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媒体品牌延伸大目标的大手笔——浅谈日经收购金融时报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进步,新闻业正在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作为早期通过数字化媒体适应变革的国家之一,日本报业已经探索了许多经营途径,其中一些可以为其他新闻业提供启示。
首先,日本报业注重建立裂变式的营销策略。
日本媒体通过建立像女性读者社区(例如,“女子SPA!”)、脱毛学院等社区,以吸引不同类型读者的兴趣,同时采用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渠道,把营销信息传达给潜在读者。
报业也会利用特别事件,如美容展览和模特比赛,来吸引读者和广告商。
此外,由于日本在信用卡、电子付款和移动支付等方面非常发达,日本媒体利用这些技术进行无缝化的付款以获得用户对内容的访问权。
其次,日本报业对人才的重视也是值得学习的。
报业会在招聘、培训和人才激励方面投入巨大的资源,以确保员工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环境中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此外,除了传统的记者、编辑和摄影师之外,日本媒体还招聘了一些新的人员,如“数据记者”,他们能够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提供更深入的报道。
第三,日本报业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扩大了其市场和影响。
一些大型新闻组织,如朝日和讯社,与其他私营和公共机构合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媒体还会与其他行业的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联合推出社交媒体平台。
这种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推销,也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品牌认知度。
最后,日本报业注重结合传统与现代,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创新的新闻内容。
一些日本报纸将传统的纸张报道与动画、音乐和视频等现代元素相结合,以利用数字化媒体的优势。
此外,报业还利用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推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新闻应用程序,如将众筹和新闻报道相结合的应用程序和提供在线翻译服务的应用程序。
在新闻业变革的时代,以上的经验和策略对于其他新闻业来说都是值得学习的。
日本报业通过建立社区、投资人才、开展合作及提供更加多元化及创新的新闻内容等途径,获取更多的机会以及市场份额。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日本的报业在其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日本报业也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先进的之一。
从传统的纸质报纸到新兴的在线媒体,日本报业不断更新技术和业务,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读者需求和市场竞争。
本文将探讨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其对其他国家报业的启示。
一、日本报业的历史及现状日本的报业可以追溯到1860年代,当时它们是由西方国家引进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报业几乎完全受到战争和美国占领的影响,但在战后经济复苏的推动下,它们迅速恢复了生机并发展壮大。
今天,日本的报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媒体之一,旨在提供最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新闻报道。
日本的报业具有以下特点:1.高品质的报道:日本报纸在新闻报道方面非常重视客观性和准确性。
他们的报导是经过深入分析和反思的,他们在采访收集到的信息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强大的新闻门户网站:日本的报业不仅有传统的纸质报纸,还有强大的在线门户网站。
这些网站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实时的新闻报道和更广泛的社区互动。
3.适应性强:日本报业在技术和业务上始终保持前沿,他们在不断探索新技术和新的业务模式,以适应读者和市场的快速变化。
日本报业的成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报业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1.注重品质:品质是新闻产业的核心,重视品质是保持读者信任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因此,其他国家的报业应该始终注重品质,打造高质量的新闻产品。
2.抓住互联网机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报纸不再是唯一的新闻来源。
各国报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建设和发展自己的门户网站,并为读者提供更快速,更有用的新闻报道和更加便利的媒体体验。
3.探索新的业务模式:读者需求和市场竞争在不断变化,各国报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以适应这些变化。
报业需要不断创新、进步,以满足读者和市场的需求。
4.实现多元化:报业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新闻来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例如文字、图片、视频等等。
这样,读者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新闻阅读方式,吸引更多人接受新闻报道。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报业行业也必须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日本,报业行业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日本报业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进行了改革,从而实现了良好的经营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日本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上比其他国家稍晚,但是在最近几年中,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日本报业的一个主要趋势。
很多传统的报业在数字化转型上完成了很多的实验和创新,这些实验减少了纸质报纸和印刷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在线广告收入。
例如,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等知名报纸都引入了新媒体业务,如视频新闻和社交网络,以进一步吸引年轻用户。
二、延伸业务除了数字化转型以外,日本报业还通过增加延伸业务来多元化其收入来源。
例如,日本经济新闻创立了一个名为“Nikkei Conference”的活动公司,该公司为其新闻读者提供了与交流经验的年度活动。
此外,朝日新闻还通过售卖纪念品等方式增加了其收入来源。
三、商品化商品化是日本报业的一大特征。
日本的许多知名报纸都销售可爱的卡通人物玩具、文具、饰品等商品。
这些商品并不只是单纯的商业营销,它们还具有与新闻和政治相关的价值。
例如,北海道新闻报纸的熊本熊系列玩具是为了支持熊本地震灾区而诞生的。
以上这些改革思路,为中国的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些启示。
数字化转型是未来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新媒体的应运而生,是新媒体重要的任务之一。
延伸业务能够增加媒体收入来源,拓展媒体阵地。
同时,媒体商品化也是一种创新方式,可以实现品牌升值和形象营销的目的,增强媒体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
总之,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媒体的革新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媒体的经验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和创新,进一步提高我们新闻媒体在未来的竞争力。
《金融时报》会成为下一个《日本经济新闻》?

