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三十二章 法坏民乱

合集下载

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五蠹

第九節韓非子·五蠹一題解及其版本1五蠹:國家的五種禍害:儒者、遊俠、縱橫家、患御者、商工之民。

2韓非:爲戰國末韓國公子,是荀子的學生,他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又吸收了其它法家學說,爲法家的集大成者。

關於韓非子,參後文補充閱讀。

3版本:韓非子現存五十五篇,通行的注本是清人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今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梁啓雄的《韓子淺解》可參看。

二主要觀點主張發展農業生產,提倡以法治國。

論述“重農尚武”是強國之本的觀點。

三文義闡釋第一段:重用儒者和遊俠,與治國之策、富國之路不相符。

一) 儒者、遊俠往往違反法律,但卻不受制裁,反而得到重用。

法制與執行反差太大是國家難以治理的根本原因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犯禁者誅,而羣俠以私劒養。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也。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

1儒以文亂法:文指古代的文獻經典。

12夫離法者罪:觸犯。

“離”與“罹”之間的關系見P1-2。

3而羣俠以私劒養:私家之刺客。

4法趣上下:即上述四種情況譯文:儒者憑藉熟知古代文化典籍而擾亂法制,遊俠憑藉武藝高強而違反禁令,但是人主卻都給予禮遇。

這就是法制混亂的根本原因。

觸犯法律的人本該治罪,而眾多的儒者卻因為通曉圖書,擅長文學而被錄用;觸犯禁令的人本該誅殺,而眾多俠士卻因為揮舞私劍,刺殺仇人而被豢養。

因此,法律所否定的,反倒是人君所採納的;法官要誅殺的,反倒是上層人士要豢養的。

總之——法之所非和君之所取矛盾,吏之所誅與上之所養矛盾——這四者是完全相反的,沒有一定之規的。

即使有十位黃帝在世,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二)進一步闡述不能重用儒者的原因:儒家理論與國家法令相背。

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工文學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

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

”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也,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节选

韩非子文言文翻译节选

原文: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蠹,一日乱民,二日愚民,三日弱民,四日贪民,五日民。

乱民者,废礼义,弃法度,行私利,而不顾君上之命也。

愚民者,不识义理,不知法度,妄行妄言,而不畏罪罚也。

弱民者,不知务本,不修末节,废业荒时,而不思存亡也。

贪民者,见利忘义,见得忘丧,而不顾国家之危亡也。

民者,不事父母,不敬兄长,不尊师长,不友兄弟,不睦邻里,不仁不义,而不畏天命也。

夫乱民者,害也;愚民者,蔽也;弱民者,穷也;贪民者,危也;民者,败也。

五者,国之害也。

人主不除,则国无以存。

故曰:“五蠹在,国必危。

”译文:古时候,男子不用耕种,草木的果实就足够人们食用;女子不用织布,禽兽的皮毛就足够人们穿衣。

人们不从事劳作而生活富足,人口稀少而财富充裕,所以人们之间不争斗。

因此,不需要给予厚重的奖赏,也不需要使用严厉的惩罚,人民就能自我治理。

现在有五种危害国家的人,第一种是扰乱民心的人,他们废弃礼义,抛弃法度,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君主的命令。

第二种是愚昧无知的人,他们不懂得义理,不知道法度,随意行事,随口乱说,而不畏惧罪罚。

第三种是软弱无能的人,他们不懂得务农本业,不修治末节,荒废事业,浪费时光,而不思考国家的存亡。

第四种是贪婪的人,他们见到利益就忘记道义,见到所得就忘记损失,而不顾国家的危险和灭亡。

第五种是败坏风气的人,他们不侍奉父母,不尊敬兄长,不尊重师长,不友爱兄弟,不和睦邻里,不仁不义,而不敬畏天命。

扰乱民心的人是祸害,愚昧无知的人是遮蔽,软弱无能的人是困顿,贪婪的人是危险,败坏风气的人是败亡。

这五种人,都是国家的祸害。

如果君主不加以铲除,国家就无法存续。

所以说:“如果五种危害存在,国家必定危险。

”。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三十章 必诛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三十章 必诛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三十章必诛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用“十仞之城”来比喻峭法严刑,说明法规之力在育人治世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十仞也就是十六米左右,这么高的城墙像楼季这样厉害的攀登高手也过不去,因为到达了人类的运动极限。

