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药动学

合集下载

药动学

药动学

药理学
治疗脑病可以选用极性低的脂溶性药 例如磺胺药中的磺胺嘧啶。 物,例如磺胺药中的磺胺嘧啶。为了 减少中枢神经不良反应, 减少中枢神经不良反应,对于生物碱 可将之季胺化以增加其极性, 可将之季胺化以增加其极性,例如将 阿托品季胺化变为甲基阿托品后不能 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血脑屏障,即不致发生中枢兴奋 反应。 反应。
PHARMACOLOGY
药理学
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一)药物的分布 分布是指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 分布 是指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 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多数药物的分布过程属被动转 运,少数药物为主动转运。 少数药物为主动转运。
PHARMACOLOGY
药理学
(二)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PHARMACOLOGY
药理学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药物在体内多数呈不均匀分布。 药物在体内多数呈不均匀分布。 血药浓度高低可以反映靶器官药物结合量 多少, 多少,而药物在靶器官浓度决定药物效应 强弱。 强弱。 某些药物可以分布至脂肪等组织形成贮库, 某些药物可以分布至脂肪等组织形成贮库, 或结合于毛发指( 或结合于毛发指(趾)甲组织形成痕迹分 布。
PHARMACOLOGY
药理学
分子量小的,脂溶性大的 油水分布系数大的) (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 不易离子化的) 的(不易离子化的)药物较易通 过。
PHARMACOLOGY
药理学
2.首关效应 首关效应 3.吸收环境 吸收环境 药物局部吸收面积、血液循环情况、 药物局部吸收面积、血液循环情况、局部环 境pH值、胃排空速度、肠蠕动速度等均可影 值 胃排空速度、 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空腹服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收快,餐后服药吸收较平稳。 空腹服药吸收快,餐后服药吸收较平稳。 促进胃排空药能加速药物吸收, 促进胃排空药能加速药物吸收,抑制胃排空 药能延缓药物吸收。 药能延缓药物吸收。

03药动学

03药动学
定义:是衡量药物活性成分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的指标,即血管外给药后能
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数或百分数。是保证用药的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意义: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分类: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生物等效性评价
三、表观分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定义:假设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体液中均匀分布,体内药
物分布平衡时,药物分布所需要的空间。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一)肾脏排泄 (二)胆汁排泄
泄 途 径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由
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 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三)乳汁排泄 哺乳期慎用药物 (四)其他途径排泄
H+ + A[H+] [A-]
pKa=pH-log
pKa-pH=log

[离子型] [非离子型]
pKa值的概念
• pKa值——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 离时溶液的pH值。注意:pKa值不是药物 自身的pH值。药物离子化程度受pKa值及 所在溶液的pH值决定。 • pH值较高(碱化),酸性药物解离多,碱 性药物解离少。pH值较低(酸化),酸性 药物解离少,碱性药物解离多
药 物 的 转 运
吸收 Absorption 分布 Distruibution

【药理学】03章 药动学

【药理学】03章 药动学

CYP)酶系,又称肝药酶 (hepatic drug
enzymes)。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1A2,
CYP2A6,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








药物代谢酶的特性
23
药物转化的两种依赖形式
问题:药物代谢过程中两个时相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两边取对数: pka-pH = lg—[B—H—+]— [B]
则解离度——[BH—+—] = 10 pka -pH [B]
弱碱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下解离型增加
9
当药物解离50%的时候,
弱酸性药物:
10pH -pka = 1 = 100
pH=pKa
弱碱性药物: 10 pka -pH = 1 = 100
*弱酸性药: HA Ka [H+][A-]
Ka= [HA]
H++A -
两边取对数: pH-pka = lg [A-] [HA]
则解离度 = [A-] = 10pH -pka [HA]
弱酸性药物在pH值增高时解离度 、离子障7 、吸收
Ka
*弱碱性药:BH+
B+H+
[H+][B] Ka =
[BH+]
一、浓-时曲线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
MTC Cmax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药浓度(mg/L)
吸 收 分 布 相
潜伏期
Tm ax
持续期
MEC 代谢排泄相
残留期
AUC
时间
速率类型

