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前一句是什么?这是一句经典的台词,用来形容饱读诗书的女子,知性优雅,浑身有书卷气质。
然而,这是写给贫寒学子的一首励志诗。
这句著名的话来自非著名的诗,《和董传留别》(宋)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先后在凤翔杭州等地任职,曾与董传相交好。
董传,贫寒学子,积极科举,1064年苏轼离开凤翔,以此诗赠给董传,临别祝福语!很多典故,看不懂,苏轼想说读书很重要,否则诗都读不通!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粗布衣服裹一生,然饱读诗书,气质自然美。
“生涯”化用庄子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是对董传身处贫寒却勤奋读书的赞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厌倦贫寒生活,随学子一起参加科举考试。
“烹瓠叶”出自《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形容贪寒困苦的生活。
“踏槐花”唐代时“槐花黄,举子忙”,槐花落了,学子们要参加科举考试了。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囊中羞涩买不起赏春的马,但有机会能一举中第。
“寻春马”化用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择婿车”唐代科举放榜时,很多富家千金便会宝马高车来选佳婿,就像抛绣球那样。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考中了便可向乡亲炫耀,黄榜黑字有你的名字。
“字如鸦”化用了卢仝“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最早的涂鸦出处了。
这是苏轼临别送给后辈书生的一首心灵鸡汤诗,谆谆善诱,不因出身而自轻自贱,饱读诗书而乐观积极,金榜题名便指日可待!“气”不仅是由内而外的儒雅之气质,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读书很重要,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甚至改变命运,自古至今皆如此。
“腹书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读书,去世俗,明理通情,这是为人基本修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学而优则仕”,读书,才能考功名,考公务员,这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尤其是贫寒学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气质高雅,具有超凡的才情和艺术修养。
它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杜郎中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形容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
腹有诗书,意味着一个人内心装满了诗和书籍,而这些诗和书籍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更是包括了他所阅读的各种文献和著作。
一个人若能不断地吸收知识,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作品,都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才情。
气自华,是指通过腹中的诗书知识,自然地散发出一种优雅和高尚的气质。
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内心净化了,灵魂得到了滋养,才能在外表中表现出来。
而那些充满智慧和内涵的诗和书籍,无疑会让人变得更加高尚和雅致,提升自己的气质。
这句成语的意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外貌还是行为上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展现出来。
腹有诗书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显得更加镇定和淡然。
他们因为内心的丰富而有着超越常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寻找到真相,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迷惑。
这句成语还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即要有内涵。
一个人要追求自己内心的丰富,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修养,更是为了人生的充实和完美。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价值。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向往。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繁荣和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
这种修养和品质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和学问,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类拔萃。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展现出自己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身的提升,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人生的圆满和完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说:粗缯 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 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 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 从而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
• 读书可以养气,古人推崇“养天地 正气,法古今完人”,从读书中培养 出来的气质美,体现了一个人的修 养和教养。 • 寥寥七个字,足以揭示知识与人文 气质、风度之间的关系。
• 人生在世,不但要有物质上的粮食, 更少不了精神上的食粮,这精神食粮 就应该主要来源于书了。
• 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有关读书的典 故和佳话,不胜枚举。
• 诗书的德染与熏陶、文章典籍的教益 与启迪,引导着人们由蒙昧走向文明。
•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钟如粟”。 • 这话对不对,姑且不说; • 但,热爱读书总是没有错。
• 真正的读书人才会真正理解读书的 意趣,也才会真正享用书,接受书 对人生的浸润和照耀。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诗说出 了读书的深味和真趣。
• 书,保存着古往今来最优秀人物的智 慧、才情和精神,读书,就是在有限 的生命里与无限的历史和人类精神进 行交流和对话,千万年的乳汁和阳光 自书中涌出,灌注此刻的某一颗灵魂, 诗书入胸,气度高华。
• 读书能给人带来欢愉快乐,读点感 悟人生的文章,心胸顿感乌云尽散, 阳光普照,使自己的内心常拥有一 个自得方寸之地。
• 读书读到痴迷,沉浸其中,便常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也即陶 渊明诗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
