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园》《黄鹤楼》复习案
短文两篇 黄鹤楼、于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黄鹤楼》和《于园》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黄鹤楼》和《于园》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黄鹤楼》和《于园》的文本。
2. 相关作者及其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黄鹤楼》。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黄鹤楼》,解决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黄鹤楼》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于园》。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于园》,解决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于园》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黄鹤楼或于园的短文。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习报告: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于园、黄鹤楼复习课共30页文档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于园、黄鹤楼复习课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பைடு நூலகம்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赵普、黄鹤楼、于园复习资料

《赵普》复习一、读准字音少习吏事(shào)寡学术(guǎ)及为相(wéi)手不释卷(juàn)阖户(hé)启箧(qiè)既薨(hōng)论语(lún)龌龊(wòchuò)奏荐(jiàn)奏牍(dú)掷地(zhì)补缀(zhuì)二、文学常识。
《赵普》选自《宋史》。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身份)。
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三、解释词语。
1.普少习吏事:年轻;熟悉2.寡学术:少;学问3.及为相:等到;做4.太祖常劝以读书:用5.晚年手不释卷:放6.每归私第:府第,大的住宅7.阖户启箧取书:关;打开8.读之竟日:整天9.及次日临政:等到;处理政务10.处决如流:处理决断11.既薨:已经12.家人发箧视之:打开;书箱里面13.卒用其人:终于;那14.普性深沉有岸谷:性情;沉着;严肃刚正15.虽多忌克:虽然;对人忌妒刻薄16.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却;把……作为•17.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18.未有(与)其比:代赵普19.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曾经;推荐;担任•20.太祖不用:任用21.普明日复奏其人:第二天;又•22.普又以其人奏:把或用23.碎裂奏牍掷地:“把……撕碎”•24.普颜色不变:脸色25.跪而拾之以归:相当于“而”•26.他日补缀旧纸:修补连结27.太祖乃悟:才四、一词多义:为:及为相(做)以天下事为己任(当作)以:以天下事为己任(把)跪而拾之以归(相当于而)之:读之竟日(代词,书)跪而拾之以归(指撕碎的奏章)五、古今义:龌龊:古: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今:不干净;比喻人品质恶劣颜色:古:脸色今: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处决:古:处理,决断)今:执行死刑六、特殊句式省略句:碎裂奏牍掷(于)地固定句式:以.天下事为己.任(把……当作……)七、内容理解:1.文章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表现怎样的中心?通过文中所写的两件事,请你评价一下赵普是个怎样的人?两件写赵普的事是: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短文两篇 黄鹤楼、于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
(2)学习并掌握短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短文的主题思想及其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
(2)学习并掌握短文中的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感情。
(2)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分析和欣赏短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解决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短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2)教师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短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黄鹤楼》和《于园》两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大自然或珍惜美好时光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短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
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环节,观察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在课堂讲解环节,关注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短文两篇 黄鹤楼、于园(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黄鹤楼》和《于园》。
(2)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黄鹤楼》和《于园》。
(2)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2. 教学难点:(1)短文《黄鹤楼》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等诗句的理解和鉴赏。
(2)短文《于园》中的“园中多奇石,玲珑剔透,如猛虎、如奔马、如行人、如飞鸟”等描述的理解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黄鹤楼》和《于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篇短文,感受作品韵味。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两篇短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4. 鉴赏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两篇短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分享对诗句和描述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篇短文《黄鹤楼》和《于园》。
2. 运用所学,为一篇现代文创作古风诗句或描绘一段景物。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黄鹤楼和于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黄鹤楼与原复习》教案

3、清王士禛《瓜洲于园二首》诗:“,。
4、文章按照由到的顺序来介绍于园,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有。
5、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6、课文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有和。
7、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和。
8、于园得名的原因是。
9、总写于园特点的句子是:;表现对于园构思精巧,景色优美的赞叹的句子是:。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代。黄鹤楼与、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有之称。本文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黄鹤楼的美景由“”字总领。
3、交代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是:
4、这篇短文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的由来根据充足,用了
“,”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一组对偶句。
补充
一、复习导入
解释下列加粗词
州城西南隅( )尝驾黄鹤( ) 返憩于此( )
遂以名楼( )( )耸构巍峨( )
上倚河汉( )重檐翼馆( ) 四闼霞敞( )
坐窥井邑( )形胜( )
二、探究阶段
翻译下列句子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字的意思。
1、遂以名楼以空奇俱以假山显
2、事列《神仙》之传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主人处处款之
3、上倚河汉人不得上
4、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5、观其耸构巍峨坐其中
6、非显者刺有黄鹤楼者
教后反思
10、描写于园水阁及四周景色的句子是:
11、文章开头交待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并强调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园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黄鹤楼》《于园》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黄鹤楼》《于园》初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教学案复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掌握重要的语句翻译3、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
复习过程:一、学生自主复习书下注释,掌握以下实词:1.记住注释中的重要词语:河汉、闼、井邑;步、刺、槛、蒙丛、碧窈。
2.掌握文章里其他重要词语:隅名驾憩巍峨倚翼形胜最;园钥款奇植缘临绝壑反槛啾唧颓然诸显憾。
二、掌握“于”“以”“其”“之”的语境义。
(1)于尝驾黄鹤返憩于.此(2)以遂以名楼以实奇俱以假山显(3)其观其.耸构巍峨(4)之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主人处处款之.三、借助注释自己学习课文。
掌握重要的语句:1.“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3.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4.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5.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6.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7.坐其中,颓然碧窈。
8.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9.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四、理解课文:《黄鹤楼》1、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兼职,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情感。
2、写作手法、语言特点:《黄鹤楼》结构严谨,前呼后应。
“仙”字贯穿全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语言特色: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于园》(1)整体感知:《于园》是一篇园林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并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介绍于园,抒写了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2)细读课文,说说文中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明确:磊石——大池——壑——水阁——假山(3)“于园”的主人是于五,于园地处瓜洲步五里铺,以磊石奇,文中共写了三奇,它们分别是实、空、幽阴深邃(4)请说说你最欣赏于园景致中的哪一点,并简要谈谈欣赏的原因。
黄鹤楼于园教学教案

