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着惊海天”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成语“一着惊海天”的出处、含义和故事背景。
2. 学会成语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3. 能够运用成语进行简短的交际。
第二章:成语解析2.1 成语故事介绍成语“一着惊海天”的出处和故事内容,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2 成语含义解释成语“一着惊海天”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义。
2.3 成语用法讲解成语“一着惊海天”的用法,包括词性、词义、搭配等方面,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成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成语“一着惊海天”。
3.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小组合作,提高他们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3 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各种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成语“一着惊海天”的学习成果。
第四章:教学内容4.1 成语接龙设计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成语“一着惊海天”。
4.2 造句练习让学生运用成语“一着惊海天”造句,检验他们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3 写作训练以成语“一着惊海天”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成语“一着惊海天”的学习情况。
5.2 练习批改对学生的造句和写作进行批改,给出评价和建议。
5.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六章:拓展活动6.1 成语故事会组织学生讲述成语“一着惊海天”的出处和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6.2 成语知识竞赛举办成语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检验他们对成语“一着惊海天”的掌握程度。
6.3 成语绘画比赛让学生发挥创意,以成语“一着惊海天”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一着惊海天》为主题,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知识点、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着惊海天》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烘托等。
3.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1. 了解《一着惊海天》的创作背景。
2. 掌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第二章:故事情节梳理1. 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
2. 分析作品中的悬念和冲突。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探讨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写作手法鉴赏1. 识别作品中的象征、暗示等手法。
2. 讨论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主题思想探讨1. 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现实意义。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一着惊海天》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让学生通读全文,概括故事情节,讨论作品中的悬念和冲突。
3.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其他人物的作用。
4. 指导学生识别并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如象征、暗示等。
5.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估学生在主题思想探讨中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拓展1. 比较《一着惊海天》与其他鲁迅作品的异同,探讨鲁迅的创作特点。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七、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一着惊海天》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一着惊海天》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着惊海天》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一着惊海天》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和航空人的奋斗精神。
通过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具有时代感:课文以我国航空事业的最新成就为背景,展现了国家科技的繁荣与发展。
2.人物形象鲜明:课文通过描绘航空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们拼搏、创新、奉献的精神风貌。
3.情感真挚:课文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航空事业和航空人的敬意。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我国科技事业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航空事业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对航空人的奋斗精神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课文,感受航空人的拼搏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事业的信念,培养团结协作、拼搏创新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航空事业的发展及航空人的奋斗精神。
2.难点:课文情感的把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融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航空事业的魅力。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尊敬。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航空事业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航空事业,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着惊海天”这一名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一着惊海天”这篇文章的背景、作者、主要情节以及其深刻的内涵。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一、作者简介1. 介绍作者吴承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强调《西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作品背景1. 分析《西游记》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阐述“一着惊海天”篇章在《西游记》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章:文本解读与分析一、情节梳理1. 详细讲解“一着惊海天”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二、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寓意。
2.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第四章:鉴赏技巧与实践一、古文鉴赏技巧1. 教授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分析“一着惊海天”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实践练习1. 让学生翻译和背诵“一着惊海天”中的精彩片段。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发言,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拓展阅读与思考一、拓展阅读1. 推荐与“一着惊海天”相关的阅读材料,如《西游记》其他篇章、相关研究著作等。
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思考与反思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感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2.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第六章:对比分析与深度解读一、对比分析1. 将“一着惊海天”与其他篇章进行对比,分析其独特之处。
2. 探讨吴承恩在创作中的创新点和突破。
二、深度解读1. 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角度对“一着惊海天”进行深度解读。
2.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一着惊海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一着惊海天教案(含板书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章《人物风采》,详细内容为《一着惊海天》。
该文讲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完成一系列重要任务,展现了中国航天员的勇敢和智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感受航天精神。
2.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描写杨利伟的句子,分析句子结构,讲解描写手法。
示例:“他目光如炬,神情坚定。
”解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杨利伟坚定的信念。