国家律法就是十仞之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国家律法不仅在于严惩犯罪,安定社会,更在于防微杜渐,与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一齐起到育人治世的作用。

依法治国是千秋大业,古代城墙为何要筑这么高,就是因为城是国都,国就是城,城就是国,城没了国就亡了。

韩非子将国家律法比做十仞之城就是要说明其重要性,弃法如亡国。

峭法必严刑,如不严刑如同“千仞之山”一样有了倾斜度,就连瘸腿的母羊也可以被赶上去放牧,这就是小官大贪的原因。

执法不严,国家资源与社会财富就成了“跛牂(zāng)”们的私有草场,中饱私囊。

治国的道理大家都懂,治国的策略君主都明,但朝代的更替告诉我们,其实都不懂,根本原因都是亡国之君弃法随性造成的。

弃法如同十仞之城的城墙倒了,没有了城墙的防护敌人很快就会攻陷国都,国家就亡了,只是这个敌人不是外敌而是内贼,是众多的不才之子。

从这个角度讲,依法治国确实是千秋大业,尽最大努力减少不才之子,培育更多的守法之才,从根源上减少社会不安定与犯罪因素,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与国富民强。

韩非子嫌“十仞之城与千仞之山”的例子还不够,又举了“布帛铄金”的例子来说明国家律法的作用与价值。

韩非子先对布帛铄金的例子进行了解释“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

”意思是:十几尺布帛,一般人见了也舍不得放手;熔化着的百镒黄金,即使是盗跃也不会伸手去拿。

严格执法就是铄金所产生的威力,让你不敢去碰,碰了就会受伤,而且很痛。

不严格执法就是布帛,没有什么损伤为什么不拿呢?韩非子也解释了原因“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

”意思是:不一定受害的时候,十几尺的布帛也不肯丢掉;肯定会烧伤手时,就是百镒黄金也不敢去拿。

《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
关于五蠹
1、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 2、言谈者(纵横家) 3、带剑者(游侠)
4、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5、商工之民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断句
中心论点:根据社会变迁实际情况顺势变 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探究、鉴赏、讨论
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一段:表明全文观点
第二段:展开议论(人口、财物角度)
第三段:以独特视角看待“禅让制度”
第四段:继续从财物角度阐述观点
第五段:正式谈“仁义”问题
第六、七段:承接前一段论证
声音洪亮
感情充沛
在朗读中体会韩非子散文的特点:
连篇宏论,辞锋锐利
积累整合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 类也 2、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3、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5、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探究、鉴赏、讨论
探究文章的观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第八段:对“智谋”问题的补述
拓展延伸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 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 识。《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 故事,你能说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吗?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 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 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

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

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第一篇: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五蠹是先秦说理文进一步发展的作品,可以反映出韩非文章的一般特点。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五蠹节录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浏览。

五蠹节录原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

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子暴子也。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

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

•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

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

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

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

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

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

•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

•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

《五蠹》_精品文档

《五蠹》_精品文档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来。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因为。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用。
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来。
是以人之于让也: 按照。
膢腊而相遗以水: 拿,用。
是以古之易财: 按照。
去门十里以为界: 以是言之:按照。
把。
非所以持国也:与“所”搭配使用,表示“用来……的办法”。
2021/10/10
25

❖ 列举另一个历史故事加以论证。
❖ 论证的论点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事 例是舜“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戚 用来舞蹈,表示偃武修文,以仁义教化代替武力征 伐,得出结论“事异则备变”。
2021/10/10
18
❖ 上古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 重点在于“当今争于力气”,这是法家学者的重要主张,即重 视耕、战,加强国力,以武力征服天下。
2021/10/10
6
❖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 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 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 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2021/10/10
7
❖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 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 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 见了。也比喻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
❖ 秘而不宣: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 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 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2021/10/10
14
❖ 夫山居而谷汲者,楼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 ,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 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兼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闻名于世,他的著作《韩非子》更是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韩非子》中的几个重要篇章进行解析,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观点。

