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现状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

浅谈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原城市群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发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自身的发展。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城市布局呈集聚型,构成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优势。

当然中原城市群发展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1、历史文化背景1.1、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充分说明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1.2、河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河南是龙的故乡,仓颉造字在河南,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此外,河南自古以来是农业、商业、科技、思想文化、医学等起源、发展和弘扬地。

1.3、河南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城市起源早、曾经发展辉煌,拥有城市发展的根基和经验,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发展也是具有历史和经验双方面的可行性。

2、经济社会背景2.1、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河南拥有16.7万平方千米土地,全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居全国第三位(根据《河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942.68亿元,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河南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2.2、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优势通过资料分析发现,中原城市群以40.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一半以上的GDP,各项经济指标均优于其他区域。

中原城市群凭借区位优势和要素集聚效应,不仅发展速度高于其他经济区,而且在产业升级、城市化等方面,具有继续领跑全省的实力和潜力。

3、区位背景3.1、区域位置优势中原城市群位于河南的北部,地处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中枢地区,也是全国现代陆路交通和通信枢纽之一[1]。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中原城 市群 地 区城 市规 模 结构 与空 间结 构 分 析
苏朝 阳 1 苗长虹 - 赵俊远 , ,
(. 1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 5 0 ; 70 1
2 西北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兰州 . 707) 30 0
摘 要 :基 于分形理论对 中 原城市群地 区的城市等级规模 结构和 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 ,提 出中原城市群城市
为荥 阳、 密 、 县 、 辉 、 义 、 郑 、 新 辉 卫 巩 新 禹
表 1 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
: ! ! 竺! ! 兰 圣! 竺 : ! 竺 生!! 生 ! ! !竺! ! 竖! 4 08 月
苏朝 阳等 : 中原城 市群地 区城市规模 结构与空 间结构分析
州、 葛、 州、 源 、 师 、 阳、 长 汝 济 偃 沁 登封 、 舞
钢 和 孟州 (0 6年标准 ) 20 .大致 可为 3个层
收稿 日期:2 0 — 2 1 0 7 1— 8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0 70 9 46 1 ) 4
资料来源: 河南 省城市统计年鉴 (0 5 . 2 0 )
城市
郑 州 、 阳 洛
5 ~l 0 0 0 2 ~5 0 0
1~ 0 0 2 <1 0
开封、 平顶山、 新乡、 焦作 许昌、 漯河 巩义、 新郑、 禹州、 济源
荥阳、 密 、 县、 新 辉 卫辉 、 葛 、 州 、 师 、 阳 、 封 、 钢 、 州 长 汝 偃 沁 登 舞 盂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4期
20 0 8年 4月

南 科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Dsr t c n my l区域经济 i i o o tc e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在的 问题及原 因分析
梁 昊 李 战奎 郑 州科 技 学 院 河 南 郑州 4 0 6 5 04
基金项 目: 南省 郑州市社科联课题 :中原经济 区建 设 中的城市群发展 问题研 究。 河
摘要 : 中原城 市群 , 中西部地 区区域 经 济参- 是 b国际经 济竞 争的支撑 点 , 也是 带动 区域经 济与社会 发展 的增 长级 , 虽
失。