5. 随堂练习:学生仿照例题,选取课文中的另一个描写杨利伟的句子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一着惊海天》2. 主要内容:a. 航天英雄杨利伟b. 神舟五号飞船c. 人物描写:目光如炬、神情坚定等d. 航天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课文中的一个描写杨利伟的句子,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
示例:“他沉着冷静,勇敢面对挑战。
”2. 答案:学生需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句子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及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学生了解了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事迹,培养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了解其他航天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

一着惊海天名师教案第一章:了解“一着惊海天”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一着惊海天”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一着惊海天”在棋局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内容介绍“一着惊海天”的由来和含义。
分析“一着惊海天”在棋局中的关键作用。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话题:介绍围棋中的经典名局。
1.3.2 讲解“一着惊海天”的由来和含义。
1.3.3 分析“一着惊海天”在棋局中的重要作用。
1.3.4 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一着惊海天”。
1.3.5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章:学习棋局的基本技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棋局中的基本技巧。
让学生能够运用基本技巧进行棋局分析。
2.2 教学内容介绍棋局中的基本技巧,如眼位、牵制、包围等。
分析如何运用基本技巧进行棋局分析。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话题:回顾“一着惊海天”中的关键技巧。
2.3.2 讲解棋局中的基本技巧。
2.3.3 分析如何运用基本技巧进行棋局分析。
2.3.4 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基本技巧的应用。
2.3.5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提高棋局中的应变能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提高棋局中的应变能力。
让学生能够灵活应对棋局中的变化。
3.2 教学内容介绍棋局中的应变策略和技巧。
分析如何灵活应对棋局中的变化。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话题:回顾“一着惊海天”中的应变例子。
3.3.2 讲解棋局中的应变策略和技巧。
3.3.3 分析如何灵活应对棋局中的变化。
3.3.4 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应变策略的应用。
3.3.5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培养棋局中的战略思维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培养棋局中的战略思维。
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规划和布局棋局。
介绍棋局中的战略思维和规划方法。
分析如何从整体上规划和布局棋局。
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话题:回顾“一着惊海天”中的战略布局。
一着惊海天精品教案一着惊海天精品教案一等奖

一着惊海天精品教案一着惊海天精品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一着惊海天》这篇课文,该课文位于教材第三章“壮美河山”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解析、背景介绍、主题思想探讨以及语言特色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笔触描绘出大自然壮丽景象,以及其中所蕴含深刻哲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美感知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在于理解课文中隐喻和象征意义,重点在于把握作者表达自然美手法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挂图。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洋壮丽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这片海洋之中,感受海浪声音和海风吹拂。
2. 课文解析(20分钟)通过诵读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描绘海洋壮丽。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课文中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象征意义。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根据讲解,尝试自己分析课文中其他句子,并分享心得。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6. 语言特色分析(20分钟)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一着惊海天》2. 作者名字3. 课文主题4. 重点词汇和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海洋短文。
分析课文中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短文需包含课文中学到描绘海洋词汇和句型。
修辞手法分析需具体到句子,并解释其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课程实施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拓展延伸部分,鼓励学生观察身边自然景观,尝试用所学手法进行描绘,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创造力。
同时,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自然文学理解。
最新-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教案三篇 精品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一着惊海天》教案三篇《一着惊海天》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9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由杨海波朗读。
这篇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训练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4、揣摩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品析文章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手法。
5、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自豪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方法,学会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处理文章的详略。
教学过程第一步检查预习积累,夯实基础,习惯培养。
1、重点的字积累着陆凛冽默契殚精竭虑镌刻桅杆娴熟一丝不苟浩瀚2、多音字着着陆高着儿着火调调动调动载三年五载载人3、重点词语积累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4、背景介绍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9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本文报道的就是这场训练的情况。
21--第二步初读课文,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划分结构1、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句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在县里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1•2、划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2-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第三步,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法特色1、一着惊海天文章标题的妙处?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着惊海天》教案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学习通讯,在教学中老师除了帮助学生了解新闻“六要素”以外,还需要求学生了解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感受通讯独特的写作特点。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①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
③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①学习文章写作方法,赏析文章的精彩语段。
②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①圈点勾划法:预习生字词,在文中圈点勾划重点词句。
②查阅资料法:查阅有关辽宁舰的资料以及“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的资料。
③讨论探究法: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老师展示辽宁舰舰载机起降视频和辽宁舰的相关图片资料。
2.同学们!在观看完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视频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学生讨论并发言)分享完大家的感想后,老师想说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的现场,记者亲身感受并记录了这一精彩感动的瞬间,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着惊海天》,一起去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①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落实情况。