一、《解老》《解老》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章,主要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读。

韩非认为老子的观点主要是虚无主义和自然主义,过于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现实中是无法实施的。

他提出了“治理教化”的观点,主张通过正确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政策来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反对无为而治的观念。

二、《五蠹》《五蠹》是《韩非子》中的第十篇章,主要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揭示和反思。

韩非以“五蠹”比喻了当时社会中的五大祸害,包括盗贼、邪佞、怠惰、乱孽和贪欲。

他分析了这些祸害的根源,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和道德的培养,以及加强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来解决社会腐败问题。

三、《内储说左上》《内储说左上》是《韩非子》中的第三十一篇章,主要是关于国家治理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作用的论述。

韩非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不是任由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他强调了内政储存的重要性,认为稳定的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宁是国家的根本,而统治者应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或操纵国家。

四、《明法法度》《明法法度》是《韩非子》中的第四十一篇章,主要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效力。

韩非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护者,是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工具,统治者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他同时也明确提出了法律的适用对象和法律责任,主张法律是适用于大众的,而不是特权阶层。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深刻而独特,他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批判和解读,以及对社会腐败和国家治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观点和建议。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二章 彼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二章 彼此

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第三十二章彼此红林悟道《韩非子-解老》上一章韩非子用眼见为实就轻易击败了“苦心伤神”的詹子之察,与其在那里凭空争论夸夸其谈,不如脚踏实地务实前行。

法家是所有学说中最为务实实事求是的一派,一切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学说在法家看来都是苦心伤神的詹子之术。

法家是为了有效解决社会纷争而存在,在他们看来建立律法,依法而为是解决社会纷争的最好办法,所以法家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对于那些脱离实际故弄玄虚的行为,法家最为反对。

在法家看来,社会中那些“前识先知,,如占卜之术都是“道之华,愚之首”,事理的虚华表现与愚蠢之始。

今天我们要学习韩非子对老子四个问题的理解,第一个问题何谓“大丈夫?”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在说,在韩非子看来大丈夫就是“谓其智之大也J意思是《老子》中所说的“大丈夫”,是说他的智慧很高。

智慧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聪明解决的是困难问题。

智慧是战略宏观的,而聪明是战术具体的。

智慧是信仰的表现,聪明是勤奋的体现。

所有的宗教教义都是探索人类生存的问题,有了这样的信仰智慧才能产生,所以智慧者必遵从上帝,遵从的唯一方式就是信仰上帝的戒律。

这不是迷信,宗教的戒律都是为了人类的延续,世人摆脱痛苦能更好的活着。

人类所有的知识与文明都是为了让自己摆脱愚昧与无知,走向光明,所以聪明者必远离邪恶,远离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知识文明其身心。

第二个问题何谓“处其厚而不处其薄?”,意思是什么是立身淳厚而不立身轻薄?韩非子的理解是“行情实而去礼貌也”意思是表现真情实感而去掉外表的礼貌。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很多次,这一次韩非子将其上升到了立身之本的高度。

我们不是不需要外表的礼貌,是不需要经过刻意修饰过或是虚假的礼貌。

礼貌本是内在修养与真情实感的外在表现,但现在这种礼貌已经脱离了内在基础,变成了一种纯粹表相,所以韩非子将老子的“厚”理解为真情实感,将“薄”理解为纯粹的表相,对于人来说要想立身于世,自然要处厚不处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三十二章法坏民乱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简明扼要的说明了君主权柄“赏罚”的重要性,就是厚赏而信,重罚民畏。

“权柄”二字很形象,如果权力是刀,那刀柄就是让刀发挥作用的部分,万分重要。

所以韩非子在《二柄》篇中强调权柄不可外借。

韩非子在讲厚赏时也重点强调了君主要守信兑现,这既是君主诚信的表现,也是权威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让立功的人有利可得,让臣民知道只有守法立功都能受到君主的赏赐有利可图,这样一来,全国的臣民都会争着去守法立功。

