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郑州市总体规划.pdf

《郑州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主要内容(一)指导思想、期限与城市规划区界定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和《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突出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带动作用;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健康、区域统筹、城乡协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本次规划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为郑州市域行政辖区,包括金水、管城、二七、中原、惠济、上街六区和荥阳、巩义、新郑、新密、登封、中牟五市一县所辖范围,总面积为7446.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市区行政辖区的中原、金水、二七、管城、惠济五区的城区范围。
(二)城市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郑州建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的商贸城市和枢纽城市;建成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富有中原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的、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有较强经济竞争力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生态型、创新型的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
3、社会发展目标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需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
到202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达到50个;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数量达到1300所;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人;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8—1平方米/人。
4、环境友好目标形成以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准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地区性可利用水资源27.9亿立方米;万元GDP耗水量较2006年减少40%;单位GDP 能耗水平控制为0.84吨标煤/万元GDP;基本农田控制为28.29万公顷;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等于100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等于14平方米/人;污水处理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大气SO2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5%。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乡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20•【字号】新政文[2006]54号•【施行日期】2006.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新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新政文[2006]5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望遵照执行。
二○○六年四月二十日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目的编制《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及拓展区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是为了贯彻省《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中原城市群中的郑州、洛阳、开封、新乡、许昌“十”字型核心区的战略意图,进一步落实《新乡市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新乡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及《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抓住国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发展基础。
二、指导思想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金融、通讯、电力、交通同城建设为重点,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合力,加快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聚,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着力打造中原地区加工工业基地、高素质人力资源培育基地和区域现代物流中心、现代农业示范中心,促进中原城市群崛起。
三、规划范围都市区规划是以市区为中心,以30分钟通勤圈所覆盖的范围为区域,包括辉县市、卫辉市、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等5个县(市)。
拓展区指封丘、长垣两县。
四、编制依据(一)世界银行城市联盟起草的《新乡都市区发展战略》;(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三)市委、市政府2003年制定的《新乡市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20)》;(四)市委、市政府2004年制定的《新乡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五)《新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应提到国家层面

河南省政协主席
占全省 县数的一半 以上 ,2 0 年粮食产量超过6 0 09 0 亿斤 ,占全省的6 %。而且 ,河南 已 0 率先消农 业税 ,每年基本能达到转移农村人 口10 5 万人以上的 目标 ,并初步探索出一条 “ 口转 移型”与 “ 构转换 型”相结合 的城 乡一体化 发展道路 。 人 结 受城 乡二元 体制影响 ,我 国在推进现代 化进 程 中,大 量的外出务工农 民难 以融人 城 市 ,农村劳 动力过剩 的局 面没有得到根本 改观 ,导致城镇化 长期滞后于工业化 。设 示 范区 ,就是要按 照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 化新格局 的要 求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 设的 同时 ,多渠道转移农 民就业 ,增加农 民收入 ,激发 消费潜力 ,推进城镇化进 程。同时 ,还 能更 好地 保护耕地 资源 。
中国城市经济 C IA U B N E oN H N R A C oMY 区域 经 济
中原 城 市 群 应 提 到 国 家层 面
国家 应尽 . 究 批 复设 立 中原 城市 群农 业 现代 化 工业 化 城镇 化 协调 科学 发展 示 范 区 , 陕研
并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河南 省 委 、省 政府 先后研 究 制定 了 《中原城市 群发 展战 略构想 》,编 制实施 了
《中原城 市群总体 发展规划 纲要(0 6 2 2 ) 2 0 - 0 0 》,并 以郑 汴一体化 为突破 口,率先 推
进跨 区域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 和城市问产业升 级与对接 。本 区域 处于京广 、陇海 、京 九 “ 两纵一横 ”经济带 的交 汇处 。随着 国家区域发展战 略的深入实施 ,示范 区的规划 建 设 面临着 难得 机遇。
“ 三化”协调发 展水平 ,提升 区域整体实力 和综 合竞争力 ,构的核心增长 极 ,加快形成 东中西互动 、优势互补 、相
郑汴一体化的提出背景与内容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以创 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宜居环境为前提,加快两 市的生态一体化。 近期要在两市之间主要干道、河道两侧建设绿 色廊道,在郑东新区与中牟之间、中牟与开封之间, 建没森林、绿地生态调节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和观 光农业,实现绿化和观光的充分结合。
2.2 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模式二: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在保持行政区划稳定的基础上重构行 政管理体制,省政府可以成立“郑汴一体 化协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两市政府应分别设立不同级别的一体化配 套机构 优点:行政区划的基本稳定,可以有效地 保持两市的特色发展和相对独立发展,使 两市既合作又竞争、既一体化又独立发展。
关于中原经济区
对河南的战略定位
“——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 “——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 “——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 枢纽。”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 (十七)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提升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 ————《国务院关于支持 国务院关于支持 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模式一:合并或兼并
调整行政区规划,把相互独立的行政 区合并成一个大的行政区,实现行政区划 与经济区划的完全一致。 合并后的开封市可以继续保持现在的 行政级别,仍为省计划单列市。 优点:一次性解决行政区划的约束问题。 开封市 并入郑州市后,可以大大增强郑州 市的经济实力,五年之内就可以达到市区 人口5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规模,郑州市在 全国的地位立即就可以大幅度提升。
中原区 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中原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一、前言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促进中原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我们制定了中原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这一方案将在未来十年内指导该区域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确保区域内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1. 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中原区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2. 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
