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茶文化考论

合集下载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

“丝绸之路”的茶文化分析一、对陕茶文化历史的简要回顾发现和利用最早源于神农时期,系农业之神炎帝氏,陕西宝鸡市姜城堡一带就是他诞生的地方。

所以唐朝陆羽〈〈茶经》中概括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从〈〈茶经》中记载的史料推断延伸,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说道:“鲁周公旦,鲁是国名,公是封爵,旦是人名。

”按史料所说:在西周文王时,他辅佐武王伐纣,封於鲁。

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一直是在辅佐武成王,因而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的楷模,而今岐山县周公庙古遗址就是人们寻根祭祀的圣地。

与茶相关的还有我国最早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曾在〈〈大雅绵》中有这么说:“周原言寺言寺,堇荼如饴”。

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中有七处,其中三处让人以茶比较,分别是在〈〈诗郸风谷风》中有记:“谁谓荼苦?其甘如养。

”;又在〈〈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璃号鸟豳风二》:“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从字面意思来说,更接近茶生活,有人指是说采茶,也有人说是指采“苦菜”,但已经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在说茶事。

地处秦巴东南之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的安康地区,是以紫阳茶为代表性的,确是陕茶的“鼻祖”。

唐朝陆羽〈〈茶经八之出》写道:“山南: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意指今日的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

又据〈〈紫阳县茶业志》载:白唐代始,本地即有贡茶生产,今’紫阳毛尖’的前身为唐代金州土贡’茶芽’ 的传统产品。

我国茶学界研究认为在宫廷贡茶中:“陕西紫阳毛尖(原名紫邑宦镇毛尖,贡茶时间最早,始于东汉末献帝年间,距今1700多年)”。

紫阳县也曾惊现出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官府文件,显示在光绪三年(1877)正月,陕西省紫阳县知县唐清辅差遣衙役办理贡茶事宜的“贡茶事案”信票,其字迹至今清晰可见,上面写有:“照上届贡茶数目严催采办,务于二月内申解”字样。

其中还提到在今紫阳县境内的麻柳坝、毛坝关、权河及盘厢河等地采办春茶的具体数目。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茶文化的概述

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 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 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及、 简易化开辟了道路。
茶墨俱香,清心抒情
宋代时,施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以及政治原因,品茶 与泼墨成为文人休闲生活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苏东 坡所了最好的解释:“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 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之不同,其德 操一也。” 。文人们往往借品茶清心,泼墨抒情,寻找 心灵寄托,诸如徐铉、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 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 诗人作茶诗,书法家书茶帖,画家绘茶画,文人著茶书, 各种茶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茶 事活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 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 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 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 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 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中唐以后,贡茶品种与数量大增,丰富的贡茶,既满足了朝廷饮用需求, 又可进行各类赐茶。 “四镇之乱”和长期的军阀割据加深了唐朝政治、 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加剧搜刮民财,建中 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 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 之乱”结束后,罢除了茶叶等项杂税,尽管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 但是开了茶叶征税的先例。德宗贞元九年(793 )茶税被列为国家财政 收入。
宋代茶文化——茶文化盛行期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一 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 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 饼茶、散茶、末茶。

陇南罐罐儿茶民俗文化谫论

陇南罐罐儿茶民俗文化谫论

陇南罐罐儿茶民俗文化谫论罐罐茶是我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它遍布甘肃、陕西、四川、云南、宁夏等省,除汉族人民有喝罐罐茶的习俗之外,回族、土家族、羌族、藏族、彝族、苗族、佤族、普米族、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也都深爱此道且各有造诣。