黄鹤楼于园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黄鹤楼和于园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黄鹤楼和于园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1.2 教学内容黄鹤楼和于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黄鹤楼和于园的文化价值。
黄鹤楼和于园的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黄鹤楼和于园的美丽景色。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入探讨黄鹤楼和于园的文化价值。
结合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和于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1 教学目标了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包括其所处的江段和周边的自然环境。
掌握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建立的时间和与黄鹤楼相关的历史事件。
2.2 教学内容黄鹤楼所在的江段和周边的自然环境。
黄鹤楼的建立时间和相关历史事件。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黄鹤楼所在的江段和周边的自然环境。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入探讨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黄鹤楼的文化价值3.1 教学目标了解黄鹤楼的文化价值,包括其在中国文学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欣赏和分析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学作品。
3.2 教学内容黄鹤楼在中国文学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学作品。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与黄鹤楼相关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入探讨黄鹤楼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于园的特点和魅力4.1 教学目标了解于园的基本信息,包括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于园的特点和魅力。
4.2 教学内容于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于园的特点和魅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于园的美景。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入探讨于园的特点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于园》《黄鹤楼》复习课设计:黄培兵审核: 蒋其雷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写作特点及传神、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 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自主学习】
1..通假字:瓜洲步
2.词类活用
①富人于五所园也②非显者刺
3、文中概括黄鹤楼外观特征的句子是。
为了说明黄鹤楼这一外观特征,具体描写黄鹤楼的位置,外观以及登楼所见的句子是
4.填充
(1)请写出《滕王阁》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上句
(2)写出《岳阳楼记》中表现范仲淹博大胸怀的名句,
(3)写出崔颢《黄鹤楼》中实写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诗句
【合作交流】
5.《于园》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的“奇特”的?神游其间,你有何感受?6.作者介绍水阁及其四周景色时,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点拨拓展】
7.细读课文,说说文中依次写了园中的哪些景物?
8.请说说你最欣赏于园景致中的哪一点,并简要谈谈欣赏的原因。
9.默写出黄鹤楼的古诗一首:
【达标检测】
《黄鹤楼》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坐窥井邑(2)遂以名楼(3)返憩于此(4)州城西南隅
11.翻译下列句子。
(1)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2)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3)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12.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之所以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其重要原因不在于其特色,更因为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文化的印记,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分)
答:
《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
⑥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瓜洲步五里铺(2)非显者刺(3)以实奇(4)缘坡植牡丹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2)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5.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总结全文】
《于园》是一篇园林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并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介绍于园,抒写了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黄鹤楼》写黄鹤楼相关的传说,表达热爱山川和仰慕仙人的思想。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背诵全文
3.《于园》《黄鹤楼》参考答案
1.步通作“埠”,水边停船之处
2.园,名词用作动词,建筑园子;刺,名词做动词用,投名帖
3.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4.(1)落霞与孤骛齐飞。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萋萋鹦鹉洲。
5.本文作者是从“实奇”、“空奇”、“幽阴深邃奇”这几方面说明于园假山堆砌奇特的。
神游其间,仿佛置身大自然的岩壑林泉之中。
6.景物有如小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
因为有着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
7.磊石——大池——壑——水阁——假山
8.我最欣赏“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这句。
因为这里的“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奇峰绝壑”四周,人走在池墉底部,抬头仰望,一片空濛,水面的莲花如在空中。
这种构思,别出心裁,假山四周是水,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出假山之空之奇。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略
11.略
12.滕王阁的声名益显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岳阳楼的流传千古是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黄鹤楼的名扬四海原因较多——神话传说、唐崔颢《黄鹤楼》、李白对黄鹤楼的吟咏、阎伯理的《黄鹤楼》等,所以这种观点是对的。
13.略
14.略
15.特点是假山奇特。
三个方面“以实奇”、“以空奇” 、“以幽阴深邃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