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叠音词的形象性初探

合集下载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重复同一音节或字母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在《诗经》中,叠词的运用更是突出,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技巧和创意。

本文首先探讨了叠词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分析了《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方式,从而解读了叠词在《诗经》中的深层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叠词对于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探讨了叠词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指出叠词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修辞手法。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而美丽的古代诗歌世界。

【关键词】叠词、《诗经》、文学创作、重要性、定义、特点、应用方式、意义、比较、影响、应用丰富多彩、艺术魅力、修辞手法。

1. 引言1.1 叠词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叠词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

叠词通过重复相同或类似的音节或字词,形成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一种律动之美。

在文学作品中,叠词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易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还能够突出作品的重点,使重要的词语更加突出,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叠词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把握,也体现了作者对情感和思想的深刻把握。

在文学创作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效果使之成为作品中的亮点和亮眼之处。

通过叠词的应用,文学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意境和情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1.2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量运用了叠词这一修辞手法。

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还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精彩而丰富的。

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或音节组合,叠词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其中,叠词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声音的韵律美。

下面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一、美化意境叠词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法,在《诗经》中大量使用,起到美化意境的作用。

例如《关雎》中的“翩翩者归”,“匪石匪金”就是一种叠词的使用,通过“翩翩”、“匪石匪金”等多次重复,时而表现出动人的情感,时而表现出冷静的评价,从而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二、强调语气叠词还可以用于强调语气,让句子更具有感染力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通过“不已”这个叠词的使用,加强了语气的强烈和情感的深刻,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明白诗人内心的感受。

三、增强韵律美叠词的使用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美,这种美感主要来自于同一个音节相互呼应、反复回荡的效果。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翩翩者”,“匪石匪金”,就是通过重复的“匪”的音节,形成了完美的韵律美。

四、表现节奏感叠词的使用也可以表现节奏感。

例如《国风·召南·采葛》中,“廓如舍牛,未尝佗牛”,通过重复的“牛”,让整个句子感觉有一种慢慢推进的感觉,使人不由得陷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之中。

总之,《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不仅可以美化意境,强调语气,增强韵律美,而且可以表现节奏感,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这种抒发情感、表现语言韵律美的技巧已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启示和滋养。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摘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充满了叠词的应用。

叠词即同音字或同义词重复出现,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诗经》中叠词的定义,然后对叠词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探讨了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通过具体示例,展示了叠词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结论部分指出,《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丰富多彩,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们为诗歌赋予了特殊的审美风格,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文学才华。

叠词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同时也能丰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诗经》、叠词、应用、定义、分类、作用、示例、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重要性、独特的审美风格1. 引言1.1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的标题中,还贯穿于诗歌的各个部分。

叠词的使用不仅能够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还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对《诗经》中叠词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学特点,欣赏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分类、作用、示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旨在揭示叠词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探讨叠词对古代诗歌审美风格的塑造,为读者呈现出《诗经》中叠词的丰富多彩之美。

2. 正文2.1 《诗经》中叠词的定义《诗经》中叠词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诗句中,重复相同字母或相同音节的现象。

叠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同一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叠词在《诗经》中被广泛运用,展现出古代诗人对音韵美的追求和对情感表达的深入探索。

叠词可以让诗句更加朗朗上口,让人们在朗诵中感受到乐趣,也能够加深诗句的印象和表达力,使得诗歌更富有个性和独特性。

叠词在《诗经》中的运用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古代诗人对于语言艺术的探索和创造力。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诗经》中大量运用了叠词,使其成为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叠词的定义、功能及应用等方面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了解叠词的概念是理解《诗经》中叠词的基础。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词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相同或相似的字,构成一个新的词。

叠词对于语言的表达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力度,还可以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叠词的应用尤为突出。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叠词。

这些叠词虽然使用频率较高,但每一个叠词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叠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使诗句更加明确有力。

例如《诗经·邶风·击鼓》中有“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一句,其中的“踊跃”一词就是通过重复的方式强调了人们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叠词可以使诗歌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诗经·国风·召南·东方之日》中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君子万年,一夕不足”一句,其中的“既醉”、“既饱”等叠词使得诗歌更加丰满而生动,能够更好地描绘出宴会的热闹气氛。

叠词还可以使诗歌节奏感更强。

例如《诗经·周南·白华》中有“白华常怀,言之教矣”,其中的“白华”、“怀”等叠词使得整首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有如音乐般的韵律。

