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重章叠句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叠词赏析

诗经蒹葭叠词赏析

诗经蒹葭叠词赏析此诗选自《诗经·秦风》。

它是一首爱情诗,表现单相思惆怅与苦闷。

下面是诗经蒹葭叠词赏析,欢迎参考阅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水边逆流而上;④: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小洲或高地;⑧澹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b:zhǐ ,水中小洲。

《蒹葭》是秦国民歌,这是一首爱情诗,写在恋爱中一个痴情人心理和感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

“蒹葭”是荻苇、芦苇合称,皆水边所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清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心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在此处指主人公朝思暮想意中人。

眼前本来是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那一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主人公沿着河岸向上游走,去寻求意中人踪迹,但道路上障碍很多,很难走,且又迂曲遥远。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那就从水路游着去寻找她吗,但不论主人公怎么游,总到不她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这几句写是主人公幻觉,眼前总是浮动着一个迷离人影,似真不真,似假不假,不管是陆行,还是水游,总无法接近她,仿佛在绕着圆心转圈子。

因而他兀自在水边徘徊往复,神魂不安。

这显然勾勒是一幅朦胧意境,描写是一种痴迷心情,使整个诗篇蒙上一片迷惘与感伤情调。

下面两章只换少许字词,反复咏唱。

“未晞”,未干。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先秦作品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先秦作品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诗经。

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光辉典范。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3.《诗经》就整体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诗经》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中,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等艺术效果是其独特之处。

这些手法不仅在古代诗歌中得到充分展现,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重章叠句是指在诗歌中多次重复相同的句子或词语,以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化情感的效果。

这种手法常常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易于传颂,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便反复出现了“关关雎鸠”和“窈窕淑女”等句子,使得整首诗歌朴实而有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反复吟咏的艺术效果反复吟咏是指在诗歌中多次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景象加以强化和描绘。

这种手法常常能够使诗歌更加生动鲜明,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木兰诗》中“十年生白头,三千里去济州。

”便反复强调了木兰的忠诚和孝心,加深了读者对木兰形象的印象。

三、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一唱三叹是指在诗歌中,通过一句唱和三句叹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心情。

这种手法常常使诗歌更加富有情感,能够更好地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例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蒹葭苍苍”与“所谓伊人”的对仗,使得整首诗歌情感丰富而深沉。

以上便是诗经中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这些手法使得诗经中的诗歌更加生动鲜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和情感的表达,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

在诗经中,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等艺术效果的运用并不仅仅在表面上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更深层次的作用是丰富和深化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学创作的规律。

重章叠句的运用在诗经中十分常见。

这种手法常常能够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易于传颂,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和“窈窕淑女”,以及《国风·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等,都是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典型例子。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例子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例子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的例子
1. 《芣苢》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哎呀,这重复的句子就像我们不停地念叨喜欢的东西一样,充满欢喜!
2. 《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哇塞,这不断出现的“关关雎鸠”不就像我们对美好爱情的一次次向往嘛!
3. 《蒹葭》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看,这相似的语句不就如同我们对心中那个人的不停追寻吗?
4. 《采薇》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不就是战士们对家乡像唠叨一样的思念吗?多真切啊!
5. 《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这重章叠句就像我们为新娘子唱出的欢快赞歌呀!
6. 《式微》的“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反复说着,好像在急切地呼唤呢,让人感受到那份焦急。

7. 《木瓜》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样的重复多有节奏感,就像我们和好朋友热情互动一样!
8. 《无衣》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多激昂的语句重复呀,就好像战士们的誓言一遍遍地回响!
9. 《黍离》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这相似的表达就像心中那挥之不去的忧愁啊!
我的观点结论:诗经中的重章叠句真是太有魅力啦,让诗歌更具韵味和感染力,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生活呢!。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赏析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赏析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赏析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重章叠唱反复咏,应该是《诗经》形式上最大的美感。

其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音乐美。

《诗经》中的复叠,或复沓,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结构和意义递进。

如其中的招牌诗作《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诗经》的这种音乐特征。

【叠字】叠字也叫作重言。

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成为双音词。

《诗经》中的重言数不胜数,但大致可分为描摹声音、描绘色彩、描述景物和描画情态几类。

其中的拟声,可归为“天籁”和“人籁”两种类别。

“天籁”是模仿自然的声音。

如《郑风•有女同车》中“佩玉将将”,“将将”即“锵锵”,是金玉发出的声音。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又如《郑风•风雨》中“鸡鸣喈喈”“鸡鸣胶胶”,是拟鸡叫之声。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齐风•载驱》中“载驱薄薄”的“薄薄”是马蹄声,《唐风•鸨羽》中“肃肃鸨羽”的“肃肃”是鸟振羽之声,《秦风•黄鸟》中“交交黄鸟”的“交交”是鸟叫声。

不仅《国风》,《小雅》中也如此。

如《彤弓之什•庭燎》中的“鸾声将将”“鸾声”,是有节奏的铃声。

《桑扈之什•青蝇》中的“营营青蝇”,又出现了青蝇嗡嗡的响声。

这些自然界的声响和谐而有韵味。

它们生动、细致而又形象地描摹了来自大自然的音乐。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用法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用法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用法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诗经中有许多重章叠句的用法,这种用法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它不仅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一、重章重章是指同一篇诗歌中出现多次的章节,这种用法可以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卫风·硕人》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句话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强调了思念之情,第二次则更加强烈地表现了思念之痛。

重章也可以用来表现对事物的强烈感受。

例如《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诗的前两句中,都出现了“关关雎鸠”的描述,这种重复的用法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二、叠句叠句是指同一句话中出现多次的句子结构,这种用法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这首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结构相同,第二句和第四句结构相同,这种叠句的用法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动听。

叠句还可以用来表现情感的变化。

例如《国风·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这首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结构相同,但是情感却有所不同,第一句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喜爱,第三句则表达了淑女和君子之间的友谊,这种叠句的用法可以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三、结语在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用法不仅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还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这种用法在古代文学中非常常见,它不仅是诗歌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古代文学的一种艺术手法。

我们应该在学习和欣赏诗经的过程中,多加体会和领悟这种用法的魅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作用和特点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作用和特点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作用和特点
1.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啊,那可是增强节奏感的一把好手呢!就像《芣苢》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这样不断重复,读起来是不是特别带劲呀!仿佛能跟着节奏摇摆起来。

2. 它还能深化情感哟!想想《关雎》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这重复不就把那恋人间的情感表现得更浓烈了嘛,让人能深深感受到那份情意呢!
3. 重章叠句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记住呀!你看《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么一重复,是不是一下子就印在脑子里啦?
4. 它能营造氛围呢,像《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这重复就把那种缥缈的氛围营造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5. 重章叠句也是一种强调呀!就好比《伐檀》中的“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断重复就是在强调那劳作的场景,能感受到吗?
6. 这重章叠句还能让诗歌更有韵味呢!比如说《采薇》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种韵味多独特呀!
7. 总之呀,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作用和特点可多啦!它让诗经变得更精彩,更吸引人。

它就是诗经的一大魅力所在呀!你们难道不这么觉得吗?。

诗经的重复开头

诗经的重复开头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采用反复或重叠的句式开头,这种形式被称为“叠章”。

这种重复开头的形式,可以加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让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一些《诗经》中采用重复开头的诗歌:
1.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2.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 《大车》:大车槛槛,毳衣如菼。

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

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这些诗歌的开头都采用了重复或相似的句式,让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整齐,同时也突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