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文献综述】
中国进口贸易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

2 0世 纪 8 0年 代 发 展 起 来 的 新 增 长 理 论 认 为 , 内 生 的 技 术 进 步 才 是 解 释 经 济 长 期 持 续 增 长 的 重 要 因 素 。 为 了 刻 画 技 术 进 步 的 来 源 。众 多 学 者 从 多 个 角 度 进 行 了 大 量 有 益 的 探 索 。 其 中 , 以 R&D 为 基 础 的 内 生 增 长 模 型 认 为 技 术 知 识 的 增 长 源 于
的 资助 。
3 加 )
步 考 察 了 国 际 技 术 溢 出 对 发 展 中 国 家 技 术 进 步 的
一
、
引 言
作用。采用 2 2个 工 业 化 国 家 和 7 7个 欠 发 达 国 家 1 7 1 9 年 间 的 数 据 。 C e Hep n 和 9 1— 9 0 o、 lma Hof itr的 实 证 检 验 结 果 表 明 :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f se ma
用 2 1个 OEC 国 家 和 以 色 列 的 面 板 数 据 。C e 和 D o Hep n 的 实 证 检 验 结 果 表 明 , 贸 易 伙 伴 国 的 lma R&D 投 入 通 过 进 口 贸 易 渠 道 对 本 国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提 高 有 着 重 要 的 促 进 作 用 ,并 且 其 影 响 程 度 将 随 着 本 国 进 口 比 例 (占 GDP 比 重 )的 提 高 而 增
强 。 C e Hep n和 Hof itr(1 9 p 进 一 o、 lma f;R D;技 术 外 溢 ;吸 收 能 力 & [ 图分 类 号 】 7 ; 2 40 中 F 4F2,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7 - 4 1 2 0 0 - 0 2 0 6 3 0 6 ( 0 6) 6 0 2 — 5 ※本 文 为 “ 让 定 价 的 理论 、 型 及 其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研 转 模 究 ” 分 研究 成果 . 到 了湖南 大 学博 士 点基金 ( 部 得
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实证研究

术外溢效应 , 最后 得 出结论 :D ( 商 直接 投 资 ) 通 过 对 内 资 企 业 的 技 术 外 溢 效 应 而 促 进 浙 江 省 经 济 增 长 。 F I外 能 因此 , 后 相 关 外 资政 策 的制 定 不 应该 只一 味 强调 引入 外 资 的 数 量 , 今 而必 须从 影 响 F I 术 外 溢效 果 的诸 种 因 D技 素 出发 , 分发 挥 外 资对 当地 内资 企业 的辐 射 作 用 以促 进 浙 江 省 经 济 长期 增 长 。 充
义上的资本存量 , 因此 , 文 拟 采 用 19 后 开 始 统 计 的 本 97年
要学者有 C vs17 ) Bo so 19 ) K k (96 等 。 ae(94 , l t m(94 和 ok 19 ) mr
国际 上 针 对 F I 术 外 溢 效 应 的 研 究 包 括 丰 富 的 经 验 研 D技 究成 果 和 一 定 数 量 的 案 例 研 究 成 果 , 究 所 涉 及 的 国 家 研
方 法 , 定 如 下 回 归模 型 : =A I +A I +A I 设 I n l n n 2 3 n
() 1
( .3 17 (6 6 12 ( .924 0 936 ) 4 、39 ) 2 54 7 )
R =0. 9 58 R = 0. 9 3 D — W = 1. 9 5, : 9 3 2, 9 31 9, 71 08 F 2 4. 6 24 6 7
技 术 外 溢 效 应 是 指 由 于 跨 国 企 业 的进 入 或 参 与 而 使
东道 国本土企 业所 获得 的在 其劳 动生 产率方 面 的进 步。 跨国企业 在东 道 国投 资 时 , 无法 获取 由其劳 动生 产率 和 运作效率方 面的优 势所 带来 的全 部好 处 , 而使 东道 国 从
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浙江省外贸出口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浙江省是中国外贸出口大省之一,作为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浙江省外贸出口一直处于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国内外需求的波动,浙江省外贸出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将对浙江省外贸出口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浙江省外贸出口在近几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省的外贸出口额为2.02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7%。
尽管出口额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增速相较于几年前显著下降。
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动荡不安,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进行了限制和打压,使得浙江省外贸出口面临较大的困境。
二是国内外市场需求波动。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带动了对外贸出口的需求减少;国外市场需求变化不确定,不同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是企业自身因素。
浙江省外贸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相对滞后。
二、对策分析针对浙江省外贸出口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开拓新市场。
目前,浙江省外贸出口主要依赖欧美市场,市场份额已经相对饱和。
浙江省可以通过加强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如东南亚、非洲等地,寻找新的出口增长点。
2. 提高产品附加值。
浙江省外贸出口产品大多为中低端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省可以加大需要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加强品牌建设。
品牌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产,对产品销售和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浙江省可以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4. 改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吸引外资和提升外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浙江省可以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外贸企业参与到浙江省的外贸出口中。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定稿

