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加中草药治疗变应性鼻炎
鼻中隔矫正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

般2 5例 ,无 效 3 O例 ,总 有 效 率 6 4 . 3 ; 实验 组 效 果 显著 3 9例 , 效 果 一般 3 4例 , 无 效 i 1例 , 总 有 效
率8 6 . 7 ;治 疗 结 束 1年 后 ,对 照 组 效 果 显著 2 5例 , 效 果 一 般 2 o例 ,无 效 3 9例 , 总 有 效 率 5 3 . 6 ; 实 验组效果显著 3 6 例 ,效 果 一 般 3 2例 ,无 效 1 6例 , 总 有 效 率 8 0 . 9 ,2组 患 者 的 治 疗 效 果 在 每 个 相 同 时 间段 比较 均 有 统 计 学差 异 ( P< 0 . 0 5 )。结 论 :鼻 中 隔矫 正 术 治 疗 伴 有 鼻 中隔 偏 曲 的持 续 性 变 应 性 鼻 炎 的
变 应性 鼻炎 又称 过敏 性鼻 炎 ,在 临床上 十分 常见 ,在 全球 发病 率呈 现不 断上 升 的趋 势 ,可发 生于 任 何 一个 年龄 段_ 1 ] 。典 型 的临床症 状 主要有 阵发 性 打喷 嚏 、流清水 样鼻 涕 、鼻塞 和鼻 痒 ,部 分严 重者 往 往
伴 有不 同程 度 的嗅觉 减退 等 ,对患 者 的生活 质量 ( 睡眠 、学 习 、工 作 、社 交 和文娱 活 动)造 成 了严 重 影
鼻 中隔矫 正 术 治 疗 伴 有 鼻 中隔偏 曲的 持 续 性 变 应 性 鼻 炎
刘 燕 青 ( 长江大学临 床医学院, 湖北 荆州 4 3 4 0 0 0 )
强笔 , 张艳 , 田 兴 德(
耳 鼻 咽 喉 头 颈 罗 科湖北 荆 州 。 ) 。 。 。
,
[ 摘 要 ] 目的 : 总 结 鼻 中 隔矫 正 术 治 疗 伴 有 鼻 中 隔 偏 曲 的 持 续 性 变 应 性 鼻 炎 的 临 床 体 会 。 方 法 :在 医 院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鼻炎患病率 为正常人群 的 6 . 3 2 % 。引起 变态反应性鼻炎 的原因
① 安化县第二人 民医院 湖南 安化 4 1 3 5 2 2
水样 清涕 、鼻 子发痒 和鼻子堵 塞 ,甚至 产生嗅觉 的衰减等 。在
( 面 ±s ) 表 示 ,采 用 t 检 验 ,计数 资料采 用 检 验 ,P < 0 . 0 5为差
反应性鼻炎 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 和对 照组 ,其中治疗组 4 6 例 ,对 照组 4 O例。治疗组通过鼻 中隔偏 曲矫正术进行鼻 内镜下 的鼻 中隔黏膜 下切 除手 术治疗 ,对 照组 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 , 使 用糖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等变 应性鼻炎 的药物进行 治疗 。结果 :术后进行 1 年 的随访 , 治疗组 总有效 率为
中图分类号 R 7 6 5 . 2 1 文献标识 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3 ) 1 — 0 0 3 1 — 0 2
变 态反应 性鼻 炎又简 称为变 应性鼻 炎 ,属 于一种 I g E 介 导 的I 型变态反应 性疾病 ,也是耳鼻 咽喉科 的一种多发和常见病 。
麻 醉药 物代谢 减慢 、术 后苏 醒延 迟 、术后 恶心 呕吐等情况 。异
[ 5 】 刘一华 . 芬太尼、瑞芬太尼分别 复合异丙酚麻 醉用 于老年无痛 胃 镜 检
查 的比较研究 f J ] . 中国实用医药,2 0 0 9 ,2 ( 1 O ) : 2 2 — 2 3 .