时事/国外理财Money《金融时报》会成为下一个《日本经济新闻》?杨子岩是继续按照英国的新闻传统办报,还是转而遵守日本的报道规范?摆在《金融时报》编辑们面前的是一个类似“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但他们没有选择权。
不管愿不愿意,日本政府都将会抹去《金融时报》“自由代理人”的印迹。
“奇怪”的并购就性价比来讲,日本最大媒体公司日本经济新闻社以8.44亿英镑(约合1600亿日元,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金融时报》集团并不划算,况且这份资产中并不包含著名的《经济学人》和总部大楼。
目前各方对日经收购《金融时报》目的的分析,都指向它意欲打造全球品牌,开拓新市场,以弥补逐渐萎缩的国内市场。
这确属实情。
作为日本最大的财经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在本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日本商界几乎人手一份。
但这样的优势地位却仅限于日本国内。
随着日本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和读者数量减少,日经新闻本土销量直线下跌,亟待开拓海外市场。
英国《金融时报》虽然发行量无法与日经新闻相比,但在全球范围影响力和应对数字化转型方面却遥遥领先。
分析称,日经新闻主要考虑到其全球化战略以及新媒体时代扩大数字业务的需要,而《金融时报》能够为日经新闻带来的潜在价值远大于直接的现金收益。
据日经新闻的数据,在收购《金融时报》完成后,该报将超过《纽约时报》成为全球电子付费用户最多的媒体。
同时,日经新闻的报纸发行量也将超过《华尔街日报》两倍以上。
从日经新闻的财务报表来看,去年净利润仅为102.9亿日元,加上现金储备1030亿日元和有价证券等资产也不足1400亿日元。
而《金融时报》去年利润约为46亿日元。
由此可见,日经新闻的现金流还并未充足到购买《金融时报》的地步,同时收购价格也远超《金融时报》的盈利能力。
赔本的买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场交易是失败的。
但此事值得玩味的却正在于此:日本人难道只会赔本赚吆喝?分析称,收购《金融时报》不仅是日经新闻和日本企业的一项战略举措,而且是更宽泛的对外政治战略的一部分。
日本的五大报系名词解释

日本的五大报系名词解释日本拥有着世界上最发达的新闻媒体市场之一。
其中,五大报系是指“朝日新闻”、“Yomiuri Shimbun”、“Mainichi Shimbun”、“産经新聞”和“东京新闻”五家在日本新闻界影响力较大的报纸。
这五大报系以其独特的历史和为民众提供高质量新闻报道的能力而闻名。
下文将为您解释这五大报系的特点和差异。
1. 朝日新闻朝日新闻是日本最富盛名和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它成立于1879年,被广泛认为是自由主义传统的代表。
朝日新闻通常关注社会不公正、政治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等议题,以此在全球新闻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该报社追求独立和独立思考,常常成为引领舆论的风向标。
2. Yomiuri ShimbunYomiuri Shimbun是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创刊于1874年,经营超过一个世纪。
Yomiuri Shimbun在日本的影响力广泛而深远,无论从时政报道到体育赛事,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不仅如此,Yomiuri Shimbun还以其详实的报道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
3. Mainichi ShimbunMainichi Shimbun成立于1872年,是一家以中道立场为基础的新闻社。
该报主张传递公正和平衡的报道,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分析事件,被誉为新闻的威尔士亲王。
Mainichi Shimbun重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致力于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报道,因此备受日本社群的欢迎。
4. 産经新聞産经新聞是一家专注经济和商业报道的新闻机构。
创刊于1967年,其出版物包括《Sankei Shimbun》和《産業経済新聞》。
産经新聞的新闻报道聚焦于经济、金融、企业等领域的分析与报道,提供给读者最新和精准的经济信息。
该报系在展示日本经济实力以及全球经济趋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东京新闻东京新闻是一家总部位于东京的新闻机构。
该报在1917年创立,以其对本地新闻的深入报道而闻名。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

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及启示日本的报业在经营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启示,这些经验和启示不仅对于日本自身的报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其他国家的报业经营发展能够提供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日本报业的发展历程、经营模式、技术创新、读者服务等方面分析日本报业的经营发展以及所蕴含的启示。
日本的报业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当时的报业主要以政府控制的传统报纸为主,随着社会变革和现代化的推进,日本的报业也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
从最初的政府控制报业到目前日本的多元化报业格局,这中间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推动了日本报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的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日本报业的经营模式值得借鉴。
