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合集下载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 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主要内容包括:1.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2.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3.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三.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2.明朝灭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理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2.掌握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四.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讨论、分组探究等多种方法,其中特别推荐以下两种方法:1. 国史数据分析法明朝建立于1368年,一直延续到1644年。

在近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内忧外患交织,王朝兴衰起伏。

采用国史数据分析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强化历史思维能力。

2. 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针对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让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明朝灭亡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激发历史兴趣和求知欲。

五.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观看PPT,简要介绍明朝建立和壮大的基础。

布置问题:“为什么明朝可以建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

2.国史数据分析法让学生自主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国史数据分析法,分析明朝灭亡原因和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方面性。

同时,讲解“内忧外患”、“农民起义”、“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问题探究法将学生分组,在小组中探究明朝灭亡的原因和过程,发放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在团队内自主探究并解决问题。

问题卡片可包括“李自成起义的原因是什么?”、“明朝隆庆帝和万历帝的治理有什么不同?”等问题。

最后,学生代表小组发表探究结果。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明朝的灭亡。

教材通过介绍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以及农民起义等情况,分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清朝的建立和早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有一定掌握。

但对于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象现象中看到本质问题,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掌握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清朝的建立和早期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分析历史事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

2.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讨论。

3.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灭亡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新课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明朝灭亡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农民起义等。

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原因。

3.操练(10分钟)分析明朝灭亡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一、明朝简介1. 明朝历时276年(1368年-1644年)。

2. 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

明朝由朱元璋建立,首都在南京。

3. 明朝分两个时期:永乐时期(1402年-1424年)和嘉靖、万历时期(1522年-1627年)。

4. 明朝的良好治理和强大军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二、明朝的灭亡1.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内部腐败和贪腐。

2. 内部腐败和贪腐造成了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困难等问题。

3. 明朝后期还面临着民间起义和外来入侵的问题。

4.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攻打北京,崇祯帝自杀,明朝亡国。

5. 清朝建立后,清朝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方法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三、明朝的成就1. 明朝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如文化、艺术、科技、农业、商业等方面。

2. 明朝亦产生了很多伟大的文化和艺术家,如唐伯虎、文征明、徐渭、仇英等。

3. 明朝的科技成就包括造船、火药、印刷术、天文学等。

4. 农业方面,明朝推广水稻种植、发展棉花种植、改良麦子种植等。

5. 明朝也发展了很多商业活动,如银行业、盐业、航海业等。

四、清朝的建立1. 清朝始于1644年,是由满洲族人愈后发起排满革命,其领袖为努尔哈赤。

2. 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

3. 清朝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统一中国并控制地方官员,控制地方军队,并与外国接触。

4. 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清朝政府实行了很多措施,如改革农村经济、发展手工业、修筑运河等。

5. 但是,清朝建立后的前200年左右,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清朝最终在19世纪后期被西方列强所挑战,导致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衰败。

五、小结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其成就在许多领域都位于世界前列。

2. 明朝的灭亡是由内部腐败和贪污以及面临的外部压力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明朝的灭亡》导学案《明朝的死亡》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

2. 掌握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

3. 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1. 明朝的建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建立者是朱元璋。

2. 明朝的繁荣:明朝的初期,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科技进步,国力壮大,对外交往频繁,国际地位崇高。

二、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1. 内忧: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太监专权,官员贪污腐化,社会动荡不安。

2. 外患:明朝后期,农民起义频发,蒙古、女真等民族入侵,国力衰弱,无力抵御外敌。

三、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社会动荡:明朝死亡后,中国陷入长期的战乱和动荡,社会秩序丧失。

2. 文化传承:明朝的文化传统在死亡后得到延续,影响深遥。

3. 历史反思:明朝的死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引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体制的思考和探索。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总结明朝的成就和特点。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

3. 辩论赛: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就明朝死亡的影响展开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导学作业:1. 撰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读后感,总结明朝的兴衰和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钻研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明朝死亡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

这样,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明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深入掌握明朝死亡的原因和过程,分析明朝死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升历史进修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认识。

愿本次导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优质教案

《明朝的灭亡》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

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教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

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思维导图 知识点 过关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思维导图 知识点 过关训练)(含答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思维导图知识要点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的原因:皇帝疏于朝政,皇室内部纷争不已,大臣们__________ ,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的表现:各级官吏______ ,对民众百般盘剥;统治阶级疯狂__________ ,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_______ 异常尖锐,天灾进一步导致农民生计难以维持。

2.主要经过:(1)陕北起义后,起义军进入中原,并提出“_______ ”的口号。

(2)1644年,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_______ 。

(3)1644年4月,攻破北京,______皇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的兴起:______年,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______,史称后金。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________ 。

2.清兵入关:明朝将领_________ 降清,引清兵入关。

______ 交战失利后,李自成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难点释疑1.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多方面原因①连年天灾导致百姓生活困苦。