3.药动学(护理学)

3.药动学(护理学)

体内
ke
二室模型 最常用的房室模型,将身体分为药物分布速 率较快的中央室和分布速率较慢的周边室 1 吸收 中央室
ka k12 2 分布 k21 周边室
18
ke 消除(代谢+排泄)
静脉注射给药的房室模型示意图
药时曲线:
数学模型: 数学方程:
一室模型 C= C0e-ket
二室模型 C=Ae−α t+Be-β t
19
㈢ 药物消除动力学 瞬时血药浓度衰减规律:dC/dt=-keCn 1. 一级消除动力学:n=1即dC/dt=-keC⇒Ct= C0e-ket 特点: 恒比消除; 半衰期恒定, t1/2=0.693/ke; 血药浓度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呈线性消除 2. 零级消除动力学:n=0即dC/dt=-k0 ⇒Ct= -k0t+C0 特点: 恒量消除; 半衰期不定, t1/2=0.5C0/k0, 非线性
20
一级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时量曲线
零级 对数浓度 零级 浓度
一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21
㈣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其意义 t1/2=0.693/ke 1. 消除半衰期 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t1/2):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多数属一级消除 意义: 意义: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预计停药后药物消除的时 间和连续给药后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 107-5 = 102 HA H+ + A− 1% 99%
= 104-5 = 10-1 HA H+ + A− 10% 90%
6
被动跨膜转运图示
细胞内液 胃液
pH 1.5 弱酸性药
吸收多
pH7.0
尿液
pH 8.0 弱碱性药

医学专题第3篇药动学

医学专题第3篇药动学
第三十页,共五十二页。
⑵排泄的途径(tújìng)及影响因素*
⒈肾脏 ⒉胆汁排泄(páixiè) ⒊其它:①乳汁、腺体②皮肤毛发
第三十一页,共五十二页。
⒈肾脏(shènzàng)
影响因素 v 肾脏功能 ①滤过(lǜ ɡuò) ②重吸收:脂溶性高易吸收--受pH影响 ③分泌:两类载体转运现象:有竞争现象
第五页,共五十二页。
分类(fēn lèi)
• 被动(bèidòng)转运*(pass process) • 主动转运(active process)
第六页,共五十二页。
⑴被动 转运 (bèidòng)
⒈定义:又叫顺流转运,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 向浓度低的一侧的扩散(kuòsàn)渗透。 脂溶扩散*、水溶扩散、易化扩散
什么 是药动学? (shén me)
定义*:研究药物在体内变化的规律,包括药物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及其影响 因素和药物浓度在体内随时间(shíjiān)变化的过 程和规律
第二页,共五十二页。
第三页,共五十二页。
第四页,共五十二页。
第1节 药物(yàowù)的体内过程
㈠跨膜转运(zhuǎn yùn)
⒋器官血流量
v 血流量,以肝中最多,肾、脑、心次之 v 脂肪组织血流少,但面积非常大,脂溶性
药的巨大储存库
第二十四页,共五十二页。
⒌药物(yàowù)与组织的亲和力
• 碘-甲状腺 • 钙-骨骼(gǔgé) • 四环素-牙、骨骼
第二十五页,共五十二页。
㈣ 代谢(dàixiè)
方式 第一步 氧化(yǎnghuà)、还原、水解 第二步 结合
第五十二页,共五十二页。
• 药物(yàowù)的浓度 • 药物的理化性质 • 药物的解离度 • 体液pH值