在传统的报纸业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日本的报业不仅保持了传统的报道与评论功能,还不断拓展新的业态,如开发手机应用、视频网站、自媒体平台等新媒体形式,使报业在数字化时代依然有所发展。
一些新兴媒体也在尝试实现传统报纸的内容输出模式和传播效果。
这种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广告收入,为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支持。
日本的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日本的报业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报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通过技术创新,报业不仅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速度,还可以开发更多的新媒体平台,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创新也为报业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如数据挖掘、精准营销等,为报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机遇。
日本的报业在读者服务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
在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取新闻的方式和渠道日益多样化,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日本的报业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
通过开发更多的数字化平台,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形式,加强读者互动等方式,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新闻和信息,并且更愿意为新闻付费。
报业还不断改进传统报纸的质量和服务,如提高印刷品质、布局设计等,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提升忠诚度。
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并购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企业对日本企业的并购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规模和数量逐渐增长,其中对日本企业的并购也越来越多。
这些并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中国企业有机会获得日本企业在技术、品牌和市场渠道方面的优势,通过并购优化自身产业链,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比如2017年中国恒大入股日本电动车制造商富士重工业,获得了其在电动汽车技术方面的优势;同年,中国人寿保险收购了日本生命保险公司的股权,获得了其在日本人寿险市场的知名度和客户渠道。
此外,中国企业还有机会通过并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在日本,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日本企业已有的品牌和客户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在日本市场的份额。
比如2015年中国企业海尔集团收购了日本Sanyo电器公司的家电业务,提升在日本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然而,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是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和商业习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公司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合作都需要面对这些挑战。
其次是监管和政治风险。
如何处理中日两国政府对于某些领域的限制和管理,以及如何避免因政治因素影响到合作的顺利进行也是一个挑战。
另外,由于中日两国在竞争领域的重合度较高,部分并购可能会引起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担忧。
比如2018年中国华为并购日本核电设备制造商川重,引起了日本政府和美国政府的反对,认为该交易存在安全风险。
综合来看,中日企业之间的并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日本企业的技术、品牌和市场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
但同时,必须要面对文化、语言、监管等方面的挑战,并且应该增强对于政治风险的敏感度和管理能力,避免影响两国企业之间的合作。
中国媒体如何“走出去”——日本经济新闻社收购《金融时报》带来的启示

中国媒体如何“走出去”——日本经济新闻社收购《金融时
报》带来的启示
侯腾云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6(0)8
【摘要】2015年7月23日,英国出版商培生集团发布公告,同意日本经济新闻社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现金收购旗下的英国金融时报集团。
这是日本媒体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笔海外收购,也让日本经济新闻社一跃成为全球读者最多的财经媒体。