②明政府在天灾之下不仅不体恤民情反而加重赋税和徭役的力度。

③土地兼并恶性发展,使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破产逃亡。

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更激化了社会矛盾。

⑤起义军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特别是李自成率领的部队。

他的部队接纳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并采取他们的意见笼络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军队受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支持。

2.本课重要历史事件时间轴3.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过关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明朝中后期,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中体现的危机表现为()A.土地兼并严重B.皇帝昏庸腐朽C.奸臣把持朝政D.宦官徇私枉法2.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四处游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共33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共33张PPT)
: 攻克北京: 1644 ____年攻占北京
崇祯帝 自缢明朝灭亡 明朝灭亡:_______
1627年
1644年 大顺政权 1644年 张献忠称帝
1644年攻入京 师,明朝灭亡
1645年李自 成牺牲地
农民起义的口号。
秦朝陈胜吴广起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东汉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明朝李自成起义: 均田免赋。
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太宗--皇太极
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明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 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 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 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 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3、清兵入关:
(1)明将吴三桂 引清兵入关。 (2)李自成遭吴 三桂与清兵联合夹 击,最后失败。
土地的要求,对于发动饥民、扩大队伍起了很 “均田免粮”反映了贫苦农民对土地的强烈 大的作用。在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上,它第一 要求和减免赋税的迫切愿望,得到人民的拥护, 次把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 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 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李自成起义经过
陕北起义:
进入中原: 提出“均田免赋” ____________口号
崇祯帝自缢之处
比较秦末、明末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相同点:(1)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2)都直接推翻统治王朝。 不同点:(1)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 建时期,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 有关。 (2)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 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 下。
(2)由于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实行“均田 免赋”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并且严厉镇 压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所以为了共同的阶级利 益,各地方的地主阶级紧密地勾结起来,成立地 主武装与农民军对抗,为农民军最终的失败埋下 了伏笔。

部编人教版七年历史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共28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历史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共28张PPT)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课堂小结
政治腐 败与社
明 会动荡 朝 李自成 的 起义推 灭 翻明朝 亡
满洲兴 起和清 兵入关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农民流离失所 起义原因: 朝政腐败,矛盾激烈,天灾人祸
闯王 口号: 均田免赋 李自成 发展: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朝灭亡 满洲兴起: 努尔哈赤、皇太极 清兵入关: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失败
都 城: 赫图阿拉
知识拓展
八旗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 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 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 ,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清朝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以 后,旗人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许多特权。直到清 朝后期,旗人还享有官俸,但他们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勇 猛善战,而是养尊处优,败落无能。后来,人们还把享 有特权而又不务正业的人称为“八旗子弟”。
李自成攻占北京
探 究:
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 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 都欢悦。”
想一想: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农 民的拥护。
(2)规定了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不仅秋毫无 犯,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自成农民军,随后,
进入北京,建立起对
全国的统治。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
1644年北京的三位皇帝











巩固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1)努尔哈赤 • 统一女真;
1625年,努尔 哈赤迁都沈阳,后 改称盛京。
• 建立政权——金。 1635年,皇太
(2)皇太极
极改族名为满洲。 次年,改国号为清。
• 改族名——满洲
• 改国号——清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课程标准】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明太祖“重典治国”的思想
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 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衙之左,特立 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
——《草木子》 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 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二、明末农民起义
2、李自成起义 (1)口号:“均田免赋”
兼并严重 土地不均
加派赋税 负担沉重
(2)建政:1644年,西安,大顺政权。
(3)明朝灭亡:1644年。
崇祯皇帝自缢处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 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 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 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 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 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 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努尔哈赤

皇太极
1616年,努尔哈 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 金”政权,史称后金。
八旗制度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正黄旗
正白旗
正蓝旗
正红旗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 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丁壮战时皆兵, 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清 人 绘 《 盛 京 宫 阙 图 》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沈 阳 故 宫 大 政 殿 沈阳故宫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 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 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
——《明史》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2、清兵入关 1644年清军攻入山海关,顺治帝迁都北京;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二、明末农民起义
1、原因 (1)明末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自然灾害严重。
材料 《陕西通志》记载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 的情形: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 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 石块而食。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 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 定助饷额。刘宗敏制作了五千 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 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 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的形势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 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吴三桂父 亲吴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 闻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 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
明熹宗时期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 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时期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 地的1/3
土地兼并严重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2、社会动荡
明代《流民图》
二、明末农民起义
1、原因 (1)明末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材料 御史卫周胤言:“…剿练之饷多至七百万, 民怨何极。”御史郝晋亦言:“…今加派辽饷至九 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 三十馀万…”
(煤山,今景山)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部编版七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
材料研读: 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 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1)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严禁抢掠,还向贫苦 民众发放钱粮。 (3)李自成的政策与明政府政治的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明朝政府腐败,还不断征收各种赋税,民心尽失,这是根本原因。)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 (1)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促织天子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 (1)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阉党”
血腥 镇压
顾宪成等人组成 的“东林党”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2、社会动荡
明神宗时期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