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所在学院外经贸学院201 年12月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加深,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等在全球范围内激烈争夺和自由配置。
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的局势越发严峻。
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在逐步下降。
严峻的环境意味着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民营经济乃至浙江经济发展都尤为重要。
作为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国外的学者研究的不多,但是国内不少学者着力于此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为浙江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理论指导。
这种研究不仅对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很有意义,而且对推进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浙江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文献。
包括阐述出口竞争力,贸易壁垒,企业融资等文献资料。
二、民营企业概述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实行国有民营企业的产权归国家所有,租赁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
私有民营是指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丘惠音(2011)提出民营企业中的“民营”是从经营机制上来和其他概念进行区分的,特指的是非国有制企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分,企业主要有: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类型。
根据中国的现状,民营企业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人股东所有的企业;(2)主体模糊的集体企业;(3)非国家独资所有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及国有参股和控股的企业。
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诸因素分析

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诸因素分析【摘要】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省份之一,其贸易条件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各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和竞争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浙江省贸易的局势和趋势。
在外部环境因素方面,浙江作为沿海省份受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内部因素如基础设施、技术水平等也对贸易条件起到重要作用;政策因素、市场需求及竞争因素也是影响浙江省贸易的重要考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为未来浙江省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浙江省、贸易条件、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政策、市场需求、竞争、综合因素、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展望。
1. 引言1.1 浙江省贸易条件的重要性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大省,贸易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之一。
浙江省在对外贸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优势,其贸易条件的好坏对于提升浙江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贸易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浙江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优良的贸易条件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良好的贸易条件还有助于拓展市场和促进地方产品的国际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浙江省贸易条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提升贸易条件,才能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和活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各种因素,深入探讨外部环境、内部因素、政策、市场需求以及竞争对浙江省贸易的影响机制,总结影响浙江省贸易条件的综合因素,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此研究,可以全面了解浙江省贸易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为政府制定贸易政策、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参考。
浙江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实证研究

d do eeo o i a dt h o gcl o d in f h in .T u ,p l is o cr ig D f w s o l fc s c r nte u i a e e nt n m c n c n l i n i o s  ̄ a g h s oi e n enn I n o h uபைடு நூலகம் o u hmoe a t t nt h c e o ac t oZ c c F il mu o h q l yh h
[ 金融理 论与 实务 ]
浙江 外 商直 接 投 资技 术 外溢 效应 实证研 究
佘 雪锋
( 江 台 州 职 业 技 术学 院 , 江 台 州 3 80 ) 浙 浙 10 0
[ 摘
要]通过 构建 回归模型 , 从行业 、 市和 因果关 系三 个层 面定量地 分析浙 江外商直接投 资技 术外溢 城