按照茶罐不同,罐罐茶分为大罐与小罐两大类。

大罐的罐罐茶可供数人饮用,而小罐的罐罐茶仅供一人饮用。

陇南罐罐茶属于后者,当地人儿化音“罐罐儿茶”的感情色彩即包含有“小得可爱”的韵味。

陇南罐罐儿茶独特的器用、独特的品饮方式、独特的精神享受,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陇南罐罐儿茶的饮俗(一)陇南传统罐罐儿茶必需的器用一盆火、一茶壶水、一只烧茶罐儿、一支茶筚、一撮茶叶和一只茶蛊,便是陇南传统罐罐儿茶的最简单家当。

火生在搁于架子上的火盆里,生火的上好材料为煤炭,木材次之,草秆也可。

火盆放在热炕上,烧茶罐儿煨在火边,火上面搭上三脚架,一边喝茶一边烧水或者做饭。

其他用具和茶点搁在火盆架子上,取用方便。

烧茶罐儿是一种用土烧制出来的无釉陶器,土黄色或浅黑色,八厘米左右高,单耳,圆底,鼓腹,带流,底面直径不足三厘米。

茶筚一般是把竹质筷子拦腰截断,再从中间竖直均匀切开而得来的,九厘米左右长。

茶壶用于往烧茶罐儿中加水,装一碗多点水为宜。

茶盅鸭蛋大小,其容积一般与烧茶罐儿相当。

茶叶现多选用已加工至半熟的云南大叶茶。

喝罐罐儿茶的特殊环境是一坨热炕,舍此则情调全无。

陇南多雨,气候寒冷潮湿,炕是主要取暖工具,喝罐罐儿茶时人盘腿坐在热炕上,在烟火缭绕处看着茶水潮起潮落,就是陇南罐罐儿茶的传统情调了。

(二)陇南罐罐儿茶的熬法以熬法论,陇南罐罐儿茶分为清茶和油茶两种。

最简单的清茶熬煮法是先把烧茶罐儿烤热,放入一撮茶叶,倒入开水至七八成满,煮至茶水沸溢即可倾入茶盅饮用。

然后又将开水倒入烧茶罐儿里,煮开后倒入茶蛊再饮。

因为越到后面茶味越不容易煮出来,因此越到后面煮的时间越长。

略讲究的清茶中可加进红枣、枸杞、人参等佐料,也有人喜欢在茶蛊里放上糖。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转自丁以寿)来源:婷Via臻的日志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略评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丁以寿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专职、兼职和业余的三支队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文博三大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

此外,各种茶学类杂志以及一些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类杂志、大学学报也刊发一定数量的茶文化研究论文。

全国数十家出版社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初步统计,近30年来全国刊发的茶文化研究论文约3000篇,共出版的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茶文化总论、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五个方面。

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文学与艺术、茶俗、茶具、茶馆研究等方面,也有可圈可点的成果。

一、茶文化总论(一)“茶文化”概念的确立尽管中国茶文化在中唐时期已经形成,但“茶文化”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在当代的事。

在20世纪70年代末,吴智和撰著《茶的文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78年)。

20世纪80年代初,陈椽在《茶业通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中列“茶与文化”专章。

其后,茶的文化、茶与文化、茶叶文化、茶艺文化、饮茶文化等频见文著,“茶文化”呼之欲出。

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新名词在中国海峡两岸先后出现。

1984年,庄晚芳在论文《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中国农史》,1984年第2期)中,最早使用“茶文化”一词。

1987年,张宏庸在《茶艺》(台北: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一书中使用“中国茶文化”。

1988年,范增平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茶文化学会”,“研究发展茶文化学术,发扬光大中华茶文化”。

[1]尽管如此,“茶文化”一词在当时还未被普遍接受。

1989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型茶文化展示活动仍称“茶与中国文化”。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第03期教育实践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御各种拜金主义、物化、功利化的现象。

也就是说,以茶文化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对茶道精神的领悟体会到深层含义,从而自省、审己,正确的定位自己、看待自己,以平和稳定的状态调整人际关系,从而能够面对和处理各种问题,这对现代社会的稳定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3.3用茶道之“和”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上文强调我国茶道之和,讲究以礼仪致和,也就是说品茶待客,应讲究相应的礼仪。