在城市化程度较低的状况。 由此可见 , 中原城市群 中城市规模 结
中原城市群介绍
中原城市群 , 位于河南省中北部 , 以河南省省会郑 州为 中心 , 以洛 阳为 副 中心 , 括开封 、新 乡、焦作 、许 昌、平顶 山 、漯 包 河 、济源9 个地级市和巩义 、新密 、禹州 、新郑 、偃师 、荥 阳、 登封 、舞钢 、汝州 、辉县 、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l个县级 4 市个城市 ,4 3 个县城 ,7 个建制镇 , 34 土地面积58万平方公里 , 口 .7 人 3 5万 , 别 占全 省 土地 面积 和 总 人 口的 3 .%和4 .%。 90 分 53 03 的矛 盾 。 从区域经济的普遍发展规律的角度来分析 , 区域经济的提 升 二 、中原城市群发展存 在的 问题 离不开一个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我 国沿海的三大城市群更好地 ( ) 一 城市群 内各城 市功 能定位不 明确 印证了这个规律 。近年 来河南省GD 虽然连续多年居 中西部各个 P 从 城市 群体系的内部功能来看 , 国内外成熟城市群 中各城市 省份的第一位 , 但其经济地位在全 国范围 内不够突 出, 中最重要 其 定位 清晰 , 功能性强 , 城市群 内除中心城市外 , 金融 中心 、制造业 的原因表现为作为核心发动机 的郑州辐射力较弱 。 基地 、物流中心 、人流中心 、农副产 品中心、休闲旅游区域 等功 数据显示 ,0 6 2 0年郑'IDP ) G 首次超过20 亿 l08 I ' 0 0 0 年郑州一 跃 2 能城市各 司其职 , 使城市群 内资源实现最最优 的合理配置 。中原 成为G P “ooL D 3o  ̄元俱乐部”一名成员 ,oo 在全国范围内G P 2 lf D 城市群 角色虽有所定位 , 但不同层级的城市对 自身的定位不够准 达 到或超过4 0 亿元的城市共有2 个 , 州居全 国2 7 00 2 郑 8 个地级 市 确, 出现了大城市不够大 , 中等城市不够强 , 小城市特色不够鲜 明, 中的第2 位 , 全国省会城市 中的第8 。由此可见 , 2 居 位 提升 郑外 的 I 各城 市争做核心 的同时, 使得城市的工农产业 和第三产业 的发展 G P D 是十分迫切的。 过于平衡化 , 导致了城市问的不平等和混乱的竞争 。 根据2 1 f社 科院对城市竞 争力的研究报告 , 州在 5 个个 0 - l 郑 O 由此可见, 中原城市群尚未形成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 各城市间 体 中, 3 , 中部省会城市 中, 居4 位 在 落后于长沙、武汉、合肥。因 的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 经济壁垒的限制束缚 了城市 的长远发展。 此, 郑州对 区域经济 发展 以及对 中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有限 , 与上 ( ) 二 城市群 内空间布局不合 理 海 、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全国性经济 中心的作用更是难 以相提 从城市群的成长历程来看 , 完整的城市群不仅层 次分 明, 功能 并论 。 健全 , 而且是各司其职 , 共同实现 自身的价值 。以国外成熟城市群 为例 , 绝大部分城市布局结构呈金字塔式的 , 即以大城市为轴心 , 三 中原城市群 发展 中存在 问题 的原 因 中等城市为支点 , 以小城市( 为依托 。对于中原城市群 的结构存 ( ) 镇) 一 政府对城市群 的功能定位不 明确 在一定 的缺陷 , 如表1 中所示 , 目前中原城市群 内无特大城市 , 口 人 中原城市群布 局不合理 的原 因主要 是 由省政府 长期 的整 体 超过 10 的大城市仅有郑州 、洛 阳两市 , 0万 其他属于 中小城市 的5 规划中缺乏系统性和 延续性 , 城市群 中的组员彼此的功能定位模 个地 级市人 口通常在3 -10 0 0 万人 , 属小城市县城人 口大多在2万 糊 。例如 , O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 城市群 的形成与 人以下, 而在3 0 4 个建制镇 中绝大多数人 口均在 1 万人 以下 , 普遍存 发展往往和 经济产业密不可分 , 城市群 内各 组员彼此的分工是 由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几个城市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几个城市

中原城市群包括哪几个城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6年12月29日印发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将中原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淮北、蚌埠、济源。

辐射五省30个地级市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而且对推动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引擎,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首先,中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中原地区的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从而培育和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次,有利于优化中原地区城镇布局和人口空间,保障农业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人口密集的传统农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经验;从对外发展来看,有利于提高内陆地区的开放水平,为内陆腹地提供战略支持。

在巨量算数发布的《2021美好城市指数白皮书:短视频与城市群繁荣关系》中,通过对比2020年全年抖音的线上繁荣度指数与GDP的情况,观察城市群在线上的表现是否与线下的发展阶段相符,并分析其在线上品牌传播呈现怎样的特征,尚且存在哪些短板。

数据显示:中原城市群线上繁荣度排在第7位,GDP排第10位,线上繁荣度稍高于其城市群GDP排名,线上线下整体呈现出较为协调的状态,线上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