②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效果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情况。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本文记叙了我国“辽宁”舰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试验并取得重大成功的过程。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初步感知通讯语言的准确、简洁。
①(1—4):介绍了时间、地点及事件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1—2):检查甲板,做好着舰前最后一次准备。
(3—4):交代这次舰机着舰的重要意义和风险。
②(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5—16):记叙了舰、机默契配合。
(17—19):展现了舰载机成功着舰。
③(20—27):描写了舰载机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心情。
(三)问题探究:1.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试从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进行赏析)答案示例:①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情景。
②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同时增强文章气势,具有感染力。
思路解析:此句的解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表达技巧,抓住本句的一些关键词进行赏析:从“震耳欲聋”“轰鸣”“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可以看出作者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从“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是分析其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生动的展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对偶和比喻的运用在于增强文章气势和使描写生动形象。
2.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试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答案示例:运用引用的修辞,表现出某国上将对我国海军建设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斗志,侧面烘托了航母舰载机着舰参与人员此时激动喜悦的心情。
思路解析:此句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说运用的是引用的修辞手法,从在全文中的作用角度应抓住某国上将说话的一些关键词,例如“送给”“十年之内”“不可能”等,反复揣摩体会话中对我国海军发展的歧视,同时也要结合航母舰载机着舰前所面对的困难之大,思考其背后的重大意义。
3.有人说,这是一篇振奋人心、凝聚正能量的通讯。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惨遭列强的凌辱和践踏,割地赔款,签订了一些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更使中华民族陷入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惨痛的历史教训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
这篇通讯向我们介绍了“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②这篇通讯让我们看到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实力的显著提升,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需一是从“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背后的历史意义思考,二是从“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带来的现实意义思考。
(四)品味语言①“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从表达效果角度进行分析)【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的困难以及危险程度之高,同时也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让读者感同身受。
②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从表达效果角度进行分析)【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歼—15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歼—15舰载机即将着舰时的轻巧灵活。
③“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其作用)【答案】本段主要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五)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对文体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把握了文章的主体和结构,感知了“辽宁”舰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其次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揣摩,感悟了试飞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了祖国国防军队的强大而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地精神,更感受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总之,阅读新闻作品首先需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其次应注重品味文中的精彩语言,可从表达方式、表达效果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的角度分析。
(六)课时作业1.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的()的喷气式发动机的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
刹那间,()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A.惊心动魄振聋发聩风驰电掣B.惊魂动魄振聋发聩疾如闪电C.惊魂动魄震耳欲聋风驰电掣D.惊心动魄震耳欲聋疾如闪电解题思路:把握选段文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对关键词、修饰语要准确掌握记忆。
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准确记忆,把握句与句之间的衔接的关键词,要求学生对文中精彩语段反复品读,把握关键词。
2.下列句子的排序顺序准确的一项是()①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
②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④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⑤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④②③C.①④②③⑤D.⑤②③①④解题思路:解题时将句子粗略地读一遍,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提供的信息和表达的主旨。
答案:B解析:解题时首先要找准中心句,那就是第⑤句,其次分析其他词与中心词,其他句子与中心句子的关系。
第①句是对第⑤句的举例说明,第④句进一步说明了航母舰载机着舰的风险巨大,所以答案应选B。
3.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解题思路:解题时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语句,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结合上下文作答答案: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解题时可抓住“多少人殚精竭虑,多少人顽强攻关,多少人无怨无悔”关键语句判断排比修辞手法,然后结合上下文语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4.用一句话概括下列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017年7月11日上午,在顺利完成停靠香港期间的各项任务后,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
香港特区政府在驻香港部队昂船洲军营为辽宁舰编队举行隆重欢送仪式。
欢送仪式在激昂的国歌声中开始,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代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致辞。
辽宁舰编队这次来港,让香港市民特别是学生和年轻朋友们,加深了对国家现代化及国防建设的认识,亲身感受了人民海军“威武文明之师”的风范,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欢送仪式结束后,辽宁舰沿进港路线驶离香港海域,编队3艘属舰驶过维多利亚海港,属舰官兵在甲板站泊,向香港市民致敬、道别。
(人民网)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题时要仔细、反复阅读整个新闻材料,找出导语部分,其次围绕导语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意思,再次筛选出主要信息后,可根据字数要求进行再次筛选。
答案:香港各界群众欢送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分析:解题时首先找到新闻的导语部分,即新闻的第一段。
然后围绕新闻的导语部分分析,抓住关键词句“海军辽宁舰航母编队驶离香港”“欢送”,而“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代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致辞”一句可概括为“香港各界人士”最后围绕导语按照要求概括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