比如邀请朋友时,需准备好茶点、干净的器具,上好的茶具和茶叶,这一点彰显出了我国友善的待客之道;泡茶时,要注意细节,续水需用右手拿水壶,水壶的提手归向把手一边,往杯中续水要注意茶杯拿在手上,侧过身来倒水,这一点显示出了细节的重要性;品茶时要有耐心,细细体会个中滋味,客人离去后方可收拾茶具。

品茶、泡茶,待客这种礼节性行为看似与道德体系无关,实际不然,我们细细琢磨会发现,茶文化中的待客之道与个人的道德体系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茶之礼仪,茶之讲究,无不强调耐心、平和、细节。

泡茶的冗繁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耐心的培养有莫大的积极意义,而耐心又是大学生能否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大学生道德体系中,坚韧的精神和耐力是其最核心,最基本的道德基础。

其次,待客之道,体现出了茶人的友善,友善拆看来看既有交际的成分又包含有善良之意,当代大学生具有和谐的交际能力和善良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所以利用茶道之“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具有重要作用。

在高校课程建设中,不妨将茶文化融入各人文学科中来,潜移默化的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积极的,正确的道德观。

3.4茶道之“和”有助于构建朴素的,尊重自然的美学价值体系当前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复杂的多元的美学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视线。

或浮躁、或功利、或健康、或腐朽、或积极、或颓废,各种美学思想参差不齐。

在这种信息纷杂的年代,帮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秦岭茶诗词

秦岭茶诗词

秦岭茶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秦岭茶,一种生长在秦岭山脉中的珍贵茶叶,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环境而闻名。

自古以来,秦岭茶就备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广泛地表达了人们对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秦岭茶诗词的世界吧。

秦岭茶,茶中佳品。

茶农们在高山峻岭间精心栽种,采用传统的手工采摘、制作工艺,使得秦岭茶保持了天然的原味和香气。

每一片嫩绿的茶叶都蕴含着大自然的味道,让人品尝到了清新、纯净的滋味。

秦岭茶,仙境中的一抹绿。

茶园青葱翠绿,被云雾缭绕着,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

茶农们在这里辛勤劳作,陶醉在茶香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神奇。

一杯秦岭茶,便能让人忘却尘世的烦扰,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秦岭茶,匠心独运。

茶农们对于每一片茶叶都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们用心采摘、用心制作,精益求精,致力于让每一杯秦岭茶都成为顶级的佳品。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古老的茶道,让世人品味到了茶的醇厚与深邃。

秦岭茶,山泉之宝。

秦岭山脉蜿蜒曲折,山涧溪流如绢般细腻,清清冽冽,为茶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这些山泉水,凝结了山脉的灵气和生命力,为秦岭茶注入了无穷的灵动和活力,使得它成为了茶中的珍品。

秦岭茶,诗意悠远。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倾心于秦岭茶,留下了许多关于它的诗篇。

他们赞美秦岭茶的美味,讴歌茶园的壮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

他们以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留下了一部跌宕起伏的茶诗史。

秦岭茶,雅致天成。

在茶园中品味一杯秦岭茶,便能感受到一种雅致的天成之美。

茶叶在水中舒展开来,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般的境界。

一口茶、一段诗,便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奥妙与魅力,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意义。

秦岭茶,乐享生活。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在喧嚣的都市中,品着一杯秦岭茶,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种纯净、自然的美好,让人沉醉忘却烦恼,享受生活的真谛。

茶文化论文《茶叶的分类及每类茶品质特征》

茶文化论文《茶叶的分类及每类茶品质特征》

茶叶的分类及每类茶品质特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

经过悠久的历史沉淀,茶叶有了许多的种类,茶类的划分可以有多种方法,有的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有的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来划分,而有的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来划分。