• 读书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
• 夜守书斋,一盏台灯洒下静谧的桔 黄色的柔光,宁静展卷,远离了都 市的喧嚣,避开了尘世的名缰利锁, 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
• 我们的古人是把读书作为“悟道”、 “修行”的方式,作为熏陶情操、 提升性灵的一种精神修炼。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考取功名后,才能得到财富和美女。
颜如玉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或是代指美丽的女子。
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
扩展资料
原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句诗出自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宋真宗,这个皇帝算是比较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了。
29岁登基,在位25年,初登宝座时他勤政爱民,是个难得的好皇帝。
他最受后世争议的是,36岁时他御驾亲征抵抗辽军,在局势大好时,却定盟和解,约定每年给辽岁贡,丢尽了大宋的颜面,他也被认为是最懦弱的`皇帝之一。
不过正因如此,此后大宋得到了一时的太平,也进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期。
这样软弱的皇帝,一生最尚文,喜欢研究诗词,更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劝学诗》。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列表
微信扫码分享。
复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意思:肚子里有诗书,气质自然就高雅美好。
表达了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使一个人变得更加优雅美好。
全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全诗的解释如下: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其中的“腹有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1虚怀若: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于《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士者,错综复杂玄通,浅不容辨。
夫唯不容辨,故黎允文之孟: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但若客;涣兮若冰之将弘教,敦兮其若朴,之句兮其若谷。
”又:“上德若谷。
”王弼注:“不德其德,并无所怀也。
”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2 深通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苏轼的《和董传天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糠瓠叶,强随举子挥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懊恼犹堪夸世俗,诏徐崭新烫字例如鸦。
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气:A45EI321VD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深通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别洛耶,高雅光彩。
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俗。
这一整句原文无考,“胸藏文墨虚若谷”必须就是作者为裹和“深通诗书气自华"而写下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

带雪的诗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唐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 靖康耻,犹未雪 —— 宋 ·岳飞《满江红· 写怀》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 近代 ·毛泽东《卜算 子· 咏梅》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带酒的诗句
把酒问青天 —— 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 愁 —— 唐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 唐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唐 ·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
谢谢大家!
游戏1 1带“月”的诗句 2带“雪”的诗句 3带“花”的诗句 4带“山”的诗句 5带“酒”的诗句
带“月”的诗句
1明月几时有 —— 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 中秋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 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3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宋 ·岳飞《满江红—— 宋 ·岳飞《满江红》
游戏2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能猜出他写 的这首诗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游戏3
• 以a为韵脚的古诗或现代诗
• 每组成员一人一句
• 成诗后由组长读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
109班6组
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饱 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 自然横溢,高雅光彩。语出 宋· 苏轼《和董传留别》:“粗 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 华。”自古以来,中国人把读 书定义为最高尚 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挚友侃侃而 谈,在跳动的文字里,我们会感受到 那些文学大家的激情和洒脱;我们会 体味到那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睿智和 超然;我们还能领略到历史的云烟, 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超越时空, 与古人娓娓对话,与伟人促膝长谈, 让书香,尽情滋养心灵……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句古代成语,意指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诗书的气息,自有一种华丽的气质。
诗书气自华这句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内心的丰富和高尚,也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对文化学识的重视和推崇。
一个人若是心中充盈着诗书的气息,便会显得意气风发,高雅自信。
诗书气自华,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
这是一种形容一个人内心充满了诗书的气息,自有一种华丽的气质。
