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延、昔、笋”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重温单元人与事,营造“追寻”之意1.播放《建党伟业》主题曲《追寻》的mv片段。
(板书:追寻)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首诗领略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过渡:我们曾追寻一颗心感悟,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过渡:我们曾追寻一句话体会京剧表演术家的民族气节!“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梅兰芳2.引出课题:追寻一段历史可知兴衰,追寻一腔志向可明其志,追寻一种抉择可感气节……这节课,我们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
(补全课题:延安,我把你)3.读题猜测,作者走进延安可能会“追寻”什么呢?(预设:事物、历史、人物、事件、地方、精神……)(设计意图:以音乐的旋律,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结合情景朗读,感知“追寻”的含义,唤醒整个单元的“人物和事件”关联语文要素,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朗读诗歌词与句,体会“追寻”之韵1.初读正音,感知诗韵。
(1)自由朗读,辨析词语词语:(预设:“炕”后鼻音,“脊”读三声。
释义“满目琳琅”也作“琳琅满目”指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2)设疑生思,发现诗韵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预设:诗中“追寻”的事物;每个词的都有相同的“αng”韵。
)(3)练习朗读,相机指导(预设:借助节奏划分,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适当突出每小节第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读书诗歌的声韵美。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关键词语,既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感知词义,又进一步引发思考,发现全诗押“αng”韵,体会现代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的文体特点。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3.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
2.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诗句。
教学过程
四、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1.引导: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我们国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诗中有体现吗?
2.学生交流。
预设:诗的第3节和第4节都有体现:“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国家走向富强,因为我们继承了延安精神,勇于奋斗。
(2)指名学生交流。
预设1:在诗的第2节,作者写道“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他在追寻沿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和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预设2:诗的最后一节,作者写“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他在追寻信念和理想,温暖和春光,光明和太阳。
点拨:作者追寻的就是延安精神。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深情的赞美和真切的呼唤。
三、再读诗歌,领悟延安精神
1.引导:延安精神,对于我们来说重要吗?你能从哪里感受到?请你再读诗歌,加以体会。
2.学生交流。
预设:我从诗的第3节和第4节中体会到延安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我从中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过去艰苦奋斗的基础上的。
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参观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延安精神的认识和传承。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延安的向往和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2.1 延安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2 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延安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3.1 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4.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延安的美丽风光和革命历史。
5.2 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以及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5.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查阅的资料,共同探讨延安的精神内涵。
5.4 参观学习:安排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地,亲身感受延安的历史氛围。
5.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延安精神,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5.6 作业布置:六、教学拓展6.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延安的纪录片,进一步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
6.2 邀请延安的老革命家和见证者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延安精神。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讨论参与度。
7.2 参观学习后的感悟文章质量。
八、教学调整8.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九、教学延伸9.1 组织学生开展延安精神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共建等。
9.2 鼓励学生参加与延安相关的竞赛和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教学反思10.1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0.2 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十一、教学互动环节11.1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革命时期的延安工作者,通过模拟体验来感受延安精神。
11.2 开展延安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延安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传承延安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使学生理解《延安,我把你追寻》诗歌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追寻之情。例如,通过分析诗句中的“பைடு நூலகம்寻”、“热血”等词汇,理解诗人对延安精神的向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想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结构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于心,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对某个地方产生过深深的向往和热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对延安的追寻之情。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但从学生的分享成果来看,我发现他们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时,仍显得有些吃力。因此,我打算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了解诗歌背景,知道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2)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传承延安精神。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及意义。
(2)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3)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象征意义和背后历史事件的联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的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延安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诗歌中不理解的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全班交流: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
(2)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5. 情感教育(1)教师讲述延安精神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延安精神的伟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写一篇关于延安精神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内容和延安精神。
对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并解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境等,欣赏诗歌的美。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公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
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
(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
(二)有感情地朗读。
(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
(四)完成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
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

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语文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篇一」教学设想诗歌重在诵读。
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
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全诗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2、问题组合二:(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范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分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提高学生对红色旅游的认识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分析通过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对延安精神的感悟。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红色旅游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延安的魅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延安的景点和风情。
地图:利用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朗诵《延安,我把你追寻》,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延安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3.2 讲解与分析讲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如革命历史、文化底蕴等。
分析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延安精神。
3.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魅力和情感。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延安历史和文化的理解程度。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际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反思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反思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调整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的实际考察,加深对延安的了解和体验。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或绘画,表达对延安的感受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到新中国的建立历程,我们不会忘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不会忘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从今天起,我们将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追寻那段激动人心的革命岁月。
2、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要求。
3、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齐读课题。
4、简介延安。
我们为什么要追寻延安?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出示重点词语,指名朗读:
翩翩归来茁壮成长满目琳琅毫不犹豫灿烂辉煌
脊梁镢头
2、指名分节读诗歌,思考这每节诗的意思。
三、指导学习第一节诗歌: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你从这节诗中读懂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
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3、仿照写句子:
4.朗读。
背诵。
5、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四、学生自学后面的几节诗:
1、学生自学。
2、交流:
(一)第二节:
1、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是指当年在南泥湾开展的大生产运动,当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
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
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
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
1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它代表着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追寻的是这种精神。
2、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是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
1938年11月,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中央机关由城内搬到杨家岭。
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运会、妇委、青委等单位均设在这里。
党中央在这里居住期间,领导了大生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1943年10月,中央书记由此迁驻枣园,中央其他单位仍留住这里。
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
实际上是指追寻党中央的领导。
3、朗读。
二)第三、四节:
1、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涌现得快、多。
满目琳琅:各种好东西很多。
通过这两个比喻告诉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现代化。
2、温热土炕:代表的是延安的精神。
3、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的含义是指贫穷落后,顶天立地的脊梁是指延安精神
4、连起来读三、四节诗。
5、概括意思。
三)第五、六节:
1、反问句的体会。
2、追寻信念:什么样的信念?——金色的理想,解放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追寻温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4、追寻光明:只有拥有延安精神才能拥有光明。
五、总结全文:
1、分段概括段意。
2、概括全文及中心思想。
3、练习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