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重章叠句”不重复

合集下载

初三作文之重章叠唱初中作文

初三作文之重章叠唱初中作文

重章叠唱初中作文【篇一:诗经中重章叠句】诗经中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篇二:语文:高考作文创新形式——重章叠唱式】语文:高考作文创新形式——重章叠唱式「范文1」?? 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我不知道该怎样说出我的感动,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赞美您,人民的总理。

所有的语言在此刻都那么的苍白无力,所有的修饰词都那么的言不达意。

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当我在电视上看到您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震区时,我落泪了。

曾经在外国记者的刁难面前从容镇定,曾经儒雅慈祥的您,在电视上是那么的苍老。

您双鬓的白发,您悲伤的面容,您嘶哑的声音,你振奋人心的话语,让我一次次感动。

这就是人民的总理啊!一位66岁的老人。

在震后的汶川奔走,看望群众、慰问病人、鼓励兵士……您清瘦的身材里到底藏了多少热情,多少对人民的爱啊,您如此的奔波劳碌。

暴雨挡不住您,骄阳挡不住您,泥泞挡不住您,48个小时的未合眼也挡不住您。

拿什么赞美您,人民的总理?当您在电视上流泪的时候,我们都哭了。

共和国的总理流泪了,他为他深爱的人民和祖国流泪了,而他的子民们在他流泪的瞬间也痛哭失声……忘不了您对正被困的孩子们的讲话:“孩子们,我是温爷爷,你们一定要坚强……”此时的您,是一位长者,是一位在期待着孙子被救的爷爷。

亲子情怀,不是吗?忘不了您跌的那一脚,那么泥泞不平的路,您是以怎样的执着走过来的啊,以66岁的高龄,行走在震后的四川,总理啊,您累吗?您的胳膊流血了,您顾不上,因为前面流血的还有您的同胞。

您三夜未眠,您顾不上,因为前面还有未眠奋战的同胞。

您顾不上你自己,您顾上的是正在遭受困难的同胞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说的,千百年后在您身上展现了光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您说的,也是你做的,您胸中装的是您的人民,唯独忘了您自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一句话,在您身上被实践得那么完美和谐。

〈重重叠叠〉教学反思

〈重重叠叠〉教学反思

《重重叠叠》教学反思
凯小陈晶晶
在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的重叠现象时,可以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重叠现象在生活中处处都有。

一开始就给学生提问:生活中都有哪些重叠的现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些困难,如果先展示一些生活中重叠的图片,他们可能会马上想到很多重叠的现象。

在让学生欣赏书中作品时,除了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形状、图案都可以发生重叠这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画中哪些地方重叠在一起,为后面画重叠打下一点基础。

在备课当中思路不清晰,有些主次不分,在让学生欣赏画时并没有讲解图形的遮挡关系,导至学生在做画是处理图形的遮挡关系成了这课的一个难点。

教学是一们艺术,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使自己的授课水平有所提高。

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的艺术效果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重章叠句这个超有意思的艺术手法。

你知道吗?重章叠句就像是音乐里不断重复的旋律,让人一听就忘不了。

比如说《诗经》里好多诗都用了这一招。

它能让诗歌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就像我们走路的步伐,一左一右,稳稳当当,还带着点儿小韵味。

重章叠句还能把情感一层一层地加深呢!就好像你对一个人的喜欢,说一遍不够,得多说几遍,那感情才浓烈。

诗里也是这样,不断重复那些词句,让你感觉诗人的喜怒哀乐都要溢出来啦。

而且呀,它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诗歌。

想象一下,那些重复的句子在你脑子里转呀转,想忘都忘不掉。

这多好呀,不用费多大劲,就能把一首诗记在心里。

重章叠句还能营造出一种氛围。

比如说,写秋天的诗,一直重复那些关于落叶、秋风的词句,是不是一下子就让你感觉到秋天的那种凉意和寂寥啦?
它还能让诗歌的结构变得特别整齐,就像排好队的小朋友,整整齐齐,看着就舒服。

另外哦,重章叠句还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用心。

他们不是随便写写,而是反复琢磨,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心思完完全全地展现给我们。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重章叠句特别神奇?反正我是觉得它太妙啦,让诗歌变得更有魅力,更能打动我们的心。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发现更多好玩的文学奥秘!。