丙 酚是一 种新 型麻醉 药 ,其特点 为起效 快 、镇静作 用强 、半 衰 期 短 、苏醒 完全 等 ,瑞芬 太尼 为新一代 t l 受体激动 剂 ,也具有
应用。
参 考 文 献
[ 1 ] 周红梅 ,陆琪 宝,周 清河 . 瑞 芬太 尼联合 异丙 酚应用 于老 年高血 压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106例疗效观察

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 , 单纯药物治疗效果 常不满意 。
对 这些 患 者实 行 冷 冻 或 激光 等 治 疗 , 无 法 解 决 因 仍 鼻 中隔偏 曲导 致 的相关 症状 , 易造 成 鼻腔 黏 连 , 且 故
一
般不 宜 采用 此类 治疗 。我科 20 0 1年 1月 至 20 08
( 收稿 日期 :0 1—1 0 ) 21 2— 1 ( 本文编辑 : 张阵阵 )
鼻 中隔偏 曲矫 正 术 治 疗 变 态 反 应 性 鼻 炎 16例 疗 效 观 察 0
许益飞 , 施晓琼 , 韩小江, 陈争明, 朱元奉 , 傅崇人
[ 关键词 ] 鼻 中隔偏 曲; 矫正术 ; 变应性鼻炎 [ 中图分类号 ] R 6 . 1 R 6 . 1 7 5 3 ; 7 5 2 [ 文献标识 码 ] B [ 文章编号 ] 10 0 9—05 ( 0 2 0 0 3 —0 7 4 2 1 ) 1— 0 1 2
/ 分 另 为 9 f ×7 mm x5 m 9 m ×7 m × J 、 0 l i m m, m m
丰 富对恶性 肿瘤 诊 断极 为 重要 , 因此 , 用 高频 彩 色 采 多普勒超 声 的多项 联合指标 可提高诊断 的正确率 。
[ 参考文献 ]
[ ] A lr D, asnP R bnJ e a.D p l lao n 0 r 1 de D C r L, u i o M, t 1 ope ut su dc1 _ r r o
l ma i g n h t d f b e s a c r r l f w i g n i t e su y o r a t c n e !p ei n r i d n s o mi a y fn i g
鼻中隔乔正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变应性和血管运动性鼻炎(附44例报告)

术 。国 内外 报道 下 鼻 甲切 除 术或 电灼 术 、 中 隔和 下 鼻 甲前 鼻
端用 硝酸 银腐 蚀 等方 法 取得 部分 临床 治 疗效 果 0。
2 9例 变 应 性 鼻 炎 中 ,1例 曾行 脱 敏治 疗 1疗 程 以上 无 2
效, 8例 未 行 脱 敏 治 疗 , 者 疗 效 无 区 别 , 治 疗 方 法 亦 适 应 二 本 于 脱 敏治 疗 无效 者 。
本 文 应用 鼻 中 隔矫 正 术 及 下 鼻 甲粘 膜 部分 切 除术 治 疗 变应 性 和血 管 运 动性 鼻 炎并 鼻 中隔偏 曲 4 4例 , 观察 1年 , 总 有效 率为 8 . % , 8 2 获得 满意 近 期疗 效 , 期 疗效 进一 步 观察 。 远 这种 疗法 机制 可 能 与 下列 因素有 关 : ①去 除 鼻粘 膜 的 部分 副 交感 神经 支 配 f 改善 鼻 腔 气 流通道 ( 正 鼻 内解 剖 学异 常 , ② 纠 尤其是 鼻 中隔前 上 方 ) 减 轻 了气 流 对 鼻腔 某 部位 刺 激过 强 , ,
3. 0 2岁 l 程 8月 ~1 病 o年 , 平均 4 5年 。选 治 病 人 均 以打 喷 .