而在2021年1月-2021年5月全国美好城市群排名中,中原城市群线上繁荣度达到32032,位居第二位,仅仅低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在线上发展具有很高潜力。

为观察城市群内部“数字孪生”发展水平,判断各个城市的线下经济繁荣是否能够匹配线上热度,或哪些城市线下发展水平一般在线上却收获了更多的繁荣度,白皮书也对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的2020年全年的GDP排名与SIRFA线上繁荣度排名进行比较。

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城 市 群等 级规 模 结 构 是 指 城 市 体 系 内层 次 不 同 、
汉、 济南 、 安之 间半 径 50 m 区域 , 城 市 群 体 规模 西 0k 是
Ab ta t Z o g u r a g lmeain w s te lr eta d mo td n ey p p ltd, c n m c l t n r a g lmeain i h d l sr c : h n y a u b a go rt a h ag s n s e s l o uae e o o i a y s o g u b n a go r t n te mide n n o l r o r a S i t h rr h a r tr f o g u u a g lme ai l r o t t e eo me tsa , pi a o ft i rrh a s u - ae . td e h eac c l t cue o h n y a b n a go rt n, a t b u s d v lp n tts o t z t n o e hea c c t c u d e i i su Z n r o en a i u i m i h i l r t e t ee y s muaig e o o c d v lp n . y u ig lw o r t i d te fa tlte r , hs p p r s d e h eac ia t cu e o r u , r b t l t n mi e eo me t B n a f p ma ct a h ca o y ti a e t id t e h rr hc s u tr f h i n c s i e yn r h u i l r Z o g u b g lm r t n T e r s l n iae a e d g e fpi t i fZ o g u n u b n a go r t n wa o a od . 2 pi h n y a u a a go e ai . h ut idc t t t e r eo r e ct o h n y a a g lmea o s to lw, ry 1 8 , i n r n o e s d h t h ma y r i — mae ct h n  ̄ o a o rmie t a d me i m —s e a d s l ct sh d go n w l. ia y a c r ig t teZ o g u n u b n a go rt n t i Z e gh u W n tpo n n , n du y s i mal i e a rw e1 F n l , c od n h n y a r a g lmea o z n i l oh i Sd v lp n o dt n ti a e u ow r o n g s o a d me s e . e eo me t n i o , sp p rp t r a d B ne s e t m n a u s c i h f g i r Ke r s u b n a go rt n h ea c c t c e d g e fpi t i ;mca e r y wo d : r a g lme ai ; rrh a s u t ; e r e o r o i i l r u r maect f tl o y h t y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城市效率与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在不断显现,成为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城市群集聚效应是指多个城市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密集的经济、社会和人口活动,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正向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效率的提升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首先,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体现在资源要素的集中利用上。

中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作物生产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将多个城市连接起来形成城市群,可以促使资源要素在这一区域得到更加集约和有效地利用。

例如,不同城市之间可以进行产业分工,形成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城市群集聚效应对城市效率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促使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紧密,推动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

不同城市可以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合作推动创新创业,提高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城市群内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相互促进,可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生产率和效率。

同时,城市群的形成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为城市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加速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最后,城市群集聚效应对中原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城市群的形成可以扩大区域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入。

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同时,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还可以形成聚集效应,形成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市群的形成还可以实现城市间的空间连通,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提高区域交通效率和物流配送能力。

综上所述,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对城市效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资源要素的集中利用、城市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推动,城市群可以成为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37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讲城市的辐射功能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练案37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讲城市的辐射功能

练案[37] 第三部分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讲城市的辐射功能一、选择题(2022·天津一模)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通过社会经济活动与周边城市形成紧密联系,并对这些城市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