第0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要

第0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要

2. 肝药酶的诱导和抑制 (1)酶的诱导 某些 药物

肝药酶 活性
其他药物 作用?
某些药物可提高肝药酶的活性,增强自身或 其它药物的代谢。 苯巴比妥:可加速双香豆素代谢。 苯巴比妥,保太松,利福平可促进自身代谢。
(2)酶的抑制 有些药物可抑制肝药酶的活性,使其它药 物代谢减慢,作用增强。 某男,23岁,患癫痫大发作十余年….. (四)肝功能与药物代谢
(二) 消化道外吸收 1.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 影响吸收因素有药物的水溶性和注 射部位的血容量,所以在外周循环 衰竭时皮下吸收速度极其缓慢,所 以在休克时最好静脉给药。 静脉注射叫不叫吸收? 2. 呼吸道吸收 3. 皮肤黏膜吸收
二、分布(distribution) 概念和意义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一)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1. 结合是可逆的 结合型药物 游离型药物 2. 结合型药物暂时失去药理作用,只有 游离型药物才能发挥作用。 3. 结合型药物不易透过细胞膜,转运受 限,可延长药物在体内存留时间。
弱碱性药物
pKa - pH = lg
[ BH+]
[ A-] [ HA]
每个药物有固定的pKa,当pH微小的变化,可显著 影响药物解离度,影响药物转运。 例如:一个药物 pKa 是 3.4 在胃中 pH 是 1.4 根据公式 10 pH - pKa
=
[ A-] [ HA]
得出10-2 ,等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00
该药在胃中能否吸收?
该药在体液( pH为7.4)中,由公式得出104 ,
该药在细胞外液分布多或是细胞内液分布多? 为什么?
2. 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1)逆浓度差转运 (2)消耗能量,需要载体。 (3)同一载体同时转运两种化合物, 药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如丙磺舒与青霉素。 易化扩散: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03033理论-湖北教育考试院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03033理论-湖北教育考试院

高自考考试大纲格式内容与相关说明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课程代码:03033(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说明:该项应简要说明此课程所属的专业及该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医药院校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本课程着重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详细介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紧密联系临床合理用药与新药开发。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说明:该项应简要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并概括说明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应用有关知识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为从事药学及临床药学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毒副反应,以及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掌握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掌握药动学相关模型及其基本计算;熟悉相关器官结构和功能,药物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制剂产生不同药效,毒副反应及其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熟悉给药方案个体化和治疗药物监测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了解药动学参数与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关系。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说明:该项应简要说明此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及学习此课程的先期课程及其后续课程,并说明相互关系。