S E Xu —f n H e eg
( a huC r r T cnlg oeeT i o 100,hn ) T i o ae & eh o yC lg ,a hu3 80 C i z e o l z a
Am rc:ae nter rsinmoe,hsppr uni teyaaye etcnlg plvr fc o D hj gi r set — ltatB sdo h ee s dl ti ae q atavl n l st h o ysioe e et f InZ ea t e apcs g o ti s h e o l F i i n nh e —
维普资讯
2 0 第 4期 08年 总第 11 0 期
哈尔 滨 商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进口贸易对我国技术溢出效应的国别差异性分析

【 键 词 】 口贸易;技术溢 出;南北 贸易;全要素 生产率 关 进 【 基金项 目 】 本文受上海市科委 “ 中国科技管理公 共服务平 台建设 ”项 目资助 ,项 目编号0D 294 6 Z 22 。 【 作者简介 】 鹃,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 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 究方向:经济增长理 刘 研
(02)研 究 了发 展 中 国家得 益 于 工业 化 国家 R D 20 & 活 动 的情 况 ,认为 发展 中 国家 可 以从 与发 达 国家 的
一
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不仅依赖 于国内的供给 ,
还可 以通过各 种 国际经济 活动 ( 国际贸易 、国 际 如
直接投 资、国际技术转移等 )来实现 。E t d a n n oa
革 ,2 0 8 0 7( ). r 宋磊. 7 】 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缋效评价的实证分析们. 农 业 经济 问题 ,2 0 ( ). 07 8
【B r e n J& . ̄ u ,, 8 et l y .AV r dk ] ha o x E o ai Grwh cnnc o t,
D EA ,00 2 2.
② 消费者物 价 ̄
( osme r eIdx, C nu r i e)是反 映与居 Pc n
民生活有 关的产品及劳务价 格统计 出来的物价 变动指标 , 通 常作 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 责任编辑:路辉 )
[ 李明贤. 1 】 我国农村金 融发展 的经济基础 分析 卟农业经
时, 如何处理好与下级联社之间的关系等 , 都是农信
社 改革后 续发展 中亟待 思考 和解决 的重要 课题 。
注 释
Co eg n eCl b ,n e r l f n n il e eo n n f r v r e c u s d t oe o f a c v l p e t a h i ad Ox o d,
结合中国或浙江省的实际谈谈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局限性

对外贸易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波动较大,但 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波动较大, 对外贸易对浙江 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波动较大 总体具有正的趋势。 总体具有正的趋势。 按照净出口分析法,1996年~2004年9年间除1996年的 贡献率和拉动率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2004年 达到最高,贡献率为41.67%,拉动度为8.2%,说明 2004年浙江GDP增长的1848亿元中有41.67%是由净出 口贡献的,GDP增长19.67%,其中有8.2个百分点是由 净出口拉动的。按照出口总量法,各年份均为正值, 2000年达到最高,贡献率81.04%拉动度为10.14%。总 体上看,亚洲金融风暴以后的1998年,外贸对浙江 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有所下降,在加入WTO以 后的2002年、2003年、2004年外贸对浙江GDP增长的 贡献率和拉动度均有所上升。
谈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结合中国实际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采取扩大投资,增加消费 的措施来缓解危机 。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的措施确定4万亿 元投资计划;有的是直接措施有的是间接措施、国务院此次 决策给当前不明朗的经济形势打了一枚镇定剂。安定在金融 危机下的恐惧形势。 一、大型工程的建设提供很多就业岗位并促进建筑行业、 钢材水泥运输等整个建筑材料行业发展。这一举措将消化一 部分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整个建筑产业链就能持续 发展。
进口对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的原因
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 创新等 这些都与进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进口中往往包含大 量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他虽然不会直接对GDP总额产生 正向促进作用,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会促进科技 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集纳化增长程度的提高, 从而导致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GDP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浙江省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前言技术外溢指先进技术拥有者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他们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而然地输出技术;主要分为国际间技术外溢和国内技术外溢。
本文主要研究国际间技术外溢的进口贸易这一重要途径。
国际贸易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和简单的总结。
从理论角度看,主要有新贸易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对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阐释,认为进口贸易作为国际技术外溢的最重要渠道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从实证角度看,主要有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否存在、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