[试论《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诗经重章叠句

[试论《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诗经重章叠句

[试论《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诗经重章叠句《诗经》产生于先秦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反映了周代五百年的社会风貌,传达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丰富情感,并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先河。

同时,它诸多优美而精湛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诗经》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本文仅就《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试作粗略探讨。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的诗歌,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常常采用一种复叠的手法,即诗歌的章与章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对应的地方更换几个词而已,这种手法就是重章叠句。

《诗经》的作者巧妙地利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反复地进行吟咏歌唱,借以营造氛围,深化主题,淋漓尽致地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得以传达出无穷的魅力。

一、营造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使欣赏者感到回味无穷。

营造意境的手法有多种,在《诗经》中,一些诗歌正是利用重章叠句这样的形式创造了浓郁的氛围和意境,达到了绝好的效果。

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诗歌。

全诗3章24句,只更换了几个字词,作者反复吟咏,表达了对“伊人”的执着深情及不可求得的怅然情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歌一开头就描写了一幅苍凉幽渺的画面:深秋的清晨,茫茫的河边摇曳着茂密的芦苇,天气寒冷,露水在芦苇叶上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

这是诗人在河边所见景物,也为主人公抒发内心的情怀提供了一个相适应的空间。

紧接着诗歌指出“伊人”在水的另一方,任凭诗人如何上下求索,但“伊人”始终可望而不可即。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作用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作用

诗经中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作用1.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啊,那可真是太有意思啦!就像《芣苢》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不断重复,这就好像我们一直重复唱着喜欢的歌一样,能加深印象呀!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2. 重章叠句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很强的节奏感呀!你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读起来是不是特别带劲?这就像那有节奏的鼓点,一下一下敲在我们心上呢!3. 它还能强化情感呢!比如说《击鼓》里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不断的重复,把那种坚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啊,哇,真的好棒啊!4. 重章叠句就如同画画时的反复渲染呀!比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反复说着,就像给那桃花一遍遍上色,让它更加艳丽动人,你能感受到吗?5. 嘿,这重章叠句能让诗歌更容易记忆呢!像《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你多读几遍是不是就记住啦?多神奇呀!6. 它能营造出一种氛围哟!《采薇》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这样重复,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采薇的情境中,感受到那种氛围,是不是很厉害?7. 重章叠句简直就是诗歌的魔法呀!比如《式微》中“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不停的念叨,就像一个咒语,让我们对那要回家的渴望感受得特别深刻,真绝了!8. 想想看呀,《无衣》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这种重复,是不是让那种同仇敌忾的情感更加强烈了呢?就像一团火在燃烧呀!9.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作用可大啦!它就像一个情感放大器,把那些情感变得更加强烈,比如《汉广》里“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让我们对那种求之不得的心情体会得更深呢!10. 哎呀呀,重章叠句就是诗经的独特魅力所在呀!它能让诗歌变得更生动、更吸引人,就像《静女》中“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的反复,让我们对那美丽的女子充满了期待,真的是太神奇啦!总之,诗经的重章叠句特点鲜明,作用巨大,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呀!。

浅析“重章叠句”语言形式在中职校中的教学

浅析“重章叠句”语言形式在中职校中的教学

浅析“重章叠句”语言形式在中职校中的教学作者:王朝荷来源:《考试与评价》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采薇》和烹饪专业为例,浅谈“重唱叠句”这种语言形式在中职校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重章叠句语言形式食材烹饪方法《诗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一,对后世文学,乃至文化的发展,产生着巨大且深远的影响。

不仅如此,时至今日,我们诵读起这些经典篇章,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充满活力、感染力的情感体验。

说明它不仅仅陈列在文学博物馆里令人瞻仰,还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希望能够真正让当代的中职生去感受、去理解这中华民族的瑰宝,也相信他们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好,从而永远地滋养他们的灵魂。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时代变迁等大环境因素以及中职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让中职校的学生真正领悟《诗经》,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结合我们的日常教学经验,本文以《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中的《采薇》为例,浅析如何在教学中与中职校烹饪专业相结合,以“重章叠唱”这一艺术形式为突破口和重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力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专业特点,上出职校特色。

语言是人类思维以及情感表达的载体之一,因此不同的语言形式,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给人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

在烹饪专业中教学,我们就可以以食材为例,进行简单的类比解释,帮助学生对“情感内容与语言形式”这个概念有一个粗略的了解。

我们以土豆为例,情感内容就好比土豆这种食材,我们对它进行不同方式的烹饪加工,就好比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