《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不仅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还能够通过表意来加深作品的表达。

叠词可以通过词义的重复来强调事物的特征或状况,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如《诗经·秦风·无衣》中有“无衣,无衣,何以袭绣衣?”一句,其中的“无衣”一词通过重复来强调了人们贫穷的状况,对比之下更加突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叠词还可以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事物的声响或动作,使作品更加生动。

例如《诗经·国风·秦风·无衣》中有“无衣之丧”,其中的“無衣”、“丧”等叠词通过声音的重复来表达贫穷、哀悼的情绪,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对《诗经》中叠词的应用进行浅析。

叠词是指在一个词的基础上重叠一部分音节形成的词语。

古代汉语中的叠词多具有表达强烈情感、描绘生动形象的功能。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

古人重视声音的美感,叠词的应用使诗歌具有更强的音韵美。

例如《诗经·鄘风·君子偕老》中有句“缦(màn)然长裾,翰(hàn)翼翼”。

这里的“缦然”、“翰翼”都是叠词,重复的音节使诗歌更加流畅和悦耳,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追求形象感和质感,叠词的应用能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例如《诗经·魏风·黍离》中有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这里的“离离”、“之苗”都是叠词,表明黍和稷的茂盛生长,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叠词在《诗经》中还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一些叠词可以通过重复的音节来强调某种情感或形象,起到抒发情感或表达意义的作用。

例如《诗经·鲁风·东门之池》中有句“烈如也、子之池。

”这里的“烈如也”是叠词,强调了主人公的决心和坚定,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叠词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和表达效果。

通过叠词,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叠词在《诗经》中的应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叠词是其独特的语言现象之一。

叠词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通过将同一个音节或音位重复使用,以达到强调、增强表现力和音乐美感的目的。

在《诗经》中,叠词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主要用于情感的表达。

例如,《诗经·大雅·荡》中出现了“庭燎燎,以享以祀。

降福祉,以嘉以庆”。

这里的“燎燎”、“享以祀”、“福祉”、“嘉以庆”等均是叠词,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突出了音乐的节奏感,强调了情感的真挚和热烈。

其二,叠词的应用在《诗经》中也体现了对事物特征的描绘。

例如,《诗经·小雅·大东》中出现了“云如凝脂,风如流水”。

其中的“凝脂”、“流水”等均是叠词,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加强了描绘的色彩和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丽。

其三,叠词在《诗经》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运用是加强对动作的描述。

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中出现了“落落难合,起起相搏”。

这里的“落落”、“起起”等均是叠词,强调了动作的变化和速度,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音乐感。

总之,叠词是《诗经》中一种非常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情感表达、描绘特征、动作描述和节奏抒情等多个方面。

叠词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诗经》的语言表现力,而且也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诗经》中叠音词的运用

《诗经》中叠音词的运用

三个音节“采卷耳”“采芣苢”的意思,“采”的重 单单描写下雨的场景更加生动。
复只是说这一动作频繁,突出了农忙的场面。同样,
笔者以为,《诗经》中每一个摹声词的使用另
“招招”的用法也是如此,“招”字重复,说明挥手 有特殊性。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
招舟之人迫切的心情。而较为特殊的是“王在在镐” 干兮。”这里的“坎坎”就不能换成其他的拟声词。
举例如下:(1)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 “喤喤,形容声音洪亮而和谐。”向熹:“将将,
耳》);(2)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周南·芣苢》); 金玉撞击声。”(3)《魏风·伐檀》:“坎坎伐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邶风·匏有苦叶》);于 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毛传:“坎坎,伐檀声。”
时处处,于是庐旅(《大雅·公刘》);于时言言, 朱熹:“坎坎,用力声。”(4)《周颂·良耜》:“获
整首诗的画面感就更加突出了。最后,从音韵的角度 葭随时间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形色,也从侧面告诉
出发,“坎坎”和后面的“檀”“干”“涟”“廛”“貆” 读者抒情主人公等待心上人所花费的时间很长。《王
的韵母相同,读起来更有韵律美,倘若换了“丁丁” 风·黍黎》:“彼黍离离”中“离离”的重复使用,
就显得与整体不太相符。
于时语语(《大雅·公刘》);有客宿宿,有客 之挃挃,积之栗栗。”毛传:“挃挃,获声也。”
信信(《周南·有客》);鱼在在藻,有颁其首(《小 朱熹《诗集传》:“挃挃,获声也。”向熹《诗经
雅·鱼藻》)。
词典》:“挃挃,收获庄稼的声音。”(5)《郑风·风
叠音动词在《诗经》中有一种被理解为名词用 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毛传:“潇潇,
别论述其艺术特色。
‘关关,雌雄相应之和声也。’”(2)《周颂·执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汉语发展史中,有个有趣又耐人寻味的现象。