国内外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存在的,并且对经济增长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受到进口渗透率、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政府管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通过文献的整理与总结,为接下来的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方法运用的思路。
一、相关理论模型研究(一)国际贸易理论⒈创新模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M.V.Posne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中提出了创新模仿理论。
他认为,除了要素禀赋的差异和规模经济的存在引起国际贸易外,不同国家间的技术差异与动态变化也能引起国际贸易。
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探讨技术差距或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
与过去的理论相比,创新与模仿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引入了时间,被看作是H-O理论的动态化。
技术差距模型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领先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不能解释为什么某些国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另外一些国家处于落后地位,也不能令人满意地解释模仿时滞。
⒉南北贸易模型南北贸易模型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展而来的。
弗农将产品生产划分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进口阶段。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克鲁格曼[1]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出了南北贸易模型,认为技术转移的渠道是模仿。
该模型是目前技术创新与贸易分析的主流模型,但明显存在重要缺陷:第一,未考虑资本与其他要素。
这不符合多产品、多要素的理论拓展方向,忽视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二,未考虑到发展中国家也能开发重要的新产品,特别不能解释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落后国家凭借技术优势赶超先进国家的历史事实。
⒊新贸易理论在新增长理论和全球国际贸易新态势的共同推动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新贸易理论开始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将经济增长引入一个分析框架。
将技术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研究技术变动、进口贸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经济增长理论1.新增长理论——外部性模型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增长理论则进一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认为技术进步是有各种内生因素决定的,如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等。
该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具有溢出效益和外部收益。
因此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研发投入,还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他国家的研发活动的影响。
(1)“干中学”模型Arrow[2]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经验的产物,而不仅仅是时间的函数。
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生产的过程中会逐步积累起生产经验和更有效地生产知识;由于一个企业的生产经验和生产知识也能够被其他企业所利用,因此一个企业的生产率可以视为整个经济总投资的函数。
即知识创造是投资的副产品,知识的溢出导致整个经济生产率的提高。
于是,通过干中学和溢出效应,我们能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得到内生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2)Romer的知识溢出模型Romer[3]认为知识不同于普通商品之处在于知识具有溢出效应,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效率,其他厂商也可以通过学习提高生产率,这使任何厂商所生产的知识都能提高全社会的生产率。
(3)Lucas[4]的人力资本模型假定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是人们用于积累人力资本的时间比例的线性函数(这与纯粹的“干中学”模型有所不同),从而引入了人力资本生产部门;工人的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影响自身的生产率,而且能够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率产生影响(每一经济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不考虑这部分影响),这是该模型能够产生递增规模收益(整个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增长效应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除了第一个假定在性质上基本介于外部性模型和R&D模型之间外,Lucas模型与“干中学"模型和Romer模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2.技术进步模型技术进步既可以是源于自主研发创新,也可以是来自于对外界技术的引进、模仿与学习。
以R&D为基础的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知识的增长源于R&D部门的自主创新活动。
对于处于技术最前沿的发达国家,其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研究开发或其他知识创新的途径来实现;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较低成本的引进、模仿与吸收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来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或创新是企业有意识活动的结果,无论是在以产品种类数目为扩张的技术模型中,还是在具有产品质量改进的技术模型中,产品数目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升级都是来自企业自身研发的结果。