土豆经过不同的烹饪方法,可以制造出土豆泥、薯条、土豆丝等完全不同的菜肴,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口感将会有天壤之别。

同样的,同一种情感内容,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则将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重章叠唱”在语言形式上最直观的特点就是“重复”,因此毫无疑问,首先它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强调,反复渲染,进行强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网络语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这一点,学生一般较为容易理解,无需进行过多的解释。

教学随笔:“重章叠句”不重复

教学随笔:“重章叠句”不重复

教学随笔“重章叠句”不重复重章叠句是《诗经》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许有人认为《诗经》“重章叠句”中出现的所谓“重复字”只是字不同,意义都相近或相同。

所以在课堂上只是按照课下注解简单解释为“某几个字”都是“某意思”,表示加深感情,如此而已。

我认为如果真的就是同义而已呢么用一个字即可,何必要用多个字那么费事。

既然用字不同,那么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

这样才能深刻表达诗歌之美,古人智慧之高深。

我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一课时就同学生细致赏析诗中“重章叠句”重点字的不同含义,从中真切体会《诗经》之美。

在《关雎》一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三句诗中“流”“采”“芼”三字在课下注解中都解释为“捞取,挑选”之义,我经过查阅资料后认为之所以采用不同的字是因为姑娘采摘的是不同时期的荇菜,采来的荇菜有不同的用途,故用字才不同,可见《诗经》用字精准。

据我所查阅的资料所知:荇菜为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可入药。

每年3~5月返青,5~10月开花并结果,9~10月果实成熟。

青草期达240天,花果期长达150天左右。

嫩茎可食用,全草均可入药,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

保存方法是晒干贮存。

由此可见,采荇菜的时间长达6个多月。

可以想象姑娘在春季采摘的是新鲜的嫩荇菜,这时荇菜细嫩,随水摇摆,而“流”字本就有随水摇摆的意思。

荇菜没有铺满水面,捞取食用,味道鲜美;到了夏季,荇菜长势旺盛,铺满水面,“采”字本就还有茂盛众多之意。

这时采回家,嫩的仍可食用,也可作为饲料喂鸡鸭,有药用价值的部分可以入药;到了秋季,荇菜开花结果,已经成熟,密密麻麻覆盖水面。

而“芼”字本意为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这些野菜或水草在祭祀时用来覆盖牲体,故有“覆盖”之意。

由此可见这是写成熟时期的荇菜,此时采摘可晒干入药。

这样分析可见,姑娘采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荇菜,用“流、采、芼”是有不同的深层含义,一概解释为“挑选,捞取”,岂不美感全无?采荇菜姑娘一年中勤劳不辍的劳动也会抹杀不少。

2023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

2023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

2023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2023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一上完这节课后,感觉最近的教学心态很不好,一直在懈怠状态,教学的热情一直在低迷中,已经对于很多的事情都麻木了。

而这一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个警钟,知道了自己的缺乏,同时发现了自己平时在课堂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不谈整节课的教材主要谈谈上课时的处理方式和教学语言方面。

一、太“麻烦”学生了----有效的设疑现阶段随堂课上惯了,很多时候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都是停留于教授学生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的状态,时常有的心态是上课时间来不及了干嘛一定是要学生讲,自己讲解算了,太“麻烦”学生了。

忘记了怎样的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学习?纯粹的接受得来的是一些木讷、缺乏思考能力的学生,这是我所希望的吗?所以在这节课上一直卡在的地方就是怎样引出“为什么要调整表格就是调整表格的必要性,也就是韦恩图的优越性在哪里”,从而怎样去突出这张表格的不足之处就是我要去解决的问题。

所以主要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原来表格中找重复的人的麻烦,从学生的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慢些、有的快些,用“为什么会找的慢?”“你能给找的慢的学生怎样的意见或建议?”这两个问题去让学生感受体验调整表格的初衷,从而引出了韦恩图的雏形表格。

二、太“忽视”学生了----有效的评价语外出听课时,名师的课总是有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魅力,除了教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的激励、随和的课堂评价语,有效激励性的评价语是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催化剂。