其实不管按照什么样的依据来划分,基本茶类不外乎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这六类。

(一)绿茶包括: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

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

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

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

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

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

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

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2、烘青绿茶:烘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烘干而得名。

烘青绿茶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

3、晒青绿茶: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晒干而得名。

其完整的保留鲜叶状态,口感鲜爽饱满。

晒青绿茶也是制普洱生茶的原料如砖茶、沱茶等。

4、蒸青绿茶:用蒸汽杀青而成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

其品质特点是“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鲜绿、香清味醇。

(二)红茶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1、小种红茶:包括正山小种、烟小种。

这些茶最初是用于出口的,因为欧洲人喜欢在松林中漫步的感觉,所以这些茶带有淡淡的松香。

正山小种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并有独特松烟香(桂圆香)。

2、工夫红茶:包括川红(金甘露、红甘露等)、祁红、滇红、闽红(金骏眉等)等。

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

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欣赏

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欣赏

茶文化的2000字论文欣赏茶文化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1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摘要: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中国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

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

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总结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

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较为重要 者 , 有陈椽 编著 《 茶业 通史 》 中国农业 出版 社 ,08年 ; , 20 蔡镇楚 等编著 《 祖神农 》 中南 大学 出版 社 ,07 茶 , 2 0 年 ; 国茶叶博物馆编著 《 中 话说 中 国茶文化 》 中 国农 业 出版社 ,0 1年 ; , 21 陈宗懋 主编 《 中国茶经 》 上海 文艺 出版 社 , ,
耒耨 之利 , 以教 天下 。 _ ( ” 3 u而 以神 农 氏著 称 的 部 J
对 于 国人 饮 茶 的起 源 , 以往学 者 多据 成 书 于 战
国至汉代 间的《 神农 本 草 经》中 “ 神农 尝 百草 , 日遇 七 十二 毒 , 荼 以解 之 ” 得 之记 载 , 神农 氏 与茶 叶 联 将
19 9 2年 等 。
8 2
典 型 。从 北 首岭 发 掘 出 土 的 50 00余 件 文 物 和 男 男 合葬 、 女合 葬 的墓葬 制度 来看 , 处 于母 系氏族 社 女 它
会 比较 繁荣 的 阶段 。从 时 间和 地 域 上 判 断 , 首 岭 北
究 结论 , 为炎 帝 、 农 氏 同源 而非 一 人 , 帝 始 祖 认 神 炎
西北大学学报(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2 1 7月 , 4 02年 第 2卷第 4期 , 1,0 2 V 1 2 N . J .2 1 , o. , o4 u 4 Jun l f o h et nvrt( h ooh n oi c ne dt n ora o  ̄ w s U ie i P i sp yadSca Si csE io ) N sy l l e i
人 ‘ 。 卷
重要 历史 节点都 作 出 了不可磨 灭 的贡献 。本 文将在 对相 关历 史记 载进 行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细 论 述 陕西 详
在 中 国茶 文化 发展 史上 的重要 地位 。


神农 氏与陕西茶文化
神农 氏最早 见载 于春秋 时 成 书 的《 易》 系辞 周 “ 下 ” “ 横 氏 没 , 农 氏作 。斫 木 为 耜 , 木 为耒 , :包 神 揉
应 为神 农 氏 , 神农 氏则 是炎 帝族早 期 首领 的泛称 。 而
神 农 氏族 的发展 历程 应 为 : 农 氏 ( 系社 会 ) 少 神 母 一 典 氏( 系 社会 ) 炎 帝族一 炎 帝神农 氏 。 父 一
通 过上 文 的综 合 分 析 , 们 可 知 “ 百 草 ” 得 我 尝 “ 荼” 的人 应 是 母 系社 会 的 神农 氏 , 不 是 少 典 之 后 而 的炎帝 神农 氏。 由此 看来 , 过 生 活在 陕 西 宝 鸡地 通
用 证 明“ 神农 氏得 荼 ” 《 南子 》 书 中也 仅 有 神 的 淮 等
期 。距今 约 50 - 70 00 00年 。4据 《 子 ・ 跖 篇 》 _ 庄 盗 的记 载 , 神农 时代 ,
不 知其父 ”, ] 这说 明 当时正处 于母 系社会 。考 [‘
文化 很 可能是 由神 农部 落所 创造 的。而 考古 工作 者
在 当地所 发现 的人 面鱼 纹 图 , 可 与 《 又 山海 经》的神 话 互 为 印证 。北 首岭文 化 形态持 续 10 0 0多年 , 后 来 的炎 帝 文 化 就 是 在 这 个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在 “ 知其母 , 知 其 父 ” 只 不 的原 始 时 代 , 农 氏作 为 部 神 族 推崇 的首领更 合 乎情 理 的解 释应是 女性 。