二、相关实证研究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也为大量的实证研究所证实。
目前国内外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是否存在、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的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以及国别差异和省级层面分析。
(一)C-H模型Coe和Helpman[5](1995)借鉴Grossman和Helpman(1991)的增长理论模型,首次实证考察进口贸易对国际技术溢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他们使用双边进口份额作为权重来构造国外研发存量,采用21个OECD国家以及以色列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化国家间的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投入能够显著地提升本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具体的计量模型如下:logTFPct =λc+λt+βd logRDctd+βf logRDCTf+εct;βdβf>0 (1)此后,Coe、Helpman和Hoffmaister[6](1997)进一步考察了国际技术外溢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作用。
以22个工业化国家和77个发展中国家1971-1990年的数据为样本,结果发现,从22个发达国家向77个发展中国家的R&D溢出是显著的,其R&D溢出弹性为0.06,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进口分享了发达国家的研发成果,从而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
(二)C-H模型扩展—R&D测量方法Lumenga-Neso和Schiff[7](2001)在计算外国R&D存量时考虑了“非直接”贸易的R&D溢出问题,认为当一个国家I尽管只从另一个国家J进口商品,但如果国家J从其他国家有过进口,国家I也能够从其他国家获得技术溢。
Jakob[8](2005)将国内技术存量运用国内的人口基数进行标准化,将国外的技术存量用国外的实际GDP进行平减,以人均进口量作为权重对国外研发进行加权,采用1983—2000年13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能够给OECD国家带来两倍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Falvey,FosterGreenaway[9](2002,简称FFG)拓展到用6种方法计算外国R&D资本,使关于进口贸易溢出效益的研究结论更具有可靠性。
然而Keller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构造本国的研发权数,实证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研发活动通过进口贸易对本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显著地影响。
国内学者方希桦、包群和赖明勇[10](2004)通过改进C-H模型,并在引入进口渗透率的基础上使用1981到2000年G7国家的研发投入和我国的TFP、科教投入等时间序列数据得出:通过进口贸易,贸易伙伴国R&D投入和国内R&D投入对我国TFP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李小平、朱钟棣[11](2004)借鉴FFG模型,采用1990到2000年的面板数据,从省际和地区层面分析了中国进口贸易对TFP的影响。
陈晔[12]同样借鉴FFG模型,并针对特定的高新技术产业,从省际和地区层面分析了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对我国不同地区的TFP的影响。
黄先海、张云帆[13](2005)以CH 模型为基础,采用了LP模型的加权方法来计算国外的R&D存量,他们的实证结果也支持进口贸易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影响因素方面学者们将贸易国的地理距离与技术差距、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国内自主研发等因素纳入模型。
来考察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
Engerbrecht[14](1997)在C-H模型中增加了人力资本存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实证发现国际研发溢出依然是显著地。
人力资本对进口贸易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是显著地。
Hejaz和Safari an[14](1999)在Coe和Help man模型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表示通过FDI 渠道溢出的外国R&D存量变量,结果发现通过FDI渠道的溢出系数比通过国际贸易的溢出系数更大。
Gouranga[14](2000)也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技术移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进口贸易量和其产业结构是否与技术溢出国相似等因素共同决定该国能否成功地获取国外先进技术。
Xu Bin和Wang Jianmao[15](1999)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加入了非物化的R&D存量重新分析OECD工业化国家之间的R&D溢出 ,再次证实了Coe和Helpman(1995)的观点 ,即 OECD国家之间的贸易确实存在 R&D溢出现象。
孙宏菊[16]将进口商品结构和滞后期引入模型,证明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内学者赖明勇、袁媛[17]和张新等[18](2005)也认为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提升技术吸纳能力和研发水平而间接地促进技术吸收国的经济增长。
(四)基于行业层面和国别地区方面Keller(2002)对8个OECD国家中的13个行业层面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自身的R&D和外国的R&D对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影响。
Schiff、Wang 和01arreaga[19](2002)把行业按照R&D的密集程度分为高、低两类,结果发现高R&D 密集的行业主要受益于北南之间的R&D溢出,而低R&D密集的行业主要受益于南南之间的技术溢出。