经过漫长的劳动与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和表达欲得到了空前的膨胀,到先秦时期,单字使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表达。

于是,复音词不失时机地出现,担起了表达的重任。

直到现在,汉语仍以双音词为主,不可不说是滥觞于此。

较早较简单的复音形式首推叠音词,叠音词的灵活多样运用,又首推《诗经》。

叠音词是现代语言学概念,与之有关的古代汉语概念有“重言”、“重语”、“重文”、“叠字”、“叠词”[1]等。

本文所谓叠音词,是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的“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构成”[2]的单纯词这一概念。

具体到《诗经》文本中,有如下界定:1、相同的两个音节:本文主要以相同两个字的重叠形式为研究对象,兼顾“相同的两个音节”这一因素。

像《郑风•大叔于田》的“叔于田,乘乘马”的“乘乘”,虽是两个相同字的重叠形式,但前一个读“chéng”,是动词,架、乘坐的意思,后一个读“shèng”,是量词,指一辆,“乘乘马”是说乘坐一辆四马拉的大车。

“乘乘”虽然是相同两个字的重叠形式,但由于音节不同就不属于叠音词的范围。

2、单纯词:相对合成词而言。

概观《诗经》中出现的重叠形式,有很多其意义是原单字义或者通假单字义的加深加强或者持续,其单字或者通假单字的同义使用也出现在《诗经》文本中,如《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毛传:“悄悄,忧貌。

”《说文•心部》:“悄,忧也。

”又《陈风•月出》:“劳心悄兮。

”毛传:“悄,忧也”。

“悄悄”与“悄”意思相同,都表“忧”。

像这类的重叠形式就是重叠式合成词,它由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语素重叠而成,不属于本文研究的对象。

单纯词则是两个相同的字(或音节)合成一个语素。

如《邶风•谷风》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的“习习”,它并不是“习”这个单字字义“数飞”的加深加强或者延续,而只表示“和舒”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中叠音词的形象性初探
作者:徐上
来源:《活力》2013年第10期
[摘要]叠音词的大量运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

叠音词的形成是文学(诗歌)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疊音词一般具有模拟声音、描写性状的作用,这是构成诗歌画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从形态、音态、色态、动态四个方面探析了《诗经》中叠音词的形象性特征,并分析了它们在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构造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诗经》;叠音词;形象性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人通过将语言(内容或形式)进行形象化、诗意化的变形,来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意象和意境。

形象性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诗歌中的叠音词就是诗人通过这种形象化、诗意化的变形,进一步凸显了它们在摹色绘声状形方面的特色,从而在诗歌意象的形成和诗歌意境的创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诗经》中的叠音词的分布在先秦典籍中所占比重很大。

根据伍宗文先生的统计,传世先秦典籍中的重言词(叠音词)共有650多个,其中,《诗经》中共有350多个,占了先秦同类词的二分之一以上。

这表明,诗歌(韵文)是最适宜重言词生长的土壤。

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跟重言词的意义主要在于象声、绘景分不开。

因此,对于《诗经》中的叠音词的形象『生的探析,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叠音词和叠音词的形象性界定
叠音词,是从语音形式上命名的,是指同一个音节重叠起来构成的双音词。

在古代,学者们把它叫做“重言”。

如《诗经》中的“关关”、“采采”、“天天”等等。

叠音词的形成是文学(诗歌)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叠音词一般具有模拟声音、描写性状的作用,这是构成诗歌画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出现的特别多。

如“泣涕涟涟”中的叠音词“涟涟”将女子伤心流泪时泪流不断的动态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给人一种如睹其状的动态感,进而感受到女子盼望情郎而不见的极度痛苦的心情。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叠音词的形象性的探究,不是从单纯语义上去分析的,而是放在具体的语境(此文指诗境)中,透过它们与相关词语以及整个语境的联系,通过读者的感知、想象、联想作用(审美体验),再现出一幅生动具体的画面,从而创造出一种形象鲜明意象或意境,表现出诗人细腻动人的情感。