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
3.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4.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发展战略1.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提升城市品质。
加强城市功能区划,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市政设施,优化交通网络,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低碳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提高居民环境素质。
4.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四、实施措施1. 加强政府领导。
建立中原区总体规划实施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2. 强化规划落地。
结合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详细的中期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切实推动各项规划的具体实施。
3. 加大投资力度。
增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中原区的资金投入,支持规划实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4. 健全法律法规。
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5. 优化组织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监管和评估,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6. 加强宣传教育。
利用各种渠道宣传中原区总体规划,加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五、监测评估1. 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对规划实施进行定期评估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 建立信息系统。
建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规划实施情况,提供决策支持。
中原城市群规划及实践

• 2000年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和2003年8月出台的《河南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若干年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布局和调
整的中心是构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 • 2003年,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列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年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R(km)
58.739 60.582 62.204 63.655 64.967 67.459 69.923 73.050 75.768 79.378 84.697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
城市 郑州 洛阳 平顶山 新乡 开封 焦作 许昌 漯河 济源
0 4806.09 1852.23 10276.32 8227.45 2722.05 4412.42 1024.21 522.53
郑州
洛阳
4806.09 0 720.77 1265.27 957.51 1538.96 739.46 272.72 1061.81
平顶山
1852.23 720.77 0 554.81 404.73 261.26 4873.62 815.35 49.31
新乡
10276.32 1265.27 554.81 0 1444.6 5618.28 1040.02 321.94 269.63
• 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 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 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 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 联系圈。
• 从全国城镇体系发展布局看,中原城市群位
于京广、陇海两大城镇发展轴的交汇处,是 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和西部地区战略资源输出的重要通道。加快
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中原崛起、 推动中部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 时,作为一个近亿人口的农业大省,中原城 市群的建设发展,将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 转移就业方面发挥重要的承载作用,从而防 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盲目无序涌入沿海大
最新-2020郑开大道沿线地区总体规划

规划依据——上版规划
• 《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规划》(河南省发改委,2006.12)
– 郑汴一体化发展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的重要 突破口之一
• 省长办公会精神
– 在郑州、开封之间建设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开发区域,形成产业集聚、人 口集聚的重要产业带
– 同意以郑开大道为依托,规划白沙、官渡、汴西三个组团,将郑开大道两侧 区域发展为中原城市群的先导区、郑汴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和全省节约 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 考虑到国家现行的土地紧缩等政策,郑开大道的辐射区不宜过大,可进行适 当压缩
本次规划重点
• 落实《郑开大道两侧功能区规划》及省长办公会精神
– 适当调整规划用地规模 – 用地布局调整和优化 – 交通及基础设施的细化 – 近期建设规划 – 景观规划
• 根据2007.1.31会议主要修改:
– 规模的进一步压缩 – 城市结构模式的提炼整合 – 用地布局的局部调整 – 景观动画的细化 – 其它各部门意见
– 推进郑汴联合发展。
– 加强郑汴两市在城市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相互 衔接,形成功能协调、产业互补、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的一体化发 展的新格局。
– 在郑州与开封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开封至郑州机场高 速)、一条一级公路(国道310)、一条城市道路(新建城际快速通道) 以及陇海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和城市轻轨为基本骨架的快捷的交通通道。
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先导区 郑汴一体化发展产业集聚区 全省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区
区域发展模式——葡萄串理论
“交通轴+城镇组团+生态绿化”城市模式
沿交通轴,在适合的发展地带,布置“葡萄串”式的城镇走廊,在适当的地 点布置科技产业园区等新的城市功能,城镇走廊间留有充足的绿地、阳光和空 气,保证生态健全,创造有机的人居环境体系。 在区域层面:依据城镇的发展条件,确定“葡萄”的大小和内容,相互串连, 逐步形成城镇走廊;同时保持绿色空间系统,从城市美化走向区域美化,保证 生态健全,创造有机的人居环境体系。 在城市层面:根据用地条件和发展可能,形成多组团的“串珠”格局,其间 以快速干道连接各组团;同时提供足够的公园、游憩场所,保持人和自然的良 好接触,形成宜居环境。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9.26•【字号】晋政办发〔2017〕122号•【施行日期】2017.09.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17〕12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9月26日山西省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我省晋城市、长治市、运城市纳入规划范围,以晋城市为核心发展区,联动辐射长治市、运城市。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中原城市群城际合作,实现协同发展,推动中原城市群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质升级,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工作思路和要求,以构建网络化、开放式、一体化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新格局为目标,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加强生态环境同治共保,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造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及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开拓各领域的深度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创新合作理念,健全合作机制,完善合作体制,开创全面合作新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02月23日17:25 来源:发改委网站【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注:此稿为金融界网站补发发改委网站2006年06月19日文章编者按:中原城市群不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而且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现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
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
2005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1%和62.5%;城镇化率达到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
现阶段中原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