第三章 药动学

第三章 药动学
肠道、泌尿道等上皮细胞膜的水通道 4~ 8Å(=1010m ),只允许分子量小于 100~150Da的药物如尿素等通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蛋白质 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
3.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需特异性载体转运 特点: 逆浓度梯度,耗能 特异性(选择性) 饱和性 竞争性 4.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Carrier-mediated diffusion) 需特异性载体,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胎盘绒毛与子 宫血窦间的屏 障,通透性与 一般毛细血管 没有明显区别, 屏障功能弱。 多数母体用药 都可进入胎儿。
四、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 过程为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的场所 生物转化的类型 参与药物转化的酶系
II 相反应(Phase II):为结合。与内源性化合物如葡萄
糖醛酸、醋酸、硫酸、和氨基酸进行,生成极性更强,更易 溶于水,更利于从尿液或胆汁排出的代谢产物。药物活性完 全消失。
代 谢
I期 II期 结合
解毒作用 (detoxication)
无活性/活性
药物 活性 药物 药物
结合
结合
排 泄
亲脂
亲水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 大小(m2) 口腔 0.5-l.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影响吸收的因素
药物剂型:水溶液剂>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药物溶解度 药物分子极性 排空率 pH值:酸性药物在胃液不解离容易吸收。 胃肠内容物的充盈度 药物的相互作用:Ca2+、Mg2+、Fe3+与四环素等螯合 首过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用油 /水分配系数表示,分配系数越大, 药物扩散就越快。
③药物的解离度 :非解离型药物因其 脂溶性大,才能溶入脂质膜中,易于 通过生物膜 。 ④药物的pKa及所在环境的pH。决定 药物的解离度。
pH 对弱酸或弱碱类药物的影响,可用数学 公式进行定量计算。 对弱酸性药物: 10pH-pKa =[解离型]/[非解离型] ① 10pH-pKa =[A-]/[HA] 对弱碱性药物: 10pKa-pH =[解离型药]/[非解离型] ② 10pKa-pH =[BH+]/[B]
四、其他因素
(1)组织器官的血流量
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 织输送,首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然后向血流量小的组织转移的现象,称 为再分布。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第四节 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 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一、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
2.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 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三、体液的pH和药物pKa 药物pKa和体液的pH决定药物分布 重要因素,一般弱碱性药物在细胞内浓 度较高,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较 高。利用这一原理对药物中毒进行解毒 。
当药物pKa不变时,改变溶液的pH,可明显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
归纳: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 中,解离少,吸收多,排泄少; 而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多,吸 收少,排泄多。
2、滤过扩散(膜孔或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的 水溶性物质如尿素、水、乙醇等。受流体静压或渗 透压的影响,通过膜膜孔被动转运。
第五节 排泄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被排出体 外的最终过程,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 要器官。
排泄途径: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乳腺、汗腺、唾液腺、泪腺也 可排泄。
一、经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绝大多数游离型药物和 其代谢产物均可滤过。血细胞、大分子物 质及结合型的药物不能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脂溶性高、
常用的给药途径: 消化道给药
一、口服给药 影响因素:
(一)药物方面 1. 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 离度、分子量等。
2.药物剂型:如水剂、注射剂就较油剂、 混悬剂、固体剂、缓释制剂、控释制剂 。
3.药物制剂:药物崩解度、添加剂、稳 定性、F等。 4. 首关消除(首关效应):指口服 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黏 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 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 吸收环境(胃肠方面):①蠕动功 能;②吸收表面积、血流量、病理 状态等。 6. 其他:胃肠内pH,药物在胃肠中 相互作用、食物等对药物的影响。
二、直肠给药
经直肠给药仍避免不了首关消除。吸 收不如口服。唯一优点是防止药物对上消 因可经痔上静脉 化道的刺激性。 通路进入门静脉 三、舌下给药 到达肝脏。 由舌下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体 循环,适合经胃肠道吸收时易被破坏或有 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异丙 肾上腺素。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研究药物 在体内的量变)。
药物要产生特有的效应,必须在 作用部位达到适当浓度。要达到适当 浓度,与药物剂量及药动学有密切相 关,它对药物的起效时间、效应强度、 持续时间有很大影响。
本章主要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 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熟悉常用药动 学参数的意义。
四、注射给药
特点是吸收迅速、完全。适用于在胃肠 道易被破坏或不易吸收的药物(青霉素G、 庆大霉素);也适用于肝中首过消除明显 的药物(硝酸甘油 )。
但有些药物注射后因为注射部位发生理化性质改变, 导致吸收障碍和注射部位的不适或疼痛,吸收反而比 口服的差(地西泮、地高辛、苯妥英钠)。
五、吸入给药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经呼吸道直 接由肺泡表面吸收,产生全身作 用的给药方式,如吸入麻醉药 (乙醚)等。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的药动学,首先必须跨越多层生 物膜,进行多次转运。