这是因为,诗歌以及诗歌语言具有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

从诗人角度讲,“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的情感波澜。

”循着这条规律,我们来探究《诗经》中叠音词的形象性及其作用,将具有很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诗经》中叠音词的形象性表现
根据叠音词的形象性《诗经》中的表现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形态形象、音态形象、色态形象、动态形象四个方面来探析叠音词的形象性在《诗经》中的表现。

(一)《诗经》中叠音词的形态形象
如“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周南·桃天》是一篇祝贺女子出嫁的轻快活泼的短诗。

“天天”少壮的样子,展现了桃树枝的屈曲矫健的形态:“灼灼”花盛的样子,展现了枝丫上桃花的鲜艳明丽的状貌。

两个叠音词描写桃树这一植物形象,在读者的脑海里很自然的呈现出一幅桃花艳丽、枝繁叶茂的美丽景象。

并通过脑海中构造的这幅图景,联想到新娘的娇媚的外貌和出嫁时热烈欢快的气氛,进而感受到作者对他们热烈的祝福。

在《诗经》中,还有大量的叠音词对动物的形态、人的形态、自然现象的形态的摹写。

如“四牡翼翼”(《小雅·采薇》)中“翼翼”行列整齐的样子。

真切地描绘出牡马前行时步伐的整齐划一的形态:“赳赳武夫”(《周南·兔置》)中“赳赳”威武有力的样子,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武夫那雄壮威武而又神气的形态;“蓼彼萧斯”(《小雅·蓼萧》)中“浓浓”露盛而浓烈的样子,展现了露珠的饱满充实的体态。

等等。

(二)音态形象
如“喓喓草虫,超超阜螽”。

《召南·草虫》,这是一首思妇诗。

“嘤嘤”虫叫声,生动描绘了蝈蝈呜叫时的音像。

叠音词的这一蝈蝈鸣啼的音态刻画,给读者一种如闻其声的感觉,进而联想到蝈蝈鸣啼时的场景,感受到物候的变异和思妇内心的变化。

在《诗经》中,还有大量的叠音词对自然现象的音态、植物的音态、人的音态的拟画。

如“习习谷风”(《邶风·谷风》)中“习习”摹写出连续不断的飒飒的风声。

“椓之橐橐”(《小雅·斯干》)中“橐橐”拟写了夯土时通通响的声音:“选徒嚣嚣”(《小雅·车攻》)中“嚣嚣”拟画了清点随员时闹洋洋嘈杂声。

等等。

(三)色态形象
如“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小雅·白驹》是一首别友思贤的诗。

“皎皎”摹写出小白马的皎洁的体色。

这一皎洁的色相描写。

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浑身皎洁的小白马形象,进而联想到贤者友人清洁高贵的形象,感受到作者对他们深深地爱怜与渴求。

在《诗经》中,还有大量的叠音词对人的衣物色态、自然事物色态的描摹。

如“青青子衿”《郑风·子衿》中“青青”摹写了女子情人衣领的颜色:“檀车煌煌”(《大雅·大明》)中“煌煌”鲜明的样子,刻画了檀木兵车亮堂堂的色相。

等等。

(四)动态形象
如“采采芣苜,薄言采之”。

《周南·芣苜》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

“采采”采了又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女子采车前子的动作状态。

给读者呈现一幅如睹其状的动态画面,进而感受到女子采集时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在《诗经》中,还有大量的叠音词对动物的动态、自然现象的动态、植物的动态刻画。

如“有狐绥绥”(《卫风·有狐》)中“绥绥”慢吞吞行走的样子,写出狐狸缓缓而行的动态;“雨雪霏霏”(《小雅·采薇》)中“霏霏”展现了雨雪交加的动态;“杨柳依依”(《小雅·采薇》)中“依依”写出了杨柳在春风中披拂的姿态。

等等。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其叠音词所具有的多样丰富的形象性特征,对后世的诗歌语言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从汉魏乐府诗和唐诗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

因此,我们对《诗经》叠音词的探析,也为后世诗歌叠音词的分析研究奠定了源头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伍宗文,《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朱光潜,《诗论》,岳麓书社,2010年1月第一版.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3版.
[4]程俊英,《诗经译注(图文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5]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二版.
(编辑/穆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