能力比男孩强。
识别方法(配对法,指认法,命名法)(2)听觉(理解、运用)听觉概念:是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听觉的发生:①胎儿六个月后对声音有所反应②能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持续时间听觉的发展:①1-2个月喜欢乐音,2个月以上喜欢优美舒缓的轻音乐。
早期的语言以及音乐环境对听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②新生儿爱听人声,尤其最爱母亲的声音③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成年后降低,儿童的听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二章感知觉的发展

(二)感知觉的关系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 都是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 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1)内容不同: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并非 感觉的简单相加。 2)产生过程和影响因素不同:感觉依赖于 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相同的刺激一般引 起相同的感觉;知觉依赖于刺激的物理特 性和知觉者本身的特点,如:知识经验, 心理状态,个性特征。
时间知觉的线索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及其他客观标志 ——有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
为的节律性变化 ——各种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 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 ● 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 ● 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
例如,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物理重量相等,但 是人们用手加以比较时,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 花重。这是以视觉之“形”影响到肌肉感觉之 “重”的错觉。
(三)方位错觉
例如,在海上飞行时,海天一色,找不到地标 海上飞行经验不丰富的飞行员因分不清上下范围, 往往会产生“倒飞错觉”造成飞如海中的事故。
此外,还有运动错觉(月亮走我也走)、时间 错觉(同样长时间的不同知觉)等。
感觉阈限是恰好能引起某种感觉,并持续 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 力。 绝对感觉阈限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E=1/R 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
第四章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 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
– 目的明确→ 积极性高→针对性强 →感知较完 整、清晰
•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 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 •如:让幼儿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 之处,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有几处不 同,观察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策略 • 教给认识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
– 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 “举起右手”,小班幼儿不知所措。“举 起拿勺子的手”,小班幼儿都能完成任务。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空间知觉
• 形状知觉
– 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由易到 难: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 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 3~ 4岁:辨别圆形、方形、三角形 – 4~5岁: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 形,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 – 5~6岁: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 角形和圆柱形等,能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 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 – 幼儿知觉的特点:认识不熟悉的几何图形 时往往把几何图形与具体事物相联系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区别: • 反映的内容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 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间的关系、 联系、整体的反映。
• 反映的性质
– 感觉的性质直接依赖于刺激物本身 的性质; – 知觉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 体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知觉包含着 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解释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 展中的作用
年龄 (岁)
3
找相同 图形
62
找缺少 部分
78
找图形 不同处
54
观察图 形
88
找图中 物体
38
4 5 6
90 100 100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知觉特性:
知觉选择性 知觉理解性 知觉整体性
知觉永久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一、形状知觉的发展 视觉偏好:婴儿对复杂的图形注视 时间更长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 握名称 3. 幼儿掌握形状的难易顺序:圆形 - 正 方形 - 半圆形 - 长方形 - 三角形 - 八边形 - 五 边形-梯形-菱形
二、深度知觉的发展
定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的感知。 6个月的婴儿已具备深度知觉的能 力。
吉布森的视觉悬崖实验
三、方位知觉的发展 方位知觉:是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感 知。
3岁幼儿辨别上下 4岁幼儿辨别前后 5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7-9岁的儿童掌握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 6-7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
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感觉
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
的刺激。
视觉(视网膜)
外部感觉 听觉(耳蜗) 味觉(味蕾) 嗅觉(鼻上部粘膜) 触觉(皮肤)
Hale Waihona Puke 运动觉(肌肉、神经)内部感觉 平衡觉(前庭、半规管) 机体觉(内脏的神经细胞、皮 肤)
感觉轰炸: 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 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 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幼儿知觉的发展
感觉和知觉概述
二、知觉
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
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 反映。
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 形状知觉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
顺序性、速度的知觉。
三章二节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和观察力培养

3个月:嗅觉和味觉继续发展,能辨别不同味道。 4-5个月:喜欢尝试,想把所有东西放到嘴里。 9-12个月:这阶段会表现出对甜味和盐味的爱好。
问题探究
6.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学前儿童味觉的 训练方法?