嚏 和 流 水 样 涕 为 主 诉 , 查 鼻 中 隔 不 同 程 度 偏 曲 , 位 偏 曲 检 高 为多见。
1 2 方 法 . 局麻 下 行 鼻 中隔 矫 正 术 , 除鼻 中 隔软 骨及 骨 偏 切 曲部 分 , 然后 再 切 除 筛骨 垂 直板 前 上 部 分 l 除下 鼻 甲部 分 切
副 交 感 神 经 的 另 一 重 要 成 份 。 前 神 经 主 要 分 布 于 前 组 筛 区 筛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变应性鼻炎疗效的影响

好 疗效 。
【 关键词 】 变应性鼻炎 ; 中隔偏 曲; 术; 鼻 手 疗效
变态反应性鼻炎 (l ri riis A ) a eg hnt , R 发病率逐 年增高 , l c i 严 12 治疗方法 : 照组患 者常规 药物 治疗 , . 对 给予抗组 胺药 、 皮 质类 固醇 、 减充血剂 、 肥大 细胞膜稳定剂 等 ;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
3 ( :2 . 7 4) 6  ̄3
( 收稿日期 :0 2— 7—1 ) 21 0 3
上述 影 响 因素后 , 同型半 胱 氨酸 水平 与 C s C关 系密切 , 血 yt
血 同型半 胱氨 酸是影 响 老年 高血 压 病患 者 肾 脏损 害 的独立
( 文编辑 : 华玲 ) 本 方
空 腹 血 糖 比较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 0 0 ), 明 在 去 除 P .5 说
[ 曾爱平 , 4] 周任芳 , 王焰 兵. 血清胱抑素 C浓度判断 肾小球滤过功能 的应用评价 [ ] 临床检验杂志 ,0 2 2 ( ) 1910 J. 2 0 ,0 3 :5 —6 . [ ] 陈雅丽 , 5 李凌 , 晓燕 , 高血 压患者腔 隙性脑 梗死的发 生与血 赵 等. 浆同型半胱氨酸及胰岛素水平 的关 系[ ] 中国实用医刊 ,00, J. 21
做“ ” 切 口, L形 从鼻 中隔上方 向鼻底纵行切 开黏骨膜 , 直视下剥 离黏骨膜 向后方至蝶骨 , 分暴露偏 曲部 软骨及骨质 , 充 于黏 软 骨膜 下做 上下 平 行钝 性 分 离 , 越 偏 曲 部 位 , 露 矩 状 突 , 超 暴 同法广泛 剥离 对侧 黏骨膜 。切 除偏 曲 的软 骨 、 棘 , 骨 多关 节 咬骨钳 咬除部 分偏 曲 的筛 骨垂 直 板及 梨 骨 , 使鼻 中隔 居 中 、 平 直 , 有 中鼻 甲反 向弯 曲 、 状 中鼻 甲或 下 鼻 甲肥 大 者 一 伴 泡 并 处理 , 双侧鼻 腔恢 复对 称结 构 , 侧 黏膜 复 位 , 分 止血 。 两 充
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系统研究·SYSTEMS MEDICINE系统医学系统医学2020年7月第5卷第13期DOI:10.19368/ki.2096-1782.2020.13.037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汪春绘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耳鼻喉科,北京102446[摘要]目的分析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把使用保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把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半年后的复发率。
结果在症状得分的对比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流涕:(0.24±0.01)分vs (1.67±0.14)分(t=10.32,P<0.05)、打喷嚏(0.21±0.03)分vs (1.59±0.13)分(t=9.56,P<0.05)、鼻塞(0.19±0.01)分vs (2.01±0.04)分(t=15.36,P<0.05)、鼻痒(0.23±0.04)分vs (1.53±0.14)分(t=11.23,P<0.05);在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对比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流涕(2.01±0.45)d vs (5.26±1.24)d(t=23.02,P<0.05)、打喷嚏(1.62±0.31)d vs (4.19±2.23)d(t=5.26,P<0.05)、鼻塞(1.36±0.05)d vs (4.31±1.24)d(t=5.20,P<0.05)、鼻痒(1.53±0.34)d vs(3.53±2.24)d(t=6.57,P<0.05)、住院时间(4.23±1.56)d vs (8.63±2.60)d(t=5.45,P<0.05);在复发率的对比上,观察组与对照组:2.5%vs 15.0%(χ2=3.97,P<0.05)。
鼻中隔矫正治疗变应性鼻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褚海波 , 明 , 仇 潘龙文 , 腹 腔镜 Nse 等. i n胃底 折叠术 的临床疗效评 s 价. 中华临床 医学实践杂志 ,0 7 4 13 20 , :2 . 2 叶萍 , 李兆 申, 国铭 , . 许 等 滑动型食 管裂孔疝伴 反 流性 食管炎 患者 的食管动力学研究. 胃肠病学 ,0 1 1 :6 . 20 ,6 19 3 蔡秀军 , 郑雪 咏.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 、 胃底折叠术 的综 合评价 . 中华外科杂志 ,0 64 79 2 0 ,4:-.
