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课件【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33-
5.4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 物必修 一(共51 张PPT)
A.2、4、6 B.2、3、7 C.4、5、6 D.2、6、8 解析:光反应产生ATP、NADPH和氧气。 答案:D
-8-
二、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及化能合成作用 1.光合作用的强度 (1)概念: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
土壤中水分的多少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2)影响因素 温度的高低 光照的强弱 光的波长
-4-
(2)暗反应阶段 ①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②条件:需要多种酶参与。 ③过程 CO2的固定: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 与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很快形成两个C3分子。 C3的还原: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 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 糖类。
5.4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 物必修 一(共51 张PPT)
答案:C
-32-
5.4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课件【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生 物必修 一(共51 张PPT)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分析下图,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是( )
①水的光解:2H2O 4H++O2+4e②NADPH 形成:NADP++H++2e-
NADPH
③ATP 的合成:ADP+Pi+能量 ATP
① CO2 的 固 定 :CO2+C5
2C3 ②C3 的还原:
2C3 (CH2O)+C5
植物光合作用原理与机制解析

植物光合作用原理与机制解析植物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是维持地球生物圈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色素、光合体系以及光合作用的调节等方面进行解析。
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下进行的,其原理是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化学能。
植物细胞中的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关键分子,可以吸收光子能量。
当光子能量被吸收后,光合色素分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一个较高的能级,从而形成一个光化学激发态。
接下来,这些激发态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反应,最终转化成化学能,同时释放出氧气。
光合作用的机制涉及到两个主要的光合体系:光系统I和光系统II。
光系统II位于光合体系中较靠近光源一侧,而光系统I位于光合体系中较远离光源的一侧。
光合体系中的叶绿素分子通过吸收光子能量,将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形成一个激发态的电子。
然后,这些激发态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电子传递反应,最终被光系统I中的叶绿素分子接收。
光系统I将这些电子继续激发到更高能级,并将其传递给另一个反应中心。
随后,这些高能态的电子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学能,并用于合成ATP(三磷酸腺苷)和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等能量转化分子。
除了光系统I和光系统II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分子参与了光合作用的机制,那就是光合色素分子。
光合色素是嵌入在光合体系中的一类特殊分子,可以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子能量。
叶绿素是最常见的光合色素之一,它能够吸收红光和蓝光,而绿光则大部分被反射出去,因此植物的叶子呈现出绿色。
除了叶绿素之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光合色素,如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b等,它们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子,从而扩展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
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还受到一系列调节机制的影响,以确保植物可以根据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光合作用的调节主要包括光反应的调节和碳反应的调节。
光反应的调节是通过调整光系统I和光系统II之间的电子传递速率来控制光合作用速率。
初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

初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初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初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4、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6、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总结:光合作用给植物提供能量,让绿色植物生存下来。
植物通过它制造呼吸,以供氧气来维持生命。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光和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他们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叶绿素(约占3/4):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类胡萝卜素(约占1/4):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绿色。
二、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和丙酮)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必考知识点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必考知识点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淀粉(贮能)+氧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意义为植物本身及人和一切生物提供食物、能量和氧的重要来源,同时,还保持了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成分的相对稳定。
【注:依光合作用的公式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光和叶绿体;产物是:淀粉和氧。
】二、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和比较:实验材料经处理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天竺葵叶片局部遮光并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叶片遮光部分遇碘不变蓝没有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叶片见光部分遇碘变蓝金鱼藻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产生气体,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棒猛烈地燃烧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氧” 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
天竺葵周围没有二氧化碳叶片遇碘不变蓝没有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不能制造淀粉。
证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周围有二氧化碳叶片遇碘变蓝银边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叶片边缘部分遇碘不变蓝没有叶绿素,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证明:“叶绿素“也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叶片边缘以内的部分遇碘变蓝三、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合理密植、立体种植及在菜棚内夜晚增加光照和补充二氧化碳浓度,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有机物的形成,从而提高产量。
2、卷心白菜外面的叶子是绿色的,而里面的叶子是黄白色的,这是因为缺少“光照”而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这说明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PPT课件1

C
A
D
B
两套实验装置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加碳酸氢钠溶液供给水生植物充足的二氧化 碳,植物产生更多的氧气,间接说明二氧化 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叶 绿 素 含 量 多
浅海
叶 绿 素 含 量 少
绿 素 ,海 能洋 够中 进的 行藻 光类 合植 作物 用也 。含 有 叶
深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根据呈现的不同颜色能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 是什么物质吗?
7.第二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8.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1.对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
目的:使叶片内的淀粉耗 尽或运走。 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黑 暗条件,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植物 体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 另一部分则直接在叶片中用 于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样叶 片中的淀粉基本消失,实验 时检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 新积累的淀粉。
注意:光照时间不 能太短,否则积累的淀 粉太少。
4.酒精脱色到什么程度? 脱色的目的是什么? 酒精脱色到叶片呈 现黄白色。目的是为了 使显色更明显。
5.第一次漂选的目的是什么? 洗去酒精
6.根据呈现的不同颜色能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 是什么物质吗? 淀粉特性——遇碘呈蓝紫色。滴加碘液,如 果叶片呈现蓝紫色,说明这部分有淀粉形成;如 果没有变色,呈现黄色,说明没有淀粉形成。 7.第二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洗去碘液
பைடு நூலகம்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