转运:药物吸收、分布、排泄的过程。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和液态 的脂质双分子层(主要是磷脂) 所组成。由于生物膜的脂质性 的特点,故只有脂溶性大、极 性小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按其 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三)生物利用度(F) 是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的相对数量。通常用吸收百分率表 示,即给药量与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 的比值。 F=A/D×100%
A为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D为服药剂量。
(1)绝对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的 AUC与静注定量药物后AUC之比。作为 药动学计算用。
(2)相对生物利用度:当药物的剂 型不同,其吸收率不同,故可以某 一制剂为标准,与受试药相比较。 F=试药AUC/标准药AUC。为评价药制 剂的质量指标。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 + 蛋白质 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特点: ① 差异性。 ②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 血液中 。 ③ 可逆性。 ④ 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 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 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 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 反应增强; ②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相互竞争 与血浆蛋白结合,使其中某些药物游离型 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如 同时口服抗凝药双香豆素及解热镇痛药保 泰松时,前者可被后者置换。
六、经皮吸收 仅脂溶性极强的有机溶剂和有机磷酸 酯类。皮肤单薄部位(耳后、胸前区、 臂内侧等)或有炎症病理改变的皮肤, 经皮吸收增加。 药物加入促皮吸收剂如氮酮等制成贴 皮剂或软膏,经皮给药后都可达到局部 或全身疗效。
第三节 分布
定义:指吸入血液的药物被转运至组 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作用快慢和强弱取决药物分布进 入靶器官的速度和浓度,消除的快慢取决 药物分布进入代谢和排泄器官(肝脏、肾 脏)的速度。
当血液血浆蛋白过少(慢性肾炎、 肝硬化)或变质(尿毒症),使可与药 物结合的血浆蛋白下降,也容易发生药 物作用增强和中毒。
研究此规律,预测药物作用、毒性 及药物间相互作用,对调整剂量、合理 用药意义重大。
二、细胞膜屏障 1.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
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 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 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SD易通过 。
(二)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指顺浓度差的载体转运,不耗能。如 体内葡萄糖和一些离子(Na+、K+、Ca2+等)的吸 收,其转运的速度比脂溶扩散要快。 另外,极少数药物还可通过膜动转运方式转运, 如胞饮和胞吐。
第二节
吸收
定义: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 液循环的过程。静脉注射和静 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没有吸 收过程。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 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 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 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特点: ●① 选择性低。能同时催化数百种脂溶 性药物的转化。 ●② 变异性大。易受遗传、年龄、疾病 等多种内在因素的影响,有明显的个体 差异。 ●③ 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增强或减弱现象。
三、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CYP450选择性低、变异性大、易受
药物的影响而出现增强或减弱现象。 药酶诱导药:凡能够增强药酶活性的 药物(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利福平 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下降,并 可产生耐受性,应增加其他药的剂量。
药酶抑制药:凡能够减弱药酶活 性的药物(异烟肼、西咪替丁、保 泰松等)。合用时,使其他药效力 增强,并可产生中毒,应减少其他 药的剂量。
第一步: 药物 氧化、还原、水解 代谢产物
结合产物 药物或 第二步: 代谢物 (葡萄糖醛酸) (活性消失或降低、 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
结合
代谢的结果:
1、大多数药物灭活成 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 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2、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 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3、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2. 其他途径:通过唾液、乳汁、 汗液、泪液等排泄。乳汁pH略低 于血浆,碱性药物(吗啡、阿托品) 可较多自乳汁排泄。应注意。
第六节 药动学的基本概念
药量-时间关系: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一、时间-药物浓度曲线 :以时间作用横
坐标,血药浓度作纵坐标,绘制出一条反
映血药浓度随时间动态变化的曲线。
血 药 浓 度 安 药峰浓度 全 范 围
最低中毒浓度
mg/l
最低有效浓度
转化排泄过程
潜伏期
药峰时间 持续期
残留期
时间
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
二、药物消除类型
药物消除: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统称。 1. 一级动力学消除(恒比消除):单位 时间内按血药浓度的恒比进行消除。 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若以血药浓度(C)的对数与时间(t)作图, 为一直线。
非解离型的药物和代谢产物又可经肾小管 重吸收入血。若改变尿液pH 值,则可影 响药物的解离度。
(3) 肾小管主动分泌:少数药物是 经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 。如丙磺舒可 抑制青霉素的主动分泌。 肾脏排泄药物的多少,与药物 和血浆蛋白结合率、尿液的pH 和肾血流量有关。
二、经胆汁排泄
1.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后, 并自胆汁排入小肠,被相应的水解酶 转化成原型药物,被重吸收,称之。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有明显肝肠循 环,使t1/2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