在试教了几次后,大的环节没有变动,在评价语方面备课备到了许多的细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有事先预设的评价语方式,如:在课前交流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你不仅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而且语言表达的可真清楚”;在汇报交流学生作品时评价“你的作品可真好有这么多人喜欢,让老师也能一眼看出谁重复了,谢谢你的作品,请坐,大家掌声欢送”;在听别人的发言时评价“你的耳朵可真会听!”一次次的激励使学生上课时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随笔
“重章叠句”不重复
重章叠句是《诗经》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也许有人认为《诗经》“重章叠句”中出现的所谓“重复字”只是字不同,意义都相近或相同。

所以在课堂上只是按照课下注解简单解释为“某几个字”都是“某意思”,表示加深感情,如此而已。

我认为如果真的就是同义而已呢么用一个字即可,何必要用多个字那么费事。

既然用字不同,那么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应该是不尽相同的。

这样才能深刻表达诗歌之美,古人智慧之高深。

我在讲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一课时就同学生细致赏析诗中“重章叠句”重点字的不同含义,从中真切体会《诗经》之美。

在《关雎》一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三句诗中“流”“采”“芼”三字在课下注解中都解释为“捞取,挑选”之义,我经过查阅资料后认为之所以采用不同的字是因为姑娘采摘的是不同时期的荇菜,采来的荇菜有不同的用途,故用字才不同,可见《诗经》用字精准。

据我所查阅的资料所知:荇菜为一种水生植物,可食用可入药。

每年3~5月返青,5~10月开花并结果,9~10月果实成熟。

青草期达240天,花果期长达150天左右。

嫩茎可
食用,全草均可入药,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

保存方法是晒干贮存。

由此可见,采荇菜的时间长达6个多月。

可以想象姑娘在春季采摘的是新鲜的嫩荇菜,这时荇菜细嫩,随水摇摆,而“流”字本就有随水摇摆的意思。

荇菜没有铺满水面,捞取食用,味道鲜美;到了夏季,荇菜长势旺盛,铺满水面,“采”字本就还有茂盛众多之意。

这时采回家,嫩的仍可食用,也可作为饲料喂鸡鸭,有药用价值的部分可以入药;到了秋季,荇菜开花结果,已经成熟,密密麻麻覆盖水面。

而“芼”字本意为可供食用的野菜或水草,这些野菜或水草在祭祀时用来覆盖牲体,故有“覆盖”之意。

由此可见这是写成熟时期的荇菜,此时采摘可晒干入药。

这样分析可见,姑娘采摘的是不同时期、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荇菜,用“流、采、芼”是有不同的深层含义,一概解释为“挑选,捞取”,岂不美感全无?采荇菜姑娘一年中勤劳不辍的劳动也会抹杀不少。

《蒹葭》一诗中的重章叠沓更多,我们也需细致分析一下。

诗中“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三句中的“苍苍、萋萋、采采”都是指植物茂盛众多的样子,可是侧重点不同。

“苍苍”侧重于颜色为青白色;“萋萋”侧
重于植物长势旺;“采采”侧重于植物成熟的状态,有采了又采的意思。

正因为成熟才会多次采摘。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三句中“长”指“远而难至”,“跻”指“陡险难至”,“右”指“迂回难至”,反复渲染路途艰险,表现主人公执着追求的精神。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是时间的推移,描写由固体的白霜逐渐在太阳下融化的过程,象征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三句表明地点的转换。

“方”指岸边,“湄”指水草交际之处,“涘”指厓也,边际之意,侧重于山石高地陡立的一面。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中的“央、坻、沚”强调水中之地面积的大小不同。

“水中央”的小岛相当于“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这样看来字字珠玑,不可替代。

地点的转换表明伊人移动速度快,让人苦苦追寻而不可及。

想象一下,在凝露成霜的深秋的早晨,一位姑娘早早起来去采集蒹葭(芦苇),她心灵手巧,干活麻利,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这样勤劳的姑娘当然值得男子爱慕而执著追求。

须知芦苇起初虽苍苍然而未堪家用,经过霜打后坚实柔韧,可以用来包粽子,编席子等,可作为家庭用具也可售卖
赚钱。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原因了。

由此看来,《诗经》字斟句酌,简约而不简单。

这样美的诗,只是简单地讲某几个字是同义的或近义的,一语带过,岂不是“美”没了?我们要把“美”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更加认真的勤奋的备课和充实自己,须知勤奋的老师是美丽的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