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精品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的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了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
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段落层次),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孩子终:终老,终其天年。
有所养:得到供养的地方。
所,……的地方。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者,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
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大道之行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知识与技能①积累词语“与、亲、矜、寡、孤、独、分、归、乱、作”。
②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和探讨中理解课文,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
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故事导入,引出课题: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第一课时由电影《天下无贼》引出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3.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研读探讨,深入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4.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备: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

第24课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与本课词语。
三、【教学准备】对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导入语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说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商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他的一件很心爱的衣服弄丢了,走了几十里路后才发觉,心里十分着急和沮丧。
他把这件事和一个当地的人说了,那个当地人告诉他说:“哎,老兄,你不要着急和沮丧,你在我们武阳境内丢的东西一定可以找得到。
”那位商人对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沿着原路返回武阳,果真在路上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而且没有被动过的痕迹。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为我们归纳了一个成语,大家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这个成语就是“路不拾遗”,人们用“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形容社会怎么样?社会风气怎么样?另外,还有一个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接近,它的意思是说“晚上不用关大门也不用担心小偷会偷你家的东西”这个成语就是“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梦想。
假如那天真正到来的话,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啦。
但是,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圣人也对我们提出了一种社会模式,他称之为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就完全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那么大同社会是怎样一种社会呢?它又具有怎样的特征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选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整体把握1.泛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通“举”,推举,选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信:诚信。
修:培养。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孩子终:终老,终其天年。
有所养:得到供养的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五单元 24 大道之行也一、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字词,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深入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评价其社会的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特征。
2. 深入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评价其社会的社会意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1.掌握相关字词,翻译课文。
2.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3.深入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评价其社会的社会意义。
(二)掌握相关字词,翻译课文。
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自学课文,根据注释,疏通句意,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圈划出无法翻译的词句。
【方法指导】:结合注释,或用现代汉语(同义)替代,或联想学过的古语,或结合句式特点,或根据语境推测含义。
【自学时间】:8分钟【明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幼童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三)理清文章的层次和脉络,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 自读课文,根据文意,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2.“大同”社会的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全品》听课手册初步感知1)3.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全品》听课手册初步感知2)【方法指导】:1.理解文章的结构,再进行分层。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24《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word1 / 1大道之行也课题 大道之行也课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图板书设计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纲 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结 论:某某社会2.字词大道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 有分 有归 某某重 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 点1.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某某”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某某社会”这个问题。
教法 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师生互动设计教学札记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导入语:古今中外的人们对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都有一个自己理想的状态。
我们所熟知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西方则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而我们中国早就有“世外桃源”的说法,更早的就是儒家的“大同”思想了。
(板书课题)你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呢?2.进入课文的学习,先对课文背景略作讲解,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重点),看注释,学生字并把握文章的大意及行文思路(板书1)。
3.(1)课堂讨论与提问:准确认读下列字词,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意义。
(板书2) (2)和学生一起细读课文,并翻译其中的重点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课 大道之行也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黑板、多媒体
课堂设计
人类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的?这是我们的先祖们探究不辍的问题。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这就是所谓的“大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它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全书包括《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占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第二层:阐述大同 (推己及人 充满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第三层:总结全文 外户不闭 和平安定
教学反思
24 大道之行也
2.那么文章中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 24《大道之行》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大道之行【教学目标】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难点】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预习案】1、题目解读《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关于《礼记》(识记画横线的部分)《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故称《小戴礼》。
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
2、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准节奏和字音。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能()矜.寡孤独()谋闭而不兴.()男有分.()货恶.其弃于地()4、通假字: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探究案】1、解释加点字:不独亲.其亲.:①亲:②亲:不独子.其子.:①子:②子: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作而不作.:..盗窃乱贼2、翻译下列语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在文中标出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4、文章中从那几方面来说明“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呢?5、什么是“大道”、“某某”?7、文中的“某某”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训练案】1、本文选自《》,是______家经典之一,大约是________末年或__ ______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2、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对其做解释。
①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③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⑤废疾..者()________________⑥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⑦故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_____⑧盗窃乱作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列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某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大道之行也
《礼记》
目标定向: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里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如此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境界是陶渊明最早想到的吗?不是,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
二、自学生疑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给下列生字注音。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矜、寡、孤、独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wù
2.教师教读,强调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每人读三遍。
4.指名学生读。
5.小组比赛读。
三、学习释疑
1.学生自己读课下注释,独立试译课文。
2.师生合作,翻译全文。
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或学生读课文,老师说译文。
如
学生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师说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
老师读“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学生说译文:“把品德高尚、能干的人提拔上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
学生读“故人不独亲其亲”,老师说译文:“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
”
老师读“不独子其子”,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说出译文:“不只是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
”
……
3.分析文章层次。
(1)全文共三层,用“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的方式朗读全文。
(2)讲解朗读技巧:连读和读断。
连读,即朗读同一层次的句子时,音断气不断;读断,即朗读时为了区分句子之间的层次,停顿换气。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后稍顿,“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句并列,一气连读。
第二层:根据句式特点可分为四组,每组句子连读,组与组之间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为一组,“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为一组,“男有分,女有归”一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一组。
(3)学生练习朗读。
(4)指名示范读。
4.师生共同归纳“大同社会”的特征。
(1)根据提示回答。
“大同社会”的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就是课文中的
“大同社会”实行民主选举,即课文所说的
“大同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即
“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天下亲如一家,即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2)教师小结:总之,大同社会是一个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太平盛世。
第二课时
四、反思学习
和《桃花源记》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1)教师示范: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可能有以下内容: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讲信修睦——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男有分,女有归——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孔子早就提出的“大同社会”,都是没有阶级压迫,没有战争纷扰,平等自由、安定富足、团结和睦的理想世界。
只是陶渊明在表述自己的理想时更含蓄。
五、迁移创新
(1)教师提供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背景。
孔子是一个心性特别高洁,志向特别幽远,内心情怀特别丰富的人。
一天,他参加完鲁国年终的祭祀,有感于鲁国的现状发出了感叹:“唉,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没有赶上,但是我对它们心向往之。
”于是就有了文中这番对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描绘。
(2)学生交流:你怎么看待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最好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谈。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学生交流的内容可能有:
我觉得这个“大同社会”只是孔子的一个理想而已。
他和陶渊明一样,看到现实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他就很怀念原始社会的公有制,觉得那个社会人人平等,相互关爱,安定和平,比自己所处的时代好。
我也很希望生活在这个“大同社会”中,因为现在社会中人们都太自私了,比如说果皮纸屑在外面就随手乱扔,在家里会不会呢?我敢担保不会。
孔子在文中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我想,如果人们真的能做到“天下为公”,这个社会一定就是充满爱的世界了。
我觉得孔子的“大同社会”有一点体现了对人的人性化关怀。
比如他说“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况是好的,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生活质量高,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开心、快乐。
……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教师相机评点,鼓励学生和课文共鸣,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理由充足的质疑。
最后,老师可以补充洪秀全与太平天国、孙中山与“天下为公”的材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4)介绍孔子关于“小康”社会的文字,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引导实践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3.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 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 ān ”,指老而无妻的人。
)
附板书设计:
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大道之行也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括全文,折射现实
教学后记:
这堂课的目标已顺利达成。
针对学生的情况突出了两点,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教师的时间少了,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
学生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显得格外重要了。
另外还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的活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