4 Me t B d y A, h d s M. v e o u c me atr lp r s o i a - h a S, o d R o e Re iw fo to f a a o c p c p r e a s p g a it l e i r p i.S r a ao c n o c Pe c tn T c e o h e l h aa h r a e a r u g L p r s ,E d s r u a e h, n
可北 医药 2 1 4月 第 3 0 2年 4卷 第 8期 胃壁溃烂 。
H b i dcl o ma,0 2 V l 4A r o8 ee Meia Ju l2 1 , o 3 p . N
参 考 文献
l 45 l
此外 , 笔者认为术 中全 面探查 腹腔 情况是腹 腔镜手术 另一 个优 势 , 如发现合并其 他需 要治疗 的疾 病 , 在患 者情 况允许 时 在本次腹腔镜 手术 中 同时完 成 , 避免 再 次手 术 和麻 醉 的痛 可 苦, 本组 1例患者合 并胆 囊结石 , 中在 完成食 管裂 孔修 补和 术 胃底折叠后 , 同时行腹腔镜胆 囊切除术 , 术后患者恢 复顺 利。 综上所述 , 腔镜微创手术 治疗 食管裂孑 疝 , 腹 L 具有创伤 小、 出血 少、 恢复快 、 并发症少等优点 , 只要 具备 丰富的腹腔镜 手术
84例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 稿 日期 :01 -52 ) 收 2 0 —1 0
我 科 自2 0 0 3年来 对有鼻 中隔偏 曲合并 A 的患者 R 进 行手 术治 疗 和随访 , 并进 行 统 汁和分 析 , 以观察 手 术矫 正对此类 患者 的作用 。 l 资料 和方 法 I I 一般 资料 . 本组 对 象 为 2 0 0 3~2 0 0 6年 问 以 鼻 塞 、 喷 打
患 者 手 术 治 疗 效 果 分 析
彭 峰
( 赤壁 市蒲纺 医院耳鼻 咽喉科 , 北 赤壁 4 7 0 ) 湖 330
中 国分 类号 :7 52 R 6 .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8 6 5 2 1 )60 1-1 10 - 3 (00 0 -5 3 0 0
变 应 性 鼻 炎 ( R) 鼻 炎 中 最 常 见 的类 型 。 A 是
局 麻下 , 在左侧 鼻腔皮 肤 与 黏膜 交 界处 , 鼻 从
中 隔上方 向鼻 底 纵行 切 开 黏 骨 膜 并 剥 离 黏 骨 膜 ,
轻 血管 扩 张 , 降低 腺体 分泌 ; 另外通 过下 鼻 甲部分
切 除也 可 抑制 胆碱 能神 经元 分泌 , 降低腺 体分 泌 ,
达 到治疗 的 目的 。
有效 率为 9 . % 。因此 , 们 认为 对 常 规药 物 治 28 我
筛 骨垂直 板 , 骨刀除 去 偏曲 的软 骨 , 软 凿去偏 曲的 离 骨 , 位黏 骨 膜 , 鼻 中隔 居 中 , 合 切 口。从 复 见 缝 下 鼻 甲前 端最 高 点 向下 鼻 甲下缘 垂 直 切 开黏 膜 , 用 鼻骨膜 分 离器 , 分离开 下鼻 甲内 、 两面 的黏 骨 外
疗效 果 不理 想 的合 并 鼻 中隔偏 曲 的常年 性 A R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加中草药治疗变应性鼻炎作者:易笃友陈卫国郑鹏凌耿少筠卢俊唐认学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9期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疗效。
方法将134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7例,对照组67例。
治疗组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加中草药治疗。
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结果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鼻中隔偏曲;外科手术;中草药治疗;治疗结果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照1997年海口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选择2007年5月~2009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134例,排除合并有鼻息肉、鼻窦炎、鼻腔乳头状瘤等其他异常新生物、鼻腔及鼻窦肿瘤、药物过敏者。
治疗前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试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期间加中草药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67例,其中男39例,女28例,17~42岁,平均31岁。
对照组61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11~52岁,平均29岁。
病程2~19年,平均11.4年。
1.2 中药基本方防风10g,黄芪12g,桂枝10g,炒白术10g,红花10g,白芷10g,苍耳 10 g,甘草6g,生姜3片,葱白3节,水煎服,1 剂/d, 分2次饭后服 ,7d为1疗程,本组病例服中药最少2疗程,最多6疗程