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能量来源的重要途径。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仅能够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还能释放氧气,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下面将详细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
一、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主要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在光反应阶段,植物叶绿素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氧气。
而在暗反应阶段,植物利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质。
整个光合作用过程如下:1. 光反应阶段:植物叶绿素吸收光能,激发电子,产生ATP和NADPH。
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中,其中光合色素分子吸收光子激发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释放能量,最终产生ATP和NADPH。
同时,水分子在光合作用中被分解,释放氧气。
2. 暗反应阶段: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利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成葡萄糖。
暗反应的关键酶是RuBisCO,它催化二氧化碳与五碳糖磷酸核糖(RuBP)结合,形成糖分子。
这一过程称为卡尔文循环,是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关键步骤。
二、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合作用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水分等因素。
1. 光照强度:光合作用是一个光能转化的过程,光照强度越高,植物吸收的光能越多,光合作用速率也越快。
但是过强的光照会导致光合色素受损,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2.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暗反应的进行。
3. 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以促进光合作用速率的提高。
4. 水分:水分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因素,水分不足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从而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能量来源,它不仅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质,还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植物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它是地球上生物的能量供应来源之一。
首先,光合作用需要太阳光能提供能量。
植物中的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
当叶绿素吸收到光能后,能量会促使电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这个过程称为光激发。
接下来,植物利用这种激发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化学反应。
这个反应过程发生在植物的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中。
类囊体内存在着光合作用中的两个主要反应:光化反应和碳合成反应。
光化反应是指通过光能的激发,产生足够的能量将两个反应中的电子接力传递。
在光化反应中,植物中的叶绿素吸收到光能后,激发出的电子会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链将能量传递给另一个物质,这个物质最终用于驱动氢离子的转移。
随后,这些氢离子和还原型辅酶NADP+通过酶的作用被还原成NADPH。
NADPH是植物细胞中一种高能量的氢供体,将在碳合成反应中提供能量。
碳合成反应是光合作用的另一重要步骤,也称为克氏循环或C3循环。
该反应发生在植物叶绿体中的肋状体中。
在这一过程中,二氧化碳被固定,转化为有机化合物。
这个反应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卡尔文循环。
在卡尔文循环中,植物利用NADPH和ATP(由光化反应提供)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还原成葡萄糖等有机物。
最后,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产生能量,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这个过程与动物的呼吸相似,但方向相反。
总体而言,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是通过太阳光的能量,利用叶绿素等光合色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和能量。
这个过程是维持地球生物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为植物提供了能量和营养物质。
初中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或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初中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或血液循环教学反思这堂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生物现象创设问题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学会进行知识的回顾,一起复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动力等相关知识,因为这是学生有前置知识,具备了生物知识,而在本节学习时要进行对比学习,即“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新知识,让生物知识前后联系在一起,不是单一的知识体系的观点;然后提出学习目标,实验为出发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氧气,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三个实验。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课标要求,主要突出了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的特点,独立完成探究实验比较困难,并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及意义把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本课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大量的图文、视频资料,内容丰富详实、形象生动。
课件界面美观友好、交互性强,利于教师操作。
学生在回顾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中,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广泛地参与,促进了光合作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分子水平上的概念建构,促进了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领域上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教师在主导这节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把握课堂的节奏,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出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重点)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难点)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有物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技能性目标:
1、练习徒手切片。
2、观察叶片的结构,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重点)
情感性目标:
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新鲜的叶片——天门冬、菠菜叶。
2、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3、叶片的结构模型。
4、FLASH: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
5、视频文件:(1)叶的生长;(2)植物的光合作用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光合作用离不开光和叶绿体。
你知道光合作用是在植物体的哪个器官中进行的呢?都能回答出:叶。
[提出问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无论是参在大树,还是纤纤小草,一般都具有叶,叶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
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观察实验:叶片的结构
器官,它具有哪些结构及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
[讲述]:让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并认识叶片的结构。
[实验]:叶片的结构。
[步骤]:(1)练习徒手切片,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认识叶片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其功能。
[想一想]:
(1)叶片的背面与正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
(2)怎样区分上表皮与下表皮?
(3)气孔的开关受什么控制?
[小结]:叶片的结构
表皮——保护作用
气孔——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栅栏层——细胞排列紧密且有较多绿体
海绵层——细胞排列较疏松,细胞内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及
激发探究的兴趣。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
(1)叶片正面颜色深,栅栏层细胞内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2)上表皮的气孔少,下表皮较多;上表皮靠近栅栏层,下表皮靠近海绵层。
(3)气孔的开关受保卫细胞控制。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支持叶片的功能
[提问]:(1)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什么?
(3)你是否能解释叶为什么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讲述]: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
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因此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观察]:让我们动手亲自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指导]:学生2人一组,用镊子取下天门冬植物的小枝,制作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讲述]: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讲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好,其实植物叶绿体中含有的色素即叶绿体色素一般由叶绿素a、b,叶黄素,胡萝卜素组成,表现出绿色、蓝绿色、橙色、黄色。
[提问]: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他器官是不是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小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讲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
只有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出示]:在光下和黑暗处培养的小麦苗。
[提问]:你知道两盆小麦苗的叶色为什么不同吗?
[讲述]: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总结]: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1、叶片的结构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观察实验: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六、课堂作业:
一、填空题
1.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叶的表皮细胞外壁上有一层__,它可以保护叶片__,并防止______。
2.______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是由成对的___________细胞构成的。
二、选择题
1.叶肉栅栏层的特点是()A.细胞圆柱形,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多B.细胞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多
C.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少D.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整齐,含叶绿体少2.保卫细胞和表皮细胞的重要区别是()A.细胞形状不一样B.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
C.保卫细胞中无叶绿体D.两者都无叶绿体
三、识图题
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结构的名称。
2.叶片的叶肉部分是指图中_,细胞中有许多小颗粒,叫做,其中含叶绿体最多的是_______。
3.叶脉除具有疏导_________功能,还起着___________功能。
4.表皮的特点是___,主要作用是_____。
四、简答题
大多数植物叶片为绿色,为什么叶片上表面的绿色一般比叶片下表面的绿色深一些?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