6.(1)学前儿童味觉和嗅觉特点? a.味觉:生来就有,酸、甜、苦、咸
5(1)学前儿童触觉的作用? a.触 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
途径。 b.触觉是儿童探索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5、(2)学前儿童触觉发展过程? a. 口腔探索:第一年 b. 手的探索 c. 眼耳手协调探索 ----皮亚杰认为,将触觉和视觉联合起来并用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9、(2)学前儿童时间知觉发展的表现? 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 但会错用
今天、明天、昨天。 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
、后天。 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
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 教学中注意: 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 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
观察导入 看,蜻蜓的身上还有小毛毛呢!
问题探究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 10、观察力的含义?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
现? 10、(1)观察力的含义? 观察力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
的能感知能力。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及其观察力培养
10、(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表现? a.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识向有意识发展 b.观察的精确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准确的知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悬挂起来。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4-8月表现出喜欢亮度大,而不喜欢暗色;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喜欢光波长的“温暖色”,不喜欢“冷淡色”。
种探索手段。
问题
“小朋友的手有四两糖”,为什么幼儿总是喜欢 咬手指等物品呢?
扩展知识:口唇期(弗洛伊德)
三、手的触觉探索
•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 (二)视触的协调
• (三)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 触觉的协调。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 一、视敏度的发展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或综合)的反映。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
发展。
•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
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 红、白、黑、黄、绿、蓝、橙、紫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 不同的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 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 有程度上的差异。
形状知觉发展的特点:
1、形状辨别能力逐渐增强 2、开始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并逐渐掌握名 称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1)能听见 (2)区分声音的高低、强弱、 品质和持续时间
(二)听觉的发展
1.对声音辨别——偏爱; 2.听力随年龄增长不断提高(儿童期); 3.听觉的个别差异 4.半聋半哑的孩子 5.注意事项:疾病、噪音、大声喧哗
儿靠视觉、听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 向定位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1.发生
(1)婴儿听觉定位的能力强于视觉定位; (2)盲婴依靠声音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很强。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
进行方向定位。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本手
段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扩展知识: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 趋势和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 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认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 怎样发展学前儿童的各种主要感觉(或注意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
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视觉是儿童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视觉敏度和颜色视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实际上,颜色视觉与有关颜色概念的掌握已不可分。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胎儿的听觉反应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听觉发生的指标
近年来人们不但通过儿童的大动作反应来判断其听觉表现,还通过他的机体内部变化,如心律、呼吸等的变化,以及
眨眼、面部肌肉活动等来判断。
有的人如爱玛斯
(Eimas1971)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来判断。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Wertheimer1961)。
许多人认为,感知协调现象是后天获得的。
事实证明,儿童从很小开始,已出现视听协调现象。
一些实验说明,听觉影响视觉的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触觉不但在学前儿童认识物体中起重要作用,触觉在学前儿童人际关系的形成,特别依恋关系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更多依赖于身体的接触来建立依恋关系。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
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学前期是手的触觉探索活动产生的时期,其产生和发展经过若干阶段。
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儿童生后即有本能性触觉反应,抓握反射即是手的触觉表现。
视触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在眼手探索活动之协调。
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手的真正探索
活动开始。
其出观大约在生后5个月左右。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鲍厄(1966)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FantzRL1963)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
苏联文格尔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明,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根据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规律性趋势,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小的盲童已学会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能够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
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婴儿很早就有深度知觉。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
已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
这也可以说是人小最早的时间知觉的表现。
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换句话说,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象的主要信息来源。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知觉发展的这种重大质变,3岁后比较明显。
幼儿期知觉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的目的方向的过程,
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到的观察。
一、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丁祖荫的研究(1964)也说明,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
他提出,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4个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该研究指出,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对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四、观察方法
观察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
根据苏联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
1知觉认同。
2.归入标准。
3塑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