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词语和句式ywz上课归纳版

文言词语和句式ywz上课归纳版

规律三: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 词修饰。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 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活用 为动词
1、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
人,吾穷必矣。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 状语或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B、名词做状语
概念: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 修饰谓语动词的。古汉语中,名词用在动词前, 最常见的是充当主语。但有些名词处于动词之 前起修饰限制作用,充当状语,构成一种偏正 关系。 1、夜缒而出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4、人皆得以隶使之
: 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 (1) ••••••”“从(在、当) ••••••”
一词多义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 词性不同,词义也就不同。 例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以上例子说明,必须根据上下文去 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项。其次 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 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 巧。
四)词 类 活 用(名词活用)
•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古义] 于是 / 写
[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古义] 跟随 / 而且 [今义] 表示更进一步,连词 •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 [古义] 那 / 实际上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拆成两个 单音词来理解。有些词语虽然是双音词,但只 有一个语素,这个语素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 的,如果拆开,就不能表达一个语义如“琵 琶”“可汗”“彷徨”等。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这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 礼貌称呼。
腹犹果然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事实与想的 一样,不出意料。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 很。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
cháo上朝
朝见,朝拜 朝廷 朝代 朝政
7坐南朝北
对、向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台阶 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门屏之间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6大礼不辞小让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8近者奉辞伐罪 言词,言语 文词,文学 推辞 告别,辞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讲究,计较 辞谢, 婉言道歉 命令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近于,几乎 大概,恐怕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犯法当死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承担 应当,应该 判处,判罪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 言 词 语 和 句 式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和 代词; 文言虚词: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
一、一词多义
实 词 一 词 多 义
(一)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 “属”
一 词 多 读zhŭ: 义
二、古今异义 实 词 古 今 异 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 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而东下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情态不同-寝、卧、睡…

睡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 ⑧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四、词类活用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A、名词用作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 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3、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 关系,则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1、之二虫又何知? 12、奚以知其然也 13、彼且恶乎待哉 14、翱翔蓬蒿之间 1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是研究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有文言词语、
文言句式、文言修辞、阅读和鉴赏。

以下是该单元的详细知识点。

一、文言词语
1.意义:文言词语是指使用在文言文中的词语。

2.特点:繁琐、长篇、用词唯美、词义深刻。

3.例句:指路之人,心中有数。

二、文言句式
1.意义:文言句式是指文言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2.特点:表达精准、句子复杂、语序规律。

3.例句: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要保密。

三、文言修辞
1.意义:文言修辞是指文言文中的修饰和表达手法。

2.特点:修辞华丽、意境深远、主题鲜明。

3.例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阅读和鉴赏
1.意义:阅读和鉴赏是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评价。

2.特点:理解清晰、分析细腻、评价准确。

3.例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以上是八年级第三单元语文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强调“常见”和“用法”)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王思琪文言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一、文言词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诗词和文言虚词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文言实词(一)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只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确定多义词的义项,应结合上下文以至全文的内容。

例: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二)古今异义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对这一类词语,平时要注意积累,避免在阅读中产生误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义: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今义:品行恶劣、不道德(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

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例: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而征一国而:通“能”,能力。

(四)词类活用文言实词分类跟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也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词类活用是指某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和语境相适合的意义。

1、名词作动词文言文中一个名词若和动作、行为发生某种关系,就可能活用作动词。

例:左右欲刃相如刃:名词用作动词,用刀子杀。

而此独以钟名名:名词作动词,命名2、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使动: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即“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⑴动词使动: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争斗②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⑵形容词使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受苦。

劳:使……劳碌。

⑶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做王。

3、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指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

文言词语及句式

文言词语及句式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 语怎么样” 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名字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 宾语当成什么。一般可以译为“以……为……为”或 “认为……是……”或“把……当作……”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1、用“于”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兼语
文言文
一:一词多义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通假字 五:偏义复词 六: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 “在……” “每……”。 如:则刘病日笃 2.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为“向……” “在……”“从……”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表示状态、方式、工具等。 翻译时为:“像……一样”“在……”“用……”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当其欣于所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倒装句 4.省略句 5.固定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夫战,勇气也。 2、用副词“乃、则、皆、素”表判断。 ①环滁皆山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问今是何世 4.无标志句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一、一词多义
①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 如“属”读shŭ,意思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属于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类
读zhŭ,意思有: 衡少善属文 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②词性不同,词义不同。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叫做“斗帐”。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意: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 的正确义项。
二、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 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感情变化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1、不要把单音词误以为双音词。
(1)表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奈……何?(拿……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词语
1.文言实词
(1)通假字 :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 (2)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 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 (3)一词多义: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4)词类活用:
名 词Βιβλιοθήκη 状语 动词 使动 意动动 词
名词 使动 名 词 动 词 形容词 副 词
形 容 词
梳 古今言殊 理 —— 文言词语和句式 探 究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类活用法和文言 特殊句式。 2.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的能力。
古汉语有两个系统:文言和古白话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 言和后代用这种语言写成的仿古作品 语言。 古白话:是指唐宋或六朝以来以北方(今黄 河以北地区)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 言,包括乐府民歌、曲词、传奇话本、 章回小说等。
其 中的判断句和被动句,然后翻译这段文字。 臣 光(司马光) 曰 夫 信 者 人 君 之 大 宝 也 国 保 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 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昔齐桓晋文魏文秦孝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 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 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练习】请指出下列句式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大王来何操?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古之人不余欺也。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沛公安在?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宋何罪之有? 8.唯命是从
3. 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用结构助词“之”“是”等提宾
4.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句
5.定语后置句
(1)中心词+定语+者 【例】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 【例】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石之铿然有声者
6.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
7.省略句
省主语、谓语、宾语(动宾或介宾)、介词等。
【拓展提升】
请用符号 “/” 为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并找出
【练习】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不拘于时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既自以心为形役 9.而刘夙婴疾病
2.被动句
(1)“于”字结构 (2)“为” “为‥‥‥所” “为所”结构 (3)“见” “见‥‥‥于”结构 (4)“被”字结构 (5)意念被动
之 且 也 其 何 与 以 若 则 而 所 者 因 为 乎 乃 焉 于
【小故事】 近代名士章式之改作文时批语幽默。一次,一个 学生在作文中连用了十几个“而”但“而”得不当, 于是章式之批曰:“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 而后,宜而而而也!”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2)用副词“乃”“则”“皆”“本”“素” 等表判断。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4)用“非”表否定判断。
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数 词
【练习】请说明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1. 宾主尽东南之美 2.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3. 眄庭柯以怡颜 4. 乐琴书以消忧 5. 园日涉以成趣 6.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8. 襟三江而带五湖 9. 此亦飞之至也 10. 窜梁鸿于海曲
2.文言虚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