日本经济新闻社与《金融时报》结合后,电子版付费用户数达到93万人,超越《纽约时报》;报纸发行量是《华尔街日报》的两倍以上。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侯腾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富士施乐中国整合资源循环系统荣膺2009日本经济新闻社全球环境技术制造类大奖 [J], 富士施乐
2.欧洲“野蛮人”手段启示中国——从荷银收购案看中国资本“走出去”战略 [J], 沈晗耀;郭艳
3.中国媒体“借船出海”模式的特征——由日经收购金融时报集团说开去 [J], 邵延鹏;甘险峰;
4.走向"复合型媒体":纸质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访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喜多恒雄 [J], 朱鸿军;马莉
5.社会化媒体助力中国报业转型——英国《卫报》《金融时报》改革对中国报业的启示 [J], 屈国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e dia Re vie w传媒评论传媒∷M DI 5(下)追求媒体品牌延伸大目标的大手笔——浅谈日经收购金融时报范以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传统媒体不景气的当下,日本经济新闻集团(下称“日经”)高价收购金融时报集团(下称“金融时报”)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对日经收购的说法很多,笔者认为做强做大媒体需要大手笔,日经的意图很明晰:让两大品牌媒体进行优势互补,更好地将品牌延伸至数字化、全球化领域,以成就其国际化大型财经媒体集团的计划。
日经品牌延伸目标:数字化、全球化。
7月23日,英国培生教育出版公司与日本日经集团共同宣布,培生公司同意向日经集团出售金融时报集团。
这引起了业内外的强烈反响。
反响的重要一点就是价格值不值的问题。
培生公司以约合13亿美元的价格向日经集团出售金融时报集团,包括金融时报的报纸业务、网络业务和数家关联刊物,但不包括金融时报集团位于伦敦南华克桥1号的总部大楼和其所持有的经济学人集团50%的股权。
日经的行动有点令人费解。
先不说金融时报值不值这个价钱,仅从当今媒体困境和日经现状来看,为何有勇气花这个价钱购买?从媒体困境来看,传统媒体的衰落是全球性的问题,维持生存不易,谈何发展?另一不解的是,从日经现状来看,2014年,日经新闻销售额达3000亿日元,净利润仅102.9亿日元。
日经2015年3月发布的财务数据表明,去年该集团所持现金、有价证券(流动资产)等不足1400亿日元,却花费1600亿日元去收购金融时报集团。
从金融时报方面来看,2014年利润约为46亿日元,日经出手的收购价格等于金融时报去年利润的35倍。
《金融时报》作为纸媒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有网友评论:“这说明纸媒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其实作为收购方日经,看中的并非《金融时报》纸媒固有的影响力,而是看中了这家纸媒形成品牌影响力之后已延伸到了数字化和往全球化发展的领域。
日经在谋划将自身媒体已形成的品牌与别的品牌媒体联合,以扩大数字化业务,并实现全球化的雄心壮志。
7月24日,在东京举行的记者会上,日经会长喜多恒雄讲得非常明白:“日经将以数字化和全球化两项内容为核心,不断实现发展。
”这既是当下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也是媒体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
不惜花重金收购,既与日经集团的总目标相联系,也与其急于摆脱现实困境有关。
一方面,日经面对纸媒市场萎缩的困扰,急于加大数字化发展的力度;另一方面,局限于日语市场地盘难于走向全球的尴尬,也试图通过进入英语市场拓展其在全球市场的地盘。
数字化与国际化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许多纸媒都进行过跨国经营的尝试,但取得成功的并不多。
即便比较成功的,面对互联网时代也应改变方式,以更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
数字化发展快速的媒体,拓展全球市场有强大的后劲。
《金融时24E A 201.8Me dia Re view传媒评论传媒∷M DI 5(下)5报》已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数字化发展的能力。
日经看中的就是《金融时报》的品牌价值,其品牌价值并非只是纸媒固有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纸媒品牌在延伸至数字化和国际化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并有潜在的未来发展中的巨大价值。
互联网时代,英语圈媒体利用互联网跨境争夺受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日经早两年也启动了利用英语向世界发布亚洲财经新闻的举措,但依然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需有大动作改变这一被动局面。
日经高层早就明示,对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方针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力求打造出涵盖欧美和亚洲的有国际影响力的财经媒体。
收购金融时报集团之后,将能更好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占据重要的跨国市场。
正因为存在现有价值和潜在价值,才促使日经舍得花重金去收购。
日经的“短板”将在收购后得以解决。
日经的目标是数字化、全球化,但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却存在明显的“短板”,须通过外在力量进行推动。
日经的“短板”首先表现出的是规模大而影响力却不及英美的一些大报。
就规模而言,也因新的竞争环境,存在本国发行的纸媒下滑、规模缩减的问题,务必开辟海外市场,巩固和扩大其影响力。
其二,跨国经营弱。
跨国媒体大多是使用英语,而日经是日语,主要集中在本国发行。
这几年,他们也不断尝试全球化,比如2013年创办英文杂志《日经亚洲评论》,但对早已牢固占领欧美市场的其他英语媒体未构成任何冲击。