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初步考虑,“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放大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形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带动中原崛起,促进中部崛起。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培育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内通达的经济圈;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一五”期间,区域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12%;按2005年价格计算,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超过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4000元;产业结构调整为7.5:55. 5:37;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产业关联度的提高和城市空间的调整变化,目前中原城市群向北部的鹤壁、安阳和西部的三门峡拓展趋势日益明显,周边省份相邻城市亦表现出融入的意愿。
对此,应按照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要求,引导城市群逐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聚集辐射效应。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原城市群将努力形成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型城市体系,建成一批特色鲜明、适宜居住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进一步凸显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作用;产业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显著提高,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富裕,普遍享受较高质量的教育、文化和卫生服务,社会更加和谐。
2020年,预期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确立在中西部乃至全国城市群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全省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布局包括城市体系、产业布局和核心区建设三个方面内容。
(一)构筑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
2010年,预期郑州、洛阳两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分别达到400万人以上和260万人;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4市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进入特大城市行列;许昌市人口规模超过80万人、漯河市超过6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人口规模超过20万人的中等城市达到11个,人口规模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31个。
2020年,预期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突破500万人,成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50-400万人;许昌、漯河两市也进入特大城市行列;济源、巩义、偃师3市进入大城市行列;城市群体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与周边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中原城市群九市的功能定位,以促进各市合理分工、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协调发展。
——郑州市: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新乡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
——许昌市: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纺、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焦作市: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平顶山市:中国中部化工城,中原城市群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漯河市: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市: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与现有九市经济关联度较强的周边城市,特别是鹤壁、安阳、三门峡等市,要围绕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与九市的融合发展,逐步融入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02月23日17:25 来源:发改委网站【字体:大中小】(二)培育四大产业发展带以重要的交通干线为纽带,以城市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和协作,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向基地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和园区化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外围空间形态的变化,努力培育形成四大产业发展带。
重点建设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
按照整体规划、点轴结合、分层推进的思路,以郑州、洛阳两市作为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高势能的辐射源,以开封、中牟等12个沿线城市(区)为节点,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开封至义马之间长约300公里、310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
重点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汽车、铝工业、煤化工、石油化工6大产业基地和中牟汽车零部件等14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
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轻纺、高新技术、食品产业为主,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在新乡至漯河南北长约250公里、107国道两侧宽约30公里范围内展开布局。
重点布局电子电器、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化纤纺织、电力装备、超硬材料、食品、造纸、汽车零部件等产业,规划建设高新技术、食品、造纸、化纤纺织4大产业基地和新乡电池等12个特色产业集群。
发展壮大新-焦-济(南太行)产业发展带。
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在新乡至济源东西长约120公里,省道309线和南太行旅游公路之间展开布局。
重点规划建设煤炭、电力、铝工业、化工、汽车零部件、铅锌加工等6大产业基地和焦作奶业等9个工业园区及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洛—平—漯产业发展带。
该产业发展带规划以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以洛阳—南京高速公路、省道、焦枝线中段、孟宝铁路为依托,重点布局能源、煤化工、钢铁、盐化工、建材等产业。
目前该产业发展带还比较薄弱,但从长远看,通过加快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聚集区建设,积极培育煤化工、盐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
(三)率先建设形成核心区“十一五”时期,重点依托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和新—郑—漯(京广)产业发展带,率先推动郑汴、郑洛、郑新、郑许之间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对接,加强巩义、偃师、新郑、长葛等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努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产业集聚、城镇密集的“大十字”型基本构架,确立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轮廓。
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
重点推进六个对接:一是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
强化开封的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功能,加快郑州的休闲、娱乐等服务功能与开封衔接,实现郑汴两市功能互补。
二是加快郑汴快速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
“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形成以两条高速公路、一条一级公路、一条城市道路以及陇海铁路为基本骨架的便利快捷的交通通道。
适时规划建设郑州至开封的城市轻轨。
三是促进郑州、开封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
加快郑东新区建设,适时向东拓展,支持中牟组团和开封杏花营组团加快发展,进一步密切空间联系。
四是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
突破中牟规划限制,引导郑州的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向东布局,支持开封新上工业、物流、高新技术等产业向西集中,逐步形成紧密相连的新兴产业带。
五是率先推行教育、科技、文化、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推进服务对接。
六是加强两市间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
力争“十一五”末,在郑汴之间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郑洛互动发展。
建成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全面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拓宽改造和310国道郑州至洛阳段一级公路改造升级任务,连同郑少和少洛高速公路及既有陇海铁路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道。
依据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产业布局构架,促进荥阳、上街、巩义、偃师等4个重要节点城市(区)发育,全面展开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