图1为长三角部分城市分布图,图2为受上海辐射强度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图1图21.由图可知,受上海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是( B )A.海陆位置B.空间距离C.城市交通D.资源配置2.宁波受上海辐射强度大于浙北的绍兴、舟山、慈溪三市,原因是宁波( C )A.水陆交通便利B.产业结构相似C.发展水平较高D.历史文化不同[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受上海辐射强度影响最强的是离上海最近的苏州,其次是无锡、南通、嘉兴、杭州等,从他们共同的特征看,影响强度与空间距离相关性大,与海陆位置,城市交通、资源配置等因素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第2题,宁波与绍兴、舟山、慈溪距上海的距离差别不大,宁波受上海辐射强度明显大于其他几个地区,主要是宁波发展水平较高,受上海辐射影响较强,C正确;长江三角洲地区水陆路交通都便利,历史文化也基本相同,A、D错误;宁波承接上海产业,应该优势互补,协作发展,不是产业结构相似,B错误。

故选C。

(2023·山东模拟预测)下图为2017年西安和成都经济辐射能力示意图,图中数值越大,表明城市在该要素上的辐射力越强。

据此完成3~4题。

3.与成都相比,西安( B )A.经济规模辐射能力更强B.信息和交通通道更畅通C.资金和技术实力更雄厚D.人流和物流辐射能力更强4.为进一步提高西安市经济辐射力,可采取的措施有( A )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③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④提高西安市的行政等级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西安的经济规模较成都小,经济规模辐射能力更弱,A错误;交通通道和信息通道均是西安大于成都,所以西安信息和交通通道更畅通,B正确。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一、城市群及中原城市群概念城市群: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有一个或几个大型或特大型中心城市率领的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体。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

二、中原城市群地域范围中原(郑洛汴)城市群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和漯河等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下辖巩义、荥阳、新郑、登封、新密、偃师、汝州、舞钢、卫辉和济源等1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

中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和城市最为集中的地区(如图一)。

图一中原城市群范围图三、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次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

四、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1.中原城市群目前空间结构特点1.1城镇分布相对密集。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