其三,电子版等数字化盈利模式方面虽然有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但与英国《金融时报》对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先看看《金融时报》往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探索。
《金融时报》电子版已顺利生存下来,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其定位准确,拥有特定目标读者群——高收入阶层及全球投资者群体。
电子版用户已达640万。
2007年10月,《金融时报》开创了计量模式的“付费墙”,一般用户可免费阅读文章,有特殊需要的、更具价值的文章则需付费。
2011年底,电子版付费用户达20余万。
2012年6月份之后,电子版付费用户超过纸质版订阅量。
2013年第二季度电子版付费用户达343408,比报纸多出10多万。
现在报纸订户为22万,而电子版付费用户已过50万。
据《东方早报》2013年10月24日报道,在纸媒纷纷寻求转型之时,《金融时报》宣布重大变革——把全球五个不同版本(美国版、欧洲版、英国版、中东版和亚洲版)的纸质版缩至一个。
主动压缩纸质版,是为了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金融时报》作为一家品牌报纸,在坚持核心内容价值的同时重视平台和渠道的选择,其品牌价值已延伸到了新的介质上。
对于这种转型的运营模式,曾任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的张力奋在中国给媒体讲课时进行这样的描述:“传统报业是以广告驱动为盈利模式,当时我们就做了这样的选择,即必须在新媒体的生态下,将我们的整个结构,尽快从销售广告到销售内容转变。
在纸质版还能够继续盈利和继续产生商业价值的情况下,我们加快了电子版的反应,就是从以前的商业模式变成现在的关注内容销售,这不仅仅是提高我们的报价,同时有效探索了如何通过数码平台来建立一种新的内容盈利模式。
”再对比一下日经数字化经营的状况。
日经比《金融时报》的历史要长12年,在电子版等数字化盈利模式方面却远不如《金融时报》。
虽然《金融时报》包括电子版与纸质版的全球付费用户量以及销售额都只有日经的五分之一左右,但日经拥有的电子版付费用户不如《金融时报》多。
而且,日经拥有的43万电子版付费用户也仅限于日本国内,《金融时报》电子版付费用户却超过三分之二属于英国以外地区。
从纸媒与付费电子版的比例来看,《金融时报》纸媒和电子版付费用户的比例为四比六,后者占六成;而日经的电子版仅占总体的一成左右。
《金融时报》电子版收费盈利模式,应该就是日经新闻所期待的理想模式。
因此,与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同时出版、纸质版和付费电子版销售量共达72《金融时报》作为纸媒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有网友评论:“这说明纸媒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其实作为收购方日经,看中的并非《金融时报》纸媒固有的影响力,而是看中了这家纸媒形成品牌影响力之后已延伸到了数字化和往全球化发展的领域。
E A 201.82Me dia Re vie w传媒评论6传媒∷M DI 5(下)借“社交红利”捕捉“风口”黄之宏温州日报融媒体新闻中心副总监今年5月,范冰冰李晨公开恋情,一时间“我们体”风靡网络;6月,“反手摸到肚脐身材好”引发网上网下纷纷效仿,微信朋友圈、微博再次被“刷屏”。
人们不禁联想到春节期间千家万户“抢红包”“Matt 和橘子哥”,以及在2004年夏天的“冰桶挑战”……近年来,这些源自社交媒体的小事件何以具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魅力,吸引数万人投身其中?其实,社交网络产生的“社交红利”在商业营销领域早有应用。
撇开其对传统媒体形成的“挑万的《金融时报》相结合,这是有利于加快日经数字化、国际化目标实现的正确选择。
双品牌优势互补,未来前景看好。
日经收购《金融时报》之后,将如虎添翼,向有影响力的国际级的经济类媒体集团挺进。
这两家媒体集团原本就有牢固的根基,各具优势。
就日经集团而言,作为日本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早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独立商业性媒体集团。
创办于1876年的主要报纸《日本经济新闻》,是日本全国性的极具影响力的主流大报。
报道内容丰富,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外交、军事各个领域,但其侧重点是经济方面,尤其在宏观和微观经济、金融证券、商品流通等方面见长,发行量高达300万份。
除此之外,日经集团业务还包括书籍、杂志、数字媒体、数据库服务和广播,拥有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50余家、持股20%以上的关联公司约10家。
2010年,《日本经济新闻》推出电子版,截至2015年7月会员总数达275万人,其中付费用户43万。
就英国《金融时报》而言,这家创立于1888年的媒体是全球知名财经媒体,专业性强,国际影响力大。
而且,其国际化除了表现在英语传播之外,也看中了中国市场,开辟了中文网站,致力于向中国商业精英和企业决策者及时提供来自全球的商业、经济、市场、管理和科技新闻,同时报道、评论中国经济。
《金融时报》无论在纸媒和电子版领域都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尤其是电子版用户已达640万,其中付费用户超过50万。
日经与《金融时报》结合后,数字化的优势凸现,两家的电子版付费总用户数将达到93万人,超越了《纽约时报》的91万的电子版付费用户,成为全球电子版付费用户最多的媒体。
今后,日经通过借鉴《金融时报》办电子版的经验将会使日经媒体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在财经内容方面,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日本的受众可以从日经上看到更多的国外的财经新闻,日本的财经新闻也可以通过《金融时报》向世界传播。
两大品牌集团结合后,通过多渠道、多媒体的传播,媒体品牌影响力将覆盖亚洲和欧美这两个不同地区,其构建大型的全球性的财经类媒体集团的目标有望实现。
2E A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