1.3方法均采用全身麻醉下鼻内镜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
鼻内镜下于鼻中隔皮肤黏膜交界处稍前做"L"形切口,切开同侧黏-软骨膜及鼻底部的黏-骨膜。
鼻内镜直视下在软骨膜下方平行分离同侧的黏-软骨膜及鼻底部的黏-骨膜,充分暴露偏曲部软骨及骨质,于黏软骨膜下作上下平行钝性分离,由前向后广泛剥离,超越偏曲部位,暴露矩状突。
在原切口后5mm处切开软骨,同法广泛剥离对侧黏骨膜。
切除偏曲的软骨、骨棘,同时咬除部分筛骨垂直板及梨骨,使鼻中隔回复正中平直状态,如伴有中鼻甲反向弯曲、泡状中鼻甲或下鼻甲肥大等,术中一并处理。
双侧鼻腔恢复对称结构,尽量保留未偏曲软骨及骨,充分止血,将两侧黏膜复位,缝合切口。
双鼻腔用涂抹红霉素软膏的碘仿纱条填塞,术后3d取出,术后常规静滴抗生素3~5d,术后清理结痂,预防鼻腔粘连。
1.3药物治疗对照组在门诊常规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减充血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
1.4疗效判定术后1年评价疗效,根据海口标准,由第三方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评分,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有效率差异,P
2结果
见表1。
随访1年,无鼻中隔穿孔、血肿等并发症发生。
注:P
3讨论
研究证实,筛前神经是鼻粘膜副交感神经的主要成分[1~3],对鼻黏膜的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起调节作用,筛前神经分布于鼻腔前部,鼻中隔前部及下鼻甲前端,鼻中隔矫正术破坏了分布在该区域的筛前神经副交感纤维,使之形成疤痕,阻断神经反射,同时术中剥离双侧鼻中隔黏软骨膜及黏骨膜,破坏了鼻中隔毛细血管及各种腺体,使中隔后端黏膜组织术后形成瘢痕,感觉神经功能降低,致该区域感觉迟钝,传入刺激减弱,从而减轻血管扩张,降低腺体分泌,可消除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
鼻腔结构异常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鼻腔的呼吸气流沿鼻中隔以层流形式进入,鼻中隔偏曲可引起鼻腔不同程度机械阻塞,使鼻腔长期受到不平衡气流刺激,通过鼻腔的感觉神经/交感神经诱发了异常感觉神经反射,即鼻腔感觉神经末稍受到刺激,副交感神经在局部释放乙酰胆碱,引起鼻痒、喷嚏、流清涕等临床症状。
这种长期的双鼻不均匀刺激极易导致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异常增高,从而引起或加重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矫正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纠正鼻内解剖学异常可解除机械阻塞,减轻鼻腔的异常刺激,减轻气流对鼻腔某部位刺激过强,降低喷嚏反射弧敏感性,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过敏性鼻炎是人体对过敏原的敏感性增高而产生的黏膜异常反应。
中医称为"鼽鼻",且现代药理阐明 ,黄芪、白术、甘草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桂枝、苍耳对过敏性介质拮抗作用生姜、防风有抗组胺作用。
这些药物均能作用过敏性反应的第一环节或全过程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均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能够窥及术腔各个部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鼻中隔偏曲,尤其是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
术中应用带有吸引器的剥离子,使术野始终保持清晰,可准确在黏软骨膜下分离,有效避免了鼻中隔穿孔,另外手术切口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改变,以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为止。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1997年修订,海口)[s].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
[2]胡建国,金国荣,杨敏,等.鼻腔手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J] .海军医学杂志,2003,24(4):303-304.
[3]董震,卜国铉,孙树岩.鼻内筛前神经电灼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1,26(5):358-359.
编辑/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