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

1.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

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的地域分布属集聚型[20]。

而且,交通指向性非常明显。

另外,城市分布以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源 . 中原 城市 群 内中心城 市郑 州 的四城市 指数 变化 如表 1 .
根 据表 1 州市 的 四城 市指 数可得 到 曲线变化 图 ( 图 1 . 以看 到 , 郑 如 )可 四城 市 指 数在 逐 年增 大 , 照 按 奥尔 巴赫 位序 规模 原 理 , 常 的四城 市 指数 为 1 说 明 中原城 市 群正 在 向均 衡 的位 序一 规模 分布 发展 , 正 . 这
1 2 研 究方法 . 1 2 1 首位 比 . .
由马克 ・杰斐 迅 ( Jf r n - 1 e es )的城 市 首位 律 , M. f o 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算 出 中部 城 市首 位指 数 . 一般 认 为城 市首 位指
数应 该包 括 2城 市指数 , 4城市指数 和 1 城 市指 数 ( 中 P 1 其 n表示 按人 口规模 排在第 n位 的城 市非农 业人 口数 ) .
序 和规模 之间呈 现 出理 想 的直角双 曲线关 系 , Zp 法 则 , 称为 位序一 规模 法 则. 法 则 的一般 表达 即 i f 也 该 式为:
P( )=P( )・ ~ . 1 () 3
式 中 : 为城 市位序 , ( 为第 r P K) 位城 市的规模 , 1 为理 论上 最大城 市 的规模 , P( ) q是 Zp 指 数 , 中 i f 其
按 照奥尔 巴赫 位序 规模原 理 , 正常 的 四城 市指 数为 1 而二城 市指 数为 2 但 中原 城市 群城市 规模 的城 , .
件下 具有 负幂律特 征 , 般可用 Zp 公 式进 行描述 , Zp 模 型 在本 质上 是 一个 分 形模 型 .O世 纪 9 一 i f 而 if 2 0年 代初 期 , 国外 一些 学者 先后研究 了城市 体 系的位 序一规模 法则 以及 P rt 分 布与分形 维数 的关 系 , aeo 城市
S =P / . 2 lP () 1
S 圭P / P +P + 4 4 I ( 2 3 P ).
() 2
12 2 位序 规模法 则 .. 位序一 规模 分布模 式主要 有罗特 卡公 式 、 夫公式 、 雷托 公式 和杨 吾扬 模 式 等几 个 经验 性模 式 , 捷 帕 主要 是从城 市 的规 模和 城市规 模 的位 序关 系来考 察一个 城市 体系 的规 模分 布 .9 9年捷 夫 认 为城市 的位 14
但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的城市指数小于这个标准城市首位分布不明显在中部三大都市圈二城市指数略高于长沙最为明显的是武崧颦梧辣目二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中部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首位度对照图总体上郑州市二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与正常值偏差最小说明中原城市群内人口分布比其他两都市圈较为均匀各级城市发育比较完善
第2 8卷
中图分 类号 :20 F 9 文献标 识码 : A
城市规模 分 布是指 某 区域 ( 国家 、 区等 )内城 市人 口规模 的层次 分布 , 地 目的是探讨 区域 内城 市从 大
到小 的序列 与其 人 口规模 的关 系 , 以解 释 区域 人 1 城市 中 的分 布特 征 ¨ . 市 规模 分 布 在一 定 时 空条 3在 城
16 3 性 态 良好 .
许 昌学院 学报
20 0 9年 3月
2 中原 城 市群 规 模 现 状 分 析
2 1 首位 比的对照 .
在 20 0 4年 , 中原城 市群 内, 口在 2 0万 以上 的 特大 城 市 只有 中心城 市 郑 州 ,0 人 0 10万 ~2 0万 的大 城 0 市也 只有 洛阳 ,O万 一10万 的 中等城 市有开 封 、 顶 山 、 乡和焦 作 . 0万 以下的 小城 市有 许 昌 、 5 0 平 新 2 漯河 和
1 1 数 据 .
本文采 用 的数 据 均来 自河 南省 统 计 局 的 《 南 省城 市 统计 年鉴 》 1 8 河 ( 9 2年 、9 2年 、 0 1年 和 2 0 19 20 05 年 ) 由于采 用 的是城市 统计年 鉴 , 源市在 1 8 . 济 9 1年还 没有设 市 , 鉴上也 就没 有济 源市单独 的数据 , 年 考虑 到各 个年 鉴数据 的统一 性 , 1 8 故 9 1年 的济源 市数 据空缺 .
当 q:1 , 时 最大城 市与 最小城 市 的人 口数 目之 比恰 好 为整 个城 市体 系 的城 镇 数 目, 明 城市 体 系 的系统 表
收 稿 日期 :0 8— 3— 2 20 0 2
作 者 简 介 : 丙章 ( 92 ) 男 。 北 浠 水人 ,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市 区域 综 合发 展 刘 18 一 , 湖 在 研 城
规模 分布 的分形性 质才 开始受 到人们 的关 注. 同时 国内也 进 行 了相 关 研究 p . 文 以市 区非农 业 人 口数 本 量 为测度 , Zp 公 式对 中原城 市群 9个城 市规模 分 布进行 考察 , 用 i f 以期对 中原城 市群规 模分 布有更 深刻 的
认识 .
1 数据 和方 法
第 2期
许 昌学院学报
J OURN AL OF XUC HANG UNI RS T VE I Y
Vo . 2 1 8. NO.2 Ma . 2 0 r o9
20 0 9年 3 月
文 章 编号 :6 1 8 4 2 0 ) 2— 1 5— 3 1 7 —9 2 ( 0 9 0 0 3 0
中原 城 市 群城 市规 模现 状分 析
刘 丙 章
( 南 大学 环 境与规 划 学院 , 南 开封 450 ) ‘ 河 河 704
摘 要 : 以中原城 市群为例 , 选取 各城 市的非 农 业人 口数 , 用 首位 比 和位 序规 模 法 则对城 运 市规 模的发展 现状 进行 了分析 , 并提 出今后 中原城 市群 的发展 对 策. 关键词 : 中原 城 市群 ; 首位 比 ; 位序 规模 法 则 ; 城市规 模
也符合 城 市人 口规模 的发展 规律 .
根据 20 0 4年 的数据 选取 中部 的 中原 城市 群 、 汉都 市 圈 、 武 长株 潭 城 市群 三 大都 市 圈 的 中心 城市 来分
别计算 二城 市指 数和 四城市 指数 , 结果 如表 2 .
表 1 郑 州 市 四年 四城 市 指 数 表 2 20 0 4年 中 原 三 大 城 市 圈 中 心 城市 首位 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