这就是正能量的政风与社会风气的来源,自古民风社风皆来源于庙堂之风。

与厚赏相对的是重罚,韩非子认为重罚是必须也是必然的,厚赏是君主之德,而重罚是君主之道。

天地厚德载物,让其自强不息,这已经是天地对万物的最大奖赏,我们怎能再求厚赏呢,这就象父母的生育之恩一样,已是最大的恩情,万不能再求其它。

而重罚,是我们没有按规则处世,是应得之罚,所以说国家律法的重心在罚,而不是赏。

臣子尽职尽责本是本份,君主并无赏赐之责,臣子违法违规本是邪恶之为,必须严惩重罚才能灭其妄念,减少社会损失。

如何才能让“赏罚”的作用长久稳定呢,韩非子的说法是“如一而固”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律法,坚持政策不动摇,不随意改变法令,严格执法,让善法立功者一直得厚赏,让违法祸国者一直受重罚,只有这样,才能让守法者与违法者俱尽其力,意思是守法者更加出力,
违法者改邪归正为国出力。

总之,国家律法通过“赏罚”来体现作用与价值,让守法者更守法,让违法者改正,让天下所有人都为国效力,为君出力。

韩非子讲完“赏罚”,又回到了现实,并进行了参照对比,认为“今则不然。

”现在就不是这样。

那现在是什么样呢,他从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说明,第一“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意思是:正是因为他有功劳才授予他爵位的,却又鄙视他做官。

这说的是谁呢,没有主语,是君主,还是其它人,总之有些嫉妒恨,就是嫉贤妒能,心态不健康。

有这种思想的人是现行社会制度与国家体制的反对者,仇视社会,自己没能力而自视清高的鄙视他人,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第二“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意思是:因为他从事耕种才奖赏他,却又看不起他经营家业。

在中国古代以农耕为主,农业是国之根本,所以有“无农不稳”之说,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是主业,商业还没有成形,整个国家指着种地而活,军队也施行耕战制,战时打仗,农时耕地。

对于商业活动是严格禁止的,君主贤士认为商者不劳作耕地,投机倒把,不创造社会财富只会消耗享乐,这种行为在那个还为吃饭而努力的时代是不能被世人所接受的。

有第二种思想的人很可能就是商者。

这就象现在的暴发户嘲笑劳动者一样。

第三“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意思是:因为他不肯为公干事才疏远他,却又推祟他不羡慕世俗名利。

第三种社会思潮就是“避世”,不用自己的能力为国效力,为民造福,而是用来诋毁诽
谤当下社会与君主,不去用自己的智慧努力的改造社会为君分忧,而是冷眼闲看时世,热心妄议朝政。

有第三种思想的人并不是“避世”者,而是支持“避世”者的人,是扰乱国家正统与主流思想的人,这种人更为隐秘,更为有害。

第四“以其犯禁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意思是:因为他违犯禁令才给他定罪,却又称赞他勇敢。

这更是颠倒黑白之说,这种人没有国家律法,没有社会共识,没有公民之心,他们彻底的将国家律法与社会公德抛于脑后,他们别有用心的将犯罪与“斗士”混为一谈,将犯罪称为勇敢,这是蛊惑人心,妖言惑众。

这和当下的“乱港”之论是多么的相似,古代圣贤已将人性看透,所有的表相都逃不过圣贤之论。

最后韩非子总结道:“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

”意思是:是毁是誉,是赏是罚,执行起来竞如此自相矛盾;所以法令遭到破坏,民众更加混乱。

没有国家律法作为执政与执法的依据,没有国家正统思想做为社会教化的依据,像这四种歪理邪说就会蛊惑人心,占据思想领地,继而践踏国家律法,民众思想开始混乱,国家行政体系开始松散,结果自然是社会陷入混乱之中。

【今则不然。

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
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罪之,而多其有勇也。

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


人,有自主意识与情感,所以思想教育非常重要。

思想教育的依据就是国家律法与正统思想,切不能让臣民不知所云,不知去向,否则就是法坏民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