【 历史研究】
陕 西 茶 文化 考 论
李三 原
( 陕西省茶业协会 , 陕西 西安 70 0 ) 10 4

要 : 西茶 文化发展 的每 个历 史节点都创 造 了辉煌 的业 绩 : 陕 传说 中的神 农 氏在 陕西 开创 了
五千年“ 茗饮之风” 陕西形成了最早的吃茶 习俗 ; ; 陕西不仅把“ 茗饮之 事” 广至大江南北, 推 还将其 传播 到 了世 界 各地 ; 西创 制 了中华第一茯 茶 。 陕西茶文 化不仅 是 中华荼 文化 的源 头之 一 , 陕 还是 中
发展 同样 历史悠 久 , 茶文 化底 蕴深厚 , 在茶 业发 展 的
农 氏尝 百 草 、 日遇 七 十毒 的记 载 …‘ ’ 目前 H“ 。 看来 , 最早 明确将 神农 氏 与 中 国饮茶 起 源 联 系 在 一 起 的, 是被称 为 “ 茶圣 ” 的唐人 陆羽 。 陆羽在 《 经 》 茶 “ 六之 饮 ” 中指 出 : 茶 之 为饮 , 乎 神农 氏 ” 在 “ “ 发 , 七 之事 ” 又 引 《 农 食 经 》的 “ 茗 久 服 , 有 力 悦 中 神 茶 人 志” 为佐 证 , 明确 提 出神 农 氏是 “ 之 为 饮 ” 一 茶 第
落 , 源 于古羌 人 , 活在 渭水支 流姜水 流 域 。其 部 起 生
落 活动 的时段 应为新 石器 时代 中晚期 的仰 韶文 化 时
系在一起。但据陈文华等学者 的考证 , 今本《 神农 本草经》 中并没有关于神农氏“ 得荼” 得茶” 或“ 解毒 的记 载 , 类似 的记 载 晚 至 明清 时期 才 出现 , 以 , 所 以 往 的研 究 多 属 以讹 传 讹④。此 外 , 以往 学 者 所 常 引
古证 明 , 宝鸡地 区是 仰韶 文化 遗存较 丰 富的地 区 , 发
现 文化 遗址 7 0多处 。其 中 , 以北 首 岭 文 化最 为 0 又
收 稿 日期 :00 1-9 修 回 日期 :020 -3 21— 2 ; 2 2 1-40
作 者简 介 : 李三原 , , 男 陕西佳县人 , 中国茶 叶流通协会 副会 长 , 陕西省茶业协会会长。
国传 统文化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
关键词 : 陕西 ; 文化 ; 马互 市 茶 茶
中图分 类 号 : 2 3 K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3 ( 0 2 0 -0 20 10  ̄7 1 2 1 )40 8 -6
中 国茶文化 的历 史源 远流 长 。茶 以其 独特 的 自 然功效 和文 化 内涵 , 深 融 入 每 个 中 国 人 的生 活 。 深 陕西 作 为 中国古 代 长 期 的 文化 及 政 治 中 心 , 其茶 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