这体现了中国古人对文学、学问的追求和推崇。
在中国古代,读书、学诗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高尚的追求。
古人在强调君子之风、士人之德的也倡导诗文教化,对古代文人来说,能通过诗书创烂来表现自己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
当时墨子把这句成语运用到人的内心的美德上。
跋涉半生,心怀诗书,不斲千里,却自华丽独尊。
充满了诗书的气息,心灵也自有一种华丽的气质。
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诗书的气息,他的气质自然会显得高雅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成语是在赞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高尚品质和文化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教会学生如何去诵读诗,品味诗,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一读二悟三赏析
诗词赏析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很多学生花了不少时间,费了不少精力,却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参考书介绍的方法过于繁琐,学生难于把握。
于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一读,二悟,三赏析”的“诗歌教学三步走”操作法,现简要叙述如下。
一、读
“一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大步,教师要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接触文本,读懂文义,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其基本要求是“三读准”: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重音;最高要求是读出意境和感情。
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经常采用的有:泛读与听读,领读与跟读,朗读与默读,连读与跳读,自读、轮读、齐读、较读、分组读。
具体实施又可以分为学生、教师、朗读带(含网上视听)泛读与领读,学生听读跟读,学生个人自读,小组朗读,全班齐读,逐个轮读,个人与小组或集体交叉轮读等。
如《登高》一诗,教师激情范读富有示范引领和激发作用;《致橡树》一诗,用一人一句、一段或一首的方式或小组轮读比较受学生欢迎。
而个
人、男女生或小组间的朗读比赛更能激励学生的竞争表现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变换音调、音色、角色、情感的“较读”能培养学生对比辨别的能力。
配乐、配画(或活动画面)朗读,则更具艺术感染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全校开展了“每日诵读”活动,即每天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上课之前诵读诗词或经典古文,大大提高了学生诗词默写的准确性和考试及格率。
二、悟
“二悟”是诗歌学习的第二步,重在整体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概括出诗词的主旨。
我们的方法是“三抓一了解”:(1)抓主旨句领悟概括。
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抓关键词领悟概括。
如根据上文中的“乡关”和“愁”,概括出诗歌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忧愁之情。
“怜”“故乡”“送”,概括出诗歌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留恋之情。
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愁”“君”,概括出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和离别的愁苦之情。
(3)抓景物,即凭借“入诗”想象体验来概括。
有些诗歌以描写景物为主,没有明显的主旨句或关键词,写得比较隐晦含蓄,对于这种情况学生往往答不到点上。
其实,正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对景物的想象和描述之中仍可捕捉到作者感情的脉搏。
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表面是写分别的季节和环境,但是试想在一个“杨花飘落”的暮春时节,诗人本有伤春之情,
又听到“子规鸟”那类似于“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凄凉婉转的哀鸣,联想到友人被贬,分离即在眼前的现实,怎不让人伤心挂念?这样再概括诗的主旨就易如反掌了。
(4)了解写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经历来理解,“知人论事”。
如了解了陶渊明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厌弃官场,写出《归去来辞》的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提他所写的《归园田居》中“辞官归隐,热爱田园,怡然自得”的真正“愿望”。
了解了龚自珍虽然辞官回乡,但仍然心系国家的情怀,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含义。
三、欣赏
“三赏析”是诗歌学习的第三步,即让学生在赏析语句或词语中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并学习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所在。
(1)赏词。
比如,杜甫所写“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写出了泰山南北两面一明一暗的特点,像刀割一样界限分明,用词生动传神,极富感染力。
(2)赏句。
如王维所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绘了作者出使边塞所见的辽阔壮丽的景色,使读者联想到“诗中有画”的美好意境。
又如,孟浩然所写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意境开阔,用词准确,对仗工整,成为被人传诵的“千古名句”。
无论是赏词还是赏句,答题都必须包括“修辞+意思+作用”三个方面,语句以3—4句为宜。
(3)赏写法。
我们发现80%多的诗歌的写法都是“借
景抒情”,这正应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写景的目的还是为了抒情。
如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诗,纯粹寓情于景,写得自然流畅,妙趣横生,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还有就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的写法。
如元代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借梅花来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洁身自好的志向。
现代余光中的《乡愁》则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抒发了对家乡与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此外,还有寓情于叙、直抒胸臆等一些写作手法,需根据具体诗词来判定其写法,在此不再赘述。
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诗歌的朗读水平,答诗歌鉴赏题时也觉得得心应手了。
(责编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